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然
福建農林大學藝術學院 福州 350002
在理工科大學開設大學語文課程,其重要性早已得到學界公認,然而在實踐層面上,如何貼切地定位“大語”課程,如何找到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方式,仍然有待進一步探索。本文的意圖,旨在提出一種以經典文本為基礎,通過“以點帶面”的方法,依托于課任教師大量資料準備的課程改革方式,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興趣與學習能力,增強他們語言應用的能力,并給予學生精神上與審美上正面的、深遠的影響。
經典文本,是指在中外文學史上具有相當地位的優(yōu)秀作品,他們在各自所在的題材、體裁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和經典性。之所以強調要牢牢把握住經典文本作為備課基礎,有下面幾點原因。
1)課時的限制。目前,理工科院校開設的大學語文課一般為32課時。漢語言文學的內容十分廣博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充分運用有限的課時,最大程度地呈現更多的精品。
2)大學語文教師的背景與特點。隨著高校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擔任大學語文課的教師普遍具有中文系碩士、博士學歷,經歷過較為扎實的科研訓練,完全具備對不同文本的解讀能力。經典文本作為載體的有效性,具有較高的傳播度,也擁有大量的研究資料作為背景。
3)為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占有更多相關資料提供了便利條件。
4)堅持以經典文本為基礎,能夠防止大學語文課程的庸俗化與喧囂化,有效保持本課程的價值與效用。
堅持以經典文本為核心,既是對大學語文教師專業(yè)性最大程度的尊重,也在操作層面上對大語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和綜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核心因素,在于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綜合能力。反觀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來課程改革的研究可以發(fā)現,課程改革研究涵蓋了課程內涵、課程理念和課程制度的變遷,無論在哪個方面,課程改革最終都會落實到教師的教學這一問題上來[1]。那么,作為教學改革的實施者,如何盤活大學語文課程與課堂?
從外部環(huán)境的因素來考慮,理工科院校宜給予教研室充分的支持,允許并鼓勵開創(chuàng)出富有院校特色的大語課程。由于不同的理工院校在優(yōu)勢專業(yè)、所在地域、學生群體特征等方面有所區(qū)別,所以應當鼓勵包括大語課在內的人文課程大膽創(chuàng)新,以配合高校的整體建設戰(zhàn)略。相應地,給予相關的院系(教研室)課程設計、評估考核等方面工作一定的自主度。
同時,加強所在院系(教研室)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是保障大語課程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許多經過專業(yè)學術訓練的中文碩士、博士在面對大語課的實際挑戰(zhàn)時,常常有一種職業(yè)上的無力感。其原因應歸結為師資訓練的不足。因此,不妨通過以下方法強化這個再培訓的過程:
首先,宜在院系(教研室)積極構建具有開放性與實踐性的教學研究活動,以保持教師隊伍內部的持續(xù)活力。具體方式可以包括(但不僅限于)3種。
1)組織定期的參考資料分享。根據排定次序,由教師定期依次序在活動上提交與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有關的文獻資料、視頻資料等并加以分析討論。
2)定期收集學生的反饋意見,并進行集體討論與分析。
3)允許教師在課程內容、授課方式等方面保持一定的個性與自由度,同時在每個學期(學年)結束后依托學生的反饋意見與專家團隊(由院系領導及相關人文學科帶頭人共同組成)的評議,對優(yōu)秀教師進行獎勵。
其次,推行對大學語文課任教師的職業(yè)“再培訓”,尤其是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與引導。鼓勵青年教師樹立“品牌意識”。應在教師隊伍內部引導對于個人職業(yè)定位、職業(yè)發(fā)展的正確意識,幫助教師更好地處理本專業(yè)研究工作與教學、原有知識背景的優(yōu)勢與不足這兩對重要的關系。
最后,宜鼓勵教師隊伍拓展思維,突破原有知識結構與學術興趣,在課程設置、閱讀資料的選擇、教學方式上更加適配于教學的實際需要。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于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保ā墩撜Z·述而》)愛因斯坦則認為:“學生,不是你要填充的一個容器,而是你要點燃的一把火炬?!保⊿tudent is not a container you have to fill but a torch you have to light up.)理工科院校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決定了他們需要更多的啟發(fā),才能夠順暢地建立起個體與課堂體驗、與文本之間的精神聯系,并在讀寫訓練中受益。因此,提出“以點帶面、超越教材、重組課程”的教改思路。
思路的基礎在于激發(fā)興趣、授人以漁。教師要通過合理的教學組織,提供給學生學習的方法。這就必須要立足經典文本,靈活地選取適當的輔助材料,在課堂上通過教師廣博的知識基礎,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
1)深入與淺出。大學在校生所習慣的語文課堂仍停留在高中階段。因此,教師必須摒棄繁復、過于專業(yè)技術化的文本分析、過多的理論建設,找準學生當下的知識儲備、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水平,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在解讀文本時,應首先找到適合的切入點,以易于把握的方式開展“引導性對話”。
2)工具性與精神性。必須明確大學語文課所執(zhí)行的是多項任務,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于漢語言的使用能力。同時,應注重從“人”的角度分析文本、探討作家的寫作行為,強調“文學是人學”,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程感染力。
3)語言規(guī)范與文體創(chuàng)新。在文本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體會和分析不同體裁固有的表達形式和多樣性。同時,選取重點章節(jié),展開課堂討論,共同探討不同表現形式帶來的不同的表達效果、色彩和情感氛圍??紤] 到理工科學生在這方面更需要補強,可以適當結合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語言,來探討不同藝術門類的長處。
4)欣賞與研究。在大學語文課中巧妙地將欣賞性與研究性結合,將有利于提升大學語文課的價值,有效地配合理工科院校的校風建設。基于文本,教師不妨大膽地將該文本、該題材和相關現象研究的歷史與前沿成果簡要地介紹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課外任務,要求學生自行查閱資料,去梳理其原因,以增進學生對于文本的形成、傳播、解讀及相應社會思潮的了解。
5)特定專業(yè)與閱讀(寫作)訓練。閱讀與寫作,是大學語文課程中重要的教學內容。筆者呼吁給予大語教師更多的文本選擇權,尤其是用于課程作業(yè)、推薦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文本,應該精準和有效。以開設汽車、自動化、工業(yè)設計等專業(yè)的理工科院校為例,教師應能夠以“旅途”“現代工具”“工業(yè)美學”等關鍵詞,迅速尋找到并熟悉相關的重要文學作品,以便應用在課堂討論、專題教學、課后讀寫訓練等方面。
在寫作訓練方面,應結合不同專業(yè)領域內的優(yōu)秀文章,與學生共同探討范文的成功之處。同時,教師應熟悉不同專業(yè)領域所對應的基本的應用文寫作要點。
本文所提出的大語教改思路高度重視任課教師“再組織”資料,并賦予其鮮活的生命力和可信的邏輯關聯的能力。列舉幾種使文本得以“擴張”的方式:從單一文本到一種文學體裁的階段性成果;從單一文本到某種風格的形成與傳播;從單一文本到特定的創(chuàng)作題材(及其嬗變);從單一文本到某一作家的創(chuàng)作歷程;從單一文本到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文化生活;從單一文本到外國語言文學的語言文化表達(尤其適用于部分翻譯作品,如引入葉芝詩歌不同譯本的對比,以及中英文兩種語言系統的表意特征)。
以上幾種“擴張”文本的思路與方法的提出意在拋磚引玉,教師可以有選擇地重疊應用,以便于在廣泛的資源中選擇最適合的輔助資料,來配合對經典文本的使用。隨著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持續(xù)開展,課任教師明確職業(yè)定位、著眼于崗位所需的綜合能力和開創(chuàng)意識,向內發(fā)掘,必將能夠組織起擁有強大信息量、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成效的大學語文課程。
[1]楊明全.革新的課程實踐者:教師參與課程變革研究[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