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戲擬”:隱藏在經典背后的另類人生
      —— 試論嚴歌苓歷史題材作品的人性

      2012-03-19 11:03:26
      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期
      關鍵詞:個人化白蛇嚴歌苓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00)

      “戲擬”:隱藏在經典背后的另類人生
      —— 試論嚴歌苓歷史題材作品的人性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山東濟南 250300)

      嚴歌苓小說獨特的歷史敘事方式既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隱喻,同時又表現(xiàn)了作家自己對現(xiàn)實的理解,表達了她對個體生存價值的追求和她對人性的期盼。嚴歌苓的歷史題材小說,向內尋求敘事規(guī)律,向外訴諸歷史示范。其創(chuàng)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體的思考,回歸對現(xiàn)實世界的體認,營建精神家園。借用“元小說”中“戲擬”概念,可以揭示嚴歌苓歷史題材作品中歷史背后的異常特性和隱藏于細節(jié)中的人性。

      嚴歌苓;歷史題材;戲擬;元小說;人性

      對人類生命意義、價值取向等諸問題的關注一直是文學界比較熱衷的話題之一,嚴歌苓借助塑造的眾多人物形象表達了她對人性問題的關注。學界也圍繞這一熱點展開了細致的研究,如胡靜用文本細讀的方式評析了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中兩個女子面臨生存困境時所表現(xiàn)出的復雜人性[1];劉艷《美國華文女性寫作的歷史嬗變——以於梨華和嚴歌苓為例》剖析了嚴歌苓對人性的最終理解——它是“不受社會框架所控制的人之天性”[2];徐濤《論嚴歌苓作品中人性的沖突和變異》則從“文革”敘事背景和移民身份出發(fā),闡述了嚴歌苓作品中人性扭曲和變異的原因[3]。

      從上述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嚴歌苓在作品中無論賦予角色何種身世、經歷,本質上都是在向讀者闡明人性的復雜與魅惑。她筆下的人物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性,單純或者復雜,扭曲或者僵化。

      值得注意的是,嚴歌苓的歷史題材小說超越了以往作家的單純歷史記述,她在這類題材的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更多的個人性思考。在這類作品中,她巧妙地借鑒了“戲擬”等敘事技巧,希望讀者能從更高遠的角度,客觀清晰地對歷史有個人化的認識。本文從嚴歌苓的歷史題材作品出發(fā),通過“歷史”與“個人”兩種角度,力求揭示出歷史背后的異常特性,彰顯個人身上隱含的悲劇意味。從歷史的高度出發(fā),思考作品中所表現(xiàn)的人性的個人化,在個人中體現(xiàn)歷史、在歷史中折射個人,并最終在社會、歷史的整體關照之下完成對于人性的追因式拷問和審視。

      一、歷史敘事:彰顯“個人化”傾向的獨特寫作方式

      戴錦華曾這樣界定了個人化寫作的涵義[4]:一是個性風格;二是只從個人的視點、角度切入歷史,構成對權威話語和主流敘事的消解。對女作家而言,個人化寫作有著自傳意義。女性寫作個人生活、披露個人隱私,構成對男性社會、道德話語的攻擊。從戴錦華教授所下定義的第二個方面來看,嚴歌苓的個人化寫作依舊關注歷史、政治等公共敘事的題材,但她用飽含“人之性靈”的筆觸,建構起女性視角下的歷史敘事場景,真實還原男權社會中的女性生存境遇,批判了對女性不公平的道德話語。

      透過嚴歌苓諸多融合個人化傾向的作品可以看出,嚴歌苓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敘事方式,既是對歷史、政治題材的人性注腳,也是對男權社會話語、宏大歷史敘事的消解。其實,嚴歌苓的作品無不打上女性文學的烙印,將“個人-歷史”、“女性角色-男權社會”這兩組悖論放在了歷史敘事的框架之中。無論是“文革”題材,如《白蛇》①參見: 嚴歌苓. 嚴歌苓文集[M]. 北京: 當代世界出版社, 2003. 本文論及嚴歌苓小說未另作注者, 均出于此.、《一個女兵的悄悄話》②參見: 嚴歌苓. 一個女兵的悄悄話[M]. 沈陽: 春風文藝出版社, 1998.;還是“新移民”題材,如《也是亞當,也是夏娃》、《無出路咖啡館》,都實現(xiàn)了個人化寫作對敘事形式的超越。

      以嚴歌苓早期作品為例,描寫滲透了她本人經歷的軍旅生活和“文革”時期的生活體驗,成為個人化寫作的一大特色。嚴歌苓有長達十幾年的軍隊生活,她上戰(zhàn)場、下牧場、六游西藏,這些經歷,再加上她天生的豐富感知以及由這些靈動的感知所引發(fā)的對社會、歷史、個體、人性的相關思考,構成了嚴歌苓個人化寫作的最初文本模式。嚴歌苓賦予作品主人公獨立的思想,折射出她本人對女性生存的社會境遇的深切思考。

      長篇小說《一個女兵的悄悄話》中的主人公陶小童是一名始終處于小說中心位置的年輕文藝女兵,同時她也是一個經歷了對“英雄”由崇拜到尋找再到認定的新時期青年軍人。陶小童為了保護集體財產(樂器),縱身跳入泥石流之中以致生命垂危。此時,陶小童借用不間斷地游離于生命本體之外的“靈魂”,悄悄講述著發(fā)生在“文革”時期個人游離于歷史洪流、政治判斷等價值體系之外的個體心靈史。在“文革”背景上,嚴歌苓把一個女兵真實的內心獨白以一種私語化、個體化的講述方式,呈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貌似雜亂無章的意識流般的敘述,卻真實地展示了一個文藝女兵在那個特殊年代里無所適從的人生體驗——怎么鍛煉都難以“成熟”,怎么改造都難以“達標”,只能進行更艱苦的鍛煉和更嚴格的改造。“文革”時期所強化的“標準”、“共性”、“模式”是人的個性被粗暴地“改造”。而文藝女兵的特殊身份,更能鮮明地體現(xiàn)出特定時代女性生存的迷惘與無助。嚴歌苓在創(chuàng)作《一個女兵的悄悄話》時就曾經說過②:“陶小童與書中其他人物一樣,具有獨立的人格。”具有“獨立的人格”的生命卻要衰亡,如花的青春歲月只能被機械地壓制,這既是男權社會中女性生存的悲劇,也是特定時代摧殘人性的寫照。

      結束了軍旅生涯的嚴歌苓,又完成了旅美寫作的華麗轉身。這一時期,嚴歌苓總會賦予其“新移民”題材小說的敘述主角“我”這樣的定位:“我是個來自中國大陸的年輕女人,剛拿到藝術學位”(《失眠的艷遇》);“三十出頭的一個中國女人”(《搶劫犯查理和我》);那時,“我剛到美國,整天‘累呀累呀’地活。學校的電梯一樣地擠,我嫌,也怕人嫌我。打工的熱汗蒸著我,連自己都嗅出一身中國館子味”(《學校中的故事》)……從這些線索中我們可以探尋到嚴歌苓個人化寫作的真實體驗。

      創(chuàng)作于本世紀之初的《無出路咖啡館》,被認為是以嚴歌苓親身經歷為藍本書寫的一部具有自傳性質的長篇小說。小說以“我”,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與一個美國外交官的異域愛情為楔子,引出了一段在FBI監(jiān)視下的跨國戀情。嚴歌苓巧妙地借助美國的政治特色和中美歷史背景,發(fā)出了無論當女性面對巨大的生存壓力還是精神困境時都毫無出路的感嘆。

      就是在這間“八平米審訊室”里,美國FBI調查員理查·福茨以他英俊瀟灑的體態(tài),開始了這場不慌不忙、東拉西扯的審問——

      你承認你和我們的外交官安德烈〃戴維斯正式開始了有婚姻趨向的戀人關系?

      ……

      你的父親,是個老資格的共產黨員?……他是一九三八年參加革命的嗎?

      ……

      嗯,嗯,——這里:你十八歲被指定為特別記者……當時你是少尉軍銜?

      ……

      為什么會指派你做特派記者?……你主要的功用——比方說,你專門做那方面的報道?……以什么方式把報道發(fā)回你們的總部?

      不斷更換的聯(lián)邦調查員向“我”展開無孔不入的轟炸式審訊,他們絞盡腦汁地想誘“我”說出一切有關“我”的歷史和家庭背景情況。此處,嚴歌苓向我們展示的是聯(lián)邦調查局以及安全部門怎樣對一個毫無威脅性和抵抗力的女人所進行的無休止的政治審訊與生活干涉。

      上述作品既真切地體現(xiàn)了人性的扭曲、變異,又尊重了歷史敘事的客觀性。以“文革”和“新移民”題材的特殊性來論,嚴歌苓豐富的個人體驗與深刻的人性思索是卓然不群的,這一個人化的痕跡被她用匠心獨具的筆觸糅合在小說創(chuàng)作之中,融入了對當代歷史的意識形態(tài)和行為方式的判斷與思考,并堅定了女性寫作立場,使其小說創(chuàng)作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二、戲擬:探尋隱藏在歷史背后的深層人性寓意

      嚴歌苓小說創(chuàng)作的個人化傾向極其鮮明,無論是對于“文革”時期自身經歷的深度書寫,還是對移民者生活境遇的細致剖析,都能將歷史敘事的方式和對人性的闡釋結合得非常自然。我們不禁要問:作者是如何處理歷史敘事中的真實因素和個人虛構之間的關系的呢?文本在其歷史背景籠罩下又是否會具有某種隱喻呢?在這里,嚴歌苓巧妙地借鑒了后現(xiàn)代的敘事手法,尤其是“元小說”的敘事技巧,讓歷史紀實與個人臆想得到了融合。

      所謂“元小說”(metafiction),即“關于小說的小說”,它是小說家們以小說的形式對小說藝術進行自我反思的結晶。從某種意義上看,元小說寫作實質上是一種極限性寫作,它是對小說文本中諸種可能性的探索,是一場文學冒險,本身帶有很強的不確定性。在嚴歌苓筆下,它更是被不斷地加以創(chuàng)新并超越,這也成了嚴歌苓有關人性的系列小說的寫作模式和個人風格。這里我們不妨借用“元小說”中“戲擬”這種寫作技巧來分析嚴歌苓小說隱藏于細節(jié)背后的對人性理解的深層寓意。

      我們可以把嚴歌苓的具有歷史敘事色彩的部分作品理解為“針對前文本戲擬”。例如,“扶桑”本是我國古代最為著名的神樹之一。屈原《九歌》中曾唱到:“暾出兮東方,照吾檻兮扶桑?!薄峨x騷》中也講到“飲余馬于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而嚴歌苓卻將此神樹之名賦予了百年前舊金山一位擁有傳奇經歷的女子(《扶?!罚!皝啴敗?、“夏娃”是《圣經·新約》里曾經被賦予繁衍重任的男女。在嚴歌苓敘寫的故事中,“亞當”和“夏娃”背負著交易和契約,借助無愛且無性的試管,人工完成了從受精卵到嬰兒的發(fā)育流程(《也是亞當,也是夏娃》)?!扒嗌摺迸c“白蛇”,這對在《白蛇傳》中經歷了同性相吸、斗爭過程而最終結為姐妹相伴一生的故事原型,在嚴歌苓的筆下,卻引發(fā)了一場有關性與愛的大討論(《白蛇》)。這些都是在當前的文化語境中改寫傳統(tǒng)經典文本,使傳統(tǒng)經典文本的原有寓意為作品的思想主題服務,這種改寫明顯帶有“戲擬”的痕跡,既是諳熟傳統(tǒng)經典的嚴歌苓的文化基因,也是漂泊海外、開拓異域人生的嚴歌苓的心靈訴求。

      《楚辭》、《圣經》、《白蛇傳》——妓女、試管嬰兒、同性戀,有人曾經毫不客氣地指責嚴歌苓在褻瀆經典,但如果我們把它們理解為“戲擬”,對嚴歌苓作品的評價就會更加公允、客觀些。因為所謂經典,絕不是指因流傳年代久遠而思維定格的作品本身。經典是指那種經得起歷史反復,被人引用被人闡發(fā)的文化資源,也就是文化傳統(tǒng)中最根本的意象?!靶詯邸薄ⅰ昂M狻?、“文革”,如果僅僅從文本所涉及的中心題旨來評判作品,并不適當。因為從歷史史實、科學史實的角度來衡量,《扶桑》、《也是亞當,也是夏娃》、《白蛇》的確有很多違背真實的地方。但正因為它們不是簡單描寫移民、性愛等細節(jié)的作品,它們才能夠在精神上凸顯時代的怪誕和歷史的真實。比如《扶桑》,正是源于女主角身上“健壯、自由、無懈可擊”的隱喻義,才使“母性”、“雌性”的人性表達透過涅槃式的環(huán)境在歷史中得到了永生。再比如《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隨著試管嬰兒“菲比”的離去,讓我們看到了無性亦無愛而制造的生命個體是如此地脆弱、不堪一擊。而與此同時,文本也揭示了:只有在性與愛的和諧結合之后,生命才能夠遵循一種常態(tài)的自然選擇。由此可見,極富個人化特色的“戲擬”這一創(chuàng)作手法,無論與什么歷史情景相結合,無論與多么荒誕的情節(jié)相搭配,最終還是以揭示人性的深層主題為依歸。

      三、《白蛇》:揭示人性中幻想與現(xiàn)實的嚴重悖論

      當代文壇涉及“文革”時期的作品不計其數(shù),嚴歌苓作品中也存在著大量的“文革記憶”?!栋咨摺罚@部嚴歌苓創(chuàng)作于本世紀初的中篇,一舉獲得了第七屆《十月》文學獎。沿用嚴歌苓的一貫風格,《白蛇》摒棄了直接描寫或者回憶的敘事方式來揭露那段歷史中的蒙昧與荒誕,而是借用了一個舞蹈演員在遭遇迫害時期與她的同性舞迷發(fā)生的特殊情感,冷靜、客觀地揭示了人性中幻想與現(xiàn)實的嚴重悖論。故事開篇三個版本就以不同的視角引入了“白蛇”孫麗坤這一角色,為“戲擬”所借用的《白蛇傳》這一經典張本。

      在“官方版本——一封給周恩來總理的信”中對孫麗坤曾做過這樣的描述:

      一九六三年,她所自編自演的舞劇《白蛇傳》被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成電影。同時《白蛇傳》在全國十七個大城市的巡回演出引起極大轟動。她為了觀察模仿蛇之動態(tài),曾與一位印度馴蛇藝人交談并飼養(yǎng)蛇類;所獨創(chuàng)的“蛇步”引起舞蹈學者的極大重視,也在廣大觀眾中風靡一時。

      民間版本對孫麗坤的白蛇形象是這樣定義的:

      演《白蛇傳》那些年,大城小城她走了十七個,個個城市都有男人跟著她。她那水蛇腰三兩下就把男人纏上了床。睡過孫麗坤的男人都說她有一百二十節(jié)脊椎骨,想出三樣名產:榨菜、五糧液、孫麗坤。

      不為人知的版本中也有此類描述:

      她真漂亮。真奇怪,怎么會有這么漂亮的一個人?!她長長的脖子一直袒露到胸口,那樣的造型應該是石膏像!她的胸脯真美,像個受難的女英雄,高高地挺起。

      不可否認,故事得以發(fā)生的所有因素都源于徐群珊通過舞臺觀看舞蹈演員孫麗坤的表演引發(fā)她對孫表演的傳統(tǒng)名劇《白蛇傳》的童年記憶。而孫麗坤則成也“白蛇”,敗也“白蛇”。閱讀《白蛇》,很多讀者都會被文本新鮮的敘事結構所吸引而止步于此。的確,嚴歌苓此時并沒有采取傳統(tǒng)的線性情節(jié)敘述模式,而是由三個“版本”即官方版本(四個)、民間版本(三個)、不為人知的版本(六個)交叉拼貼而成。但是當我們透過作者的敘述模式以及作品背后的社會歷史背景而直指作者為故事設計的題目、楔子時,不禁會問:嚴歌苓此時為什么要以“白蛇”為題呢?自始至終,“白蛇”只是孫麗坤擔當主角的舊目之一,直至故事結束孫麗坤重返舞臺,這出《白蛇傳》仍然沒有上演,它只是隱藏在徐群珊腦中少年時期的記憶,是嚴歌苓創(chuàng)作需要用的“戲擬”符號。

      《白蛇傳》,這個最早起源于民間神話后被中國古典文化不斷演繹、延深并最終定型的故事模本,此時被嚴歌苓用“戲擬”的手法借用到小說創(chuàng)作中。嚴歌苓將經典的《白蛇傳》擱置在“文革”背景中,通過對人類性取向中某些特征進行夸大式的書寫,從而將白蛇故事從整個原有敘事框架中完全抽離出來。嚴歌苓既讓故事超越了它現(xiàn)實層面的意義,又讓人性游走于極限性想象與現(xiàn)實存在的可能之間,向世人揭示了人性之富有的真實含義。對小說中白蛇、青蛇或許仙,嚴歌苓一方面借用傳統(tǒng)模本中的人物外殼,另一方面卻在人物中加進了更多的現(xiàn)代性因素和個人化理解,讓角色在傳統(tǒng)的有限意義之下流露作者對人性的復雜理解。至此,《白蛇傳》中關于白蛇與青蛇的復雜糾葛由原來的“相遇(異性)-斗爭(異性)-相伴(同性)”被小說《白蛇》改寫成了“相遇(同性)-接近/實踐(性偏至)-受挫(性回歸)”。通過這種戲擬化的改寫,古典傳說背后的文學成規(guī)、敘事倫理被人為地變了形。而且沉積在倫理道德、價值規(guī)范背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結構,也處于一種被消解和顛覆的趨向之中。

      在小說《白蛇》中,我們看到了嚴歌苓對女性命運自始至終的關注與熱衷,更讓讀者了解到帶有偏至色彩的性幻想、性取向的現(xiàn)實存在性和生長背景。透過《白蛇》,我們看到了嚴歌苓對女性地位的認同、對男性書寫的有意弱化以及作者本人在面對類似問題時的最終抉擇:提出問題卻很難解決問題,發(fā)現(xiàn)新異卻往往最終流于世俗傳統(tǒng)?!斑@是個35歲的助教,絕對不標新立異的本分男人。長相不壞,耳朵不招風,牙齒也不七歪八倒。珊珊在他身上可以收斂起她天性中所有的別出心裁。珊珊天性中的對于美的深沉愛好和執(zhí)著追求,天性中的鐘情都可以被這種教科書一樣正確的男人糾正。珊珊明白她自己有被矯正的致命需要?!贝颂幠行缘某霈F(xiàn)成了嚴歌苓解決問題的最后殺手锏:她能夠在傳統(tǒng)中發(fā)現(xiàn)新異,卻最終只能在先鋒與通俗中謀求平衡。在此,我們可以把小說結局的處理解釋為嚴歌苓作品對于藝術魅力和人性釋放的嘗試。

      與此同時,嚴歌苓借助一系列帶有“戲擬”色彩的文本結構,讓我們透過看似支離破碎的故事,把她本人渴望拯救真實、消解類項的目的一步步地推向文本前臺。在嚴歌苓帶有自傳性色彩的敘述中,我們很難清晰把握其中是否存在明顯的價值判斷和人性歸屬,或者說她只是忠實地記錄著、描寫著人類生存的種種困境和差異。在巨大的生存壓力背后,生活本身就是目的,它堅硬而直接,擊打著人們的感情,使人類一切正常的情感以及合理的欲求都因縮水而更加堅挺甚至異樣起來。而作者在接受人民網的采訪時曾經這樣說過:“生存總是最緊迫的事,我在美國什么都干過,餐館服務員、保姆、售貨員和助教。在中國寫作常要專門去體驗生活,可當生存成為第一需要時,這種體驗就完全不一樣了?!盵5]在嚴歌苓對于個人歷程的重新整合和書寫中,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豐富和隱喻。而此時,“生存”一詞,才在它的抽象名詞的性質之下,具象為一種能指并潛藏進她的敘述中。就像嚴歌苓小說《無出路咖啡館》的寓意一樣:在異域(異地),生存空間如此狹小,生存之路如此艱難,選擇屈服或者逃避似乎都是可能的。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將面對心靈上“無出路”的困境。而這正是巨大的生存壓力之下人性的矛盾與復雜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斑駁色彩。

      四、結 語

      作為一名熱愛生命、感受生活的創(chuàng)作者,作為一位心思細膩且敏感的女性作家,嚴歌苓總是在捕捉自身或者身邊的文學素材。在這個過程中,她沒有一味地再現(xiàn)歷史留下的那些東西,而是以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思考能力著力地表現(xiàn)生活、重塑歷史,孜孜不倦地完成寫作過程。嚴歌苓的歷史敘事方式,既是對自己所經歷的那一段段歷史的重新書寫和深度挖掘,也是以一種歷史記憶的方式抒寫著作家自身的生活經驗和現(xiàn)世感受。在這里,歷史的真面目與敘述者自身的現(xiàn)實生存境遇在內在本質上竟然如此相似。因此,嚴歌苓筆下的歷史敘事既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隱喻,又是她對現(xiàn)實的理解:現(xiàn)實其實就是歷史的一種延伸。在嚴歌苓的小說中,無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實,都既是個人的也是民族的,既是記憶的也是體驗的。它們流動且沉淀,表達了對于個體生存價值的追求和人之靈性的期盼。嚴歌苓小說以獨特的“戲擬”手法,向內尋求敘事規(guī)律,向外訴諸歷史示范。她的創(chuàng)作目的是要定位于人性本體的思考上,回歸對現(xiàn)實世界的體認、營造獨特的精神家園。嚴歌苓以她獨特且變化的歷史敘述方式,在歷史本應具有的面目和作者的理解之間成功地找到了重合點。

      [1] 胡靜. 關于生存與人性的對話: 對嚴歌苓《無出路咖啡館》的一種解讀[J].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2004, (3): 38-41.

      [2] 劉艷. 美國華文女性寫作的歷史嬗變: 以於梨華和嚴歌苓為例[J]. 中國文學研究, 2009, (4): 114-119.

      [3] 徐濤. 論嚴歌苓作品中人性的沖突和變異[J]. 作家, 2009, (8): 21-21.

      [4] 戴錦華, 王干. 女性文學與個人化寫作[J]. 大家, 1996, (1): 194-204.

      [5] 陳熙涵. 嚴歌苓: 性格頑強, 抓住夢想[EB/OL]. [2002-12-03]. http://www.people.com.cn/GB/wenyu/223/2110 2747/20021203/880398.html.

      “Parody”: Special Life Hidden in Classics—— Analysis on Humanity in Yan Geling’s Historical Theme Novels

      WANG Jing
      (School of Art and Humaniti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Design, Jinan, China 250300)

      The unique historical narrative mode in Yan Geling’s novels not only is a metaphor of reality, but also represents her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exploring of individual survival value and expectation for humanity. While paying attention to inner narrative pattern, in writing historical theme novels, Yan Geling focused on historical demonstration. In composition, Yan Geling aimed at basing on reflection of humanity itself to reconsider the meaning of real world and construct spiritual home. With the conception of “parody”in “metafictio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hidden in history and humanity woven in details could be revealed in Yan Geling’s historical theme novels.

      Yan Geling; Historical Theme; Parody; Metafiction; Humanity

      I207.42

      A

      1674-3555(2012)06-0050-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2.06.009 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1-10-02

      王璟(1981- ),女,山東濟南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藝術學

      猜你喜歡
      個人化白蛇嚴歌苓
      可怕的“小白蛇”
      快樂語文(2020年10期)2020-06-03 09:44:36
      嚴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海峽姐妹(2020年2期)2020-03-03 13:36:40
      法蘭克福書展個人化書籍走紅
      蛇與玫瑰
      “尚長榮三部曲”帶來無盡思考——且說個人化藝術創(chuàng)造的價值
      戲曲研究(2018年4期)2018-05-20 09:37:36
      嚴歌苓的芳華歲月
      海峽姐妹(2018年2期)2018-04-12 07:13:29
      由妖到人:從兩性視角看白蛇形象的演變
      嚴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樣打動我的
      商周刊(2017年17期)2017-09-08 13:08:58
      嚴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6:05
      女性形象的個人化書寫——嚴歌苓小說解讀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5
      满城县| 六安市| 门源| 铜陵市| 淮北市| 基隆市| 巴东县| 武平县| 虞城县| 锦屏县| 台湾省| 敖汉旗| 中阳县| 涞水县| 鄂尔多斯市| 日照市| 微山县| 河间市| 乌兰县| 垦利县| 五河县| 陕西省| 洪湖市| 南乐县| 南昌县| 如东县| 灵山县| 封开县| 马公市| 东港市| 五峰| 景德镇市| 博爱县| 门源| 黄石市| 兴化市| 田东县| 嘉峪关市| 凤山县| 乌恰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