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森鹿三與京都大學藏鈔本《水經注疏》*

      2012-01-24 02:31:57李南暉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4期
      關鍵詞:京都大學鈔本徐行

      李南暉

      森鹿三與京都大學藏鈔本《水經注疏》*

      李南暉

      楊守敬、熊會貞修纂的《水經注疏》出現(xiàn)過三種全稿鈔本,現(xiàn)分別藏于臺北國家圖書館、北京中國科學院和日本京都大學。京都大學所藏鈔本國人知之最晚,其抄成、流出的經過一直撲朔迷離,中日學者各執(zhí)一詞。鈔本的收藏者森鹿三教授對于此本的來龍去脈從未留下片言只語,而他晚年專研《水經注》時,對此本也極少利用。通過分析中日學者的記載和《水經注疏》的版本,鉤沉京都本的由來,辨證優(yōu)劣,可以發(fā)現(xiàn),森鹿三是由于意識到該本的缺陷,故而最終選擇了放棄。

      森鹿三;京都大學;《水經注疏》;鈔本

      楊守敬和熊會貞修纂的《水經注疏》四十卷,傳世的三個全稿鈔本,最早梓行的是1957年由北京科學出版社影印的北京本;1971年,臺北中華書局將原藏中央圖書館的臺北本影印發(fā)行;2010年12月,遼寧遼海出版社則出版了京都大學的藏本。至此,三種版本終于悉數(shù)面世。一直以來,圍繞著這幾種版本的抄寫、源流、次第、流傳等問題,學界展開過不少討論,對于最后才為國人所知的京都大學藏本的來龍去脈疑議尤多,包括參與交易此稿的中日學人徐行可、森鹿三,其說法都閃爍其辭,乃至互相矛盾。森鹿三畢生致力于《水經注》的研究,晚年還組織了《水經注疏》的研究班,這個他千辛萬苦收羅到的鈔本,卻沒受到重視。這些奇怪的現(xiàn)象值得我們深入探究。

      一、《水經注疏》的歷次版本

      《水經注疏》的編纂歷經楊守敬、熊會貞師弟兩代,自創(chuàng)編至畢功,垂六十載,在此期間產生過多個階段性的刻本和鈔本,但直到1936年5月熊會貞去世,仍未完成定稿。今天我們能看到的版本包括以下幾種:

      《水經注疏要刪》四十卷,光緒三十一年(1905)觀海堂刊本。楊守敬自撰《鄰蘇老人年譜》記載:“乙巳,六十七歲……刻《水經注疏要刪》成?!彼允龃伺e的動機在于自感日月逾邁,擔心身后此書為人攘竊,再惹起趙、戴之爭,故截取去年成稿的《水經注疏》八十卷,依王先謙《合校水經注》的頁碼,先行刊布。在《要刪》的《自序》里,他也表述了同樣的想法,并說此本的特點是“大抵考古者為多,以實證無可假借也;其脈水者為略,以文繁非全疏不明也”。這番良苦用心足以見出他的矜慎。書前所載的《水經注疏凡例》,法度謹嚴,充分體現(xiàn)了楊守敬的編纂原則,故為后來多家整理者移錄作為全本的凡例。

      《水經注疏要刪補遺》四十卷,宣統(tǒng)元年(1909)刊本?!多徧K老人年譜》己酉年云:“刻《水經注疏要刪補遺》及《續(xù)補》成。以《要刪》所錄間有謬誤者,挖改之;又以續(xù)有所得,補刊二次?!鼻翱兑獎h》卷末已有《補遺》一卷,此次所刊,并非該卷的簡單改補,而是另外增加了很多新的內容。《補遺》和《續(xù)補》每卷相續(xù),合訂一部,而不是分別匯印,這也反映出楊守敬希望早日殺青以了夙愿的迫切心情。

      《水經注疏要刪再續(xù)補》四十卷,鈔本。據(jù)賀昌群為科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本《水經注疏》所作序言稱,該本原稿當時藏于文化部出版事業(yè)管理局圖書館,但是今天已不知所蹤,只留下張春霆和李子魁的兩個鈔本①參見郗志群:《〈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胡適曾親見原稿,根據(jù)筆跡和其中引有殘宋本文字,認為其中十二卷是熊會貞晚年的手筆。

      上述幾種本子,形成一個簡編的《水經注疏》系列,雖然迭有增補,后出轉精,但是離楊、熊的定本的理想還較為遙遠,只能看作是半成品。因此熊會貞晚年在寫給鄭德坤的《關于〈水經注〉之通信》中說:“《要刪》各種皆是作疏之材料,楊師因年老,恐疏不能成,陸續(xù)草草付印;不惟校對未精,中有錯字(未再校),即文亦多紕繆,后匯入疏中,刪改不可枚舉?!雹凇队碡暋返?卷第6期,1935年5月。而他則繼續(xù)秉承師命,孜孜矻矻,“無間寒暑,志在必成”,“如告竣,則《要刪》等可廢也”。很顯然,楊、熊都只把這一系列的本子當成過渡性文本而已。

      《水經注疏》三卷,李子魁編,武昌亞新地學社1949年12月排印。此本是最早問世的一種排印本《水經注疏》,但是只有《河水注》區(qū)區(qū)三卷,內容單薄,而且編排、題名體例不遵從楊、熊本意,因此學者普遍將它摒出楊、熊著作的序列,或者視為一種重編的殘本。

      《水經注疏》三卷,殘稿本?!吨袊偶票緯俊分洝4吮窘翊婢?1、卷32、卷33,藏于重慶市圖書館。卷31和32鈐印“李子奎珍藏”印章,李子奎即李子魁,是他從熊會貞家?guī)С?,后?946年8月交存重慶圖書館的。郗志群推斷這是楊守敬的初稿本,后被放棄③參見郗志群:《〈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水經注疏》四十卷,清稿本,現(xiàn)藏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北京的科學出版社1957年影印,通稱“北京本”。這是首部面世的全疏本。1954年,中國科學院圖書館從武漢徐行可手上購得一部,時任中科院圖書館副館長的賀昌群所作的影印說明中交代了此本流傳的一些情況。書后還附印了一卷《水經注疏》卷8《濟水二》,是楊守敬在民國三年(1914)前后送往山東預備刊刻全書時所用的底本殘卷。

      《楊熊合撰水經注疏》四十卷,全稿本,現(xiàn)藏臺北國家圖書館,臺北中華書局1971年影印,通稱“臺北本”或“臺灣本”。此本是熊會貞晚年最后使用的工作稿本,1934年秋交給楊守敬的孫子楊勉之保管,1938年7月由中央研究院從楊勉之手中購得④參見楊世燦、熊茂洽:《水經注疏三峽注補·后記》,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楊世燦:《楊守敬〈水經注疏〉稿本辨?zhèn)巍?,《宜昌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稿本保留了熊氏大量抄校的筆跡,也加入了部分擬署名楊守敬的孫子楊先梅(嶺香)的增補文字,即熊會貞《補疏水經注疏遺言》所說的:“全書各卷中先生按‘殘宋本作某’,或‘《大典》本、明抄本作某’盡改為‘先梅按,殘宋本作某’、‘《大典》本作某’、‘明抄本作某’。”影印本中收入熊會貞所書《補疏水經注疏遺言》手稿以及汪辟疆《明清兩代整理〈水經注〉之總成績》、李子魁《述整理水經注疏之經過》。其中熊氏的《遺言》對學人了解《水經注疏》修撰的體例和變更設想、人選安排等提供了極為重要的信息。

      《水經注疏》四十卷,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本。此本最初由段先生據(jù)北京本???,但是他沒有見過臺北本,后轉由陳先生重新以臺北本對校,并參以鐘鳳年《水經注疏勘誤》、臺北本中的傅緯平校記以及個人多年心得,再加校讎。此外本書還收入了酈道元的《水經注序》、原載《水經注疏要刪》的《凡例》、《熊會貞親筆〈水經注疏〉修改意見》,以及賀昌群、汪辟疆和二位校者的相關論文六篇⑤此書目錄中只列五篇,但實際上還收錄了段熙仲《楊熊二氏的治學方法》一文,目錄漏印。,并編有《水名索引》,甚便查找。

      《水經注疏》四十卷,謝承仁等整理,收入《楊守敬集》第3、4冊,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排印本。此本也是以北京本為底本,除了與臺北本互勘,更取殿本、全本、趙本、《合?!繁?、《大典》本和王國維校本參校。正文之前同樣迻錄了《水經注疏要刪》的《凡例》,書后附楊守敬在光緒三年(1877)到光緒五年(1879)之間參加編修《荊州府志》時寫成的《校正〈水經注·江水篇〉》一卷以及宋生、陳建堂輯《〈水經注疏〉引用書目》一篇。

      《水經注疏》三十八卷,鈔本,日本京都大學藏。原本四十卷,今缺卷27、卷28。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討論的這個本子。

      按熊會貞《遺言》所述,自謂“此全稿覆視,知有大錯”,甚至認為要用朱謀□本替換掉一直用作底本的王先謙《合?!繁荆恰皶懰ヮj,不能再通體修改”。這里所謂的“大錯”固然有謙豫之意,但一直到臨終,他都未能殺青定稿,終于赍志而歿,則是事實。而楊先梅究竟也沒能續(xù)成這項事業(yè),不能不令人唏噓感慨。

      二、森鹿三獲得京都本《水經注疏》的傳聞

      京都大學所藏的這部《水經注疏》稿本是如何出現(xiàn)的?又是怎樣流到日本去的?這些疑惑自此本被國人獲悉以來,一直糾結難解。

      獲得這個鈔本的森鹿三先生(1906—1980),1926年進入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史學科學習,執(zhí)贄于內藤湖南、羽田亨、小川琢治門下。1929年從東洋史學專業(yè)畢業(yè),1937年開始任教于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并在1963—1967年、1969—1970年間兩度出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所長。森鹿三的學術專長在簡牘文書和中國歷史地理學,在后一領域中,尤為專注于《水經注》的研究。在他從京都大學退休之后編寫的著作目錄中,有8種與此相關①《森鹿三教授著作目錄》,京都大學《東方學報》第42冊,1971年3月。:

      1.《水經注に引用せる法顯傳》,《東方學報》第1冊,1931.3;

      2.《戴震の水經注校定について》,《東方學報》第3冊,1933.3;有鄭德坤譯文,載《地學雜志》第1、2、3期,1936;

      3.《十道志に引用せる水經について》,《東方學報》第4冊,1934.1;

      4.《最近における水經注研究——殊に鄭徳坤の業(yè)績について》,《東方學報》第7冊,1936.12;

      5.《最近の水經注研究(彙報)》,《東洋史研究》第2卷第2號,1936.12;

      6.《酈道元略傳》,《東洋史研究》第6卷第2號,1941.4;

      7.《〈水經注〉に引用せる史籍》,《羽田博士頌壽記念東洋史論叢》,1950.11;

      8.《楊·熊二氏の〈水經注疏〉》,《書報》7月號,極東書店刊,1958.7。

      此外,在1964年4月到1970年3月,他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組織了一個《水經注疏》訂補研究班,每周由他主持舉行一次會讀,最后在1974年,與日比野丈夫、日原利國、藤善真澄、勝村哲也等人通力合作,編譯完成一部《水經注(抄)》,由東京平凡社出版。照理說,森鹿三對《水經注》投以如此巨大的精力,手上又掌握著一個如此稀罕的《水經注疏》鈔本,應該對它有所利用、說明才是,但是在他的著述中,評述過北京本、臺北本,卻對此本未置片言只語。特別讓人訝異的是,早在1948年10月,《東光》雜志第6號上刊登了松崎鶴雄《中國の士君子の書齋》一文,文中提到森鹿三曾計劃抄寫在武昌的《水經注疏》,不知是否完成了;森鹿三卻在該刊的《編集后記》中特意澄清說并未抄成,還說希望中國早日出版全本。日比野丈夫因為明明見過京都大學本,因此推測森氏之所以諱言如此,是因為他擔心在當時停戰(zhàn)不久的情況下,披露這個鈔本的存在會連累中國的有關人士②[日]日比野丈夫:《水經注疏稿本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東方學》第81輯,1991年。。日比野氏的推測不無道理,一來這符合日本人素性謹慎的心理,二來在森鹿三身邊,就有教授因牽連進戰(zhàn)爭責任而遭受處罰的案例。1945年12月,京都帝國大學文學部地理學教室的主任小牧實繁因曾經鼓吹武力建設大東亞共榮圈而辭任,1947—1951年間他甚至被褫奪了公職①[日]河野通博撰,辛德勇譯:《日本歷史地理學家略論——以京都歷史地理學的發(fā)展為中心》,《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8第3輯。。在這樣嚴厲的清算氣氛下,森鹿三能為身處中國的故人著想,刻意掩飾,他的高誼值得感佩。但這也使得我們失去了從當事人身上追索此本的身世和東去的原委的線索,只能指望從其他地方尋找答案了。

      大陸學者中最早披露此本的陳橋驛先生從森鹿三的學生船越昭生教授處得知,此本是1930年代森鹿三派助手去武昌與熊會貞會面,熊允許他錄出一個副本。雙方且口頭約定,在中國未出版此書前,日本不得以任何形式出版此書②陳橋驛:《關于〈水經注疏〉不同版本和來歷的探討》,載氏撰:《〈水經注〉研究二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98頁。又,陳在較早一篇文章的記述是說森鹿三與熊會貞協(xié)商后“獲得《水經注疏》鈔本一部”,似謂原有其本,非森氏專門抄錄,略有不同。見氏撰《評臺北中華書局影印本〈楊熊合撰水經注疏〉》之“附記”,載《〈水經注〉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31頁。船越昭生在森鹿三去世之后的紀念文章《森鹿三先生和〈水經注〉研究》中也談到了北京本和臺北本,但沒有提及此鈔本。船越文原載日本東京古今書院出版之《地理》1981年第3期,樂祖謀中譯文載《歷史地理》第3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后來森鹿三擔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所長,這部鈔本最后就捐藏于該所了。

      而協(xié)助森鹿三共同完成《水經注(抄)》日譯工作的日比野丈夫教授則給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多次提到是在1943年夏秋之間,武漢的某氏告訴森鹿三,說如果希望得到一部《水經注疏》的鈔本的話,他可以聯(lián)絡。后來正是通過此人,森鹿三花重金買到了這個鈔本,次年陸續(xù)運抵日本,可惜在歷時數(shù)月的郵寄過程中,遺失了第27和第28卷。日比野氏認為,抄寫的時間也是在這兩年之間③以上說見日比野丈夫所撰《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之《楊守敬の〈水經注〉研究》,京都:同朋舍,1977年;以及《水經注疏稿本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

      按說兩人跟森鹿三都有密切的交往,可為什么兩人的記述差別如此之大呢?這不僅不能澄清此本的來龍去脈,反而增添了更多迷障:

      1.此本抄出的年份,究竟是30年代還是40年代?

      2.是熊會貞念及學術之公義,允許森鹿三抄錄的,還是森氏通過其他手段獲得的?

      3.此本之獲得,是直接從熊會貞那里拿到的,還是在他身后從其他人手里購買的?

      4.這個鈔本是熊會貞“稿經六易”中的某一稿或其清抄本,還是別本,或者是北京本的傳抄本?

      5.森鹿三的助手和“武漢某氏”是誰?會是同一個人嗎?

      而在中國方面的記載中,多處提到日本人對《水經注疏》稿本的覬覦。汪辟疆《楊守敬熊會貞傳》云:

      日人森三鹿(引按:原文如此)極服熊氏以一生精力,成此絕業(yè)。民國十九年四月,遣松浦嘉三郎走武昌,求其稿,不獲;又兩謁,許以重金,乞寫副。會貞以大夫無域外之交,固拒之;卒不為奪。④《汪辟疆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15頁。

      汪辟疆說他與熊會貞并無一面之雅,有關故事,都是李子魁告訴他的。而向宜甫給李子魁署名的武昌亞新地學社本《水經注疏》寫的序言,以及劉禺生的《世載堂雜憶·述楊氏水經注疏》一文中所錄其學生李以祉的原文,都有文字相近的記述,來源想必是一致的。對于這個中國學界廣為流傳的故事,日比野丈夫頗表異議,他認為,松浦嘉三郎1920年自京都大學文學部中國史專業(yè)畢業(yè),是長于森鹿三十年的前輩,絕無受命于后者的可能⑤[日]日比野丈夫:《水經注疏稿本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1929年5月以后,森鹿三和松浦嘉三郎同為東方文化研究院京都研究所的研究員。。而松浦1930年4月在休假期間從上海到武昌訪問熊會貞,實際上是臨時受其師內藤湖南、小川琢治的委托,去調查《水經注疏》的情況。在菊灣楊宅,熊會貞向他介紹了《水經注疏》編寫的進展,他也親眼見到了熊會貞修改了六七遍的《水經注疏》原稿⑥松浦嘉三郎對此行的詳細記述見于其《熊固之翁の追憶》,載《東方學報》第7冊,1936年12月。。此行松浦的身份是東方文化研究院京都研究所的研究員,而內藤和小川二氏是該所的評議員,那么這次拜訪更像是學術拜會,而不是圖書搜購。上述故事很可能是把松浦嘉三郎的求問著作進展跟后來森鹿三的購取鈔本兩件事情捏合在一起,又加上御侮救亡的心理投影,于是虛構了這則義烈故事。

      賀昌群為北京本所作的《影印說明》引原稿收藏者徐行可的話,說當年武漢淪陷時,日本人多方搜求此稿,向他施加了很大的壓力,他千方百計回避,才保全了文稿。這個施壓的人,跟日比野丈夫所說的“武漢某人”是不是同一個人呢?如果是,為何中日雙方所說的結局截然不同?假如30年代的熊會貞和40年代的徐行可都不曾應許日本人的需索,那么京都大學的鈔本還能從哪里流出呢?

      此本流出的年代,正值日本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期間,這樣的交流一定不僅限于學術層面的考慮和較量,尤其是涉及輿地的信息,與戰(zhàn)爭關系極其密切,其價值非一般著作可以相比。清初顧祖禹自謂其《讀史方輿紀要》的功能之一,即是“先知地利,而后可以行軍,以地利行軍而復取資于鄉(xiāng)導,夫然后可以動無不勝”①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總敘三》,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第18頁。。森鹿三的老師小川琢治就以其學者的身份和學識,寫過多篇關于中國軍事地理的文章,輯入《戰(zhàn)爭地理學研究》(東京:古今書院,1939年)一書,直接為日本侵華服務??梢姟端涀⑹琛冯m為學術著作,但所衍生的意義已遠不止此。徐行可方面的猶豫推脫和森鹿三方面的志在必得,也許都意識到書中所蘊藏的超學術的家國大義吧?取予之際,關系重大,故此雙方的說辭背后必定隱藏著許多待發(fā)之覆。

      所幸現(xiàn)在京都大學藏本已影印發(fā)行,我們可以通過版本比對以及更多當事人與知情者的回憶迫近真相。

      三、京都本《水經注疏》的版本性質

      京都大學這套《水經注疏》鈔本共計四函三十八冊,原鈔本當為四函四十冊。所缺的第27和第28卷,或如前揭日比野丈夫教授所說,是兵荒馬亂中遺失在郵寄途中了。所以嚴格說來,這是一部殘本,不能不說是很遺憾的事情。

      該本所用紙為預先印制的墨格稿紙,少數(shù)頁面的欄線出現(xiàn)彎曲,劉正推測是蠟紙油印的②劉正:《京都大學所藏鈔本〈水經注疏〉概述》,《河南科技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加上部分頁面網格線突出行線、行線突出版框之外的現(xiàn)象,這個猜測很有道理。版框四周單邊,半葉8行,行25格。經、注大字單行書寫,疏小字雙行書寫。白口,單白魚尾,版心署書名簡稱、卷次、篇名,如“水二河水二”;版心下端署頁碼。卷端首行頂格題書名及卷次,第2、3行之間退3格題“后魏酈道元撰”,其下分行題“宜都楊守敬纂疏,門人枝江熊會貞參疏”,或無“門人”二字。第4行篇題,退兩格書寫。凡經文,頂格大字書寫;注文,低一格大字書寫;疏文,雙行小字夾寫,偶有疏中之注者,則再分雙行夾寫③如卷3第14葉后半面第4行“在雍州西北”,下注曰:“當作此,屬下。”即是。。層次分明,展卷了然。書耳位置標示本頁的經注字數(shù)和疏文字數(shù),如卷2第1葉記“大〇六五小五四五”;間或省去“大”、“小”二字,如卷25至卷30;又或漏記,如卷1第28、30、31葉。每卷末行頂格再題書名、卷次并“終”字,其下空1格,雙行小字標注全卷經注及疏文字數(shù),如卷1末:“經注六千九百五十七字,疏二萬九千零二十一字?!泵烤砬案表撟笙陆怯小吧谷霞馁洝笨v式長方形印記,其中“寄贈”二字為刻印,“森鹿三氏”四字為手書。每卷首頁右上鈐印“京都大學圖書”橫式長方印鑒,中間嵌有藏書編號。

      全書從字跡判斷,不止一人所抄,試比較卷1、卷10、卷18和卷34,書法明顯不同;即使同一卷,也有出自數(shù)手的,例如卷1。通體一貫的抄寫中,個別混有其他人補抄的痕跡,如卷2第17葉后半面“又東徑鄯善國北”下之疏文、第18葉第6行起至葉末文字,顯然出自另一人手筆,這些不同的筆跡并不完全對應文句的自然起止,恐怕是抄寫時校改的結果。抄手的改補,或作插補,如卷1第3葉后半面第5行補一“外”字,卷8第24葉首行補一“楚”字;又有粘簽覆蓋原文重寫的,如卷2第9葉前半面的末行和后半面第4行即是。還有個別是抄手的批語,比如卷40第19葉前半面地腳注:“‘戹疑當作厄’杜逸欽”;又同卷第51葉地腳:“坊間說部云‘入水七日攜父尸而出其面如生’筆者”數(shù)行,字體皆與正文一致,顯系同一人所為,“杜逸欽”甚或是抄手的名字。這種做法甚乖抄寫慣例。

      持與北京本比較,兩本所用稿紙有明顯的差異。相比于京都本的欄格全為細線,北京本的版框粗黑,欄網格線整齊,應是版印而成,跟京都本完全不同。徐行可的哲嗣徐孝宓說他家有一塊專印《水經注疏》格紙的版子,一般就叫做“水經注的格子”,北京本用的就是這種格紙①參見郗志群:《〈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雖然兩個版本所用的不是一種稿紙,但兩本的行款卻完全一致,并且都是清抄本,就如同孿生子,面貌極似,只是穿戴不同。存世的另一種版本臺北本的行格則為半葉10行,每行20格,從次格開始每行畫一條中心線。經、注占兩行,騎行線寫;疏占一行,騎中線寫,形式上與這兩種截然不同。行間、頁邊還有很多涂乙、補訂的地方。這說明京都本與北京本的淵源更為接近。它們的關系則須要從文字內容上進一步勘察。

      對照兩本的內容,只有極少量的脫訛倒衍等技術性出入,具體內容并無增減。而文字的錯誤,也多有相同者,如卷1第9葉前半面第4行疏:“守敬按,此句當亦海句北經逸文?!眱杀窘酝?,“句”字當為“內”字之誤,森鹿三先校為“外”,又圈去,改校為“內”;北京本無校;臺北本此句被涂抹,審之原抄當為“內”字,不誤。又同卷第2葉前半面第6行疏文“史記大苑傳”,兩本同,“苑”顯為“宛”之誤,森鹿三在京都本校出,徐行可在北京本亦校出;臺北本不誤。這些地方給人的印象是兩本同出一源,故而大體雷同。但是京都本在一些漏抄的文字的處理上非常奇特,在行間插補缺字之余,又在同一行中加減文字。例如卷39第48葉后半面第7行,少了北京本原衍的“西”字,在“歙縣”下又奪“東”字,如此一來這行就比北京本少了兩個字,于是便在“謂之三王山”下加入“云云”二字湊齊;同卷第49葉第3行,“互舉”下奪一“殊”字,于是在“不可移易”前增入“而”字。這些技術處理似乎并非別有版本依據(jù),而只是為了遷就北京本,跟它保持行款一致。這不由得讓人懷疑,北京本會不會是京都本的底本?否則就算同出一本,也不必行行緊扣的。

      卷21《汝水》基本坐實了我們的懷疑。北京本此卷有徐行可的通校,點勘之處甚多,而京都本凡遇徐改正處,必與原稿不同,而采納徐之修訂。如第1葉后半面第6行,北京本被點去兩字,京都本便在“即麓”下加入原在北京本頁腳的徐行可的批注“即麓二語見伊水注”,雙行夾寫,剛好占據(jù)兩格,湊齊一行。第2葉前半面末行疏語,北京本原作“全作志,孔刻戴本同,名勝志引亦同”,徐行可依臺北本改為“會貞按,名勝志引作志”,京都本完全照抄。這樣一來本行就空出了兩格,而該行除了這句按語,其他都是《注》文,不能妄改,于是便將上行最后的《注》文“會上”二字挪過來,而空出上行最末兩格,造成貌似提行的錯覺。凡此種種規(guī)行矩步的抄改和煞費苦心的調整,都揭示出京都本必后成于北京本,都指向它就是北京本的過錄本的事實②郗志群推斷京都本是北京本的再錄本,甚的,但未作詳細的考證。見氏撰:《〈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

      四、京都本《水經注疏》的抄成和流出真相

      京都本與北京本的關系既明,那么要弄清京都本《水經注疏》的問世,須先確定北京本的抄成時間。

      徐行可1930年代在兩通致陳乃乾的信中提到了抄寫《水經注疏》事宜。其一說:“楊惺老門人熊固之先生理董此書疏稿(引按,指《水經注疏》),已大體完竣。恕從謄鈔,亦成卅余卷,尚未校?!雹塾堇ち郑骸缎焖≈玛惸饲旁送ā分?,《文獻》2007年第3期?!吧形葱!痹c作“尚未校其考文”,后三字當屬下讀,茲改正。其二說:“恕鈔楊惺吾丈《水經注疏》已完,用銀四百餅?!雹苡堇ち郑骸缎焖≈玛惸饲旁送ā分牛段墨I》2007年第3期。這兩封信被整理者分別系在1933年和1932年,詳其內容,頗有不合。其一(即原整理稿第十通)原署日期“三月五日”,無年份,整理者因為信中有“承惠大著《室名索引》一冊”一語,謂陳乃乾此書出版于1933年,遂系于此年。然而查陳乃乾初版《室名索引》末頁,聲明曰“民國癸酉夏五月共讀樓主人初版試印”,癸酉是1933年不錯,但信中的“三月五日”無論是公歷還是夏歷,都在“夏五月”之前,徐行可不可能在出版之前得到這本新書。故此信當系于1934年3月5日為宜。其二(即原整理稿第九通)中提到“損書以熊方等書六種見征,恕廑有熊氏《后漢書年表》(三冊,金氏桐華館本)、練恕《多識錄》(二冊自刻),侂中國書店主人代呈”,原信署日期處殘損。而整理稿第十五通說:“前肅復一箋,并寄上熊方《后漢書補表》三冊(桐華館本)、練恕《多識錄》二冊(自刊本)……均托中國書店代呈”,末署“五月廿五日”。所述為同一件事情,兩信當在短時間內接連寄出,而整理者把前者系于1932年,后者系于1937年,于義未安。這兩信應是徐行可對陳乃乾商借善本編印《二十五史補編》的回應,故第15通說:“如開明未得他本,必用寄去之本付印,求令毋污損?!备窖灾杏终f:“友人未買開明《廿五史》者,在四月后、五月中定買《廿五史補編》,豫約券價十八元,倘托買字典紙印本,何價?”開明書店的《二十五史補編》是1936年3月到1937年3月陸續(xù)出齊的,最終定價60元。徐行可信中所講的是預訂金價格,其事在正式出版之前,那么這封信寫于1935年5月25日更有可能。由此推論,上述第九通必作于此前不久。綜合其一、其二兩封信,可以斷定,該本《水經注疏》是在1934年下半年到1935年初之間抄畢的,“恕從謄鈔”云云,顯見抄出的是一個副本;而徐行可在熊會貞生前只抄過一個副本,即今日所見的北京本。

      據(jù)楊守敬的后人楊世燦說,1929至1931年間由熊志遠同時抄錄了兩部《水經注疏》的副本,其一即為北京本①楊世燦:《楊守敬〈水經注疏〉稿本辨?zhèn)巍?,《宜昌師專學報》1995年第4期。。以北京本首尾一貫的字跡,其出自熊志遠一人之手當無疑;但是抄出的時間應以徐行可的自述更為可信。楊世燦并認為賀昌群所說“同一書手同一時期抄錄兩部”②賀昌群:《影印水經注疏的說明》,影印本《水經注疏》卷首,北京:科學出版社,1957年。中的另一部就是京都本。此說殊不然。一來核以該本的筆跡,字體參差不齊,顯然由多人合力抄成;二來彼時徐行可有何必要多抄一本?即使有必要,既然是過錄北京本,為何又要另印稿紙,而不用現(xiàn)成的同樣稿紙?反觀臺北本,查其卷22首頁有眉批“廿三年夏,張對”,末頁又有“酉月和亭對”字樣。對即校對之意,據(jù)徐孝宓回憶,張和亭是抄手的姓名③參郗志群:《〈水經注疏〉版本考》,《中國史研究》2002年第2期。。民國廿三年為1934年,“酉月”為夏歷八月的別稱,可知臺北本的寫錄跟北京本是基本同時進行的,目的是為熊會貞提供一個繼續(xù)修訂的工作本,這就是熊在寫給鄭德坤的信中所說“今草創(chuàng)已就,惟尚須修改方敢問世”的那個版本④熊會貞:《關于〈水經注〉之通信》,《禹貢》第3卷第6期,1935年5月。。該信的落款署“新春八日”,即1935年2月11日,證明臺北本跟北京本幾乎是同步抄成的。臺北本雖然也雜有多人筆跡,但其主要篇幅的字體跟北京本如出一手。還有一個特別的抄寫細節(jié),像卷19、卷35、卷39等明顯是其他書手所抄的部分,其卷末頁書眉上登記著抄工價格;而與北京本筆跡相同的各章后面,卻沒有這樣的標識。這是否意味著零抄和整抄不同的結算方式?整抄者,即熊志遠“同一時期抄錄”的另一部鈔本;而字體相異的部分,則是熊會貞將其作為工作本改訂的過程中涂抹過甚,另找人重抄替換的。

      由此,關于京都本與熊會貞的種種傳言可以下一否定的結論了。熊會貞在北京本和臺北本抄成一年多之后去世,北京本又不由他保管,怎么可能從他那里過錄出一個新本呢?惟一可能的渠道就是徐行可,而抄錄的起因即前引日比野丈夫所說的:森鹿三希望得到一部《水經注疏》的鈔本。此時的臺北本已歸中央研究院,能找到的只有徐行可這部副本。迫于壓力,徐行可鳩工趕寫,按北京本的行格蠟印出稿紙,依樣重抄。這樣不僅省費,而且利于分工合作,有如流水生產,可確保不同的書手負責的內容準確銜接,也便于核對。稿中留下了很多潦草拙劣的筆跡⑤如卷2第9葉前半面首行至5行和6行至8行,明顯不出一手,后者書法甚為窳劣。,還有比北京本和臺北本多得多的貼簽改補痕跡,無不透露出急于求成的狀態(tài),與通體雅飭的北京本不可同日而語。其中有些與北京本相似的筆跡,或許證明熊志遠也參與了這次抄錄。

      在事后的追憶中,日方傾向于從學術方面來解釋事件,而中國方面則顯然帶有政治正確的主題預設。無論是汪辟疆筆下的熊會貞,還是賀昌群轉述的徐行可,都有意識地強調他們臨難不茍的忠義大節(jié)。他們的人格固然無需質疑,但在嚴峻的局勢下,不只需要道德勇氣,還需要生存智慧,持守節(jié)操也要懂得采用靈活的手段。熊氏之事出于虛構,而且他戰(zhàn)前已去世,我們姑且不論;徐行可在武漢淪陷后一直居留漢口,他的出處可以考察。跟他有過從的閔孝吉在其《苣齋隨筆》中記載,抗戰(zhàn)期間,“聞其以漢奸嫌疑,被逮捕,為之愕然。即馳書友人問狀,旋知為事起于某巨公,欲索其所藏書之某種,渠不應。以其通日語也,又嘗與日人之嗜漢學者往還,遂借事以陷之。書既出,徐君乃返華實里?!闭^象齒焚身,膏火自煎,徐氏富贍的藏書給他帶來了災難,成了別有用心者覬覦的寶藏,為此不惜羅織鍛煉,其處境之艱??上攵?。以致十幾年后他把北京本《水經注疏》售給中科院圖書館時,談及往事仍“感慨系之,不禁泫然”①賀昌群:《影印水經注疏的說明》,影印本《水經注疏》卷首。,神情之中猶有余恨。也許為了避免類似的飛來橫禍,他不得不與日偽方面虛與委蛇。在抗戰(zhàn)居留漢口時期,偽武漢市市長張仁蠡從他手上買下文廷式的《純常子枝語》手稿,送給汪精衛(wèi)做壽禮②童澤:《日偽時期的湖北省政府》,《湖北檔案》2001年第11期。;日偽組織中日文化協(xié)會武漢分會曾出版過他撰寫的《論語講疏首章》③田子渝:《中日文化協(xié)會武漢分會述評》,《武漢文史資料》1999年第7期。。他對待日本和時局的態(tài)度糾結著士人的矜持和茍全亂世者的智巧。面對日本人強大的索書壓力,他在情急之中抄送一個副本,既應付了誘迫,又保護了自身,無疑是極明智的辦法。1954年徐行可把北京本賣給中科院圖書館時沒有挑明這回事,只說受到日本人奪稿的壓力,這顯然跟十年前一樣,仍是出于聲名和安全的考慮。這兩招舍車保帥、雄雞斷尾的策略,都不失為微妙時局下的兩全之計。

      諸家的記述之中,以日比野丈夫的說法最為近真。他跟森鹿三為京都大學東洋史專業(yè)先后同學,私交甚篤,而得書前后他們都在為京都大學東方文化研究所服務。他晚年特地撰寫了《水經注疏稿本に關する二、三の問題》一文,欲以目擊者的身份澄清傳言。他所了解的情況,當是在此鈔本到達日本之后不久、戰(zhàn)后清算之前親眼所見或者由森鹿三告訴他的。而到了1948年,森鹿三公開發(fā)表了否認獲得該鈔本的聲明,這對于知道底細的日比野丈夫當然不能掩飾了,但是對未知真相的其他人,在此本曝光之后則須有所解釋,于是便有了船越昭生傳聞的版本。此番森氏直接將來源嫁接到作者熊會貞那里,繼續(xù)回避真正的售賣者徐行可,且將購買說成傳抄,又編造不能在中國之前出版的理由,目的是要強化個中的學術意義,并把當初的否認變成“誠實的謊言”吧。至于那位“武漢某氏”,應當不是森鹿三獲知鈔本下落的消息源,因為徐行可手上有《水經注疏》的副本早已是公開的消息。1936年熊會貞去世后,《禹貢》半月刊即刊發(fā)了《熊會貞先生逝世》的通告,文中引其子熊小固的啟事說:“先父在日,深慮兵燹水火,書稿恐遭散失,已由徐君行可另錄副本?!雹堋队碡暋返?卷8、9期合刊,1936年7月。森鹿三在這本重要的歷史地理學刊物上發(fā)表過文章,不會不知道這條信息。某氏起到的是牽線搭橋的作用。日比野丈夫所說獲得此鈔本的1943到1944年間,森鹿三先是受華北綜合調查研究所指派在華調查,后又出任滿鐵主持的《中國歷代地理志匯編》的主編⑤李慶:《日本漢學史》第3部《轉折和發(fā)展》,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72頁。,那么這次購買極有可能是森鹿三親自接洽完成的。船越昭生和汪辟疆等人同將得書的事情指向三十年代,指向熊會貞,貌似可以互證,其實更可能是森鹿三移花接木,用在中國廣為傳說的故事有意掩蓋事實真相。

      大時代波譎云詭的氛圍和最終中日雙方勝負的位勢,讓當事人內心承受了道德和政治的巨大壓力。中日雙方不謀而合地先是否認了此本的存在,然后徐行可用手上的另一個版本求得了信任,森鹿三則編造了看起來合情合理的學術故事。此時的京都本已不再是一部普通的鈔本,而是一個充滿時代政治風云印記的標本了。

      五、森鹿三對京都本《水經注疏》的利用

      在京都本《水經注疏》的書眉和行間,有不少鉛筆和紅色鉛筆作的標點和批注,當是森鹿三校讀所記。批注以校勘文字為主。或徑以意校,如卷1第12葉后半面第6行“佛圖記”,“圖”字旁鉛筆書一“國”字,表示為“佛國記”之訛;卷9第58葉前半面第2行“挺庭”,在“挺”旁紅筆書一“掖”字,表示為“掖庭”之訛?;蛞詣e本校對,所用校本以《水經注疏要刪》和《要刪補遺》為主,因為他們是京都本的源頭,這種互校的做法順理成章。他不僅在眉批中標出“要刪”、“要刪補遺”、“補遺”字樣,在正文中還用方角引號標出《要刪》和《補遺》的對應文字。有的地方將異文注于行間,以二本校本書之誤,如卷1第10葉前半面“為注水解禱”,“注”字旁注“治”;“乃紆之誤”,“紆”字旁注“盱”,皆此類。有的則是將二本有而鈔本無的文字錄出,如卷1第9葉書眉:“要刪補遺云,此注記作記,誤。”所引即是《水經注疏要刪》卷1的疏語。森鹿三還引用其他《水經注》版本補充疏語,如卷1第2葉眉批:“上曰增城。要刪云……朱本、吳本作增,大典本、(黃本)、明抄本作層。又郭注穆天子傳引淮南子作層城?!背宋淖中W?,批注中也偶有考證文字,如卷7第7葉后半面楊守敬疏謂春秋時向地有三處,眉批則據(jù)《左傳·襄公十一年》指出還有一個向,是鄭地。

      森鹿三對北京本也有利用的痕跡,如卷1第28、30、31葉書耳位置的字數(shù)統(tǒng)計京都本原缺,而北京本不缺?,F(xiàn)在所見鉛筆補寫的“大一九一小三九五”、“大一一二小五五五”、“大一一九小五四〇”,應是據(jù)北京本補上的。卷1第1葉標題“河水”下引戴注,原作“近刻河水下云有一二等字”,森鹿三加入對調號表示“云”字當在“近刻”之前,北京本正作“云近刻……”,而臺北本、《要刪》、《補遺》、《續(xù)補》諸本并無此句,可見是據(jù)北京本改的。

      總體而言,在未見到北京本和臺北本之前,森鹿三僅能依靠《水經注疏要刪》及《要刪補遺》兩種楊守敬在世時出版的刻本作為對校,這兩本如前所述,雖具大綱,但考訂較為粗疏,??背晒簧跬怀?并且森氏的校訂集中在第1冊,即《河水一》,其他各冊則零星落墨而已,顯得較為隨意。這反映出他對這本書并無通盤校閱的計劃,其中引《要刪》等早期版本處,應是在未見北京本之前的批注;少量利用北京本的地方,則應是他在得到北京本之后為了查勘兩本的關系而做的校對。

      當年船越昭生向陳橋驛揭示此書時曾建議:“以后編纂新版本時,宜再與京都大學所藏鈔本仔細核對,庶幾采三本之長?!雹訇悩蝮A:《評臺北中華書局影印本〈楊熊合撰水經注疏〉》之“附記”,載氏撰:《〈水經注〉研究》,第431頁。這個提議從校勘的角度來講很正確,但船越昭生似乎忘記了,他的老師在譯注《水經注(抄)》的時候也曾廣聚眾本,該書《凡例》就說“用戴震的《合校水經注》②應是以戴震校殿本為底本的王先謙《合校水經注》。作底本,楊守敬、熊會貞的《水經注疏》以及朱謀□、全祖望、趙一清、王先謙、岑仲勉等的校注作參考”,而書后所附森鹿三撰寫的《〈水經注〉解說》一文,最后評論《水經注疏》,提到了北京本和臺北本,卻偏偏不提京都本。為何當年重金獲得的珍本被輕易地遺忘了?難道在戰(zhàn)敗將近三十年之后森鹿三還擔心會打開一個潘多拉的匣子?還是頑強地至少在書面上跟自己1948年的聲明保持一致?其中的奧妙著實耐人尋味,而最大的可能,是森鹿三對此本有了明確的價值判斷。京都大學藏本雖然與北京本的內容、形式高度一致,是最接近最終稿本的一個副本,但它的缺點卻很明顯,不但與熊會貞臨終前使用的臺北本有內容上的差距,而且在抄寫質量上,并未后出轉精,明顯遜色于北京本。那么,從取得鈔本到臺北本出來的這二十幾年時間,我們可以猜想森鹿三心理和認識上的變化:初獲此本時,定然如獲至寶,因此饒有興致地用更早的《要刪》和《補遺》加以???而當科學出版社影印的北京本傳到森鹿三手上的時候,他必定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兩本之間的關系,所以不久以后就干脆把它送給了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①[日]日比野丈夫:《楊守敬の〈水經注〉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研究》,第389頁。,表明他實際上已放棄了這個十幾年前輾轉周折得到的鈔本,在個人著述和公開的談論中也都不再齒及。1964年后,在組織專門的《水經注疏》訂補研究班以及編譯《水經注(抄)》的過程中,此本一直束之高閣;等到“最后稿本”臺北本出來,提供了更加完善的版本,它的作用就更低了。船越昭生說的不率先在日本出版的“口頭協(xié)議”云云,或許是森鹿三為應對此本為何長期秘而不宣而制造的一種托辭罷了。

      結語

      抗戰(zhàn)期間,鄭振鐸先生以“史在他邦,文歸海外,奇恥大辱,百世莫滌”②《鄭振鐸全集》第6卷《劫中得書記·序》,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781頁。為殷憂,故而號召同志,搶救文獻。京都大學藏本《水經注疏》正是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產生的一個特殊版本,它的遭際見證了戰(zhàn)爭時代詭異的文獻交流方式。它因超學術的壓力而誕生,又因政治的原因被長期掩蔽。中日學人以各自的聞見和想像構造了關于其身世的不同傳說,給從來就不缺乏話題的《水經注》研究又增添了一重故事?;貧w學術之后的京都本,它跟臺北本、北京本的關系復成為研討的焦點。通過版本的比對和記錄的爬梳,可以推定此本當為徐行可1943年夏秋間到1944年依北京本抄錄的,其中一小部分采用了徐行可的校訂。而森鹿三除了少量利用《水經注疏》早期的刻本《要刪》和《要刪補遺》做了對校之外,未再專門研治。北京本和臺北本的出現(xiàn)讓它在森鹿三的學術生涯中再度隱沒。

      【責任編輯:李青果;責任校對:李青果,趙洪艷】

      G256.22

      A

      1000-9639(2012)04-0033-10

      2012—02—01

      李南暉(1970—),男,廣東梅縣人,文學博士,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廣州510275)。

      猜你喜歡
      京都大學鈔本徐行
      狂奔向你:秒速5厘米
      明寧獻王朱權《神隱書》版本與內容述評——兼述華南農業(yè)大學藏明初鈔本價值
      “花部”與“雅部”的融合——富連成藏《群英會》鈔本淺議
      戲曲研究(2021年1期)2021-11-02 07:21:46
      Simulations of NBI fast ion loss in the presence of toroidal field ripple on EAST
      偷吃一枚小月亮
      花火彩版A(2021年1期)2021-09-10 07:22:44
      竹外疏花
      家居廊(2019年10期)2019-09-10 07:22:44
      全球視野下日本一流大學的發(fā)展路徑
      論明義所見《紅樓夢》鈔本的文本史意義——以題紅絕句的兩處“缺失”為入口
      紅樓夢學刊(2019年5期)2019-04-13 00:41:28
      日本京都大學教育學科的現(xiàn)狀與特色
      京都大學
      廣州文藝(2017年7期)2017-07-29 10:26:28
      昌宁县| 通州市| 无为县| 东乡族自治县| 调兵山市| 新干县| 宾川县| 板桥市| 霍邱县| 禹州市| 丁青县| 鸡泽县| 莎车县| 灵石县| 德兴市| 保康县| 白朗县| 申扎县| 康马县| 商洛市| 务川| 宝应县| 高平市| 肥乡县| 望谟县| 蕉岭县| 永登县| 九龙坡区| 象州县| 嘉荫县| 舟曲县| 恩平市| 丹江口市| 万宁市| 蕉岭县| 伊宁市| 宁远县| 枣阳市| 攀枝花市| 农安县| 横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