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峰笙 荊 博 李 欣
(95806部隊,北京 100076; 海軍大連艦艇學(xué)院,大連 116001;空軍工程大學(xué),西安 710051)
語篇銜接理論在政治文獻翻譯中的應(yīng)用
——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
胡峰笙 荊 博 李 欣
(95806部隊,北京 100076; 海軍大連艦艇學(xué)院,大連 116001;空軍工程大學(xué),西安 710051)
銜接是語篇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語篇銜接理論應(yīng)用于翻譯的有效手段。本文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實例,分析語篇銜接理論在政治文獻翻譯中的實用性和有效性,強調(diào)在翻譯實踐中培養(yǎng)銜接意識的重要性。
語篇;銜接;政治文獻;翻譯
20世紀,語言研究呈現(xiàn)出多維度、多層次研究態(tài)勢。語言學(xué)家們認為,學(xué)科、學(xué)派之間相互交叉的進一步發(fā)展應(yīng)該是學(xué)科、學(xué)派之間的整合。據(jù)此,本文以《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為例,在語篇銜接理論框架中,探討政治文獻的翻譯。
政治文獻作為對外宣傳的官方形式和重要渠道,不僅具有“傳達貫徹黨和國家大政方針的重要職能,而且體現(xiàn)黨和國家的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時也是他國了解我國國情、方針政策、政治制度、政治立場等最權(quán)威的來源”。(王小萍 2006:109)因此,政治文獻翻譯質(zhì)量的好壞,不僅決定我國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輸出的效果,而且直接關(guān)乎我國的國際形象。
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這一術(shù)語最早由結(jié)構(gòu)主義者Zelling Harris 于20世紀50年代初提出。20世紀90年代,受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法理論的影響,許多西方語言學(xué)者紛紛把語篇分析理論引進翻譯研究領(lǐng)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比爾格蘭和德雷斯勒在《語篇語言學(xué)入門》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語篇特質(zhì)的7個標準:即銜接性(cohesion)、連貫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語境性(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他們認為,語篇作為一種“交際活動”,應(yīng)該同時符合這7項標準,“如果其中任何一項標準沒有達到,語篇就失去了交際性”。(Beaugrande & Dressler 1981:3-12)《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概論》指出,“銜接指的是語篇中語言成分之間的語義聯(lián)系,或者說是語篇中一個成分與另一個可以與之相互解釋的成分之間的關(guān)系。當語篇中一個成分的含義依賴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產(chǎn)生銜接關(guān)系”(胡壯麟等 2009:179)。韓禮德把銜接分為語法銜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兩種。語法銜接有4種:照應(yīng)(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詞匯銜接也有4種:重復(fù)(repetition),同義/反義(synonymy/antonymy),上下義/局部-整體關(guān)系(hyponymy/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在翻譯實踐中,要重組一個適用于目的語社會的語篇,主要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選擇語言資源,對整個語篇進行重寫。這種重寫一是結(jié)構(gòu)性的,即句子本身的結(jié)構(gòu);二是非結(jié)構(gòu)性的,指句子不同成分之間的語義銜接。所以,銜接手段是生成語篇的重要條件之一。紐馬克曾說,銜接是語篇分析運用于翻譯的最有用的手段。(Newmark 1982:69)同時它也是語義連貫性的形式標志。(劉嫦 趙友斌 2009)可見,銜接理論在語篇翻譯中的重要性。
首先,傳統(tǒng)翻譯以詞句為翻譯單位,把重點放在源語與目標語的微觀詞句對比上。這種做法往往忽視不同語境在同一文本中的不同作用,割裂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所以無法準確傳達原文的思想內(nèi)涵。隨著人類交往的日漸頻繁,國際市場的日益擴大,翻譯活動的日趨深入,傳統(tǒng)上以微觀詞句為單位的翻譯逐漸呈現(xiàn)出難以滿足翻譯活動發(fā)展要求的趨勢。(劉嫦 趙友斌 2009)。這主要表現(xiàn)在:第一,就跨文化交際而言,翻譯已經(jīng)由過去以文本形式出現(xiàn)的靜態(tài)終端產(chǎn)品轉(zhuǎn)變?yōu)閯討B(tài)的跨文化交際過程。交際雙方也許對兩種語言的個別詞句理解不一,但對語篇的類型和結(jié)構(gòu)卻有著共識,這種共識以知識的形式儲存于他們的大腦中。這樣,語篇作為按一定成篇模式構(gòu)建的信息載體,起著激活讀者頭腦中語篇知識的作用,有利于人們達到溝通和交流的目的。因此,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必然需要語篇的參與。第二,就文本本身而言,許多詞句本身的含義和一些事關(guān)全局、背景性很強的問題等在傳統(tǒng)的詞法和句法層面上無法得到解釋,須要聯(lián)系語境,結(jié)合上下文,運用語篇整體思維予以解決。所以,將語篇銜接理論應(yīng)用到翻譯研究領(lǐng)域具有歷史的必然性。
其次,中國政治文獻的語言具有鮮明的特色:重復(fù)的詞語多,句子偏長,句型結(jié)構(gòu)單一,祈使謂語結(jié)構(gòu)和并列短句多,主語缺乏,連接成分使用不多,句與句之間沒有明確的邏輯關(guān)系等。而英語在句式銜接上多注重“形合”,常用各種形式的連接詞、短語、分句或從句將句子銜接起來,重視顯性銜接(overt cohesion),把句子形式和結(jié)構(gòu)完整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且盡量避免重復(fù)。中國政治文獻的語言與目標語在銜接方式上的差異,使得詞對詞、句對句翻譯出來的譯作難以實現(xiàn)與原文的功能對等,難以準確傳達原文的意識形態(tài)內(nèi)涵。中國政治文獻的政治性、嚴肅性、準確性,使得譯作必須精益求精,確保文化價值的輸出不出現(xiàn)偏差。這也就使得譯者不得不注重從句子的銜接特征入手,在銜接理論的正確指導(dǎo)下進行翻譯。
銜接理論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8種銜接手段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應(yīng)用在政治文獻的翻譯中。綜合運用這8種銜接方式:照應(yīng)、省略、替代、連接、重復(fù)、同義/反義、上下義/局部-整體關(guān)系和搭配,可以有效避免詞語重復(fù)、用語歧義、結(jié)構(gòu)松散等問題,從而提高譯文的質(zhì)量。
3.1 避免詞語重復(fù)
政治文獻為了加強氣勢,加重語氣,突出重點,常常使用大量的重復(fù)詞語。這雖然完全符合漢語的行文習(xí)慣,但有悖于英文的表達方式,令目標語讀者難以接受。關(guān)于英漢語篇之間的差異,曹路漫指出,“英漢語篇的銜接手段和銜接意義均存在著差異, 這給英漢翻譯實踐帶來許多困難”(曹路漫 2009)。而語篇銜接理論在政治文獻翻譯中的應(yīng)用能夠很好地規(guī)避重復(fù)。例如:
① 在這里,我代表國務(wù)院,向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香港特別行政區(qū)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同胞、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表示誠摯的感謝!向關(guān)心和支持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shè)的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和各國朋友,表示誠摯的感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_2.htm)
譯文:On behalf of the State Council, I hereby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the people of all of our ethnic groups and to the democratic parties, mass organizations, and people from all sectors of society. I also express our sincere thanks to our compatriots in the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aiwan, and overseas, as well as to foreign governments,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friends in other countries that take an interest in and support China’s modernization.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5.htm)
在例①中,原文使用了三個“感謝”,在加強氣勢的同時也使原文通順流暢。譯文運用“同義、省略”兩種銜接手段,將第一個“感謝”譯為gratitude,將第二個“感謝”譯為同義詞thanks,并將第三個“感謝”通過連接詞as well as融入到第二個“感謝”之中,實現(xiàn)了省略,達到了銜接,從而避免了重復(fù)。
3.2 避免用語歧義
在政治文獻中,語言豐富多彩,有時會用到文化俗語,有時會用到口頭習(xí)語,有時還會用到中國特色政治術(shù)語。這些詞語意義豐富,翻譯時如果處理不好,就可能張冠李戴,產(chǎn)生誤譯。然而,銜接理論能較為妥善地解決這一問題。例如:
② 加快實施“走出去”戰(zhàn)略,鼓勵符合國外市場需求的行業(yè)有序向境外轉(zhuǎn)移產(chǎn)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yè)開展海外并購,深化境外資源互利合作,提高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wù)合作的質(zhì)量。(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_10.htm)
譯文:We will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 global” strategy; encourage Chinese industries whose pro-ducts are in demand in foreign markets to transfer their production capacity overseas in an orderly manner; support qua-lified enterprises to carry out overseas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deepen mutually beneficial cooperation concerning foreign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verseas contracted projects and labor service cooperation.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13.htm)
在例②中,關(guān)鍵詞是“走出去”,可以理解為“到戶外去走走”、“擺脫一個模式或框架的束縛”、“走出國門,走向全球”……意義可謂多樣。譯文運用“搭配”這種銜接手段,考慮到“走出去”與“國外市場”、“境外”、“海外”、“對外”等詞搭配在一起,可判斷其意義為go global. 這樣就成功地避免了用語歧義。
3.3 避免結(jié)構(gòu)松散
中國政治文獻多短句、并列句,連接成分使用不多,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guān)系沒有明確的形式標記,主要依靠內(nèi)容將句子銜接在一起。而英語則是依靠銜接詞將句子銜接在一起。如果用詞對詞、句對句的翻譯方式,那么,目標語則會顯得松散零亂,好似一盤散沙。銜接理論的應(yīng)用能夠有效地避免結(jié)構(gòu)松散。例如:
③ 國家的大力支持,全國人民的無私援助,災(zāi)區(qū)群眾的艱苦奮斗,使遭受重大創(chuàng)傷的災(zāi)區(qū)呈現(xiàn)出嶄新面貌。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村莊煥發(fā)出蓬勃生機。(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htm)
譯文:Thanks to the government’s strong support, the selfless assistance of people throughout the country, and the hard work of residents of the earthquake area, the badly da-maged areas have taken on a brand-new appearance, with new towns rising straight out of the ground, and villages brimming with vitality. (http://news.xinhuanet.com/english2010/china/2010-03/15/c_13211657_2.htm)
在例③中,“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和“一個個村莊煥發(fā)出蓬勃生機”之間沒有連接詞,這兩句話與前一句話之間也沒有連接詞。表面上,它們之間沒有連接關(guān)系,但其實,“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和“一個個村莊煥發(fā)出蓬勃生機”之間存在并列關(guān)系,而且共同與前一個句子構(gòu)成解釋關(guān)系,即兩個單句都是“嶄新面貌”的重要內(nèi)容。這就是漢語句子中經(jīng)常存在的隱含邏輯關(guān)系。譯文運用“連接”這種銜接手段,增加 thanks to,and,with等適當?shù)倪B接詞,再現(xiàn)了原文的表達效果。
隨著翻譯活動向縱深推進,傳統(tǒng)微觀詞句翻譯越來越難以適應(yīng)其發(fā)展要求。然而,語篇分析作為一種新興的手段,因為代表著翻譯研究的前沿方向而異軍突起。在語篇理論中,銜接是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是語篇分析應(yīng)用于翻譯的最有效手段。在中國政治文獻中,特色語言在銜接手段上與英語存在較大差異,語篇銜接理論是指導(dǎo)政治文獻翻譯的必要工具。綜觀《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其英譯本,銜接理論的運用貫穿全文,每一種銜接手段都能在譯文或翻譯過程中得到體現(xiàn),在有效避免詞語重復(fù)、用語歧義、結(jié)構(gòu)松散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而準確地傳達了原文思想,提高了譯文質(zhì)量。可見,語篇銜接理論拓寬了翻譯工作者的研究和實踐視野。翻譯研究要發(fā)展,必須納入學(xué)科整合的軌道,在與語言研究的其他分支學(xué)科的整合中實現(xiàn)自身的進步。
曹路漫. 英漢翻譯中銜接意義的處理[J]. 外語學(xué)刊, 2009(6).
《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J/OL].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3/15/content_13174348.htm, 2010-3-15.
胡壯麟 朱永生 張德祿 李戰(zhàn)子. 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xué)概論[M].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 2009.
劉 嫦 趙友斌. 功能翻譯理論給文學(xué)翻譯批評的啟示[J]. 外語學(xué)刊, 2009(2).
王小萍. 中國黨政熱點詞語英譯[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6.
王小萍. 論語篇視角下的政治文獻翻譯[J].南昌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 2008(4).
De Beaugrande, R. & Dressler, W.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s[M]. London:Longman, 1981.
Newmark 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 London: Pergamon Press Ltd., 1982.
ApplicationofCohesionTheoryintheTranslationofPoliticalLiterature—ACaseStudyofthe2010GovernmentWorkReport
Hu Feng-sheng Jing Bo Li Xin
(PLA Air Force’s Unit 95806, Beijing 100076, China; PLA Dalian Naval Academy, Dalian 116001, China;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51, China)
Cohes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hrough which discourse analysis is achieved, and the most useful device of discourse analysis being used in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of cohesion theory being appl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discusses the practicability and function of the theory in translation with the 2010 Government Work Report as a case study, and summarizes the essentiality of cultivating the thought of cohesion and applying the theory in polit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discourse; cohesion; political literature; translation
H030
A
1000-0100(2012)02-0089-3
2011-08-21
【責(zé)任編輯王松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