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芙 王曉冬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中西文化比較視閾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
陳 芙 王曉冬
(東北農業(yè)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150030)
校園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文化模式,中西校園文化呈現出互相吸收和融合的發(fā)展趨勢。由于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模式的校園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吸收和借鑒先進的校園文化理念,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不斷加強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在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中的作用。
文化;中西文化差異;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是隨著學校的產生而產生的。關于校園文化界定的研究,由于文化概念的不統(tǒng)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本文認為,高校校園文化是大學為追求自身組織的社會價值和實現辦學目標,以特定的教育理念為指導,以校園精神為核心,以實踐活動為表現形式,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校園生活等各個領域形成的長期固有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校園文化是一種高校全體師生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和這些價值觀在物質與精神上具體化的文化形態(tài),它是一種群體文化、社會亞文化和特殊社區(qū)文化。校園文化的發(fā)展是社會文化、社會歷史進步的重要標志之一。
校園文化,按照表現形態(tài)可以分為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物質文化是群體精神和意志的載體,是高校文化建設的基礎,它包括校園自然環(huán)境、建筑布局、生活設施等。例如,北大的未名湖、武大的櫻花大道、哈佛大學的名人走廊等,都成為一所大學外在的文化象征和標志。校園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靈魂和核心。校園精神文化是指文化主體的精神生活和意識形態(tài),如價值觀念、生活態(tài)度、理想追求等。校園精神文化集中地反映了一所高校的本質和特色,體現了師生們的共同理想、信念、追求和意志。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是學校管理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必由之路。校園制度文化包括學校中的各種儀式、教學方式、課程內容、規(guī)章制度等。制度文化是校園文化存在和發(fā)展的保障,體現了校園文化主體的意志。校園行為文化是校園文化的動態(tài)層面,包括學生社團組織活動和師生以教育活動為中心的各種行為方式、業(yè)余生活和文化實踐活動。這些校園文化形態(tài)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構建了立體的高校校園文化。
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有差異的,中西文化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體系,有著特定的文化特征。西方文化基本上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源頭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化,受基督教的影響頗深。而中國文化則繼承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精髓,可以上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體現在很多地方,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模式、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校園文化,作為文化的產物,它的發(fā)展和文化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有著充分的體現。
中國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以集體主義價值觀為核心,提倡個人對集體的忠誠與責任,無論是社會、學校,還是家庭,都以這種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念教育下一代,也用這一標準來衡量人們的道德行為和人生觀。而西方文化則是以個人主義價值觀為中心,強調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以個人的進取精神、個人所取得的成就來衡量人生價值。
西方人推崇個性,拒絕模仿和從眾。從西方的校園文化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風采各異、特色鮮明的校園形象。很多地方性普通院校憑借著自身的優(yōu)勢辦出了各自的特色。有的社區(qū)、州立院校,把目標定位在滿足當地人才需求上,主要為當地經濟發(fā)展服務。有的學校則以特色的體育隊伍、藝術團體為辦學特色。正如劍橋大學校長艾莉森.F.理查德所說:“美國每個州都有一所旗艦式的大學,但更多的學校很普通,卻各有自己的特色,它們并不嫉妒哈佛、耶魯這樣的名校,相反它們有令自己自豪的地方,它們同樣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狈从^中國高校,除了北大、清華等一流院校外,許多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都存在著特色不鮮明、大同小異的問題。校園文化只把物質文化的建設當成了首要任務,盲目地擴建校園,建設高樓大廈,忽略深層次的精神文化建設。許多大學的辦學宗旨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思維方式是人類文化現象的深層本質,文化差異必然會導致思維模式上的差異。西方文化思維注重邏輯性和分析性,習慣于從個別事物和現象去考察和理解整體,是一種理性思維。而中國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強調事物或現象之間的聯系性和依賴性,因此思維方式重視認識過程中的感覺和經驗,重倫理道德、重視直覺,是一種感性思維。
西方高校非常重視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獨立的動手能力。在進行科研實驗時,教師只是指導,實驗的過程完全都由學生自主完成,以便讓他們自己去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在中國高校,學生對于科學結論的學習則更多地依賴于教師的講解和經驗的傳授,相對來講,自己動手實踐的機會少,動手能力較弱。同時,國外的高校也非常重視創(chuàng)新,這種文化氣氛能讓學生經常提出、思考并探索一些未知的、不拘泥于定論的論斷,并能在各種分析和實驗之后來判斷是否合理、準確。
中國的宗教信仰是以佛教為主,而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是基督教國家。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倫理和宗教觀念相結合,對中國哲學、文學、藝術和民間風俗都產生了一定影響。在我國的校園文化中也可以看到佛教的影響,大到校園整體的建筑和布局,如受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我國古代書院大多依山傍水,建在幽靜、秀美、宜人之地,著名的岳麓書院本身就建在名山之中;現代校園中也會常有人文山水、亭臺樓閣,注重人與周圍環(huán)境的協調;小到日常的道德規(guī)范和語言,如傳統(tǒng)的謙虛禮讓、敬老尊師、親仁善鄰等等。而在西方國家,基督教對文化的影響也是非常深的,它逐漸滲透到法學、教育、藝術(文學、音樂、建筑、繪畫和雕塑)以及科學等各個領域。在校園中,你會看到很多典型的哥特式、羅馬式風格的藝術建筑,這樣的風格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尊敬和向往,而有的西方宗教學校則專門為宗教事業(yè)培養(yǎng)人才。
西方人主張用“法制”來約束和制約社會及個人的規(guī)范,道德則處于從屬的地位。中國人認為法律只是道德的補充,主張用禮、道德來約束。國外的民主歷史較長,校園文化也被打上了深深的民主烙印。國外高校充分給予學生自由選擇權,讓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和意愿來選課和參加社團活動。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自由發(fā)言,隨時打斷教師的講話而進行詢問,和教師探討有爭議的問題。學生有充足的業(yè)余時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學校很少舉行學生參加的會議和儀式。為了營造這種民主氣氛,學校常常刻意淡化教師、管理人員和學生角色的區(qū)別,強調雙方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我國很多高校,學生和教師之間更多地受到了道德和規(guī)范的制約,師生之間缺乏溝通和理解,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這讓學生很難在心理上接近和認同教師,加大了教育的難度。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只有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民主權利,培養(yǎng)民主精神,才能使他們充分發(fā)揮潛能,發(fā)展和表現自己,跟社會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成為社會民主法制的擁護者和捍衛(wèi)者。
進行全球化背景下的校園文化建設,除了要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更重要的是要實現中西文化的共享和融合,努力創(chuàng)建一種既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又能吸納和包容西方先進文化理念的我國高校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根植于社會文化的土壤之中,社會上的思想、方式和作風也深深影響到高校的校園文化。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大學校園里,無論是那些世界著名高等學府,還是一些默默無聞的大學,都能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大學校園成為高度國際化的聚集地。在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也要體現這種多層面的文化開放性。既要有與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交流、對話,也要有與當地社區(qū)文化的互動,以及各個高校之間的聯系。高校應該經常組織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會議與研討會,擴大學校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營造出濃濃的學術氛圍。
文化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積累和縮影,任何國家和民族都需要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在繼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創(chuàng)新,是高校校園文化成長的必然軌跡和方向。首先,高校應該重視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對當代中國大學文化建設的積極意義,它既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也可以激發(fā)師生的無限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些辦學歷史悠久的高校,應該設立專門的校史館,總結出自己的辦學特色和教育理念,挖掘歷史財富,使校園文化在理念、精神、作風上與學校歷史有一個有序的承接。其次,校園文化建設必須把傳統(tǒng)文化繼承與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多元文化間的碰撞和跨文化的往來與交流,給予高校師生更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創(chuàng)造靈感,我們要努力走出一條既是世界的也是中國的、既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又改革創(chuàng)新的具有我國特色的大學校園文化發(fā)展之路。
任何文化存在差異的同時也會體現出一定的共性,這種共性在我們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時可以加以利用,如仁愛、勇敢、勤勞等精神品質就為所有文化所推崇。因此,我們要努力尋找和發(fā)現中西文化的共同點和普遍性,創(chuàng)建文化共享的校園文化。同時,我們也可以運用文化共享的方式進行跨國間校園文化的傳播,加強國內高校與世界大學的交流與合作。高校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應采取廣闊的理論視野、開放的意識、創(chuàng)新的思維,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做到有選擇的開放,既繼承自己民族的文化精神也吸納了別國的文化特點,從而實現中西文化的融合,使我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真正與國際接軌。
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僅要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傳統(tǒng),盡可能地了解彼此的差異,還要憑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積淀、開放性的思維求同存異,實現文化融合和共享,這樣中國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之路,才會越走越遠,越走越成功。
[1] 杜文淵,張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5(23):307-308.
[2] 韓迎春,吳瑤.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基本理論研究述評[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11):77-80.
[3] 陳于仲,李正華,鐘黎川.論大學校園文化建設[J].理論與改革,2007(6):101-103.
[4] 豐捷.高等學校要努力辦出特色——中外大學校長論壇綜述[N].光明日報,2004-08-05.
[5] 李忠紅.對我國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發(fā)展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8(5):129.
A Study on the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fro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Chen Fu,Wang Xiaodong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Heilongjiang 150030)
Campus culture is one kind of peculiar cultural pattern.Campus culture of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has displayed a developing trend of absorption and integration.Due to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two different cultural developing modes have appeared which result in two different campus cultures.We should adopt and refer the rational elements of western campus cultures and provide some valuable idea for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And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function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universities.
culture,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campus culture
G647
A
1672-3805(2012)03-0067-03
2012-02-25
東北農業(yè)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研究生綜合英語”(編號:Neau2113-07kc004);東北農業(yè)大學博士啟動基金“中美商務談判中文化差異的影響及策略研究”(編號:2010RCB09)
陳芙(1978-),女,哈爾濱人,東北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心理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