•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孫德謙及其諸子學

      2012-04-07 16:21:13張京華
      關鍵詞:漢志諸子學術

      張京華

      (湖南科技學院 濂溪研究所,湖南 永州 425100)

      孫德謙為清末民初學者,平生治學以諸子學為歸宿,著述有《諸子要略》、《諸子通誼》、《諸子發(fā)微》、《諸子概論講義》、《十家文編》、《諸子通考》內(nèi)外篇等多種。王蘧常稱“先生于學,諸子最為專家,造述獨富”,張爾田稱“諸子之學,創(chuàng)始益葊與弟”,又稱“自唐以后,言諸子而能本于《漢志》者,實自吾兩人始”。而今人追論諸子學之興起,往往遺漏于清代與民國之間,如郭齊勇、吳根友《中華文化通志·諸子學志》(1998)、羅檢秋《近代諸子學與文化思潮》(1998)、劉仲華《清代諸子學研究》(2004)、宋洪兵《國學與近代諸子學的興起》(2010),皆無專論。似乎孫氏諸子學的學術史意義與胡適、錢穆、羅根澤以下諸家研究,兩相脫離,前者既乏傳承,后者亦漸趨枝蔓。江瑔、陳鍾凡、羅焌、陳柱數(shù)家宗旨、義例與孫氏最近,晚近則罕能振起,總以不能回歸本原,故亦不能為世所重。茲試加揭示,拋磚引玉,期有申論。

      一、孫德謙之學術立場

      孫德謙先生,生于清同治八年(1869),卒于民國二十四年(1935)。名德謙,字受之,又字壽芝,號益葊,晚號隘堪居士,室號四益宧。

      望文生義而揣測,德謙之名當出于《易經(jīng)》之《謙卦》,與先生十九歲入縣學時之學使王先謙字益吾命義相同。《易·謙·彖》曰:“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薄笆苤?,受益與福也?!耙嫒€”,承其所益也?!皦壑ァ比≈C音,“隘”取同音,讀為“益”,“堪”即天道也。許慎注《淮南子》曰:“堪,天道也;輿,地道也。”“宧”,《爾雅》在《釋宮》,“庵”類也,而義通于《頤卦》,謂天地頤養(yǎng)萬物也。然而以“四益”闡發(fā)《謙卦》,首推《漢志》?!稘h志》稱道家者流,“《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師古曰:“嗛字與謙同。”此即“四益宧”之出典。然則先生出生有此名,晚年以此號,其終生謹于天人之道,而以《漢志》為學術中堅,以發(fā)明六藝、九流之說而貢獻于世,殆有天命然。

      昔金源有人名孫德謙,元好問有詩題《贈別孫德謙》,稱為“孫郎”。元亦有人名孫德謙,《新元史·忠義傳》:“孫德謙,睢州人,官大同行省平章政事。大都既陷,惠宗北奔,明兵圍大同。謙嬰城固守,自知力不支,乃手書自決,作詩數(shù)章,詞義激烈,飲藥自殺?!卑慈擞兄t謹之德,而天道有時竟不能眷顧,乃至專以摧之殘之滅之亡之,此司馬所以質(zhì)疑于“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古訓也?!妒酚洝芬粫?,自本紀、世家、列傳,十表、八書,未有深論天道者,而其自陳乃謂“亦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巴ü沤裰儭闭\有之,“究天人之際”何謂也?莊生有言:“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天道之與人道也,相去遠矣,不可不察也?!碧斓琅c人道有時而相合,相合則可以無言;天道與人道有時而相分,相分則不勝其言。伯夷、叔齊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盜跖日殺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橫行天下,竟以壽終。此則必有以論之,論此之謂“究天人之際”。

      王蘧常所作《元和孫先生行狀》載其感慨于金元二同名,又云:“時士媚說,視舊學若土埂,先生憂之?!敼饩w之季,邪孽始萌,國步岌岌,先生自以諸生,無所補救,當(嘗)輯陶淵明、二妙《年譜》、《杜善夫文集》、《金史藝文略》、《全金詞》各若干卷,以寄其蘊憤之慨?!肿x元詩選,見有同姓名官平章殉節(jié)者,元遺山詩亦有同者,能詩,皆遭末造,為心動,至作《三末謠》以見志?!盵1]58-59先生《三末謠》詩云:“金末能詩壽不長,元末殉難官平章。及余而三又清末,不夭不節(jié)守其常。”夏敬觀《忍古樓詩話》稱孫德謙“其生平為詩絕少”,“視此亦可以知其生平抱負也”[2]22。

      吾國學術傳統(tǒng)特重天人之際,又重在鼎革興替,尤對于叔世季世衰世末世,深懷痛悼。然而先生所關切者,又不僅在三末,蓋金、元、清三朝,女真、蒙古、滿人所建之朝也,而先生深情寄意焉。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妙”金人也。杜善夫,元人也。劉承幹曰:“先生于辛亥后,又輯有《金遺民錄》,藏于家。”又發(fā)論曰:“完顏一代,地褊祚短,而亡國之后,遯庵、菊軒聯(lián)袂高蹈,與夫野史一亭殫心文獻,空山掩淚,笙磬同音。其志事視《天地間集》、谷音汐社諸君子何以異?古人不作,來者難誣,豈有享國遠過于金源,聲教無間于南朔,而箕子仁賢,惟以陳疇為心,崔生高朗,不聞一士之報者哉?”[3]1是則先生所刳心,不只于寄情逸民,更在于夷夏之勢。料先生必深知夫“學在四夷”之從權(quán),“用夏變夷”之常道,惜未出其深論也。

      《元和孫先生行狀》又載:“辛亥(1911),武昌軍起,只身走海上”,“獨居深念,幾席常有涕泣處”[1]58-59。是年,先生作《南窗寄傲圖記》,即以逸民自守。后數(shù)年,王國維作《百字令·題孫隘庵南窗寄傲圖》云:“楚靈均后,數(shù)柴桑、第一傷心人物。招屈亭前千古水,流向潯陽百折。夷叔西陵,山陽下國,此恨那堪說。寂寥千載,有人同此伊郁?”

      昔顧炎武為明諸生,而開有清一代學術。王蘧常作先生行狀,亦以為可以“上之國史,以為修儒林、文苑傳者要刪,如《清史》之于亭林、南雷、船山先生焉,其可?!逼湟馑埔韵壬鸀榍迥┲T生,而當賴以開啟民國一代之學術。夫明人而開有清之學,清人而開民國之學,其可乎?其不可乎?

      二、孫德謙之學術宗旨

      有清之季今文盛,此康氏之今文也,以偽益?zhèn)?,偽今文也;民國之初子學盛,此胡氏之子學也,以亂益亂,亂世之學也。析言破律,足以亂世淆聽,而決不能終始條理,集成集美。

      故自晚清民國以來,有學術,而學術與學術不同;有子學,而子學與子學不同。故先生嘗為之慨言曰:“嗚呼!今天下未嘗廢學也,庠序之內(nèi),莘莘學子所講肄者,左行之文字,侏亻離之語言,其甚者辭氣鄙倍,曾子所戒,今且?guī)煹苤g公然傳習。街談巷議,不過小道之可觀,而其推崇也,等諸金科玉律。一切經(jīng)史之學,前賢所用以經(jīng)世者,無不弁髦棄之。學術之衰,于斯為極?!盵4]4-5

      又曰:“嗚呼!中國四部之書,至今日而若存若亡,將在無足輕重之列矣!慨自異說盛興,為之士者,擯棄吾國舊有之學,所書者唯佉盧左行之文,所習者為鮮卑通解之語,于是經(jīng)可束閣,史可掛壁。更復造為文字,茍趨簡易。出其詩歌則以諺言行之,將古人文集皆可屏而不觀。獨于諸子尚有研閱之者,然便辭巧說,一任我之所為而牽合傅會之,是其于諸子也,豈真能章明其學說哉?”[5]6-7

      又曰:“嗚呼!今天下之亂至矣,彼非圣無法者,日出其奇謬之學說,以隳棄綱常,刬滅軌物。世風之愈趨而愈下,正不知伊于何底?!盵6]4

      又曰:“夫天下有治世之學術,有亂世之學術。余之表章諸子也,蓋以百家學術皆以救時為主,世之亂也則當取而用之耳?!盵7]43

      故予以為近世經(jīng)學當有分辨。奚乎辨?或以為“我輩生于今日,其任務則為結(jié)束經(jīng)學”,又以為“經(jīng)學時代已經(jīng)結(jié)束了,可是經(jīng)學史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如此而自命為經(jīng)學家者,偽經(jīng)學也。子學亦當有辨。奚乎辨?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張爾田刊《史微內(nèi)篇》(孫德謙《諸子要略》著作在先,然未刊行),真子學也,民國六年(1917)胡適作《論九流出于王官說之謬》,偽子學也。隴頭流水,其界分當如此。

      張爾田《史微·凡例》曰:“《史微》之為書也,蓋為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別而作也?!弧妒肺ⅰ氛?,以六藝皆古史,而諸子又史之支與流裔也?!盵8]1王國維稱張爾田《史微》云:“君之學固自浙西入,而漸漬于浙東者,故曩為《史微》,以史法治經(jīng)、子二學,四通六辟,多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盵9]3錢基博謂章學嗣響,“又一衍而為錢唐張爾田孟劬、元和孫德謙隘堪。爾田考鏡六藝、諸子學術流派,著《史微內(nèi)篇》八卷,以丕揚章氏‘六經(jīng)皆史’之義。而德謙則為《漢書藝文志舉例》、《劉向校讎學纂微》兩書,以論定讎例,又著《太史公書義法》二卷,以究明史意”。[10]68

      孫德謙卒,張爾田為論定學術宗旨,有云:“諸子之學,創(chuàng)始益葊與弟,而執(zhí)事實為之后勁。世有表子學先河者,必不遺我輩,此固非區(qū)區(qū)標榜之謂耳?!盵11]90

      又云:“諸子之學,絕千余年,國朝儒者非無治之者,然大抵皆校勘家,非子學也。兩人本篤信章實齋,習于《流略》,遂于《漢藝文志》發(fā)悟創(chuàng)通,自唐以后,言諸子而能本于《漢志》者,實自吾兩人始。嘗自詡其功,不在戴東原發(fā)明《孟子》字義之下。即有欲推翻吾兩人者,亦必先推翻《漢志》不可,《漢志》茍推翻,則中國學術且盡亡。茍其為中國人、有人心也者,必不滅裂至此。吾兩人現(xiàn)見及此,于是用《漢志》創(chuàng)通諸子。益葊先成《諸子要略》,仆亦成《史微內(nèi)篇》,益葊復又成《通考》三卷。于王念孫輩??庇栐b外,別辟一門徑矣。雖近十年來,諸子之學日異而月不同,我輩自亦不免有積薪之嘆,然先河后海之功,似亦不容沒也。”[12]91

      王蘧?!对蛯O先生行狀》稱孫德謙:“于清儒獨契會稽章實齋言,習于《流略》,遂于《漢志》發(fā)悟創(chuàng)通。章氏嚴于體例,而先生則鉤索質(zhì)譣,貫殊析同,直欲駕而上之矣。又嘆世之講板本者,得宋元以矜奇閟,而于書之義理則非所知。以為劉氏向歆之所長只此璅璅辨訂于字句之間,未能條其篇目,撮其指歸,于是又治向歆父子之學。蓋生平得力在周秦名家之術,于一切學問異同咸思礉實以求其真,其后雖屢進而益深,皆植基于此矣。興化李審言明經(jīng)詳,嘗稱先生會稽之學與太守(張爾田)為海內(nèi)兩雄,有益一人不得者,猶未能盡先生之學也。三十以后,嘗欲遍注諸子,精思真索,往往搯擢腎胃而出之?!盵1]58

      孫氏嘗自言為“章氏學派”[13]68,而沈增植亦稱之為“今之章實齋”[14]94。予按晚清民國以來諸子之學,以孫德謙、張爾田開其先,劉師培、江瑔、劉咸炘承其后,具有宗旨。(此下陳柱、陳鍾凡、王蘧常諸人,精粗不一,亦多辟見)此五人俱皆私淑實齋,實可厘為一部實齋學案。其學術始基,皆自“篤信章實齋”而發(fā)。蓋信章實齋乃能信劉向歆父子,乃能信《漢志》、信《諸子略》,乃能信《周官經(jīng)》,由此而尊崇三代,下覽四部,故治經(jīng)學而經(jīng)學立,治子學而子學立,治國學而國學立。

      張爾田卒,鄧之誠復為論定學術宗旨云:“所撰《史微》八卷,本章學誠之旨,求證于群經(jīng)諸子,窮源竟委,合異析同,以推古作者之意。……早歲憤梁啟超輩異說惑世,因撰《新學商兌》一卷。晚尤篤信孔孟,有犯之者,大聲急呼以斥之,雖親舊無稍假借。謂人心敗壞至此,必有滄海橫流之禍?!庇衷疲骸笆腊灿胁恍牌淙?,而其學可信者哉?今之自命學人者多矣,攘臂爭利,鬼怪百出,此世之所以亂也。”[15]323-325

      由此而言,可知篤信其人,篤信其學,因以考求上古之本真,是為真子學;雖岌岌于諸子學科之設置,其實不信其學,僅利用之以成一己之私情,故不惜鉤鈲割裂,破碎其義,是即偽子學。真?zhèn)沃H,由信與不信可見其一端矣。

      三、孫德謙之學術轉(zhuǎn)變

      孫德謙與張爾田治學,有所謂“譚道廣平”時期與“海上三子”時期。

      張爾田《史微·凡例》云:“往與吾友孫君益葊同譚道廣平,即苦阮氏、王氏所匯刊《經(jīng)解》瑣屑饾饤,無當宏旨,嗣得章實齋先生《通義》,服膺之?!睘閷O德謙《太史公書義法》所作《序》又云:“與余同讀書廣平,舉向之聲韻訓詁,盡棄其所學,而一以會稽章氏為歸?!?/p>

      據(jù)《年譜》,光緒二十年甲午(1894),孫德謙二十歲,“大治目錄學”,輯劉向《別錄》、劉歆《七略》等十三卷,“名之曰《古書錄輯存》”。次年,“成《漢志藝文略》一卷”。[16]93-94

      光緒二十三年丁酉(1897),孫德謙二十九歲,至元城課業(yè)張東蓀,即張爾田之弟。時張上龢(字沚蓴,《年譜》作芷蓴,《行狀》作芷純)為元城縣令,即張爾田之父。

      張上龢“由元城改靜海,后又調(diào)廣平府永年縣”,孫德謙“皆從之”,張爾田“亦時時省親至署”。[12]91

      光緒二十四年戊戌(1898),孫德謙三十歲,在靜海,“于經(jīng)、小學自艾不得大義,為高郵一派徒屑屑于章句,非其至,遂去經(jīng)而專治百家言”[16]95。

      二十五年己亥(1899),孫德謙三十一歲,在廣平永年,“其年與孟劬太守同治會稽章實齋書,始以(張)章氏治史之法治諸子。‘凡先秦諸子之書,罔不()()察理,疏紾(昔比)(比昔),必蘄于至嗛而無蔽’,而子學乃大進”[16]96。

      張爾田《與陳柱尊教授悼孫益葊教授書·第三書》亦云:“是年始同讀章實齋書,兩人者始盡棄從前訓詁章句之學,潛研乙部,拙著《史微》所謂‘譚道廣平’者此也。”

      此為“譚道廣平”時期。

      張爾田《與陳柱尊教授悼孫益葊教授書·第三書》:“時王靜安亦來滬,仆因介與隘葊相見,三人者遂相視莫逆,培老(沈增植)詩所謂‘三客一時雋吳會,百家九部共然疑’者,指吾三人也。”又曰:“此仆與益葊遇合之跡也,嘗綜合吾兩人之生平、學行、志趣,殆無弗同?!?/p>

      王國維云:“丙辰(1916)春,予自日本歸上海,卜居松江之側(cè),閉戶讀書,輒兼旬不出,所從談學問者,除一二老輩外,同輩惟錢唐張君孟劬,又從孟劬交元和孫君隘庵,二君所居距予居不數(shù)百步,后遂時相過從。二君為學皆得法與會稽章實齋先生,讀書綜大略,不為章句破碎之學。孟劬有《史微》,隘庵有《諸子通考》,既藉甚學者間,丁巳秋,隘庵復出所撰《漢書藝文志舉例》?!盵17]1

      夏定域曰:“嘉興沈子培(曾植)曾稱先生為‘今之鄭夾漈’,更以先生與張爾田及海寧王靜安(國維)并稱,謚曰‘三君’,曾有‘三客一時萃吳會,百家九部共然疑’之詩句,其推崇可謂至矣?!盵18]3

      鄧之誠《張君孟劬別傳》謂張爾田“居上海時,與海寧王國維、吳孫德謙齊名交好,時人目為‘海上三子’”[15]324。

      此為“海上三子”(又稱“海上三君”)時期。

      王國維治學由西學而自返,專意詩詞、戲曲,于經(jīng)學、孔學殊不屑屑。其后粹精于甲骨金文,又專注于所謂“史料”,其學術途徑實較復雜,與孫德謙、張爾田二人大同之中又有小異,當別作專論。

      四、孫德謙之子學成就

      孫德謙于諸子學,所著述有《諸子要略》、《諸子通誼》、《諸子概論講義》、《十家文編》,及《諸子通考》內(nèi)外篇等。

      《諸子要略》又稱《諸子輯略》,共五十篇,未見刊行,單篇《家數(shù)》、《宗旨》二篇見《亞洲學術雜志》1922年第1 卷第1 期、第2 期。

      《諸子通誼》又稱《子通》,《諸子通考》卷二引《十家文編·自序》云:“嘗撰《子通》一書,挈其綱矩,復勼古人異論,而著《諸子通考》矣?!苯褚姟盾髯油ㄕx》,孫氏卒后,于《學海月刊》創(chuàng)刊號、第1 卷第5 冊連載。又有《呂氏春秋通誼》,未見。又有《墨子通誼》、《列子通誼》、《賈子新書通誼》,皆未成稿。

      又著商務印書館函授學校國文科《諸子概論講義》一小冊,分《諸子須辨明家數(shù)》、《諸子各有其宗旨》、《諸子之派別》、《諸子之寓言》、《諸子本書及末流之失》等七章。

      《十家文編》為諸子文選,其書未見?!蹲孕颉吩唬骸啊读?jīng)》而后,奇文郁起,其諸子哉!”“夫祖述唐虞,留思仁義,儒家文也;鑒觀成敗,秉執(zhí)撝謙,道家文也;循聲責實,尊君卑臣,法家文也;歷說權(quán)宜,熄兵弭患,從橫家文也?!庇衷唬骸敖裾咻推澥?,都為一集?!薄瓣遭n昕寫,提要鉤元?!?/p>

      《諸子通考》內(nèi)篇三卷,宣統(tǒng)二年庚戌(1910)由江蘇存古學堂刊行。江蘇存古學堂仿張之洞武昌存古學堂而設,即光緒三十三年(1907)孫德謙與張爾田共請創(chuàng)設,孫氏并任協(xié)教,講授諸子之學三年。

      其書線裝鉛印,1 函3 冊。題“元和孫德謙益葊父撰”,朱祖謀書檢,為《四益宦叢書》之一。卷下題“四益宦叢書”。按“四益宦”,民國七年《漢志藝文志舉例》刻本、民國十二年《劉向校讎學纂微》、《六朝麗指》刻本,民國十五年《太史公書義法》刻本,即《孫隘堪所著書》四種,均題作“四益宧”。

      《諸子通考》外篇未刊,上海圖書館存有稿本。

      王蘧常《元和孫先生行狀》云:“先生于學,諸子最為專家,造述獨富。嘗謂諸子于古為絕學,兩漢以還尠有涉其籓者,后儒且加掊擊,即有識者亦識其文字而已。欲為之灑冤解惑(“灑”即“洗”之本字,見《說文》),一發(fā)千年來之積蔀。其疏醳閎旨者為《通誼》,其剽剝古賢者為《通考》,其辨章同異者為《要略》。又取《晏子》而下,在一篇之中挈其巨綱、闡其大誼者為《發(fā)微》,而綜其指于《通考》之《序》?!盵1]59疑《諸子發(fā)微》即《諸子通考》內(nèi)篇,“《晏子》”或為“《莊子》”之誤。而所云“剽剝古賢者為《通考》”為《諸子通考》之外篇,內(nèi)外篇嘗分別為二書。

      孫德謙《莊子通考·內(nèi)篇·序》云:“于是取《漢志》所載、為今所未亡者,若荀、呂諸書,發(fā)明其一家之言,而究其大義。復為提挈綱要,別立篇目,作《要略》一書……以總論者入《內(nèi)篇》,專論者入《外篇》?!彼啤败?、呂諸書”“究其大義”,即《諸子通誼》。所云“總論”、“專論”,似內(nèi)外篇體例頗有差異。然就《內(nèi)篇》而言,其書篇題標作“諸子通考卷一”、“卷二”、“卷三”,題下均標“內(nèi)篇”,書口標作“考一”、“考二”、“考三”,似《外篇》當接續(xù)作卷四起,內(nèi)外篇合為一體。

      傳世又有《孫益葊諸子考內(nèi)篇殘藁》抄本,鈐“益葊”朱文方印,內(nèi)有《孟子》及《孔叢子》“子思年十六”、“孟軻問子思”等節(jié)。體例與刊本《諸子通考》內(nèi)篇相近,而內(nèi)容不見于今本,疑為未定之稿。

      其書無目錄,以歷代有關于序錄者為經(jīng),頂格排。取歷代相關議論為“附錄”,低一格排。皆加以案斷,標為“謙案”,低二格排,如經(jīng)傳。間有雙行小字夾注。其體例可謂自為經(jīng)傳,原委清晰,雖“條理略遜”(胡適語),然自無妨于迭出精義。計卷一考《莊子·天下篇》、《尸子·廣澤篇》、《呂氏春秋·不二篇》、《荀子·非十二子篇》、太史談《論六家要指》、《淮南子·要略篇》、《史記·孟荀列傳》七篇,卷二考《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史記·管晏列傳》、班固《漢書·藝文志》(諸子略)、葛洪《抱樸子·百家篇》、劉晝《新論·九流篇》、《隋書·經(jīng)籍志》、《文心雕龍·諸子篇》、韓淲《澗泉日記》、莊元臣《叔苴子·內(nèi)篇》、焦竑《筆乘》、文震孟《諸子匯函》十一篇,卷三考《漢志·諸子略·儒家者流》、《漢志·諸子略·道家者流》、《漢志·諸子略·法家者流》三篇,共二十一篇。

      王蘧常謂“綜其指于《通考》之《序》”,《元和孫先生行狀》大段引之,其說是也。

      今讀其《序》,所言凡有八義?!缎颉分讛?shù)句云:“《諸子通考》內(nèi)外篇,為古人洗寃、來學辨惑而作也”,第一義?!胺蛑T子為專家之業(yè)”,第二義?!捌淙藙t皆思以捄世”,第三義。“其言則無悖于經(jīng)教”,第四義。“讀其書者要在尚論其世”,第五義?!坝仲F審乎所處之時”,第六義?!岸笃溆杏谩保谄吡x?!捌埐恢藬?shù)者,徒疏釋其章句,詮品其文辭,甚或愛之則附于儒術,憎之則擯為異端,此丙部之學所以堙晦不明,受誣于千載,無有為之表章者也”,第八義。[7]1以下即次第疏解之(即太史談《論六家要指》之法)。按此八義即孫氏《通考》內(nèi)外篇宗旨,亦即孫氏治諸子學之宗旨。

      張上龢于元城詩贈孫德謙,有云:“古史無文苑,中壘九流析。不有周秦子,誰能繼六籍?!盵16]96要之,經(jīng)之與子,成則兩成,毀則兩毀。經(jīng)子互證,源流互通,首尾兩立而不割裂,是為得之。

      [1]王蘧常.元和孫先生行狀[J].國專月刊,1935,2(4):58-59.

      [2]夏敬觀.忍古樓詩話[M].張寅彭.民國詩話叢編:第3 冊[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3]劉承幹.二妙年譜·序[C]//孫德謙.二妙年譜.民國求恕齋刻本.

      [4]孫德謙.儒家道術于四時屬夏故其教重學而明禮說[J].亞洲學術雜志,1922,1(4):4-5.

      [5]孫德謙.中國四部書闡原[J].亞洲學術雜志,1922,1(2):6-7.

      [6]孫德謙.評今之治國學者[J].學衡,1923(23):4.

      [7]孫德謙.諸子通考內(nèi)篇[M].清宣統(tǒng)二年江蘇存古學堂排印本.

      [8]張爾田.史微[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9]王國維.玉溪生詩年譜會箋·序[C]//張爾田.玉溪生詩年譜會箋.民國求恕齋刻本.

      [10]錢基博.文史通義解題及其讀法[M].上海:中山書局,1929.

      [11]張爾田.與陳柱尊教授悼孫益葊教授書·第二書[J].學術世界,1935,1(8):90.

      [12]張爾田.與陳柱尊教授悼孫益葊教授書·第三書[J].學術世界,1935,1(8):91.

      [13]孫德謙.論國學分類方法[J].大夏周報,1933,9(28):86.

      [14]孫德謙.跋陳柱尊所藏沈子培先生與康長素手札[J].學術世界,1936,1(8):94.

      [15]鄧之誠.張君孟劬別傳[J].燕京學報,1946(30):323- 325.

      [16]吳丕績.孫隘堪年譜初編[J].學海月刊,1944,1(1):93-96.

      [17]王國維.漢書藝文志舉例·序[C]//孫德謙.漢書藝文志舉例.民國四益宧刻本.

      [18]夏定域.悼孫德謙先生[J].浙江省立圖書館館刊,1935,4(6):3.

      猜你喜歡
      漢志諸子學術
      周文疲弊與諸子起源——論牟宗三的諸子起源說
      從《漢書·藝文志》“詩賦略”到《隋書·經(jīng)籍志》“集部”看文學觀念的發(fā)展變化
      文教資料(2020年4期)2020-04-20 11:46:54
      如何理解“Curator”:一個由翻譯引發(fā)的學術思考
      中國博物館(2019年2期)2019-12-07 05:40:44
      先秦諸子談大小
      學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06
      對學術造假重拳出擊
      商周刊(2019年2期)2019-02-20 01:14:22
      從目錄學看古代文體分類意識的演進
      先秦諸子的人性論與德教的闡證
      學術
      馮遠古代人物畫選
      淺論《漢志》對《七略》的繼承與發(fā)展
      文學與藝術(2010年2期)2010-05-19 09:39:04
      桃园县| 巴楚县| 昌吉市| 乡城县| 武穴市| 西丰县| 绥芬河市| 灵寿县| 广宗县| 绥芬河市| 大理市| 临泉县| 当涂县| 玉山县| 大足县| 多伦县| 广饶县| 都昌县| 翼城县| 陆川县| 嫩江县| 平定县| 正安县| 桃源县| 万盛区| 铁力市| 新丰县| 鲁甸县| 舒城县| 综艺| 巴彦淖尔市| 通河县| 大厂| 康平县| 老河口市| 同江市| 吴江市| 二连浩特市| 星座| 秀山| 舞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