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福濤
(江西師范大學,南昌330022)
語法化指實義詞承擔語法功能的現(xiàn)象,其顯著特征是:語言在演變過程中由于受認知、語用、社會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實義詞的語義特征或結構發(fā)生變化,作為實詞的語義特征逐漸談化或轉移,作為語法意義的語義特征逐漸突顯。(Hopper&Traugott 1993:18)國內學者針對語法化做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語法化的理論性綜合研究(沈家煊1998,胡壯麟2003,張其云,2009);將語法化理論與二語習得相結合,探討學生語言習得過程中存在的語法化現(xiàn)象(桂詩春2007);探討語法化與詞匯化二者之間關系的研究(王燦龍2005);論述句法中的語法化現(xiàn)象(向明友2007,唐燕玲2009)。本文擬探討英語系動詞是否存在語法化現(xiàn)象及其體現(xiàn)方式和特點。
語法化實現(xiàn)的機制可以概括為隱喻、推理、泛化、和諧與吸收五個方面,分別表現(xiàn)在不同的層面及階段,其中的隱喻發(fā)生在語法化的早期階段,并且是語法化的最主要驅動力。(沈家煊1998:41-42)作為語言新概念抽象化的主要表達方式,隱喻是概念系統(tǒng)中跨認知域的語義投射,是使語言形成更復雜、抽象的語義圖式結構的機制,能使語言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發(fā)生語義弱化或遷移,從而獲得語法功能,而語法功能的實現(xiàn)進一步擴大語言的使用范圍,使得語言表達形式穩(wěn)固化。
另一方面,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從語言形式和內容研究語言結構和語言使用之間的關系,認為語言形式反映人們對外部世界的看法,提出語法隱喻的概念,指一種語言結構能體現(xiàn)兩層以上的語義關系。這種隱喻式的結構,不僅體現(xiàn)在句法上,而且還體現(xiàn)在詞匯層面,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語義轉換過程。對該隱喻式結構的研究反映人們創(chuàng)造性運用語言的認知能力,說明語義遷移的過程。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把認知過程看作是意義的構建過程,而不是思維過程,習慣用語言過程來解釋認知,而不通過認知過程來解釋語言。(Halliday&Mattiessen 2008:30)
由此,語法化和語法隱喻的研究具有一致性,它們理論方面的互補性幫助我們綜合分析和解釋系動詞具有的語法化現(xiàn)象及其模式的特征。
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對英語系動詞做過劃分。趙彥春、黃建華(2001)曾以詞匯論和模塊論理論為切入點,根據(jù)語義表征和句法特征將英語系動詞分為純系動詞(be)和半系動詞;半系動詞又進一步分為4個子模塊:泛感官系動詞、感官系動詞、存現(xiàn)系動詞和作格系動詞。這些子模塊層次的系動詞保持語義特征及句法特征共性的同時,也存在著差異。李律根據(jù)Dixon提出的核心動詞與非核心動詞假說,將英語系動詞分為五類。這兩種劃分是從語義視角的分類,體現(xiàn)的是對其中心項be的進一步說明和細化,與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和心理學家羅施的“原型”理論有異曲同工之處,認為系動詞如同家庭成員,每個成員和其它一個或數(shù)個成員共有一項或數(shù)項語義特征,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方式通過其相似性聯(lián)系,并以系動詞be為認知參照中心,依照其語義典型性程度不同向外擴展,形成語義擴散現(xiàn)象。趙彥春、黃建華(2001)的分類呈現(xiàn)以be為中心項的各成員在語義關系上的組合和聚合特征,因此,我們采用他們的語義分類。
泛感官系動詞包括appear,seem等動詞,其最典型的語義特征是:通過感官感知世界,但不明顯涉及具體感官。
①a.she seems sad.b.she is sad.c.she is sad in her appearance.
①b中系動詞只包含一個抽象義素[+STATE],①a中seem則包含兩上基本義素:[+STATE],[+MANNER]。顯然,seem承擔be語義功能時,還含另一個義素。隨著詞義的演變,[+STATE]義素越突顯強化,seem就越具有be的功能,若將①a、①b和①c做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①c是對①a的語義分解,或者說,①c中環(huán)境意義的in her appearance表達seem包含的隱喻特征,說明seem具有的語法化特征。
感官系動詞如look,sound,smell等,它們與具體的五官感受密切相關,比如,視覺、聽覺、味覺等。與泛感官系動詞區(qū)別在于它們共有一個語義特征[+SENSE]。以look和sound為例:
②a.We looked but saw nothing.b.You look tired.c.You are tired.d.You are tired by appearance.
②a中l(wèi)ook表達原始概念,體現(xiàn)的義素描寫為:[+SENSE][ACTION],但在②b中,look的語義出現(xiàn)概念轉換,其義素組合為:[+STATE][+SENSE][+ACTION][+MANNER],與②c相比,look在具有be表狀態(tài)語法功能的同時,語義發(fā)生遷移或重新分布,[+ACTION]語義弱化,[+STATE][+MANNER]語義得到強化,這樣look具有的抽象義素使其具有隱喻性,②d中表環(huán)境成分的by appearance可見一斑。再以sound為例:
③a.The black key on the piano won’t sound.b.How sweet the music sounds!
c.How sweet the music is!d.The music has the effect of being sweet!
③a中,感官系動詞sound為本義用法,義素為:[+SENSE][+ACTION],③b中sound除了承擔③c中be的[+STATE]語法功能外,還具有[+SENSE][+EFFECT][+ACTION]等義素,與③a相比,③b中sound義素明顯產(chǎn)生分化,與look一樣,其實義義素[+ACTION]逐漸弱化,表抽象義的義素[+STATE][+SENSE][+EFFECT]突顯,產(chǎn)生語法化現(xiàn)象。另外,③d是對③b的語義解釋,若從功能角度分析,表達式the effect of being sweet的語義功能為attribute,這正顯示出③b中sound的隱喻義。由此可見,感官系動詞通過隱喻機制具有了語法化特征。
存現(xiàn)系動詞指appear(出現(xiàn)),fall,stand,lie等詞,語義上指事物出現(xiàn)、存在及消亡過程的動詞。
④a.The leaves fall in autumn.b.He fell asleep.c.He was asleep.d.He passed into sleep.
④a中,fall義素組合為:[+ACTION][+SPACE(DOWN)],在④b中,其④a中的原始概念發(fā)生分化,描寫為:[+STATE][+ACTION],顯然,fell的語法義素突顯,在具有表狀態(tài)be功能的同時,其實義義素[+ACTION]發(fā)生演化,表一種狀態(tài)轉化,見④d表達式。另外,原義中表空間方位的義素[+SPACE(DOWN)]轉換成具有容器隱喻義的into,把具體事物行為特征(落下)與抽象事物行為狀態(tài)(入眠)相提并論,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在達到概念轉換目的同時,產(chǎn)生語法化現(xiàn)象。從功能角度分析,④a中fall是物質過程,④b中fell屬關系過程,隱喻義由此自然產(chǎn)生。
作格系動詞指 continue,get,grow,hold 等動詞。
⑤a.Grass grows after rain.b.Grass increases in size naturally after rain.
c.The noise grew louder.d.The noise is louder.e.The noise is louder gradually.
⑤a中,grow語義特征描寫為:[+ACTION][+MANNER1][MANNER2],其中義素[+ACTION]表達語義為increase,[+MANNER1]和[MANNER2]體現(xiàn)語義為 size和naturally.⑤a可解釋為⑤b。相比之下,⑤c中,grew語義特征描述為:[+STATE][+ACTION][MANNER3],顯然,grew語法化現(xiàn)象明顯,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實義義素[+ACTION]弱化,表抽象義的[+STATE]得到強化,承擔⑤d中be的功能;另一方面,義素[MANNER3]概念發(fā)生轉換,體現(xiàn)語義為gradually,由表示事物數(shù)量、尺寸大小自然增長的具體概念投射到表示事物逐漸變化狀態(tài)的抽象概念,隱喻義由此產(chǎn)生,語法化現(xiàn)象再一次顯現(xiàn)。
⑥a.He held the flowers while she cut some more.b.What he said still holds.c.What he said is still true.
⑥a中,held體現(xiàn)的語義特征為:[+ACTION][+MANNER],其中義素[+MANNER]表示“以某種方式with……”,⑥b中,hold語義發(fā)生重新配置,更加突顯表示狀態(tài)be的義素[+STATE],同時,義素[+MANNER]也發(fā)生轉化,變?yōu)椤疤幱谀撤N狀態(tài)中in……”.由此可見,hold由原來表示具體語義范疇的行為轉換成表示抽象語義范疇狀態(tài),這是隱喻所起的作用。從功能角度分析,⑤a和⑥a屬物質過程,⑤c和⑥b是關系過程,顯然,就產(chǎn)生了隱喻義。
上述四類系動詞不僅存在語法化現(xiàn)象,而且其語法化模式也具有共同特征:一是系動詞本身具有實義動詞的語義特征,在隨后的語義演變過程中,都顯示出實義義素減弱,抽象義素增強的趨勢,并呈現(xiàn)出不同的強弱程度。二是系動詞的其它語義成分[+MANNER]或[+SPACE]等的變化過程折射出人們對新事物概念化描寫的需求,它們是動態(tài)的,都圍繞著系動詞be呈現(xiàn)的核心義素[+STATE]產(chǎn)生變化。三是系動詞語法化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和句法結構有關,上述例句中的系動詞語法化句式主要呈現(xiàn)為S+V+C結構,這進一步表明“任何語法標記的產(chǎn)生都不是單純的內部引申問題,它必須在特定的句法環(huán)境中進行。對引發(fā)語法化的句法環(huán)境的確定是語法化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韓琴2007)四是英語系動詞大都來源于生活,是生活中最常見的詞語。語法化現(xiàn)象是“從人類經(jīng)驗最具體、最基本的方面提取的”。(胡壯麟2003)
有些詞語由于使用廣泛而失去其隱喻義,變成更為普遍使用的一般性詞語。系動詞的語法化過程就顯現(xiàn)了這一語義變化過程,其高頻率多場合的使用還說明了人們對其含有的隱喻義的認可程度,但其意義的穩(wěn)定性及人們對其熟悉程度卻讓我們有時難以察覺其隱喻意義的存在。系動詞的隱喻屬性不僅構成了其語法化的機制,而且還說明了其語義變化的過程。
綜上所述,英語系動詞與其它動詞一樣存在語法化現(xiàn)象,其表現(xiàn)為實義義素減弱,以be為中心的抽象義素增強,且不同系動詞之間的語法化模式具有共性。
語言表現(xiàn)形式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方式,反映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這種認識將語義系統(tǒng)和語言交際的目的等外界因素以互補的方式體現(xiàn)出來,因而導致詞匯運用的多樣化,系動詞的語法化正是其多樣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這種多樣化不僅表現(xiàn)在語義層面,而且還體現(xiàn)在結構方面。Brinton(2005)對有些系動詞的另一結構形式V+a(an)+N曾經(jīng)做過進一步的研究,認為這種結構中的系動詞承擔著輕動詞的功能,其實義義素幾乎喪失殆盡,而名詞卻承擔著主要的語義功能。這一情況說明,詞匯在語義遷移過程中若承擔相同的語法功能時,就會形成一個類別,系動詞就是一個恰當?shù)睦印?/p>
韓 琴.論語法化與句法上左輕右重原則的互動[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
胡壯麟.語法化研究的若干問題[J].現(xiàn)代外語,2003(1).
桂詩春.不確定性判斷和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虛化動詞習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
李 律.從英語連系動詞看核心,非核心動詞假說[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3)
唐燕玲.疑問詞的語法化機制和特征[J].外語學刊,2009(5).
沈家煊.實詞虛化的機制——《演化而來的語法》評價[J].當代語言學,1998(3).
王燦龍.詞匯化二例——兼談詞匯化和語法化的關系[J].當代語言學,2005(3).
向明友.試論英語虛擬語氣的語法化[J].外語學刊,2007(6).
張其云劉小玲.論語法化現(xiàn)象內部機制的認知體驗基礎[J].外語學刊,2009(2)
趙彥春黃春華.英語系動詞詞庫的模塊性及其句法語義特征[J].福建外語,2001(2).
Brinton,Laurel J.& Traugott,E.C.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M].Cambro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Halliday,M.A.K.& Matthiessen,Christian M.I.M.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M].Beijing: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8.
Hopper,Paul.J & Elizabeth Traugott.Gramma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