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超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97)
現(xiàn)代漢語“夠+A”格式研究
侯超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南京 210097)
“夠+A”式可以再分為“夠1+A”(“夠”為動詞)和“夠2+A”(“夠”為副詞),這兩種格式中的“A”有不同的限制條件,不同類型的形容詞進入“夠+A”式,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構含義?!皦?A+的”形式上也可以再分為“夠1+A+的”和“夠2+A+的”,兩式中“的”的功能差異明顯?!皦?+A”和“不夠1+A”是形式和意義的對稱,“夠2+A”和“不夠2+A”的對稱只是形式上的對稱。“夠+A+嗎?”“夠不夠+A?”中的“夠”只能是動詞,不同類型的形容詞進入這兩種格式的規(guī)律不同。
現(xiàn)代漢語;夠;夠+A
《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下文簡稱《八百詞》)指出“夠”修飾形容詞有兩種情況,一是“表示達到一定標準。形容詞只能是積極意義的,不能是相應的反義詞”。例如:別接了,繩子已經(jīng)夠長了(*夠短)。|你看夠不夠?qū)??——夠?qū)捔耍?夠窄)。二是“表示程度高。形容詞可以是積極意義的,也可以是消極意義。句尾多加‘的’或‘了’”。例如:天氣夠冷的|這件事夠糟糕的|如今的兒童夠幸福的|煉鋼工人可夠辛苦的|老大爺待我們夠好了|他們已經(jīng)夠忙了,別再給他們加任務了|不要再說了,人家已經(jīng)夠為難的了。[1]235
《八百詞》認為上述兩種情況里的“夠”都是副詞。周小兵(下文用“周文”代指)同意第二種情況里的“夠”是副詞,但認為第一種情況中的“夠”是動詞。理由如下:(1)“表示達到一定標準”的,不應該是副詞,而是動詞。(2)這種格式可以用“不”否定,可以放在“~不~”格式里,可以單獨回答問題。[2]31《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夠”有四個義項:(1)動詞,數(shù)量上可以滿足需要:錢夠不夠?|老覺得時間不夠用|這首歌我聽多少遍也不夠。(2)動詞,達到某一標準或某種程度:夠格|夠條件|繩子夠不夠長?(3)副詞,表示程度高:天夠冷的|這椅子夠結(jié)實的。(4)動詞,(用手等)伸向不易達到的地方去接觸或拿來:夠不著|夠得著。[3]484其中第2個和第3個義項與“夠A”直接相關。
綜合各家觀點,“夠+A”中“夠”的詞性應該依據(jù)“夠”的含義來判定,即“表示達到一定的標準或某種程度”時,其中的“夠”是動詞;“表示程度高”時,其中的“夠”是副詞。也就是說“夠+A”應該分為兩種情況:夠1+A(“夠1”為動詞)和夠2+A(“夠2”為副詞)?!皦?+ A”與“夠2+A”區(qū)別明顯,從它們的變換方式可以看出。“夠1+A”可作如下變換:
(1)別接了,繩子夠長了。→別接了,繩子的長度夠了。
(2)這房子夠大了。→這房子的大小夠了。
“夠2+A”則不能作上述變換,例如:
(3)別減了,繩子夠短了。→*別減了,繩子的長度夠了。
(4)別減了,你已經(jīng)夠輕了。→*別減了,你的重量已經(jīng)夠了。
“夠2+A”中“夠”可被“很”等程度副詞替換,例如:
(5)這床夠長了,我還沒見過更長的?!@床很長了,我還沒見過更長的。
(6)我們已經(jīng)夠積極了,一大早就趕來了?!覀円呀?jīng)很積極了,一大早就趕來了。(7)生活已經(jīng)夠慘了?!钜呀?jīng)很慘了。(8)這個孩子夠笨了,三年級還不會加法?!@個孩子很笨了,三年級還不會加法。
“別接了,繩子已經(jīng)夠長了”是歧義句,其中“夠”既可以看作動詞,也可以看作副詞。當“夠”為動詞時,其含義是繩子的長度已經(jīng)達到需要的標準;當“夠”為副詞時,其含義是繩子的長度已經(jīng)超過所需要的長度(即程度高)。以下例子同樣具有兩種含義:
(9)這條路夠?qū)捔?。(路的寬度夠?路的寬度已經(jīng)很高了)
(10)這個房子夠大了。(房子的大小夠了/房子已經(jīng)很大了)
(11)這條魚夠重了。(這條魚的重量夠了/這條魚已經(jīng)很重了)
《八百詞》指出當“夠”“表示達到一定標準時”(即“夠1+A”),式中“形容詞只能是積極意義的,不能是相應的反義詞”。[1]235周文也認為只有積極意義的形容詞才可自由進入這種格式。周文將這類詞稱為正向詞,包括“長、寬、高、重、亮、熱、大、快、粗、直”,還指出這類詞由于具有名詞的某些特點,尤其是可以表示度量標準,因而可以放在“表示達到一定標準”的動詞“夠”后邊充當賓語?!按?、粗”等詞則由于類推的作用也可以進入。[2]32上述觀點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并非所有的形容詞都有積極和消極之分,例如“重、大、粗”與“輕、小、細”不一定能說得清哪一組是積極的,哪一組是消極的;其次,并非所有的“正向”詞都能進入“夠1+ A”式,例如周文所舉“亮”“熱”。
沈家煊將“相對詞”(即相對反義詞)分為如下三類:[4]150-154
大小類:大-小,長-短,高-矮,深-淺,厚-薄,寬-窄,重-輕,粗-細,遠-近,快-慢,等等。
好壞類:好-壞,細心-粗心,認真-馬虎,高興-難過,聰明-笨,大方-小氣,容易-困難,積極-消極,成熟-幼稚,清楚-糊涂,整齊-雜亂,等等。
冷熱類:冷-熱,干-濕,甜-苦,肥-瘦,喜歡-討厭,高興-難過,舒服-難受,自豪-自卑,等等。
三類相對詞區(qū)別在于:“大小類”純粹是對事物屬性的客觀描寫,與主觀評價無關;“冷熱類”主要是表示人切身的知覺和感受,即便有評價的成分,那也主要不是按客觀標準得出的;“好壞類”則是按照一定的客觀標準作出的主觀評價,如按社會道德標準來評價某人的好壞?!按笮☆悺笨陀^性最強,“冷熱類”主觀性最強,“好壞類”則介于兩者之間。
只有客觀性最強的“大小類”可以進入“夠1+A”式,主觀性最強的“冷熱類”和介于兩者之間的“好壞類”都不能進入“夠1+A”式。周文列舉的“亮”“熱”屬于“冷熱類”,因此不能進入此格式?!按笮☆悺笨梢栽偌毞譃閮深悾?/p>
長短類:長-短,寬-窄,高-矮,重-輕,深-淺,厚-薄,硬-軟,濃-淡,等等。
大小類:大-小,粗-細,直-彎,快-慢,等等。
“長短類”有明確度量標準,其中“長”類加上“度”或“量”即可變成度量單位,可稱為客觀性“量度”形容詞,如“長度、寬度、重量、深度、厚度、硬度、濃度”;“大小類”本身沒有專門度量標準,需要借助其它度量手段,如體積、直徑、斜率、速度等。人們往往在上述標準基礎上對其中的“量”進行主觀判斷,這類詞具有一定的過渡性質(zhì)。在這兩類詞中,“長短類”中的“長”類可以比較自由地進入“夠1+A”式;“大小類”中的“大”類由于類推作用在某些語境下也能進入“夠1+A”式,但明顯沒有“長”類自然?!伴L”類詞進入“夠+A”式容易理解成“夠1+A”,“大”類進入“夠+A”式容易理解成“夠2+A”。還有一類形容詞,如“方、圓、尖、白、黑、紅、綠、藍、黃”,跟“量”無關,也不能進入“夠1+A”式。
沈家煊認為“‘夠+A’可以表示達到一定的程度,也可以表示程度很高,表示達到一定的程度時A只能是‘大’類詞”。[4]156沈書中“大”類相當于本文“長”類+“大”類。這種不對稱性跟人們心理認知規(guī)律有關。以下現(xiàn)象與此類似:
長度寬度高度重量厚度
*短度*窄度*低度*輕量*薄度
多長多寬多高多重多厚
*多短*多窄*多低*多輕*多薄
“大”類詞能跟“度”或“量”組成復合詞,用來作為度量的標準。而且人們在詢問“度”“量”時選擇“大”類,不選相應的“小”類詞。從認知角度來看,“大、長、高”等在“量”上占優(yōu)勢,因此“大”類詞所標示的對象具有凸顯性,很容易引起人們注意,被認為是典型成員,其使用頻率和自由度都明顯高于“小”類詞,因此“大”類詞易被選做度量標準。“夠1+A”格式實際上也是一種對“量”的度量,通過其問句形式“夠+A嗎?”“夠不夠+A?”可以顯示出來。也就是說,人們往往選擇在認知心理上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用在“夠1+A”中,表示其認知對象在“量”上達到了一定標準。
“夠2+A”里“夠”是副詞,含義是“程度高”。不論客觀性形容詞,還是主觀性形容詞,或是處于主觀性和客觀性之間的形容詞,一般情況下都能進入“夠2+ A”式,這是因為“夠2”是副詞,副詞修飾形容是普遍現(xiàn)象,沒有嚴格條件限制。例如:繩子夠長的|繩子夠短的|房子夠大的|房子夠小的|這桌子夠圓的|這個孩子夠漂亮的|小李生活夠悲慘的|你已經(jīng)夠閑了|這種質(zhì)量已經(jīng)夠好了。
不同類型的形容詞進入“夠2+A”雖然都表示程度高,但結(jié)構式的含義有所不同?!按蟆鳖愋稳菰~,即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進入“夠2+A”式,意思是事實超過了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程度;“小”類形容詞,即不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進入“夠2+A”,則表示事實沒有達到說話人心理預期的程度。例如:
(12)他做的已經(jīng)夠好了。(他做的結(jié)果超過了說話人心理預期)
(13)這房子夠新了,08年的。(房子的新舊超過說話人的心理預期)
(14)打籃球小張已經(jīng)夠矮了,你比他還矮。(小張高度沒有達到說話人心理預期)
(15)小李跑得夠慢了,都倒數(shù)第一了。(小李跑的速度超過說話人的心理預期)
不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只能進入“夠2+A”式,不能進入“夠1+A”式;具有凸顯性的和不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都能進入“夠2+A”式。
“夠+A+的”里“夠”只能是副詞,不能是動詞。不能將其中“A”轉(zhuǎn)換成相應的名詞作主語,例如:
(16)這繩子夠長的?!?這繩子長度夠了。
(17)小張夠高的?!?小張的高度夠了。
但可將“夠+A+的”轉(zhuǎn)換成相應的“很A”格式,而意思不發(fā)生明顯變化,例如上述例句可變?yōu)椋?/p>
(18)這條繩子夠長的?!@條繩子很長了。
(19)小張個子夠高的?!垈€子很高了。
與“夠2+A”式一致,進入“夠+A+的”的形容詞一般不受主、客觀性或凸顯程度限制,例如:你買的電視機夠大的|小張人夠好的|外星人夠丑的|工地上夠危險的|那里的人夠愚昧的。
“夠+A+的”中“的”一般都可以省略,轉(zhuǎn)換成“夠2+ A”。例如:
(20)這個雞蛋夠大的,快趕上鵝蛋了!→這個雞蛋夠大,快趕上鵝蛋了!
(21)這個方法夠好的,我同意!→這個方法夠好,我同意!
(22)這孩子真夠聰明的,他才三歲!→這孩子真夠聰明的,他才三歲!
也就是說“夠+A+的”實際上是在“夠2+A”后加語氣詞“的”,“的”緊附著在“夠2+A”后面,用“的”不用“的”的差異在于:用“的”是程度略低,不用“的”是則表示程度很高?!皦?+A”后的“的”并不屬于“夠1+A”本身,而是附著在整個句子后面。例如:
(23)繩子夠長,拿去吧→繩子夠長的,放心吧。
(24)個子夠高,可以當旗手→個子夠高的,不用懷疑。
(25)東西夠重,不信你稱稱?!鷸|西夠重的,不信你稱稱。
周文指出“夠+A”有基本式、否定式和正反問形式。“其它”(即非“正向形容詞”)形容詞雖然不能自由進入基本式,但有可能進入“A+式”(即本文的“夠1+ A”式)的否定式或正反問形式。[2]32舉例如下:
基本式否定式正反問形式
Aa:*夠活潑不夠活潑?夠不夠活潑
*夠聰明不夠聰明?夠不夠聰明
Ab:*夠紅不夠紅夠不夠紅
*夠圓不夠圓夠不夠圓
Ac:*夠臟不夠臟*夠不夠臟
*夠難看不夠難看*夠不夠難看周文指出,大多數(shù)形容詞可以出現(xiàn)在“不夠+A”格式里,盡管其中絕大多數(shù)不能出現(xiàn)在“夠+A”格式中。這里肯定與否定的不對稱特別明顯。這種不對稱現(xiàn)象,周文提供了一種解釋:“夠+A”式中出現(xiàn)的是正向形容詞,因此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只有“不夠+正向形容詞”才是A式的否定式;而“不夠+其它形容詞”是處于A式(即“夠1+A”)和B式(即“夠2+A”)中間的過渡格式,既表示沒有達到某種標準,又表示某種性質(zhì)沒有達到某種程度。兩種格式的對立在“不夠+A”中得到了中和。[2]33
周文解釋有道理,但未能揭示其深層原因?!皦? A”式可以分為“夠1+A”和“夠2+A”?!安粔?A”也可以分為兩種情況,即“不夠1+A”和“不夠2+A”,第一種格式中的“夠”是動詞,第二種格式中的“夠”是副詞。這兩種格式有如下區(qū)別:“不夠1+A”式中“不”和“夠”結(jié)合比較松散,中間往往可以插入別的成分,例如可以說“長度不大夠”“寬度不大夠”“重量不大夠”等;而“不夠2+A”式中間一般不能插入別的成分,例如不能說“聰明不大夠”“活潑不大夠”“臟不大夠”等。
周文列舉不對稱現(xiàn)象不在同一個層面上,從兩種形式各自層面看,就不存在這種不對稱性。一般情況下,只有動詞和形容詞才有相應否定式,因此只有“夠1+ A”才有對應的否定式。例如:
夠長了嗎?——夠(長)了/不夠(長)
夠不夠?qū)挘俊獕颍▽挘┝?不夠(寬)
與“夠1+A”對應的“不夠+A”中的“夠”是動詞,“不”修飾的是“夠”,從意義可分解為“不夠+A”,我們將“夠1A”對應的否定式稱為“不夠1+A”。
周文列舉“不夠+A”的例子中“夠”是副詞,“不”修飾的是“夠+A”,從意義可分解為“不+[夠+A]”,稱之為“不夠2+A”。一般情況下,副詞沒有對應的否定式,例如:
很好→*不很好太大→*不太大
非常美→*不非常美
即便上述例子中“不很好”“不太大”有時能說,但并非是“很好”和“太大”的否定式。因此,“不夠聰明”“不夠活潑”“不夠紅”等并不是“*夠聰明”“*夠活潑”“*夠紅”等的否定式。如果把周文例子中的“夠”都看作是副詞,那么其中基本式也都能說,例如:這群孩子真夠活潑的,你一言我一語說個沒完。|明明真夠聰明的,三歲就學會了乘法。|這塊布料顏色夠紅了,再紅就變成紫色了。|你這個用手畫的圈兒得夠圓了,跟圓規(guī)畫的一樣。|你的房間真夠臟的,快打掃一下吧。
從這個層面來說,“夠2+A”和“不夠2+A”對稱,但是這種對稱只是形式上的對稱,不是實際意義上的對稱,即不是肯定與否定的對稱。
“夠不夠+A”句式中“夠”一般情況下只能是動詞,因為只有動詞、形容詞才有對應的“~不~”,例如“去不去”“買不買”“好不好”“多不多”等等。但是副詞一般沒有對應的“~不~”句式,例如不能問“很不很”“太不太”“非常不非?!钡鹊?。
“夠不夠+A”用來詢問有沒有達到某種標準或程度,通常情況下只有能夠進入“夠1+A”格式中的形容詞才能進入“夠不夠+A”式。例如:夠不夠長?|夠不夠?qū)??|夠不夠高?|夠不夠重?|夠不夠粗?
有些語境下,一些不能進入“夠1+A”式的形容詞多數(shù)也能進入“夠不夠+A”句式,例如:你看看房間里的燈夠不夠亮?|你試試浴室里的水夠不夠熱?|你看著張桌子夠不夠圓?|你看這塊布料夠不夠紅?|你覺得這群孩子夠不夠活潑?|你認為小明夠不夠聰明?
這種用法是一種類推,其含義是表示說話人對所問問題的一種心理期待,即希望對方給出肯定回答,如果脫離這種語境,一般只能用與式中形容詞對應的“A不A”式進行提問,但這種問法顯然只是一種客觀詢問,說話人在心里沒有一定預設。例如:亮不亮?|熱不熱?|圓不圓?|紅不紅?|活潑不活潑?|聰明不聰明?
從心理認知上來說,人們往往有“趨利避害”心理,即希望有利的事情發(fā)生,不希望有害的事情發(fā)生。處于凸顯度底端的形容詞通常情況下不符合人們的心理期待,不能通過類推(或者說人們不愿進行這種類推)進入“夠不夠+A”式,例如:*夠不夠短?|*夠不夠窄?|*夠不夠臟?|*夠不夠難看?|*夠不夠亂?|*夠不夠小氣?
要表示上述疑問一般只能用“A不A”式,相應的問句形式為:“短不短”“窄不窄”“臟不臟”“難看不難看”“亂不亂”“小氣不小氣”。
但在比較特殊的語境下,即當“不利”的事情變成說話人特殊心理預期時,這類形容詞也可進入“夠不夠+A”式,例如:
(26)我不想讓狗鉆進來,你覺得這洞夠不夠?。?/p>
(27)這線夠不夠細,能不能穿過針眼?(28)我演的夠不夠傻,觀眾怎么看?
(29)我的日子夠不夠悲慘,他會不會同情我?
(30)我只有80斤了,你覺得我夠不夠輕?
此類現(xiàn)象稱為“臨時凸顯”。當“不利”的事情變成說話人的心理期待時,那些不具有凸顯性的形容詞獲得凸顯地位,這種凸顯并不符合社會的正常心理認知規(guī)律,而是屬于個人的特殊心理認知行為,表明說話人與眾不同的心理預期。凡是屬于說話人心里想要達到的標準或程度,就具有“凸顯性”,這時的形容詞都可以用在上述結(jié)構中。通常情況下,處于“凸顯”地位的形容詞含有積極意義色彩,當然是說話人想要實現(xiàn)的,因此可直接用于或通過類推用于上述結(jié)構;而那些處于凸顯底端的形容詞一般帶有“不利”色彩,通常不是說話人想要的,這些詞語只有在特殊語境下變成說話人的心理預期時才能用于上述結(jié)構,這是一種典型的“臨時凸顯”。“夠+A+嗎?”格式與“夠不夠+ A?”格式的用法比較一致。
上文分析主要結(jié)論如下:(1)“夠+A”中“夠”有動詞和副詞兩種詞性,相應地可分為“夠1+A”(“夠”為動詞)和“夠2+A”(“夠”為副詞),客觀性形容詞進入“夠+A”式,既可是“夠1+A”,也可是“夠2A”,視語境而定。(2)能進入“夠1+A”式的形容詞通常只能是客觀性強的“量”性形容詞,其他形容詞一般不能進入“夠1+ A”式。(3)主觀性形容詞和客觀性形容詞都能進入“夠2+A”式,如果式中形容詞是“凸顯性”的,意思是事實超過了說話人心理預期程度,如果式中的形容詞是非“凸顯性”的,則表示事實沒有達到說話人心理預期程度。(4)“夠+A+的”中“的”如果附著在“夠+A”后,則其中“夠”是“夠2”;如果是附著在整個句子之后,則其中“夠”是“夠1”?!皦?+A+的”和“夠2+A+的”對其中“A”的限制條件與相應的“夠1+A”和“夠2+A”相同。(5)“夠1+A”和“不夠1+A”既是形式對稱,又是意義對稱,“夠2+A”和“不夠2+A”的對稱只是形式對稱,而不是意義上的嚴格對稱。(6)“夠不夠+A”中“夠”只能是動詞,通常只有處于“凸顯”地位的客觀性“量”性形容詞能自由進入這種格式,具有“凸顯性”的主觀性形容詞憑借類推也可以進入這種格式,而非“凸顯性”的形容詞進入“夠不夠+A”格式只能是一種“臨時凸顯”。
[1]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2]周小兵.“夠+形容詞”的句式[J].漢語學習,1995(6).
[3]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K].第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沈家煊.不對稱和標記論[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An Analysis of“Gou+A”Structure in Modern Chinese
HOU Chao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The“Gou+A”structure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Gou1+A”(“Gou”as a verb)and“Gou2+A”(“Gou”as an adverb),the“A”of these two structures has different restrictions.There are different structure meanings to produce when different types of adjectives used in“Gou+A”structure.“Gou+A+De”can also be further divided into“Gou1+A+De”and“Gou2+A+De”,and the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of“de”in these two structures.“Gou1+ A”and“Bugou1+A”are symmetrical in form and meaning,“Gou2+A”and“BuGou2+A”are only formal symmetry. The“Gou”of“Gou+A+ma?”and“GoubuGou+A?”can only be a verb,and different adjectives used in these two different forma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laws.
modern Chinese;Gou;Gou+A
H146.3
A
1008-2794(2012)07-0092-05
(責任編輯:顧勁松)
2012-08-25
侯超(1981—),男,安徽利辛人,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現(xiàn)代漢語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