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艷麗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天津300073)
“井”意為古井,喻山谷之泉?!八鰹榫保咳獮槟I經井穴,既有井穴的共性,又具自己的特性,現就涌泉穴在古代文獻中主治病證和現代研究作一小結。
涌泉穴始見于《靈樞·本輸》:“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為井木。”后世多沿用此名。張隱菴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陰所出,名曰涌泉?!庇咳谧阒呵鷷r,約當足底(去趾)前1/3凹陷處?!鹅`樞·本輸》載:“涌泉者足心也?!薄饵S帝明堂灸經》云:“涌泉二穴,在腳心底宛宛中,白肉際,屈足卷趾得之?!薄躲~人腧穴針灸圖經》(以下簡稱《銅人》)曰:“涌泉二穴木也,一名地衢,在足心陷中,屈足卷趾宛宛也?!焙笫乐鞫鄰闹?。古書云:“病在臟者取之井”,“井主心下滿”?!夺樉难狻吩唬骸鞍瓷訇幘尤松砹浿罾?,本穴又為全身孔穴最下,承至陰之靜……而作涌泉之動……少陰根于涌泉,即猶天一之水由地下涌出……如傷寒病之回陽,以足心轉熱為斷。本穴多治頭、胸之病。用以引熱下行也?!?/p>
涌泉穴臨床應用廣泛,筆者通過對古籍的查閱,從中篩選了記載較可靠,與本穴關系密切的17冊,現對古代文獻記載作一分述。
2.1.1 全身疾患
陰痹:《內經》、《針灸甲乙經》(以下簡稱《甲乙經》)、《脈經》、《外臺秘藥》(以下簡稱《外臺》)、《針灸逢源》(以下簡稱《逢源》)、《普濟方·針灸》、《針灸大成》(以下簡稱《大成》)、《針灸聚英》(以下簡稱《聚英》)。
不嗜食:《內經》、《黃帝明堂灸經》、《銅人》、《甲乙經》、《外臺》、《逢源》、《針灸資生經》(以下簡稱《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足熱:《逢源》、《醫(yī)宗金鑒》、《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針灸大全》(以下簡稱《大全》)、《銅人》。
自汗:《神應經》、《資生經》、《普濟方·針灸》。
不汗:《大成》、《聚英》、《外臺》、《甲乙經》。
賁豚:《逢源》、《醫(yī)宗金鑒》、《大成》、《大全》。
骨厥、尸厥,或腎積:《大成》。
傳尸勞?。骸侗怡o神應針灸玉龍經》(以下簡稱《玉龍經》)、《逢源》、《大成》、《聚英》。
消渴:《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甲乙經》。
脊脅相引,忽忽善忘:《甲乙經》、《外臺》、《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轉筋:《千金要方》、《資生經》、《普濟方·針灸》、《甲乙經》、《外臺》。
氣痛:《逢源》、《醫(yī)宗金鑒》、《大成》。
善怒:《大成》、《甲乙經》、《外臺》。
痿厥、嗜臥、善悲欠、善恐:《大成》、《聚英》。
厥寒厥熱:《逢源》、《資生經》、《大成》、《聚英》。
醉頭風、嘔吐不止:《大成》、《大全》。
黃膽:《神應經》、《逢源》、《大成》、《聚英》。
胸結身黃:《大全》、《逢源》、《針經指南》、《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男子如蠱、女子如怚:《內經》、《銅人》、《外臺》、《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玉龍經》、《大成》、《聚英》、《大全》。
少氣:《大成》、《聚英》、《甲乙經》。
通身浮腫或胃氣上逆:《普濟方·針灸》。
風逆、暴四肢腫:《內經》。
身熱:《神應經》、《外臺》、《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甲乙經》。
足寒:《玉龍經》、《甲乙經》、《外臺》、《逢源》、《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2.1.2 泌尿生殖系疾病
陰卵腫:《資生經》、《普濟方·針灸》。
癃閉:《普濟方·針灸》、《大成》、《甲乙經》、《外臺》。
陰痿:《普濟方·針灸》、《甲乙經》、《外臺》。陰器痛:《大成》、《甲乙經》、《大全》、《外臺》。
淋證:《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逢源》、《醫(yī)宗金鑒》、《大全》、《外臺》、《甲乙經》。
疝氣:《逢源》、《醫(yī)宗金鑒》、《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甲乙經》。
胞轉:《資生經》、《大成》、《聚英》。
2.1.3 心胸疾患
心痛:《黃帝明堂灸經》、《銅人》、《千金要方》、《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胸脅滿:《普濟·針灸》、《大成》、《甲乙經》、《外臺》、《資生經》、《聚英》。
煩心:《外臺》、《甲乙經》、《逢源》、《普濟方·針灸》、《大成》、《甲乙經》、《聚英》。
心中結熱:《銅人》、《大成》。
2.1.4 胃腸疾患
大便難:《內經》、《玉龍經》、《銅人》、《甲乙經》、《外臺》、《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
腹脹:《內經》、《銅人》、《甲乙經》、《脈經》、《外臺》、《逢源》、《普濟方·針灸》、《聚英》。
腹痛:《大全》、《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外臺》、《資生經》、《甲乙經》。
2.1.5 肺系疾患
氣喘:《玉龍經》、《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甲乙經》、《外臺》。
咳而短氣:《甲乙經》、《外臺》、《資生經》、《普濟方·針灸》。
咳嗽寒痰:《大成》。
咳嗽身熱:《銅人》、《甲乙經》、《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
2.1.6 神志疾患
癇證:《銅人》、《資生經》、《普濟方·針灸》、《神應經》、《逢源》、《大成》、《大全》、《醫(yī)學入門》、《聚英》。
呆癡:《大成》、《聚英》。
癲疾:《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婦人無子:《玉龍經》、《銅人》、《甲乙經》、《資生經》、《聚英》、《外臺》。
月事不調:《資生經》。
頭項痛:《逢源》、《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外臺》、《玉龍經》、《神應經》、《資生經》、《大全》。
目眩:《內經》、《銅人》、《甲乙經》、《脈經》、《外臺》、《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喉癉、咽痛:《銅人》、《甲乙經》、《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外臺》。
喑不能言:《甲乙經》、《普濟方·針灸》、《聚英》。舌吐不收:《逢源》、《大成》、《大全》。
僻噤或舌縱涎出、舌根急縮,或目中白睛青:《普濟方·針灸》。
目不開:《大成》、《聚英》。
鼻衄:《千金方》、《逢源》、《資生經》、《聚英》、《甲乙經》、《大全》。
牙齒痛:《聚英》。
風疹:《銅人》、《神應經》、《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香港腳:《逢源》、《普濟方·針灸》、《甲乙經》。
小兒驚風:《醫(yī)學入門》、《大成》。
腰脊痛:《內經》、《銅人》、《甲乙經》、《脈經》、《神應經》、《外臺》、《逢源》、《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
胸脅痛:《大成》、《聚英》、《普濟·針灸》。
肩背頸項痛:《內經》、《甲乙經》、《脈經》、《逢源》、《資生經》、《外臺》。
脛酸:《資生經》、《普濟方·針灸》。
筋攣膝痛不可屈伸:《普濟方·針灸》、《大成》、《甲乙經》、《外臺》。
五指端盡痛、足不得踐地:《黃帝明堂灸經》、《銅人》、《資生經》、《普濟方·針灸》、《大成》、《聚英》、《外臺》。
足厥痛:《甲乙經》。
李氏[1]針刺治療癔病性癱瘓20例,取雙涌泉穴,直刺0.8~1寸,先提插,得氣后進行大幅度捻轉,反復操作3~5 min,以病人不能忍受為度,留針15~20 min,同時讓病人活動肢體,自如后起針。20例病人經1~2次治愈13例,3~4次治愈7例,經2年隨訪僅1例于治愈3月復發(fā),經再次治療而愈。
余氏[2]針刺治療癔病性昏厥抽搐23例,取單側涌泉穴,直刺0.8寸,提插捻轉,予強刺激,行針1~3 min,留針5 min,以病人意識恢復、抽搐停止為原則。出針后若復發(fā),取該穴再次行針1次,手法宜溫和,行針1~3 min。經治療23例病人行針后全部意識恢復,抽搐停止,見效快者30 s,慢者3 min,平均80 s。其中19例行針1次意識恢復、抽搐停止,出針后未再發(fā)作;有4例因情緒未穩(wěn)定,出針15 min后抽搐再次發(fā)作,重新針刺該穴抽搐停止。
鄧氏[3]治療中風失語,以艾條溫和灸兩涌泉各15 min,兼針啞門、神根。治療5次能說單字,30次能談,恢復工作,隨訪1年未復發(fā)。
曹氏等[4]針刺治療頸性眩暈100例,取雙涌泉穴,針刺得氣后留針20 min,經治療14天,治愈32例,顯效39例,好轉29例,全部有效。
黃氏[5]針刺治療半身汗出,選雙涌泉穴,刺入0.4 ~0.5 寸,提插補法,得氣后留針 30 min,其間行針2次。并于神闕穴拔罐,留罐15 min。此法治療1次癥狀改善,出汗量明顯減少。經5次治療痊愈。
任氏[6]艾灸涌泉穴治療失眠癥38例,每晚臨睡前用溫熱水泡腳10 min后,點燃艾條對準涌泉穴施行溫和灸,15~20 min/穴。經治療14天痊愈21例,有效17例,總有效率為100%。
姜氏[7]針刺治療頑固性呃逆35例,取涌泉、中脘、內關、足三里、膈俞,涌泉接電針儀,選用連續(xù)波型,頻率90~100 Hz,時間30 min。隨證選取相應配穴。經治療虛證17例,治愈16例,無效1例;實證18例,治愈17例,無效1例。
姜氏[8]針刺治療單純性鼻出血40例,取穴以涌泉為主,隨證選取相應配穴,涌泉以拔火罐為主,肝腎陰虛者加針刺,用補法,配穴予虛補實瀉。經5次治療痊愈24例,顯效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7.5%。
鄧氏[3]針刺法治療頭痛,先針風池、風門,針后疼輕,又針涌泉,針下痛立止。
馬氏等[9]針刺治療小兒高熱驚厥39例,取涌泉穴,直刺6~12 mm,用瀉法,不留針,如抽搐不止可稍運針。39例患兒均在針刺后立即停止抽搐。
3.11 小兒外感發(fā)熱
農氏[10]涌泉穴敷藥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50例,取免煎中藥熟附子3~5 g,用少量霍香正氣水調成糊狀敷于兩涌泉穴,1天更換1次,經3~6天治療總有效率96%。
朱氏等[11]涌泉穴敷藥治療流行性腮腺炎86例,方用大黃6 g,吳萸、天南星、胡黃連各4 g,男性加川楝子4 g,女性加紅花4 g,將上藥研成細末,用醋調成稠糊狀外敷雙涌泉24 h。86例均在門診接受治療1~3天收效,治愈率100%。
隋氏等[12]水針加針刺法治療陽痿386例,用丙酸攀丸素10 mg,將藥液10 mg(1 ml)注入關元穴。4日1次,5次一療程。如必要,隔1周后再進行下1個療程(本組治療時間最長為2個療程)。交替針刺涌泉穴,取一側每日1次,采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 min,留針期間囑患者輕閉雙目,意守關元。20日一療程。經治療痊愈179例,有效184例,無效23例,總有效率為94.04%。
涌泉首先能治療經脈所過部位疾病,如《靈樞·經脈》中提及的“是動病”和“所生病”的饑不欲食、喘嗽唾血、少氣、舌干、咽痛、賁豚、腰脊痛、心煩、腹痛、痿厥、足下熱痛等。同時還能治療井穴所主的病變,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及:“病在臟者,取之井”。臟之所藏者,精神氣血魂魄也,井穴為臟腑經氣循行交接之處,針刺能夠通貫經脈臟腑之氣、協調陰陽、開竅醒神,而療急病、熱病。涌泉穴五行屬木,取之可以滋水涵木、潛陽熄風,治療神志異常和頭痛頭暈等。《難經·六十八難》補充說:“井主心下滿。”足少陰腎經絡心,取之可治療煩心、心胸滿悶等。
古代文獻記載本穴應用廣泛,除上述疾病外,由于腎經聯系腎、膀胱、肝、肺、循喉嚨、夾舌本,其經筋循股陰,結陰器,故涌泉可治療舌咽病、二陰病等。從現代文獻看來,治療方法上更加多樣化,可以采用電針、拔罐、藥物貼敷等方法。但是其治療范圍卻明顯縮小,僅局限于神志病、頭面五官病,對于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其他證治報道少,缺乏繼承性。
因此筆者認為,應加強對古代文獻整理的力度,在辨證準確、方法得當的前提下,將其靈活用于多種疾病的治療,并從中選擇出優(yōu)勢病種,加強對該穴作用機制的理論性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導現代臨床,提高針刺效果。
[1] 李倩.針刺涌泉穴治療癔病性癱瘓20例[J].中國實用醫(yī)藥雜志,2007,2(10):103-104
[2] 余幼鳴.針刺涌泉穴治療瘡病性厥抽搐23例[J].中國針灸,1997(6):367
[3] 鄧雙鋒.涌泉穴的運用[J].中國針灸,1995(S2):196
[4] 曹鴻壽,張杰.針刺涌泉穴治療頸性眩暈100例臨床觀察[J].中國針灸,2000(11):653-654
[5] 黃建軍.涌泉穴臨床應用舉隅[J].中國針灸,1998(8):469-470
[6] 任建軍.艾灸涌泉穴治療失眠癥38例[J].中國針灸,2000(2):90
[7] 姜勁峰.電針涌泉穴為主治療頑固性呃逆35例[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7):24
[8] 姜勁峰.涌泉穴為主治療單純性鼻出血40例臨床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7):55
[9] 馬言清,鄧愛華.針刺涌泉穴治療小兒驚厥[J].中國針灸,2009,29(4):301
[10] 農秀明.中藥外敷涌泉穴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5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8,17(5):11
[11] 朱學迎,李勇.涌泉穴敷藥治療流行性腮腺炎86例[J].江蘇中醫(yī),1999,20(6):26
[12] 隋永杰,侯玉亭.關元穴位注射配合涌泉針刺治療陽萎386例[J].中國針灸,1996(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