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認讀生字,讀準字音。理解詞語,讀出詞感(詞語的感覺)。
3.根據(jù)提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分清段落,嘗試用小標題概括段意。
【教學過程】
一、初識阿炳,名曲激情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一篇與音樂有關的課文。(齊讀課題)
2.《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誰創(chuàng)作的?(阿炳)
3.大家對阿炳有哪些了解?
4.阿炳是個苦難的人,是一位民間、盲人音樂家,二胡曲《二泉映月》代表了他藝術的最高水平。世界著名的指揮家小澤征爾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時,曾感動得流下了眼淚,他說:“聽這首曲子,應該跪下來聽?!本烤故鞘裁礃拥那樱苋绱说卮騽有烧鳡柕男哪??你們想聽嗎?(想)聽的時候,老師給大家提個要求,同學們不僅要用耳朵聽,更要用自己的整個心靈來聽這首《二泉映月》,聽完之后告訴老師,這悠揚的琴聲讓你想到了什么?
?。úシ哦抖吃隆罚?br/> [點評]從介紹小澤征爾聽完《二泉映月》的感受入手,用簡潔的語言激發(fā)起學生對這首名曲的欣賞期待,從而讓學生心先感動而后聞其聲。這樣的導入既奠定了全課的情感基調,又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用心靈感受阿炳的不幸命運做好了鋪墊。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自由地朗讀課文
導入: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朱熹曾說過:“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你們能做到字字讀得準確響亮嗎?
操作:分自然段指名朗讀,相機正音,從而粗通文意,感知全文。
2.提綱挈領,深化字詞間的聯(lián)系
?。?)出示第一組詞語:樹木蔥蘢;藤蘿搖曳;一泓清泉;流水淙淙;蜿蜒而來
A.指名學生讀以上詞語,相機正音,淙cóng。
B.師:這一組詞語是描寫什么的?(二泉)一邊讀,一邊想象一下二泉的美景。(齊讀)
C.師:“一泓清泉”中有一個“泓”字,還可以說“一____ 清泉”?(道,片,眼),這里為什么要用“一泓”,而不說“一道”“一片”“一眼”呢?請同學們查查字典,看看用“一泓”有什么深意?(泓,水深而廣)
師:讀讀這個字,讀出清泉的深,清泉的廣。
D.師:大家再讀讀這組詞語(生齊讀),想一想,讀了以上這組詞語,在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指名描述。
[點評]中國的語言很美,一個詞語就是一幅畫。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眼前活現(xiàn)出了一幅又一幅畫面,詞語的豐富內涵生動地投射在了學生的心湖上。學生讀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詞,更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一首婉轉的詩。在如詩似畫的品讀中,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語言的魅力活活潑潑地散發(fā)著。
?。?)出示第二組詞語:茫茫月夜;如銀月光;靜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A.指名學生讀以上詞語。
B.師(示范):?!!隆?,如—銀—月—光。(放慢語速,讀出韻味,讀出清幽曠遠的感覺)(反復領讀,指名讀)
C.師:這些詞語都是描寫什么的?(月亮)同學們細心地看一下,這五個詞當中,有四個詞都含有一個什么字?(月)為什么“靜影沉璧”這個詞中沒有“月”字,它描寫的是不是月亮呢?(相機品析“璧”字)
師:來讀一讀這個詞,靜—影—沉—璧,閉上眼睛,讀(生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感覺月亮倒映在水中,就像什么一樣?(美玉)
師:那樣皎潔,那樣清純,就像是一塊潔白無瑕的美玉一樣,何等的清幽、靜美啊,大家把這種感覺讀出來。(生讀)
D.月亮把它的清輝吐灑在水面上,水波蕩漾著月光,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指導朗讀)
E.齊讀這一組詞語。
[點評]在教學這組詞語的時候,引導孩子們去反復涵泳。這樣整組詞語,就以它們獨特的意象進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讀著這些詞語,孩子們腦海里浮現(xiàn)出來的,是二泉映月的美景,當詞語成為鮮活的畫面,就被賦予了情感的溫度。
?。?)出示第三組詞語:雙目失明;賣藝度日;經(jīng)歷坎坷;熱愛音樂;向往光明
A.讓學生閉眼1分種,體會一下雙目失明的感受。
師:對我們來講,只有短暫的1分鐘,可對阿炳來講,他從此將生活在黑暗當中、孤獨當中,除了黑暗還是黑暗,除了孤獨還是孤獨,一年,兩年,十年,二十年,一輩子,讀——(生:雙目失明)
B.師:雙目失明的阿炳只能靠賣藝度日,那是怎樣的生活呢?誰來談一談?
師:你讀出了賣藝度日中包含的哪些情感?(生答:苦,累,艱難,屈辱……)
C.師:雙目失明,賣藝度日,吃不盡的苦,受不盡的累,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我們說這樣的生活真的是——(生:坎坷)
D.師:可是阿炳仍然——(熱愛音樂,向往光明)
E.引導學生齊讀這一組,啟發(fā)學生談自己的感受。
[點評]抓住這些濃縮阿炳悲慘一生的關鍵詞語,讓學生相互交流、深入體會,使學生既積累了重點詞語,又深刻地感受到阿炳的悲慘命運,與阿炳產(chǎn)生情感共鳴。
?。?)出示第四組詞語:委婉連綿;升騰跌宕;步步高昂;舒緩起伏;恬靜激蕩
A.這一組是描寫什么的?(《二泉映月》的旋律)
B.播放《二泉映月》片斷,引導學生感受旋律之美,鼓勵、啟發(fā)學生讀出這一組詞所表現(xiàn)的旋律變化。(相機進行朗讀藝術點撥)
C.結合阿炳的身世經(jīng)歷,回味一下在這琴聲當中,你都聽到了什么?
[點評]讀描寫樂曲旋律的詞、句,讀出委婉連綿,讀出升騰跌宕,讀出舒緩起伏,讀出恬靜激蕩。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探索和理解語言的形象美、意境美、含蓄美。
三、理清思路,歸納綱要
1.師:讀完課文,我們再來看一看,課文寫了阿炳幾次來到二泉?請看看課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秋之夜,小阿炳跟著師父來到二泉,師父告訴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年后的又一個中秋之夜,阿炳再次來到二泉 ,他聽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聽著聽著,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用三個小標題來概括這三句話嗎?(聽泉、悟泉、創(chuàng)曲)
3.分清段落。
[點評]有些文章是以時間的變化來敘述的。閱讀時,我們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內容與時間的聯(lián)系,再將同一時間的內容歸為一段。根據(jù)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煉小標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練習分段。
四、質疑問難,設置懸念
師:愛因斯坦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同學們,你細心地比較阿炳兩次來到二泉邊,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你有什么疑問?(學生回答)
師:同樣是二泉,同樣是中秋之夜,同樣是阿炳,為什么兩次的感受截然不同呢?(引導學生明白音樂和生命體驗之間的相關性)
[點評]“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培養(yǎng)學生質疑和批判精神是素質教育的一個主要方面,質疑不但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可以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精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可以使教師的教學更有的放矢。
[整體點評]該教學設計的最大亮點就是,它精設“詞場”,以讀詞解文為中心,思路清晰、層次深入,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要求教師成為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牢固樹立“教學服務”意識和“思維引領”意識的理念。如果說該教學設計存在什么不足的地方,那就是教學過程各部分之間的轉換不夠自然,略顯突兀,雖然瑕不掩瑜,但是教學過程本身就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過程,做教師的人不可不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ㄗ髡邌挝唬?.江蘇省江都市小紀鎮(zhèn)宗村小學 2.江蘇省江都市仙女鎮(zhèn)中心小學)
?。ㄘ熑尉庉嫞簭埿溃?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