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銳,文穎娟
(陜西中醫(yī)學院中醫(yī)臨床醫(y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醫(yī)學入門》是明代醫(yī)家李蓇所著,全書共9卷,首1卷,約成書于1575年。此書為初學中醫(yī)者而撰,醫(yī)文并茂,富醫(yī)理于詩詞歌賦之中,極大地方便了初學者,為一部較好的醫(yī)學門徑書。書中內容包羅萬象,在卷一中專門有一章專論本草,其內容非常實用,值得我們后世中醫(yī)醫(yī)家們學習借鑒,故筆者對其歸納如下,以供同仁們學習商榷。
《醫(yī)學入門》對本草作了詳細的論述,包括藥名、五味、功效。李氏認為草木良毒各異,未達其性勿嘗。藥物都有自己的功效,用的恰當則靈,如試嚼烏梅,遽齒酸而津溢;才吹皂角,立鼻嚏以氣通;啖辣芥則淚垂等等。而且書中認為每用單行,則氣純而愈速,或時兼使,是味雜而效遲。只有相須佐使配合,才能并力以收功;若相反畏惡交參,必爭仇而播毒。所以只有對癥求藥,隨宜用藥,才能獲得萬全之效。
《醫(yī)學入門》對本草作了總的概括——《本草總括》,在總括里提出了26條看法:1)天有陰陽彰六氣;2)寒熱溫涼四時行;3)地有陰陽化五味;4)酸苦辛甘咸淡成;5)辛散酸收淡滲泄,咸軟苦瀉甘緩平;6)酸苦涌泄陰為味,辛甘發(fā)散氣陽輕;7)輕清成象親乎上;8)親下重濁陰成形;9)清之清者發(fā)腠理,陽中陽味厚之至;10)清之濁者實四肢,陽中之陰薄氣使;11)濁之濁者走五臟,陰中之陰乃濃味;12)濁之清者歸六腑,陰中之陽薄味爾;13)六淫外感如何治?風以辛涼熱咸寒,火淫同熱。濕苦熱兮寒甘熱,苦溫燥勝佐辛酸;14)內傷苦欲分虛實;15)升降浮沉法一般;16)身腰下病梢能降,身半上病根宜損;17)橫行手膊惟辛散;18)分經報使又何難;19)君臣和合無反畏;20)七方十劑有機關;21)湯散丸丹斟等分;22)真?zhèn)涡玛愖屑毧矗?3)炮炙制度毋逞巧;24)熟生升降古方刊;25)及時煎服知禁避;26)用當一匕是仙方。
《醫(yī)學入門》對本草進行了分類,具體分為:治風門、治熱門、治濕門、治燥門、治寒門、治瘡門、食治門7大類。
3.1 治風門 治風門記載了防風、獨活、羌活、荊芥、薄荷、升麻、細辛、白芷、麻黃等97味藥,這些藥均具有發(fā)散風寒,升散郁火,兼治表濕的功效。
在治風門中提出了主治各經風藥,分別是肝(川芎);心(細辛);脾(升麻);肺(防風);腎(獨活);胃(升麻);大腸(白芷);小腸(藁本);三焦(黃芪);膀胱(羌活)。
3.2 治熱門 在治熱門中共記載了97種藥物,其中包括黃芩、梔子、沙參、玄參、丹參、紫參、前胡、白前、桔梗、百部等藥物。
在治熱門中李蓇提出了主治各經熱藥:如肝(氣柴胡血黃芩);心(氣麥門冬血黃連);脾(氣白芍血大黃);肺(氣石膏血山梔子);腎(氣玄參血黃柏);膽(氣連翹血柴胡);胃(氣葛根血大黃);三焦(氣連翹血地骨皮);膀胱(氣滑石血黃柏);大腸(氣連翹血大黃);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胞絡(氣麥門冬血牡丹皮)。以及主治骨肉分癆瘵發(fā)熱藥,如肝(氣當歸血柴胡);心(氣生地黃血黃連);脾(氣芍藥血木瓜);肺(氣石膏血桑白皮);腎(氣知母血生地黃);膽(氣柴胡血栝蔞);胃(氣石膏血芒硝);三焦(氣石膏血竹葉);膀胱(氣滑石血澤瀉);大腸(氣芒硝血大黃);小腸(氣赤茯苓血木通)。這些藥物均具有治上、中、下三焦內熱,兼治濕熱的功效。
3.3 治濕門 治濕門中共記載了75種藥物,其中包括了人參、黃芪、甘草、白茯苓、茯神、薯蕷、白術、蒼術、半夏等。
在治濕門內容中還指出了主治各經濕藥,如肝(白術,川芎);心(黃連,赤茯苓);脾(白術);肺(桑白皮);腎(澤瀉);胃(白術);小腸(車前子);三焦(陳皮);膀胱(茵陳);大腸(秦艽);胞絡(茯苓)。這些藥物均具有治上、中、下三焦內濕,兼調氣補氣的功效。
3.4 治燥門 治燥門中共記載了89種藥物,其中包括了天門冬、麥門冬、知母、貝母、栝蔞根、栝蔞實、地骨皮、牡丹皮等。
在治濕門內容中還指出了主治各經燥藥,如肝(當歸);心(麥門冬);脾(麻仁);肺(杏仁);腎(柏實);大腸(硝石);小腸(茴香);三焦(山藥);膀胱(茴香);胞絡(桃仁)。這些藥物均具有治上、中、下三焦內燥,兼補血和血的功效。
3.5 治寒門 治寒門中共記載了77種藥物,其中包括了川烏、天雄、生姜、桂枝、肉桂、官桂、干姜、高良姜等。
在治寒門內容中還指出了主治各經寒藥,如肝(氣吳茱萸,血當歸);心(氣桂心,血當歸);脾(氣吳茱萸,血當歸);肺(氣麻黃,血干姜);腎(氣細辛,血附子);膽(氣生姜,血川芎);大腸(氣白芷,血秦艽);小腸(氣茴香,血延胡索);三焦(氣附子,血川芎);膀胱(氣麻黃,血桂枝);心胞(氣附子,血川芎)。這些藥物均具有治上、中、下三焦內寒,兼治濕寒的功效。
3.6 治瘡門 治瘡門中共記載了127種藥物,其中包括金銀花、夏枯草、蒲公英、山慈菇、松脂、松子、楓香、白及等。
3.7 食治門 食治門中共記載了6大類(米谷部、菜部、果部、獸部、禽部、蟲魚部)191種食物,神曲、紅曲、麥芽、油麻、食鹽、扁豆、赤小豆、甘蔗見前卷,在食治門后面還附了食治方。
總之,《醫(yī)學入門》本草論詳細的記載了各種中草藥的功效和分類,其記載方法獨特,分類合理,給后人學習本草以深刻的啟迪,值得后世學習和進一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