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功 繆燦銘
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50例
李建功 繆燦銘
(廣東省中山市中醫(yī)院,中山 528400)
探討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患者的療效。100例胸痹心痛患者,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醫(yī)的基礎上,給予益氣化瘀湯煎劑口服。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2%,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7.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治療組心電圖改善率為78.4%,優(yōu)于對照組改善率59.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采用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可改善病情,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益氣化瘀湯;胸痹心痛;臨床觀察
胸痹心痛為中醫(yī)內科臨床常見病,其臨床表現與西醫(yī)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相類似。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心脈痹阻,以心胸部滿悶疼痛,甚則胸痛徹背,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其中,胸痹以胸膈部位的痞窒滿悶為主;心痛以心膺部疼痛為主。胸痹心痛兩者往往相兼為病,因此常常合并論述。本人采用我科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患者50例,取得較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科胸痹心痛住院患者100例(男55例,女45例),患者年齡52~82歲,病程6月至14年;所有患者均無需行急診PCI治療,且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胸痹心痛標準。其中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29例,穩(wěn)定性心絞痛10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患者61例。將100例患者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2組。治療組51例,平均年齡(64.4±9.5)歲,平均病程(7.5±3.2)年;對照組49例,年齡(66.5±10.2)歲,平均病程(8.1±2.5)年。2組胸痹心痛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組患者入院后均行24h遙控心電監(jiān)護,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硝酸酯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他汀類藥物),若有高血壓或糖尿病者,則在此基礎上給予降壓及控制血糖治療。治療組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加用益氣化瘀湯煎劑:五指毛桃15g,三七10g,丹參20g,土鱉10g,仙鶴草15g,由中山市中醫(yī)院中藥房提供,日1劑,2次分服,持續(xù)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患者臨床癥狀療效;②治療前后患者心電圖的變化。
1.4 療效判斷標準 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①顯效:臨床癥狀消失或發(fā)作次數減少75%以上;②有效:臨床癥狀緩解或發(fā)作次數減少50%以上;③無效:未達上述標準。心電圖評定:①顯效:靜息心電圖恢復正常;②有效:靜息心電圖缺血性ST段上抬或下移治療后超過0.1mV以上但為達到正常水平,或主要導聯的倒置T波淺達50%以上,或T波有平坦轉為直立;③無效:心電圖與治療前基本相同或無顯著變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研究數據采用SPSSl3.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采用2檢驗,<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見表1~2。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2=4.1813,*<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心電圖比較 [n(%)]
注:與對照組比較,2=4.3283,*<0.05
在本次研究中,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患者與采用常規(guī)西藥的對照組進行療效比較。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2%優(yōu)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7.6%;治療組心電圖改善率為78.4%優(yōu)于對照組改善率59.2%。提示采用益氣化瘀湯治療胸痹心痛患者,能起到改善病情的作用,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
胸痹心痛患者多數年高體弱,基礎較差,病程長久,久病必虛。心主血脈,經脈閉阻,氣血流行不暢,瘀血油然而生,氣滯血瘀,血瘀氣滯,惡性循環(huán)。氣血阻滯,胸陽不展,閉阻于內,心失所養(yǎng),故胸痹心痛之癥纏綿不休。《素問·痹論》云:“心痹者,脈不通”。治療胸痹心痛,補與通,益氣與活血化瘀要貫穿始終。益氣化瘀湯中五指毛桃健脾化濕,行氣化痰;丹參、三七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三藥合用共奏益氣健脾,宣痹開結,化痰祛濁,活血通脈之功。使心氣充足,痰飲得化,瘀血得祛,心脈通暢,達到通而不痛之目的,從而緩解心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而仙鶴草為收斂止血藥,用于本分,使全方散中有收、攻中有斂,以防太過與不及;再者,胸痹心痛日久,惡血澀滯難祛,故用土鱉此蟲類搜剔通絡之品。王清任《醫(yī)林改錯》指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為瘀”,“運血者,氣也”,“血不自行,隨氣而行”。這些理論提示氣虛血瘀痰凝導致胸痹的基本病機。針對正氣不足,痰瘀痹阻之病機,治以補氣宣痹,化痰活血之法,故運用益氣化瘀湯益氣活血調理治之可獲得良效。
《靈樞·五邪》有云:“邪在心,則病心痛”。胸痹心痛其主要病機為心脈痹阻,主要表現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fā)作期以標實表現為主,主要是氣滯、寒凝、痰濁、血瘀痹阻心脈;緩解期主要以氣血陰陽虧虛為主,主要是氣血陰陽虧虛,血脈失于滋養(yǎng)、溫煦而痹阻不通。臨證應分清標本虛實,治療上應補虛不留邪,祛邪不傷正,不可濫補、猛攻,以防虛虛實實之誤。
[1] 國家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治療冠心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6.
10.3969/j.issn.1672-2779.2012.01-016
1672-2779(2012)-01-0040-02
(本文校對:韓世輝 收稿日期:2011-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