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曉明 賈寶洋 徐洪軍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吉林 吉林 320)
手術與介入治療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的臨床療效對比
孟曉明 賈寶洋1徐洪軍1(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中心,吉林 吉林 132011)
手術;介入;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
目前對于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首選根治性手術切除治療,而對于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則會選擇介入治療作為一種姑息手段〔1〕。本文擬對比分析手術與介入治療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86例,男61例,女25例;年齡43~81歲,平均(64.58±10.25)歲。按照治療方法不同將86例患者分為兩組:手術組44例,其中男31例,女13例;臨床分型(采用Bismuth-Corlette法):Ⅲa型20例,Ⅲb型13例,Ⅳ型11例。介入組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臨床分型(采用Bismuth-Corlette法):Ⅲa型18例,Ⅲb型12例,Ⅳ型1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臨床分型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手術組:44例患者中,根治性切除28例,其中單純骨骼化處理4例,聯(lián)合肝方葉切除11例,聯(lián)合左半肝切除7例,聯(lián)合右半肝切除2例,聯(lián)合尾狀葉部分切除4例;姑息性切除16例,11例為膽管癌及梗阻段膽管的局部切除,5例患者術中評估為根治切除。介入組:采用經(jīng)皮經(jīng)肝膽管引流聯(lián)合內(nèi)支架植入術(PTBD+stent)〔2〕。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總膽紅素水平、住院情況、生存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數(shù)值變量資料以±s表示,兩均數(shù)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
2.1 兩組手術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前總膽紅素水平接近,無明顯差異;而在手術后兩組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均較手術前明顯下降,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住院情況比較 介入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治療后生存情況比較 介入組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30~518 d,平均(221.57±5.92)d,95%CI:128.34~327.58 d〕與對照組〔28 ~520 d,平均(218.64±3.84)d,95%CI:127.54~316.84 d〕相比無明顯差異(t=0.58,P>0.05)。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s,μmol/L)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s,μmol/L)
組別 n 手術前 手術后 t值 P值手術組44 268.25±98.21 87.24±44.61 15.36 <0.05介入組42 272.68±101.64 89.64±41.56 14.68 <0.05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住院情況比較(±s)
組別 n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元)手術組44 27.58±11.05 53 257.51±10 253.51介入組 42 13.85±9.21 21 027.24±9 865.25 t值 9.65 21.05 P值 <0.05 <0.05
2.4 術后并發(fā)癥 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均未發(fā)生重大并發(fā)癥,圍術期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術后手術組發(fā)生膽瘺4例,吻合口漏3例,膽道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2例;介入組術后出現(xiàn)膽道感染5例,消化道出血3例;兩組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患者對癥治療后均明顯好轉(zhuǎn)。
肝門部膽管癌是指發(fā)生于膽囊管開口以上的肝總管至左、右肝管部位的軸膜上皮惡性腫瘤,又稱Klatskin瘤,占膽管癌的58%~75%,是膽管癌中最多且較難處理的膽管與肝臟結(jié)合部的腫瘤〔3~5〕。由于其位置特殊,解剖關系復雜,惡性程度高,起病隱匿,故早期診斷率很低;當患者出現(xiàn)明顯黃疸癥狀確診時,病變多往往已發(fā)展為中晚期〔6,7〕。目前,對于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在具備手術條件的前提下還是選擇根治性手術作為首選治療方法,而對于那些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或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則會選擇介入治療作為一種姑息手段。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手術前總膽紅素水平接近,而在手術后兩組患者的總膽紅素水平均較手術前明顯下降。介入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均明顯低于對照組,而平均生存時間與對照組相比無明顯差異。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均未發(fā)生重大并發(fā)癥,圍術期未出現(xiàn)死亡病例。表明對于中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患者采用微創(chuàng)介入方法治療,生存時間與手術治療相近,而且具有操作簡單、肝功能改善明顯、住院時間短、住院費用少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8~10〕。
1 賈寶洋,孟曉明,關曉輝,等.后續(xù)經(jīng)動脈化療栓塞術介入治療膽管癌并阻塞性黃疸的療效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12):2375-7.
2 何振飛.肝門部膽管癌18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32):6-7.
3 楊莉莉,曹貴文,崔新江,等.雙介入治療肝門部膽管癌的臨床應用研究〔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0;20(2):270-3.
4 楊福玲,蘇洪英,馮 博,等.肝門部膽管癌單雙側(cè)引流介入治療療效對比分析〔J〕.介入放射學雜志,2009;18(8):603-6.
5 袁寶春,朱厚明,余文昌.肝門區(qū)膽管癌的影像診斷與介入治療進展〔J〕.微創(chuàng)醫(yī)學,2009;4(4):385-7.
6 閻慧婷,車 明,柴文曉.膽管癌雙介入術護理路徑的實施和探討〔J〕.當代醫(yī)學,2009;3(5):102-3.
7 胡仁健,李 昂,秦紅軍,等.肝門膽管癌介入治療的療效比較〔J〕.武警醫(yī)學,2009;20(9):821-3.
8 毛軍杰,陳 勇.單雙支引流對Ⅱ~Ⅳ型肝門部膽管癌的減黃療效比較〔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10):1555-8.
9 柴文曉,王江業(yè),車 明.膽管癌雙介入治療的臨床研究〔J〕.當代醫(yī)學,2009;15(11):167-8.
10 盧再鳴,張 軍,溫 鋒,等.晚期肝門部膽管癌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療效觀察〔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0;39(7):824-5.
R735.8
A
1005-9202(2012)16-3549-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2.16.104
1 北華大學附屬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
孟曉明(1968-),男,副主任醫(yī)師,副教授,主要從事介入治療及腫瘤放射治療研究。
〔2012-01-10收稿 2012-02-12修回〕
(編輯 徐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