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勇,胡亞麗,李春霞,指導:劉方銘
(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55)
腰椎間盤突出癥指由于腰椎間盤變性,纖維環(huán)破裂,髓核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表現(xiàn)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臨床癥候群,俗稱“腰突癥”,屬于祖國醫(yī)學“腰痛”“痹證”“痿證”的范疇。劉方銘主任醫(yī)師是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康復醫(yī)學科帶頭人,他治學嚴謹,學驗俱豐,從事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近20年,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有獨到的見解與經驗。筆者有幸隨師侍診,受益良多,目前腰椎三維牽引已廣泛應用,但諸多因素影響療效,例如牽引參數(shù)的選擇各家報告不一,牽引體位也不同,尚無統(tǒng)一的操作規(guī)范等。劉方銘主任醫(yī)師運用三維牽引床治療腰椎間盤突癥經驗豐富,介紹如下。
劉方銘主任醫(yī)師特別強調3個概念:1)椎間盤:是連接相鄰兩個椎體的纖維軟骨板,由兩部分構成。周圍部為纖維環(huán),有多層按同心圓排列的纖維軟骨構成,它牢固的連接各椎體;中央部是富有彈性的膠狀物質,稱為髓核,是胚胎時脊索的殘留物。椎間盤具有緩沖作用,并使脊柱有可能作屈伸、側屈、旋轉和環(huán)轉運動;2)腰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組織局限性移位超過椎間盤間隙。移位椎間盤組織尚與原椎間盤組織相連,其基底連續(xù)部直徑大于超出椎間隙的移位椎間盤部分;3)腰椎間盤突出癥[1]:椎間盤突出引起的臨床癥狀,臨床16大臨床癥狀:①腰背痛(慢性持續(xù)性腰痛、腰痛的反復發(fā)作、急性腰痛);②坐骨神經痛;③下腹部或大腿前側痛;④間歇性跛行;⑤麻木;⑥肌肉痙攣;⑦肌肉癱瘓;⑧雙側下肢癥狀;⑨馬尾綜合征;⑩脊髓圓椎綜合征;外周圓椎綜合征;頸腰綜合征;患肢發(fā)涼;尾部疼痛;小腿水腫;癥狀與神經損傷嚴重度的分級。再結合病史、體檢及影像學檢查可以對腰椎間盤突出癥診斷明確。
劉主任認為,掌握這3個概念是研究腰椎間盤的基礎,同時也是診斷疾病的基礎。同時注意排除MRI、CT示椎管內腫瘤、脊柱結核、髓核脫出等明顯手術指征的疾病。
三維牽引療法源于中國傳統(tǒng)的正骨手法,中醫(yī)認為,損傷造成“筋出槽”與“骨錯縫”[2],手法治療在于“舒筋通絡、理筋整復、行氣活血、點穴鎮(zhèn)痛”,三維牽引正是模仿了這一傳統(tǒng)的治療手法。劉方銘主任醫(yī)師采用的是DFQ-580系列三維牽引床。三維牽引可以在1/3 s內同步完成牽引、成角、旋轉、擺角三維方向的動作,來糾正椎體間生物力的失衡,增大腰椎間隙、放松腰部肌肉、降低間盤內壓,理順椎體間組織紊亂關系,使突出的間盤組織還納或位移,最大限度地把突出物及纖維隔[3]和神經根分離,解除壓迫和刺激,使之回歸自然狀態(tài),同時消除神經根的炎性水腫,達到新的相對平衡。
該方法無侵入性,安全無痛苦,治療時間短,治愈率高,復發(fā)率低,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非手術治療方法。到目前為止,尚無1例失誤和糾紛。劉主任認為適應證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針對L5/S1型突出,手法很難有針對性治療,三維牽引療法便克服了此缺點。
劉方銘主任對三維牽引最簡單的分析,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原理,并將這一對作用相反的力量作用于腰椎,達到治療的目的。[4]
劉師認為,牽引床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大夫的好助手,關鍵在于其靈活的操作,而操作的關鍵在于捆綁。并注意觀察病人的狀態(tài),作好牽引前準備。第一步:調試牽引床,設置牽引方案。根據病人的身高、體質量調節(jié)臀腿固定帶與胸腰固定帶的長度及排放位置(胸背固定帶的下沿大體與十二肋骨下平行)。劉主任經過反復的臨床摸索,開創(chuàng)了先慢牽,再快牽的新思路,一是為了減少病人的恐懼心理,二是降低操作的風險。第二步:病人俯臥于牽引床。一般采取俯臥式上床法(囑托病人此種上床方式,為康復指導奠定基礎),行動不便的,由平板車平移挪動到牽引床。第三步:固定病人。首先固定胸背固定帶:充分暴露腰骶部,囑托病人做小口呼吸;其次固定腰臀部:扎緊臀腿主固定帶,注意臀腿調節(jié)帶的力線方向應與褲縫一致,估計主固定帶被拉下時的位置(拉下至頭胸板下延),暴露要牽引的腰椎關節(jié);再次調整病人的位置調節(jié)頭胸調節(jié)帶及臀腿調節(jié)帶,到達牽引的位置;固定頭胸板固定帶,拉緊頭胸調節(jié)帶;扎緊臀腿副固定帶,同時拉緊臀腿調節(jié)帶,固定臀腿板固定帶。注意:詢問病人有無不適,囑病人做小口呼吸,提示馬上進行治療,先慢牽,再快牽。第四步:治療結束,首先快速松開胸腰固定帶與胸腰加固帶,給病人喘息的機會,然后松開臀腿部主副固定帶及加固帶,觀察病人3~5 min,待病人氣血平穩(wěn)后,囑托病人用肘膝關節(jié)把身體撐起,給病人貼敷“筋骨痛消磁療貼”于疼痛部位,注意敷前火烤,以加大膏藥的黏貼強度,之后給病人佩戴“磁療腰復寧”,把病人平移至平板車,推回病房。
1)腰痛、下肢痛呈典型的腰骶神經根分布區(qū)域的疼痛,常表現(xiàn)下肢痛重于腰痛。2)按神經分布區(qū)域表現(xiàn)肌肉萎縮、肌力減弱、感覺異常和反射改變4種神經障礙體征中的2種征象。3)神經根張力試驗無論直腿抬高試驗或股神經牽拉試驗均為陽性。4)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包括X線、CT、MRI或特殊造影等異常征象與臨床表現(xiàn)一致。
囑病人6 h絕對臥床休息,期間可仰臥或俯臥位,正常飲食,大小便不排除;6 h后72 h內以臥床為主,可以站立及行正常的自理活動;腰部經治療后晚上可能會出現(xiàn)疼痛、酸脹等不適,囑睡前肛塞消炎痛栓50 mg。在此期間疼痛可能會出現(xiàn)加重或減輕,都暫時不做處理,72 h后再做效果評定,并擬定下一步的治療方案。
張某,女,50歲,2012年3月14號初診。病史:腰痛6年余,加重伴左臀部疼痛半月余。勞累及遇陰雨天時加重,臥床休息后可緩解。??撇轶w:彎腰活動受限,L4~5、L5/S1棘間壓痛,L4~5、L5/S1左側夾脊穴壓痛。腰部叩擊痛(+),伴有左臀部酸痛,左側秩邊穴壓痛(+),支腿抬高試驗:左30 °(+),右側70 °(-),左“4”字征(+),右“4”字征(-)。雙側膝腱反射對稱存在。輔助檢查:腰椎CT示:L5/S1間盤髓核突出,L4~5椎間盤突出,L5雙側椎弓不連,腰椎退變。診斷: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方法:三維牽引治療。調試牽引床:調節(jié)牽引距離:50 mm,腰椎快速牽引力:600 N,旋轉角度:左旋12°,傾角角度:-10°,快速牽引時間:0.15 s,牽引持續(xù)時間:1 min,慢快牽參數(shù)一致,按照上述三維牽引程序操作,快牽是在轉動L4~5之間時,用手拇指點住左側腰4棘突,轉動L5/S1之間時,用手拇指點住左側腰5棘突,快速完成,當醫(yī)師能感覺到腰椎的挫動感時,治療效果最好。然后指導患者后期康復方案。
3月18號2診:患者訴腰臀部癥狀基本消失,久站及活動后偶有反復,左側小腿外側麻木感,根據劉主任經驗,對患者進行了三維牽引治療。5 d后患者出院,臨床癥狀緩解。
[1]胡有谷.腰椎間盤突出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4-241.
[2]張明才,詹紅升,石印玉,等.基于“骨錯縫筋出槽”診治腰椎間盤突出癥[J].中國骨傷,2008,21(6):441-443.
[3]章瑛,周楨,陳俊嘉,等.椎間孔內纖維隔變性是導致腰腿痛誘因之一[J].中國中醫(yī)骨傷科雜志,1998,6(4):53-55.
[4]李義凱,張曉剛,陳庭瑞.腰椎牽引的臨床應用[M].濟南:世紀醫(yī)藥出版社,2011:394-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