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宇 李彥知 韓世輝 孫光榮
?
華佗《中藏經(jīng)》精讀(五)
楊建宇1李彥知1韓世輝1孫光榮2△
(1 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雜志社,北京 100031;2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北京 100029)
華佗;中藏經(jīng);校注;語譯
病有災怪論第十四
【原文】病有災怪,何謂也?病者應寒而反熱,應熱而反寒,應吐而不吐,應瀉而不瀉,應汗而不汗,應語而不語,應寐而不寐,應水[1]而不水,皆屬災怪也。
此乃五臟之氣不相隨從[2]而致之矣。四逆[3]者不治。四逆[4]者,謂主客氣俱不得時也。
【提要】災者,敗損也;怪者,變異也。本篇述病證敗損變異之象且考究其因,故題曰病有災怪論。
全文分兩段:首從病者應寒、應熱、應吐、應瀉、應汗、應語、應寐、應飲八方面之反常歸結(jié)為災怪;次究其因,并以脈斷之。
【校注】[1] 水:猶言飲水。
[2] 五臓之氣不相從:謂五臓之氣不能循時序而順傳。《素問·玉機真臟論》云:“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笨苫?。
[3] 四逆:謂逆四時之脈。《素問·玉機真臟論》云:“脈逆四時,為不可治?!?,“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其至皆懸絕沉澀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脈澀,秋冬而脈浮大,名曰逆四時也?!?/p>
[4] 主客氣俱不得時:謂主氣、客氣、運氣不與四時之氣相得?!端貑枴の暹\行大論》云:“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不當其位者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其脈則為逆四時之脈,即《素問·至真要大論》云:“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則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p>
【語譯】病證有災怪,指的是什么呢?病人患了應惡寒的病證而反發(fā)熱,患了應發(fā)熱的病證而反惡寒,患了應嘔吐的病證而不嘔吐,患了應有汗的病證而不出汗,患了當多言多語的病證而反沉默不語,患了當喜睡的病證卻不思睡,患了當飲的病證卻不飲水,這些都屬于病證得災怪。
這些災怪出現(xiàn)的原因就是由于五臟之氣不能循時序傳變而導致敗損變異的。四逆的疾病是不可治療的。所謂四逆,是指主氣、客氣、運氣不與四時之氣相合。
【按】醫(yī)者貴在知常而達變,本篇從常見證之變異,辨析臟氣不相隨從,誠啟達變之思。
本篇結(jié)論中之四逆,源于《素問·玉機真臟論》,乃逆四時之脈也。然言主客運氣俱不得時,則可見五運六氣學說滲入《中藏經(jīng)》之端倪。
水法有六論第十五
【原文】病起於六腑者,陽之系也。陽之發(fā)[1]也,或上或下,或內(nèi)或外,或畜[2]在中。行之極[3]也,有能歌者,有能悲泣者,有能奔走者,有能呻吟者,有自委曲[4]者,有自高賢者,有寤而不寐者,有能食而不便利者,有不能食而便自利者,有能言而聲清者,有不能言而聲昧者,狀各不同,皆生六腑也。
喜其通者,因以通之;喜其塞者,因以塞之;喜其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病者之樂,慎[5]無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如此從順,則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無不愈矣。
【提要】本篇論治法之一:水法。六腑為陽,火亦為陽,而“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治法大要當為“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遂以“水法”擴之,故題曰水法有六論。
全文分兩段首論生于六腑之陽證癥狀,次論其治療大法。
【校注】[1] 陽之發(fā):謂因陽邪而發(fā)病。
[2] 畜:積聚?!兑住ば⌒蟆め屛摹罚骸靶?,積也,聚也?!?/p>
[3] 行之極:謂發(fā)展至極,此即指陽明實證。
[4] 委曲:卑下貌。
[5] 慎:孫本作“孝宗廟諱”。今恢復本字。
【語譯】病證起自六腑,是與陽邪連屬的。陽邪所致的病證發(fā)作起來,或上或下,或內(nèi)或外,或積聚在中部。陽病發(fā)展到極點了,有會高歌狂笑的,有會悲傷哭泣的,有會狂奔疾走的,有會呻吟不止的,有自感卑微低賤的,有自感高尚賢能的,有醒而不睡的,有睡而不醒的,又能進食但大便不通利的,有不能進食而大便通利的,有能言語而聲音清楚的,有不能言語而聲音模糊的。癥狀各不相同,但都能產(chǎn)生于六腑。
病人樂于接受通利的那種病證,就用通利的藥物治療;病人樂意接受收塞的那種病證,就用收塞的藥物治療;病人樂意接受水液的那種病癥,就用水液濟助它;病人樂意接受寒涼的那種病證,就用寒涼的藥物救助它。病人的喜好,千萬不要違背,也不可以勉強抑制它。這樣順從病人的喜好去治療,就會十生其十,百生其百,疾病就沒有不能痊愈的了。
【按】水法者,以水濟陰之不足也。水為陰,寒為陰。水法乃以寒治熱,然亦包括“壯水之主,以制陽光”之意,統(tǒng)言濟之以水耳。
逆者正治,從者反治。逆者正也,反即從也,是則因其病之寒熱虛實而言,蓋寒熱虛實有真假也。本篇所謂從順者,乃以病者所欲而言耳。故曰“病者之樂,慎勿違背,亦不可強抑之也”。究其大旨,皆屬正治之法,而以病者之喜樂辨其寒熱虛實之真假。舉如大實有羸狀而病者喜其通之,至虛有盛候而病者喜其塞則塞之;真熱假寒而病者喜水者以水濟之,喜其冰者以冰助之。
本篇所列之證候,皆為六腑所系。然亦有是證非為六腑所系者。因本書以陰陽類證,以臟腑之證系陰陽,以水火之征兆而分述治法,此種分類究屬粗略,然亦顯其簡樸矣。
火法有五論第十六
【原文】病起於五臟者,皆陰之[1]屬也。其發(fā)也,或偏枯,或痿躄[2],或外寒而內(nèi)熱,或外熱而內(nèi)寒,或心腹膨脹,或手足拳攣,或口眼不正,或皮膚不仁,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強硬,或吐瀉不息,或疼痛不寧,或暴無語,或久無音,綿綿默默[3],狀若死人。如斯之候,備出於陰。
陰之盛也,陽必不足;陽之盛也,陰必不盈。故前論雲(yún):陽不足則助之以火精,陰不足則濟之以水母者是也。故喜其汗者汗之,喜其溫者溫之,喜其熱者熱之,喜其火者火之,喜其湯者湯之。溫[4]熱湯火,亦在其宜,慎[5]勿強之。如是,則萬全其全。
水火之法,真陰陽[6]也。治救之道,當詳明矣。
【提要】本篇論治法之二:火法。蓋五臟為陰,水亦為陰,而陰之盛也,陽必不足,治法大要當為陽不足則治之以火精,遂以“火法”括之,故題曰火法有五論。
全文分三段:首論生于五臟之陰證癥狀;次論治療大法及其原理;末論水火之法乃陰陽大法。
【校注】[1] 之:趙本此下有“所”字。義長。
[2] 躄:瘸而難行。《廣韶·昔第二十二》:“躄,跛。躄,說文作,人不能行也?!?/p>
[3] 綿綿默默:虛弱無力、寂靜無聲貌。此謂不語不食微微似有一絲氣息之狀?!端貑枴っ}要精微論》:“(脈)綿綿其去如弦絕?!蓖醣ⅲ骸熬d綿言微微似有而不甚應于手也?!庇?,《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并治》:“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p>
[4] 溫:寬保本此上有“汗”字。
[5] 慎:孫本作“孝宗廟諱”,今恢復本字。
[6] 水火之法,真陰陽也:謂水火之法為濟陰助陽之真正大法。
【語譯】病證起自五臟的,都是與陰邪連屬的。那種病證發(fā)作起來,或偏枯,或腿瘸,或體表發(fā)寒而體內(nèi)發(fā)熱,或體表發(fā)熱而體內(nèi)發(fā)寒,或心腹脹滿,或手足拘急,或口眼歪斜,或皮膚麻木,或行步艱難,或身體僵硬,或吐瀉不止,或疼痛不休,或突然不能言語,或長期失音,氣息微微、默默無言,狀態(tài)好象已死的人。象這樣的證候,盡是出于陰邪。
陰太盛,陽必定不充足;陽太盛,陰必定不充盈。所以前面《陰陽大要調(diào)神論》說:陽不足用屬陽的藥物治療,就象用火神去救助它,陰不足用屬陰的藥物治療,就象用水神去濟助它。因此病人樂意接受發(fā)汗使他發(fā)汗,病人樂意接受溫熨的使他得到溫熨,病人樂意接受熱敷的就使他得到熱敷,病人樂意接受火灸的就使他得到火灸,病人樂意接受燙烙的就使他得到燙烙。溫熨、熱敷、火灸、燙烙,也就是在于病人樂意接受,千萬不要強迫病人接受。如果是這樣,就萬全其萬。
水法、火法的治療法則,是真正調(diào)平陰陽的法則。治病救人的道理,從中應該能夠詳盡明白了。
【按】論治病大法以數(shù)語括之而挈其綱領(lǐng)者,由來尚矣。自《內(nèi)經(jīng)》始,即別陰陽,分標本,定逆從,明正反,論補瀉,扶正、驅(qū)邪。金元則有張子和以汗、吐、下三法賅之。至明代,張景岳則列補、和、攻、散、寒、熱、因、固之新方與古方八陣。程國彭則歸結(jié)為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可謂羅列詳明矣。然以水法、火法統(tǒng)括者,則明載于中藏經(jīng),故此前后聯(lián)袂之篇,實為本書治法之大要。
既以水、火二法而立論,則必以陰陽而分證,然陰陽有顯晦,寒熱有真假,故水火二法既包括正治,亦包括反治。
風中有五生死論第十七
【原文】風中有五者,謂肝、心、脾、肺、腎也。五藏之中,其言生死,狀各不同。
心風之狀:汗自出而好偃[1],仰臥不可轉(zhuǎn)側(cè),言語狂妄。若唇正赤者生,宜於心俞灸之;若唇面或青或黃,或白或黑,其色不定,眼瞤動不休者,心絕也,不可救,過五六日即死耳。
肝風之狀:青色圍目連額上,但坐不得倨僂[2]者可治;若喘而目直視,唇面俱青者死。肝風宜於肝俞灸之。
脾風[3]之狀:一身通黃,腹大而滿,不嗜食,四肢不收持。若手足未青而面黃者可治,不然即死。脾風宜於脾俞灸之。
腎風之狀:但倨坐,而腰腳重痛也。視其脅下。未生黃點者可治,不然即死矣。腎風宜灸腎腧穴也。
肺風之狀:胸中氣滿,冒昧[4],汗出,鼻不聞香臭,喘而不得臥者可治;若失血及妄語者不可治,七八日死。肺風宜於肺俞灸之。
凡診脈,滑而散者風也。緩而大,浮而緊,軟而弱,皆屬風也。
中風之病,鼻下赤黑相兼,吐沫而身直者,七日死也。又中風之病,口噤筋急,脈遲者生,脈急而數(shù)者死。
又,心脾俱中風,則舌強不能言也;肝腎俱中風,則手足不遂也。
風之厥[5],皆由於四時不從之氣,故為病焉。有癮疹者,有偏枯者,有失音者,有曆節(jié)者,有癲厥者,有疼痛者,有聾瞽者,有瘡癩[6]者,有脹滿者,有喘乏者,有赤白[7]者,有青黑[8]者,有瘙癢者,有狂妄者,皆起於風也。
其脈浮虛者,自虛而得之;實大者,自實而得之;弦緊者,汗出而得之;喘乏者,飲酒而得之;癲厥者,自勞而得之;手足不遂[9]者,言語蹇澀者,房中而得之;癮疹者,自痹[10]濕而得之;曆節(jié)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聾瞽瘡癩者,自五味飲食冒犯禁忌而得之。千端萬狀,莫離於五臟六腑而生矣。所使之候,配以此耳。
【提要】本篇以風中于五臟之脈候決生死,并論其病因與治法,故題之曰風中有五生死論。為本書總論病因之首。
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述風中于五臟之不同癥狀,并論中風脈候,決生死。第二部分論風病之成因及諸脈候。
【校注】[1] 偃:僵臥。《說文·人部》:“偃,僵也?!?/p>
[2] 倨僂:謂屈背曲腳也?!百啤奔俳铻椤熬帷??!稘h書·陳余傳》:“高祖箕踞罵詈。”注:“師古曰:箕踞者,謂屈兩腳,其形如箕。”僂,《說文·人部》:“厄也?;蜓员硟E?!薄稄V雅·釋詁一》:“僂,曲也?!?/p>
[3] 之:孫本無。據(jù)瓚本、寬保本補。依上下語例亦當如此。
[4] 冒昧:頭暈目眩貌?!墩f文·月部》:“冒,冢而前也。從月目?!倍巫ⅲ骸霸履空?,若無所見也?!庇帧墩f文·日部》:“昧,一日闇也?!倍巫ⅲ骸伴溦撸]門也,閉門則光不明?!币曛疄榛钀灢幻?。
[5] 風之厥:猶言逆時之風,即風邪。
[6] 癩:瘡瘍類惡疾。
[7] 赤白:指病人眼下及鼻部人中左右所呈之赤白色?!吨T病源候論·風病諸侯·風癔候》:“眼下及人中左右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不可治。”
[8] 青黑:指病人眼下及鼻部人中左右所見之青黑也。
[9] 遂:孫本作“中”,據(jù)本篇上文及寬保本改。
[10] 痹:疑為“卑”字之誤,參見原文小注。
【語譯】風邪致病有五種名稱,是指肝風、心風、脾風、肺風、腎風。五臟所患的風病當中,若問生死,癥狀各不相同。
心風的癥狀:汗自出而又喜歡一動不動地躺著,仰臥時不能轉(zhuǎn)側(cè),言語狂妄。假若唇色紅潤的,主生,宜在心俞穴灸治;假若嘴唇、顏面有時發(fā)青,有時發(fā)黃,有時發(fā)白,有時發(fā)黑,那唇面的顏色不恒定,又眼跳動不休的,是心氣絕了,不可救治,過五、六日就會死亡了。
肝風的癥狀:青色圍繞著眼眶,延伸到額上,只能正坐著而不能曲背彎腿的,可以醫(yī)治;假若氣喘而又雙目呆視,嘴唇、顏面都發(fā)青的,主死。肝風適宜在肝俞穴灸治。
脾風的癥狀:全身遍體發(fā)黃,腹部脹而飽悶,不愛進食,四肢松弛無力。假如手足未發(fā)青而只是面色發(fā)黃的,就可以醫(yī)治,不然就要死了。脾風適宜在脾俞穴灸治。
腎風的癥狀:只能以手撐膝,盤曲雙腿坐著,這是因為腰腳沉重疼痛。診視他的脅下,沒有出現(xiàn)黃色斑點的,就可以醫(yī)治,不然,就要死了。腎風適宜灸腎腧穴。
肺風的癥狀:胸中氣滿,頭暈目眩,出汗,鼻不能聞香臭,喘促而又不能安臥的,可以醫(yī)治;假若咳血和胡言亂語的,不可醫(yī)治,七、八日內(nèi)將死。肺風適宜在肺俞穴灸治。
大凡診察病人的脈象,滑脈而兼見散脈的,屬風?。痪徝}兼見大脈,浮脈兼見緊脈,軟脈兼見弱脈,都屬風病。
中風的病,見鼻端紅中夾黑,口吐涎沫而又身體僵直的,七日將死。其次,中風的病,見口噤,筋脈拘急,脈急而又數(shù)的,主死。
另外,心脾同時中風,可見舌僵硬不能言語;肝腎同時中風,可見手足麻木不遂。
風邪的逆亂,都是由于四時不正之氣,所以產(chǎn)生了病。病證中有發(fā)斑疹的,有患偏枯的,有失音的,有患歷節(jié)風的,有發(fā)癲癇厥逆的,有身體以疼痛的,有耳聾目盲的,有發(fā)瘡瘍惡疾的,有脹滿的,有喘乏的,有眼下、鼻、人中左右呈現(xiàn)紅色白色的,也有才呈見青色黑色的,有皮膚瘙癢的,有狂躁妄亂的,這些都起自風邪。
上述病證中脈象浮虛的,是由正氣虛弱而得的病;脈象實大的,是由邪氣實而得的病;脈象弦緊的,是汗出以后感受風邪得的??;氣喘乏力的,是飲酒以后感受風邪而得的病;癲癇厥逆的,是由勞累而得的病;手足麻木不遂的和言語蹇澀的,是房事以后感受風邪得的??;患斑疹的,是由低濕的地方得的??;歷節(jié)疼痛的,是借醉強行房事而得的??;耳聾目盲和患瘡癤惡疾的,是由進用酸苦甘辛咸各種膏粱厚味的飲食時,冒犯了種種禁忌而得的病。千萬種癥狀,沒有離開五臟六腑而產(chǎn)生的啊。所列舉的各種證候只是用五臟六腑來相配罷了。
【按】本篇總論外邪之為病,其因以風賅之。蓋風為百病之長,六氣之中,惟風能兼五氣傷人。由此觀之,本論以風賅外因,寬保本于《內(nèi)經(jīng)》之旨。
病因之說,固始自《內(nèi)經(jīng)》,而代有發(fā)揮,迨自陳言則界劃為三,幾成定論。今以本論返觀之,則《中藏經(jīng)》之論誠為古樸。
論中所謂“風之厥”者,非后世所言風厥之證,乃謂風邪為病皆由四時不正之氣,即逆時之風也。
(本文校對:韓世輝 收稿日期:2012-02-19)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6.001
1672-2779(2012)-06-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