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云,李 波,洪秋陽
(廣州有色金屬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651)
某低品位白鎢多金屬礦產(chǎn)于我國西南地區(qū),賦存于輝石-石榴石夕卡巖中,是一種新型的白鎢資源。雖然礦石中各金屬的品位均偏低,但因其貯藏量大,綜合產(chǎn)值高而具重大經(jīng)濟價值。然而,該礦石由于品位低且多金屬混生,選礦分離各金屬極具難度,顯而易見,開發(fā)利用此類低品位復雜礦石必須具備選礦新技術(shù)和新工藝的支撐[1]。工藝礦物學是一門以研究礦石中礦物的性質(zhì)狀態(tài)和加工過程的變化為主要內(nèi)容的學科,通過定量檢測礦石的化學成分、礦物組成、礦物的嵌布粒度、礦物在磨礦過程的可解離性、有用和有害元素在礦石中的賦存狀態(tài)等參數(shù)來對礦石進行剖析和研究,研究結(jié)果為詮釋選礦機理、制定選礦工藝方案和實現(xiàn)選礦過程優(yōu)化提供礦物學依據(jù)。本研究擬從工藝礦物學的角度,查明該礦石礦物組成、各有用礦物的嵌布特征和粒度特征,各有用金屬在礦石中的賦存狀態(tài),以為此類礦石選礦工藝研究提供基礎(chǔ)資料和理論依據(jù)。
對該鎢多金屬礦石主要元素進行化學分析:WO30.21%;Mo 0.048%;Bi 0.079%;Sn<0.01%;Cu 0.27%;S2.23%;Fe13.21%;CaO18.91%;MgO2.17%;SiO235.76%;Al2O36.06%;CaF28.89%;CaO315.07%。
經(jīng)顯微鏡查定和礦物定量檢測,在該礦石中,鎢礦物主要為白鎢礦,未見有黑鎢礦和鎢華;金屬硫化物種類較多,有黃銅礦、輝鉬礦、輝鉍礦、磁黃鐵礦、黃鐵礦,極少量毒砂、閃鋅礦;自然元素礦物有自然鉍;脈石礦物有普通輝石、鈣鋁榴石、硅灰石、長石、石英、螢石、方解石等。主要礦物相對含量見表1。
表1 主要礦物相對含量 %
表2 主要礦物嵌布粒度
經(jīng)磨制礦石光片,顯微鏡下測定各主要礦物的嵌布粒度,測定結(jié)果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輝鉬礦的嵌布粒度較粗,主要粒度范圍為0.04~0.8mm;白鎢礦的嵌布粒度也相對較粗,主要粒度范圍為0.04~0.32mm;黃銅礦粒度呈不均勻嵌布,主要分布在0.02~0.64mm粒度范圍內(nèi);自然鉍(包括少量輝鉍礦)的嵌布粒度最細,主要粒度范圍為0.01~0.08mm,且有約35%的自然鉍粒度小于0.02mm,這部分自然鉍包含于脈石和磁黃鐵礦中,不易解離,將影響鉍的回收效果。
為了選擇合理的磨礦細度,避免有用金屬礦物過磨,分別測定了不同磨礦細度下主要有價礦物的解離度,測定結(jié)果如圖1~4所示。解離度測定結(jié)果表明,白鎢礦和輝鉬礦易于解離,在磨礦細度-0.074mm占78.16%時已達到良好解離;黃銅礦易解離程度居中,在磨礦細度-0.074mm占86.40%時均能達到較好的解離;而鉍礦物(包括自然鉍和輝鉍礦)則很難解離,在磨礦細度-0.074mm占94.10%時才能達到較好解離。由此可見,在選擇磨礦細度和磨礦方式上必須綜合考慮各礦物的解離性差異。
圖1 白鎢礦在各磨礦細度下各粒級的解離度
圖2 黃銅礦在各磨礦細度下各粒級的解離度
圖3 鉍礦物在各磨礦細度下各粒級的解離度
圖4 輝鉬礦在各磨礦細度下各粒級的解離度
白鎢礦CaWO4:該礦石中白鎢礦呈不規(guī)則粒狀、次圓粒狀產(chǎn)出,與普通輝石、方解石、螢石等礦物嵌布關(guān)系密切。白鎢礦單礦物分析:WO375.14%,Mo 2.56%,結(jié)果說明該白鎢礦含鎢量比理論值(WO380.53%)低。造成該白鎢礦含鎢量偏低有兩個因素:一是鉬以類質(zhì)同象方式進入白鎢礦晶格,有2.56%的鉬替代了該白鎢礦晶格中的鎢;二是白鎢礦內(nèi)含微細粒脈石包裹體[2]。
輝鉬礦MoS2:該礦石中輝鉬礦嵌布粒度較粗,多呈板狀或片狀嵌布于脈石縫隙中,且多與自然鉍伴生,但自然鉍的嵌布粒度遠比輝鉬礦細小。
圖5 自然鉍呈不規(guī)則粒狀充填于礦石孔隙中,嵌布粒度大小不一
自然鉍Bi和輝鉍礦Bi2S3:鉍是該礦石的主要回收金屬之一,主要為自然鉍和少量輝鉍礦。自然鉍在礦石中分布較廣,多呈微細粒充填于礦石縫隙或普通輝石的溶蝕孔中(參見圖5),分散且粒度細微,并且表面多已氧化,呈淡紅的錆色。有少量粒度極粗的自然鉍,充填于礦石裂縫中或在方解石脈中,呈不規(guī)則狀產(chǎn)出,粗粒的自然鉍未見氧化現(xiàn)象。另外,少量的極微細的圓粒狀自然鉍,包含在方解石中,呈串珠狀分布,但這些自然鉍多呈新鮮狀。包含于普通輝石和方解石中的部分自然鉍,粒度過于微細不易解離,是影響鉍回收率的因素之一。自然鉍在空氣中易氧化,尤其是微細??紫冻涮畹淖匀汇G,多見氧化現(xiàn)象,此是影響鉍回收率的因素之二。
礦石中僅見有少量輝鉍礦,多與自然鉍連生,或包裹于自然鉍中與自然鉍呈熔離狀,或見顆粒邊緣為自然鉍,內(nèi)核為蝕變殘余的輝鉍礦。
黃銅礦CuFeS2:黃銅礦在礦石中呈浸染狀分布,嵌布粒度粗細不均勻,與脈石礦物之間具有復雜的連生界面,有些黃銅礦內(nèi)包含微細粒脈石包裹體;部分黃銅礦與磁黃鐵礦呈熔融分離,兩者都具平直的連生界面。
根據(jù)原礦礦物定量分析和單礦物含鎢量分析,鎢在主要礦物中的分配如表3所示。由表中結(jié)果可見,鎢主要以白鎢礦礦物形式存在,占88%左右,其余的鎢以微細包裹體形式分散在硫化礦物中或分散于脈石礦物中。即鎢的理論回收率為88%左右。
表3 鎢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
銅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見表4,由表中結(jié)果可見,銅主要以黃銅礦礦物形式存在,黃銅礦中的銅占原礦總銅的95%以上,分散于硫化鐵礦物中的銅約占3%~4%,分散于脈石礦物中的銅約占1%左右。預計銅的最高回收率為95%左右。
表4 銅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
由表5鉍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可見,鉍主要以自然鉍和少量輝鉍礦的礦物形式存在,自然鉍和輝鉍礦中的鉍占原礦總鉍量的79%左右。由于自然鉍粒度細微,包裹于輝石、方解石等脈石礦物中,約有20%左右的鉍分散在硫化礦物和脈石中,鉍的理論回收率僅達79%左右。
表5 鉍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
鉬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如表6所示,由表中結(jié)果可見,該礦石中主要鉬礦物為輝鉬礦,白鎢礦含鉬達2.56%,白鎢礦中的鉬占了原礦總鉬的13.66%。由于白鎢礦包含了約14%左右的鉬,從輝鉬礦中回收鉬,鉬的理論回收率僅為80%左右。
表6 鉬在各主要礦物中的分配
(1)該礦石有價金屬種類多,礦物種類也多,且含量低,給選礦分選帶來難度。主要脈石礦物有普通輝石、鈣鋁榴石、方解石、螢石、石英等,含鈣脈石數(shù)量較多,對鎢的精選有一定影響。
(2)白鎢礦、黃銅礦、輝鉬礦的嵌布粒度較粗,較易解離,有利于選礦分選,而自然鉍的嵌布粒度較細,且嵌布關(guān)系較復雜,多包含于輝石、方解石等脈石礦物中,較難解離。因此,磨礦后,前者都有良好的解離度,而鉍礦物的解離度相對較差。
(3)自然鉍在礦石中分布較廣,大多呈微細粒充填于礦石縫隙或普通輝石的溶蝕孔中,分散且粒度細微,并且多已氧化,這是影響鉍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少量的極微細圓粒狀自然鉍,雖然未見氧化現(xiàn)象,但呈串珠狀包含在方解石中,這部分自然鉍由于粒度過細不易解離,也將影響鉍的回收率。
(4)在多金屬礦石中,鎢主要以白鎢礦礦物形式存在,理論回收率為88%左右;銅主要以黃銅礦的形式存在,理論回收率高達95%左右;鉍主要以自然鉍和少量輝鉍礦的礦物形式存在,由于自然鉍粒度細微,包裹于輝石、方解石等脈石礦物中,約有20%左右的鉍分散在硫化礦物和脈石中,鉍的理論回收率僅達79%左右;由于礦石中白鎢礦含鉬較高,白鎢礦中含鉬占了原礦總鉬的13.66%,輝鉬礦中的鉬僅占原礦總鉬的80%,因此從輝鉬礦中回收鉬的理論回收率僅約為80%。
[1]張 濤.淺析我國鎢礦開發(fā)利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金屬通報.2010,(40):40-41.
[2]梁冬云,李 波,高玉德.甘肅某白鎢礦石工藝礦物學研究[J].中國鎢業(yè),2009,24(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