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京
電視民生新聞是一種用平民視角,以人文關懷的理念關注民眾日常生活的新的電視新聞形態(tài)。它以獨特的傳播理念和價值取向,在新聞的內容生產、播報方式以及輿論監(jiān)督等方面給新聞界帶來了一股清新之風,使新聞傳播的姿態(tài)向平民化轉變,新聞的內容以記錄百姓生存狀態(tài)和現實需求為主。本文以河南電視臺民生新聞節(jié)目《民生大參考》、《都市報道擴大版》為研究對象,對電視民生新聞在發(fā)展中取得的傳播經驗進行總結和分析,希望能為民生新聞理論基礎的構建貢獻一份力量。
在“使用與滿足”中吸引受眾
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傳播形態(tài),其取得的每一點成功都是把握受眾需求、遵循傳播規(guī)律的結果。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傳播學價值在于充分利用了傳播學中的“使用與滿足”理論,敏銳地把握住了社會轉型過程中受眾需求的轉變。
傳播學者布魯姆勒(Blumler)和卡茨(Katz)在他們的合著《大眾傳播的使用》一書中提出了“使用與滿足”理論,他們指出:人們使用媒介,取決于人們自身的需求、希望和動機。受眾常?;趥€體的需求、興趣和品位來選擇媒介,而受眾最典型的需求就是獲得信息、休閑、打發(fā)寂寞、進行娛樂以及“逃避”現實。同時此書在研究人們對傳媒利用的基礎上,還考察了影響人們利用傳媒的各種變量因素?!笆褂门c滿足”理論提出的中心議題是:受眾為什么使用媒介,他們用媒介來做什么?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R·賴特(CharlesR.Wright)認為,既然媒介是為各種社會需求——例如增強凝聚力、傳承文化、進行社會控制,以及發(fā)布公共信息而服務的,那么就可以認為,受眾個體也同樣是為了相關的目的——例如獲取個人指南、休閑、調整、獲知信息、形成認同而使用媒介的?!笆褂门c滿足”理論的提出,對于人們理解受眾對大眾媒介的使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媒體的內容定位指明了方向。
布魯姆勒和卡茨還描述了受眾使用媒介并因此而得到滿足的邏輯:即“社會和心理根源改變了受眾的需求,從而引起了他們的某些期望,于是開始尋找大眾媒體和其他消息來源,因而導致了不同形式的接觸媒體(或從事其他活動),以致產生了需求的滿足,和其他大多數或許是無意的后果”。我們可以將這一過程以下面圖表的形式來做更直觀的描述:
從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受眾對大眾媒體產生需求的主要原因。在這兩個因素中,社會因素又是更為重要的因素,因為雖然個體的心理因素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以及不可把握性,但是也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社會的改革和變遷對于受眾需求的改變起著重要的作用。
從傳播學的視角來看,河南電視臺民生新聞又是怎樣在“使用與滿足”中贏取受眾的呢?
首先,社會因素的影響是構成河南電視臺民生新聞出現的根本原因。如上文所述,中國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開始了艱難的社會轉型之路。所謂社會轉型,即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型。也就是由傳統(tǒng)的以血緣、地緣為主要社會聯(lián)結網的關系型社會轉向以經濟利益為主要交結點的信息型社會,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消弭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時差,生活的節(jié)奏變得越來越快,生存的壓力卻越來越大,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越來越少。而與此同時,科技的發(fā)展為大眾媒體的迅速擴張?zhí)峁┝擞欣募夹g支撐。由于國家政治民主進程的推進,人們經濟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程度的普及,受眾對于生活的質量日益關注,同時權益意識也在相應提高。受眾對自我身邊“微觀環(huán)境”的關注超過了對國家“宏觀環(huán)境”的關注,因此,傳統(tǒng)的以“傳遞政府的聲音”為理念的電視媒體必須作出相應的改革,否則就難以在激烈的媒體市場競爭中取勝。
其次,受眾本身的“需求”是電視民生新聞出現的前提。正是在受眾這一“需求”的促進下,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拋卻了以往目光向“上”的傳播理念和傳播姿態(tài),以受眾的貼心人自居,關注受眾關心的事,說出受眾想說的話,讓受眾充分參與到新聞報道中來,并且在整個過程中貫徹平民理念,真正以人為本,關心普通老百姓的需求,關心群眾身邊的利益。再小的事情放到中國,乘以13億人,也不是小事。下水管道堵塞可能是小事,但是一個下水管道的堵塞卻可能影響到成百上千居民的生活,那么新聞媒體就應該“莫因善小而不為”,切實把老百姓的困難放在心上。因此,百姓的家長里短、柴米油鹽,變成了電視民生新聞報道的常見內容。老百姓體會到了媒體的關心,對節(jié)目自然關注、喜歡了。以《民生大參考》欄目為例,2010年1月1日,該欄目播出的新聞內容是《元旦放假,加班費多少?》。在這篇報道中,記者通過采訪部分單位,為觀眾算了一筆“節(jié)假日加班費的賬”。就新聞內容的價值而言,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卻與受眾的生活息息相關。電視民生新聞正是在“滿足”受眾的“需求”中發(fā)展起來的。
用非語言符號構建平民化的傳播情景架構
在傳播的過程中,語言的內容直接表達著傳者想要傳遞給對方的信息。而對于面對面的傳播而言,不只是語言,傳者的一切都在傳遞著某種信息,非語言符號便是傳播中最重要的一種傳遞方式。非語言符號在信息的傳遞中具有立體性、生動性的特點,尤其是長于同時表達復雜的感情和信息。非語言符號可以讓人準確地把握傳者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了解傳者真實的思想意圖。
尼古拉斯·阿伯克龍比在他的著作《電視與社會》一書的開篇指出:“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完全被圖像和信息所包圍。圖像和信息來源于眾多渠道,包括電視、廣告、時裝等。”在所有的大眾媒體中,電視對于圖像的傳遞無疑是最具活力、最形象的一種。電視的傳播是一種全息傳播。電視圖像是直觀的形象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包括事物的聲響、色彩、形狀和結構。據各種實驗資料表明,人的腦子接受眼睛的信息比接受耳朵的信息多30倍,因此,圖像對于大腦的沖擊力和感染力大大超過文字。綜觀河南電視臺的民生新聞欄目,我們發(fā)現,較之其他電視新聞欄目,民生新聞欄目的非語言符號在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試看下面幾個方面:
服裝。服裝是指人們的穿著打扮,它依附于人體并顯示一定的含義,因此傳遞著最為豐富的信息。在電視傳播中,不同的欄目形式對于服裝有著不同的要求。傳統(tǒng)的新聞類節(jié)目要求主持人的服裝要莊重、大方,而電視民生新聞則開辟了新聞類節(jié)目服裝的新天地,選擇了與欄目風格一致的親切、隨和的服裝類型。例如《都市報道擴大版》的主持人孟湛每次的穿著都非常休閑,這樣就給人一種比較平民、隨和的感覺。
語調。語調是指人說話時的語氣和聲調。同樣的一句話,不同的語調,意義就大不一樣。民生新聞主播的播音語氣語調全然是生活的原生態(tài),沒有做作,也沒有特別的修飾,既不屬于義正詞嚴式的嚴肅型風格,也不是嘻嘻哈哈完全娛樂化的藝人式主持,而是完全生活化的、平民化的和家常式的。對于新聞,他們也不是傳統(tǒng)的念著稿子播新聞,而是侃新聞、聊新聞、說新聞、評新聞。正是這種“侃”、“說”、“聊”、“評”新聞的形式,使觀眾覺得自己猶如在和一個知心人談話,因此贏得了受眾的喜愛。
民生新聞的場景設置:場景設置是一種傳播情景。不同的傳播情景,會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所以,我們看到電視新聞欄目都比較重視主播場景的設計,比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主播背后常常是央視的多臺新聞傳播屏幕,給人一種即時感和專業(yè)感。但是,較之其他電視新聞,民生新聞的主播場景設計,常常簡單、隨意,給人一種平民化的感覺。
民生新聞在受眾“需求”的促進下,拋卻了以往目光向“上”的傳播理念和傳播姿態(tài),充分利用非語言符號來構建平民化的傳播情景架構,以受眾的貼心人自居,關注老百姓的需求,在傳播過程中貫徹平民理念。
參考文獻:
[1]賈奎林.淺議電視文化[J].中國新聞研究中心,2004(3).
[2]張建珍,吳海清.中國社會轉型與電視文化的變化[J].中國傳媒報告,2005(4).
[3]許劍.新聞媒體與我國當前公共領域的建構[J].新聞大學,2003(1).
[4]李幸.十年來中國電視的第三次革命[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4(3).
[5]張鴻雁.農村人口都市化與社會結構變遷新論——孟德斯鳩《農民的終結》帶來的思考[J].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社會學》月刊,2006(6).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