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秋艷
(新鄉(xiāng)市中醫(yī)院,河南 新鄉(xiāng)453003)
侯士良教授(1939—),河南中醫(yī)學院博士研究生導師,名老中醫(yī)工作室導師,全國第三批、第四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思想與經驗繼承指導老師,先后培養(yǎng)碩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3名,學術繼承人4名。侯教授從事中醫(yī)藥教學、醫(yī)療和科研工作47 a,具有豐富的中醫(yī)藥理論知識和精湛的臨床實踐經驗,對于中藥的品種、質量、療效、安全及其辨證關系,以及中醫(yī)藥傳統與現代理論研究具有獨特精辟的學術造詣,形成了獨到的學術思想及臨床用藥風格。
侯教授提出發(fā)揚中醫(yī)藥事業(yè)應注重繼承,力求發(fā)展,要依據中醫(yī)藥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中醫(yī)藥特色與優(yōu)勢,為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服務。侯教授在長期的教學、科研和臨床工作中主攻藥性理論和臨床中藥學研究,尤其擅長本草文獻研究。他在中藥學領域里,首創(chuàng)“功能”藥性,為中藥藥性理論增添了新內容;在中藥的鑒別、中藥傳統制劑、中藥炮制加工、中藥采收、中藥貯藏養(yǎng)護等理論與實踐經驗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與技能,令后學者難及項背。侯教授提出中藥學習、研究與應用的關鍵在于品種、質量、療效、安全。筆者有幸作為第四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跟隨侯教授學習,并在侯教授名中醫(yī)傳承工作室組建之際加入傳承工作室團隊,對其學術思想與實踐經驗進行繼承與總結如下。
我國地域廣闊,中藥資源豐富,有文獻記載的中藥達12 807種,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現象普遍存在;商品中尚有正品、代用品、偽制品等差別,這些給中藥品種問題增加了復雜性,致使中藥品種混亂,真假難辨,中藥的聲譽受到嚴重影響。中藥的品種正誤直接關系到中醫(yī)的臨床療效,關乎中醫(yī)藥的生死存亡,“沒有了中藥,也消滅了中醫(yī)”。所以侯教授說:“堅持使用中藥正品,慎用中藥代用品、習用品,杜絕使用偽品、劣品”[1]。
中藥正品是指《中國藥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品標準》和《進口藥材部頒標準》所收載以及未收錄入國家標準但經歷代本草記載,廣泛公認的品種。中藥之所以能針對人們病情、體質發(fā)揮保健、預防、治療作用,是因為藥物具有各自不同的獨立作用與特性,即藥性。中藥藥性理論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用于指導中醫(yī)臨床用藥,侯教授率先在中藥學術界提出的“功能藥性”更體現了中藥藥性的理論性與實用性的統一。中藥藥性與療效是指中藥正品的藥性與臨床療效,所以必須堅持使用正品中藥,否則將影響中藥臨床療效與安全,如臨床上用水半夏代替正品半夏入藥使用,造成臨床療效不確切;用大葉柴胡當作柴胡入藥使用,引起中毒事件發(fā)生等現象。
侯士良教授常講“摸得準,辨得清;藥材不行白搭工”,提出中藥質量是確保中藥研究工作正常進行和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的關鍵,中藥質量與品種、產地、采收加工、藥用部位、貯藏養(yǎng)護、炮制、市場管理、中藥調劑等均密切相關。如東北所產的防風,在其他地區(qū)引種后變得味甜肉質化而質量大大下降[2],說明中藥質量與產地關系密切;甘草在生長初期甘草甜素的含量為6.5%,開花前期為10.0%,開花盛期為4.5%,生長末期為3.5%,故甘草在開花前期采收為宜[3],說明中藥質量與采收季節(jié)有關;槐花炒炭,槐花炭中止血成分為鞣質,鞣質含量隨加熱溫度的不同差異極大,170℃以下受熱鞣質含量的變化不大,170~190℃受熱,鞣質含量迅速增高數倍,190℃以上受熱,鞣質含量下降[4],說明炮制加工是影響槐花炭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侯士良教授強調提高中藥質量要從用正品、用道地藥材、杜絕使用假劣中藥、注重適時采收、正確選擇中藥入藥部位、規(guī)范中藥炮制、重視中藥的貯藏和養(yǎng)護、加強中藥市場管理、提高中藥處方調配質量等方面做起,只有做到全面質量控制,才能保證中藥質量優(yōu)良、中醫(yī)臨床用藥安全效優(yōu)。
中藥臨床療效是醫(yī)患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中藥的價值所在。侯士良教授指出,中藥品種、中藥質量是影響中藥療效的直接因素,中藥劑型、給藥途徑也是保證中藥療效的關鍵。宋代名醫(yī)錢乙的六味地黃丸,原為大蜜丸,用于因腎陰虛引發(fā)的各種病癥,但在現今劑改過程中,由原來的大蜜丸改為了濃縮丸,雖然提純濃縮后服用量小了,但臨床療效卻大不如前,而且在臨床中出現了“上火”現象[5];再者臨床上中醫(yī)內科偏重于口服用藥,丸劑、散劑、膠囊劑、片劑、顆粒劑等口服后經過消化道吸收,經肝臟才能進入血液,顯效慢,治愈率低,不能適應臨床用藥需求;而直腸給藥、氣霧吸入、舌下給藥、注射給藥等能直接進入血液,藥物起效快,療效高[6]。因此,正確的中藥品種、可靠的藥材質量、合適的劑型與適宜的給藥途徑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隨著中醫(yī)藥的廣泛應用,國際與國內關于中藥不良反應的報道在逐漸增多。1993年,楊申[7]對1 776例中藥不良反應做了綜述,發(fā)現引起不良反應的中藥有數百種,包括中藥材、中成藥,還有一些臨床上認為無毒的滋補藥。因此,正確認識中藥的安全性、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強藥物警戒、減少中藥不良反應是醫(yī)藥界的當務之急,是藥學工作者的重要職責[8]。在加強中藥安全性方面,侯教授認為,只有熟悉中藥毒性,正確使用中藥正品,規(guī)范炮制,嚴謹配伍,辨證用藥,正確掌握中藥用藥劑量,明確煎服方法,因證、因人、因地、因體質應用中藥,才能做到用其所長、弊其所短、充分發(fā)揮中藥療效,達到高效安全的用藥目的。
綜上所述,侯教授認為中藥的學習、研究與臨床應用必須圍繞中藥的品種、質量、療效與安全展開,使用中藥正品、提高中藥質量、增強中藥臨床療效、確保用藥安全。
[1]徐江雁,羅艷玲.侯士良教授臨床中藥學術思想探析[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3):9.
[2]余行儉,王瑞玲,張同領,等.道地藥材淺議[J].中國中醫(y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151.
[3]李家實.中藥鑒定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
[4]劉秋艷.侯士良教授關于中藥炮制研究的思維方法[J].中醫(yī)學報,2011,26(2):157 -158.
[5]楊國營.侯士良教授對中藥制劑與療效的認識[J].中醫(yī)研究,2007,20(8):52.
[6]張金玲.提高中藥療效的關鍵是劑型選擇與給藥途徑[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4(1):53 -55.
[7]楊申.1 776例中藥不良反應文獻報道的研究和評價[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1993,2(4):181.
[8]李根林.藥學(中藥學)從業(yè)人員培訓教材[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