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秀梅
(香港巖龍中醫(yī)藥有限公司,香港)
“辨證+辨病”的組方原則被運用于中醫(yī)腫瘤臨床已有很長時間,是比較受腫瘤界認同的思維方法。據本人多年臨床觀察,如果只是簡單的按辨證理論選方加上辨病選藥組成的藥方應用于腫瘤患者,一般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但是,如果了解和注重這一原則下的組方細節(jié),所組成的藥方往往比較取得較快的短期療效和較鞏固的長期療效。
本人根據臨床隨診于中醫(yī)腫瘤專家吳萬垠和李巖等教授十年所得經驗和心得,結合分析文獻中治療腫瘤的名醫(yī)名方用藥的組成,嘗試深入簡出分析在這一原則下的具體組方思維,希望有助于中醫(yī)腫瘤專業(yè)人員對組方用藥有較明確的認識,擺脫“中醫(yī)治病,治好和治壞的原理都不明確”的誤會言論,同時希望以此提出商榷中醫(yī)腫瘤臨床組方思維的規(guī)范化和科學化。
“辨證”是運用中醫(yī)的辨證論治理論對目前就診的腫瘤患者所具有的癥狀提出合理的組方。如晚期腫瘤患者不管是肺癌,還是其他癌,只要辨證屬氣血兩虛型,組方就可選益氣養(yǎng)榮湯,服藥后患者的癥狀往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這屬于中醫(yī)理論的“異病同治”, 常常被廣泛運用于臨床。多年的臨證體會傳統(tǒng)的中醫(yī)八綱、病因、氣血津液及臟腑辨證論治能治病的理由是調節(jié)全身的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的作用。從現(xiàn)代醫(yī)學的角度來理解是提高自身免疫功能為主(這一觀點早在許多基礎理論研究中得到認同),讓身體恢復自身功能。但這一過程相對緩慢,因此中醫(yī)有“慢郎中”之稱。如果腫瘤組方中單用辨證方法,對早期腫瘤根治術后或兼放療或化療后處于平穩(wěn)期的患者的調理,力度是足夠的,因為這類患者的臨床癥狀不明顯(陰陽失調很輕),通過治療就可以保持患者有足夠的免疫功能來防治腫瘤的復發(fā)和轉移。文獻研究多報道這類患者比不服中藥的患者獲得更長的無瘤時限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然而,相對帶瘤的患者,由于癌細胞的生長方式太快,這種“慢郎中”的方法是不足以控制疾病發(fā)展的,臨床上往往用方選藥上加以“辨病”的方法,增強藥效,才能取得更好的療效。
“辨病”可以理解為腫瘤發(fā)生在哪個部位、或器官、或組織,或者更具體一些是哪一類型的細胞發(fā)生癌變。辨病選藥第一種方法是按中醫(yī)的性味理論選藥入腑、或入臟、或入經絡為目的選藥;第二種方法是按病理學實驗研究結果,哪些藥直接殺傷或殺死癌變的細胞為目的選藥。臨床上第二種方法使用率較高。目前許多的單味中藥抗癌機理研究結果已經比較明確,它們的抗癌方向有偏重不同,如龍葵、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蓮是廣泛性抗癌,但天冬是比較專于抗乳腺癌等。第二種方法是直接選用可抗癌細胞的中藥作用于身體,有類似于西藥用藥的原理,可以提高抗癌療效。故認為這種用藥方式是中藥科學化的應用,是中醫(yī)的現(xiàn)代化進步,不適合把它排于中醫(yī)范疇之外。
綜上所述,“辨證+辨病”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傳統(tǒng)中醫(yī)與現(xiàn)代藥理相結合的現(xiàn)代中醫(yī)組方思維,甚至可以看作是傳統(tǒng)中醫(yī)與西醫(yī)的結合療法(如果把藥理的運用看成是屬于西醫(yī))。然而要真正掌握這個方法,需要對辨證論治理論、組方的君臣佐使原則、中藥的性味歸經理論和安全份量、及中藥藥理學的知識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合理的配合使用,臨床才能取得較好的療效。
通過仔細的臨床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患者藥后短時間內主觀感舒適,臨床癥狀好轉或消失快,必定是整個組方的總體藥效是符合中醫(yī)的辨證論治。一般來說,腫瘤患者臨床癥狀消失快的多是臨時的陰陽失調造成的,如寒熱不調,或夾痰夾瘀等;如果是腫瘤壓迫原因等出現(xiàn)的臨床癥狀,一般好轉的不快,多要服用一段時期的藥對腫瘤有所控制才能好轉。所以,要取得控制腫瘤發(fā)展的療效,抗癌的力度就要提高,而組方中采用有抗癌作用的中藥是很必要的。
臨床經驗體會可以按不同患者體質、不同病情、不同的治療時期,可以采用以辨證為主組方,也可以采用以辨病為主組方,主要是看醫(yī)者的目的是側重于為患者解決哪些問題。舉例如下:腫瘤患者接受放療后,目前證屬陰虛火旺型,病理是腺癌,中醫(yī)辨證選方沙參麥冬湯(份量如下已足夠:沙參25g,麥冬10g,玉竹15g,生甘草6g,冬桑葉10g,天花粉10g,生扁豆10g),可以治療口干咽燥,大便干等癥狀。但為了提高抗癌療效,可辨病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天冬等抗腺癌細胞作用強的藥。假如選加用蛇舌草30g,在藥性上用30g有比較強的利濕作用,對目前陰虛火旺的治療是反作用,那麼要適當加強沙參麥冬湯中滋陰藥的份量才能讓整體藥效的平衡達到原來要求的水平,否則患者服后陰虛火旺得不到改善,甚至加重,則陰陽失調加重,免疫力變弱。至于健脾的藥是可以不變的,因為滋陰與利濕的作用仍然保持了平衡。如果選加用天冬25g,在藥性上是滋陰的,那麼要適當減少沙參麥冬湯中滋陰藥的份量或者加重健脾的藥才能讓整體藥效的平衡達到原來要求的水平,否則滋陰過度生痰聚濕,也會造成則陰陽失調加重,免疫力變弱。如果患者屬肺癌,上述組方可再加生薏仁;屬乳腺癌則再加全瓜簍;屬胃癌則再加雞內金,但又要從生意仁、全瓜簍、雞內金的份量和藥性來考慮上述組方上藥量的改動。
上述的病例是以辨證為主的組方,臨床實際運用時以辨病為主的組方也十分常見。如肝癌男患者,體質比較壯實,證屬陽黃(濕熱蘊結型),西醫(yī)檢查膽管阻塞。因為患者體質壯而邪盛,考慮腫瘤大而壓迫膽管,以抗癌縮小瘤體才能收效明顯??芍赜媒疱X草30g、山梔子25g、茵陳50g、莪術10g抗肝癌,除了從辨病考慮選藥,還因為中藥藥性上前三者是清熱利濕藥,也是入肝膽經的,而莪術的活血化瘀作用有助于疏通受阻部位的氣血。辨證選用茵陳蒿湯(組成:茵陳、山梔子、大黃)。按上述組方,方中有金錢草、山梔子、茵陳、莪術和大黃15g,這幾味藥的藥性和份量服后必傷脾害胃,因此,必需加上香砂六君子湯或重用單味健脾胃藥來減輕這一副作用,整體藥效就比較好。
上述2個例子說明“辨證+辨病”的組方在腫瘤科中并不是用傳統(tǒng)的辨證論治方加上幾味抗癌的藥或加上一或兩種中成藥,以為加重了抗癌的力度療效就會提高,而是要重視整個治療方案的總體藥物結合后寒熱溫涼等藥性是否符合當時患者的證,符合者患者藥后療效好,不符合者,反容易造成患者陰陽失調加重,不但整體療效下降,反而造成則免疫力變弱,甚或讓殘余的癌細胞有機可乘,造成復發(fā)、或轉移、或病情加重的局面。
以上組方的思維運用了中藥的性味、組方的君臣佐使理論、中藥藥理等,反映了中醫(yī)組方的靈活性,但“萬變不離中醫(yī)基礎理論”?!氨孀C+辨病”組方是中醫(yī)的一大發(fā)展,遵古而不泥古,納入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診療條件來考慮組方,可以直接針對現(xiàn)代醫(yī)學的病因用藥,也可以預防和治療性用藥,如可以預防和治療放療造成的傷陰癥狀和局部組織的水腫,以及化療造成的胃腸、骨髓、神經等損傷癥狀等。這種組方思維比古方更接近現(xiàn)代科學化,不僅在腫瘤科,在其他各科也有同樣應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