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晨,劉 凱(綜述),岳 華(審校)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腎病科,烏魯木齊830001)
T細胞受體(T-cell receptor,TCR)是T細胞表面能夠特異性識別抗原和介導免疫應答的分子,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員之一。TCR的多態(tài)鏈依抗原結構和編碼基因不同,已證明有α、β、γ、δ 4種。隨著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不斷發(fā)展,近年來人們采用不同手段探討了TCRα、β鏈基因多態(tài)性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關系。同時隨著腫瘤研究的不斷深入,TCR的靶向識別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通過TCR基因修飾的T細胞在治療惡性腫瘤等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TCR與疾病的相關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現(xiàn)就TCR分子水平的研究現(xiàn)狀予以綜述。
1.1 TCR分型 TCR是T細胞表面能夠特異性識別抗原和介導免疫應答的分子,TCR的多態(tài)鏈依抗原結構和編碼基因不同,已證明有 α、β、γ、δ4種,可分為αβTCR和γδTCR兩種不同類型,人類外周血中大多數(shù)為αβTCR(約95%),少數(shù)為γδTCR(約5%)[1]。
1.2 TCR分子結構 TCR分子的4條多肽鏈可分為胞外、穿膜和細胞質三部分,肽鏈氨基端在細胞外,羧基端在細胞內,氨基端的氨基酸順序變化較大,稱為可變域;近膜端肽鏈氨基酸順序變化少,稱為保守域。根據(jù)受控基因片段的不同,細胞外肽鏈又分為V(可變區(qū))、D(高變區(qū))、J(結合區(qū))、C(恒定區(qū))4區(qū),其中α鏈是由 V、J、C基因節(jié)段編碼的肽鏈,β鏈是由 V、D、J、C 基 因 節(jié) 段 編 碼 的肽鏈。
細胞外肽鏈可變域存在4個互補結合功能區(qū)(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ligion,CDR1-4),V基因編碼CDR1和CDR2,其中CDR3是唯一非胚系編碼的與抗原特異性結合部位[2]。TCR數(shù)量極為龐大的多態(tài)性主要由CDR3決定。CDR1和CDR2是TCR受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物(major histocompability complex,MHC)限制的結合部位,也就是 αTCR受MHC限制的原因部位。CDR4主要存在于β鏈上,是T細胞接受超抗原刺激部位。
1.3 TCR與MHC肽復合物結合起作用 T細胞通過它表面的TCR分子來識別外來抗原,抗原首先要被抗原遞呈細胞處理為9~14個氨基酸的多肽(抗原肽),這些抗原肽和MHC分子一同在抗原遞呈細胞分子表面表達,TCR分子識別并結合的是MHC肽復合物,從而引起一連串的免疫反應。CD3和CD8在調節(jié)T細胞活化中起了重要作用,由TCR和CD3分子組成的TCR復合物與MHC抗原肽結合,為T細胞活化提供了第一信號。
1.4 TCR基因多樣性結構基礎 免疫系統(tǒng)具有識別大量外來抗原的能力,TCR分子作為免疫系統(tǒng)的重要一員,據(jù)估計αβ TCR可能有1019種,γδTCR可能有1023種,TCR的多樣性賦予T細胞識別外來抗原的巨大潛力。這種多樣性的產生主要有以下幾種機制:①TCR基因的多態(tài)性,即不同個體的同一核苷酸序列存在差異。②基因突變,如堿基插入、缺失和置換等。③TCR基因的重排和連接區(qū)的多樣性,這是TCR多樣性產生的最主要的機制。V、D、J和C重組產生的各種組合數(shù)是每個座位上基因數(shù)的乘積,重排時遵守12 bp間隔重組信號序列與23 bp間隔重組信號序列重組信號原則。
TCRβ鏈基因主要位于人類第7號染色體上,近年研究表明,9號染色體上存在高度相似的同源系列,但并不參與功能性產物的編碼[3]。大量證據(jù)顯示,TCRVβ基因譜系和T細胞克隆性分析已廣泛用于多種疾病的研究[4,5]。
2.1 TCRVβ基因與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 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患者常表現(xiàn)為迅速增大的淋巴結,10%~15%患者有骨髓侵犯,40%~50%患者有淋巴結外病變,患者常出現(xiàn)發(fā)熱、盜汗、進行性消瘦等全身癥狀。本病病程進展迅速,如不予以積極治療,中位生存期不足一年。
葉靜梅等[6]利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方法擴增6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中24個TCRVβ基因,并將PCR產物進一步做熒光標記和基因掃描,以分析CDR3長度而確定T細胞的克隆性。結果顯示,6例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患者分別表達9~20個TCRVβ亞家族。患者均存在1個或多個Vβ亞家族的克隆增殖T細胞,增殖形式包括寡克隆、寡克隆增殖趨勢及雙克隆。Vβ13和Vβ15亞家族出現(xiàn)克隆增殖性T細胞的頻率較高。
2.2 TCRVβ基因與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 慢性前列腺炎是泌尿系統(tǒng)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abacterial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AP/CPPS)的發(fā)病率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95%,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骨盆區(qū)疼痛、排尿異常及射精痛等癥狀。
王少剛等[7]采用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的方法進行研究,探討了 CAP/CPPS 中 TCRVβ1、Vβ8、Vβ11、Vβ20基因的表達,以了解炎性反應在CAP/CPPS中的作用,結果顯示CAP/CPPS患者TCRVβ20基因的表達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TCRVβ1、Vβ8和 Vβ113個亞家族的表達兩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CAP/CPPS患者存在TCRVβ20克隆偏移。
2.3 TCRα鏈基因與IgA腎病 單發(fā)和多發(fā)的家族性IgA腎病已被證實有強烈的種群性遺傳性背景,但其分子遺傳學機制尚未闡明。T細胞受體保守域α 鏈基因(T-cell receptorconstant α chain,TCRCα)編碼TCRα鏈近膜端保守域的氨基酸,位于14號染色體14q11~14q12[8]。近年來 TCRCα 基因多態(tài)性與IgA疾病的關系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2.3.1 TCRCα -575A/G 基因多態(tài)性與 IgA 腎病薛超等[9]采用臨床病理分析和長期病例隨訪的方法,探討中國漢族人群中,TCRCα基因-575 A/G多態(tài)性與IgA腎病臨床病理的相關關系。臨床資料分析結果顯示,中國漢族人群中,TCRCα-575 AA基因型在肉眼血尿患者中出現(xiàn)頻率比其他基因型顯著升高,但各基因組在年齡、性別、血壓、血尿、蛋白尿、血清IgA水平等臨床指標中分布頻率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肉眼血尿的發(fā)生可能與TCRCα-575 AA基因型相關。病理資料分析結果顯示,在IgA腎病Haas分級的Ⅱ+Ⅲ級的患者中,AA基因型其分布頻率相對于其他基因型有顯著增加,但在其他級別中未見顯著性差異。隨訪結果顯示,TCRCα基因-575 A/G不論是基因型還是等位基因,腎功能穩(wěn)定組與進展組相比較均未見顯著性差異。從而得出結論,中國漢族人群中,TCRCα基因-575A/G多態(tài)性可能和肉眼血尿的發(fā)生及腎病病理相關,但可能與腎功能進展不相關。
2.3.2 TCRCα -560C/T基因多態(tài)性與 IgA 腎病Deenitchina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TCRCα -560TT 基因型患者蛋白尿發(fā)生率顯著降低,而CT基因型患者蛋白尿發(fā)生率顯著增高。提示C等位基因與患者發(fā)生蛋白尿相關,而T等位基因患者則不易發(fā)生蛋白尿。因而薛超等[11]同時進行了中國漢族人群中TCRCα-560C/T與IgA腎病腎功能變化進展的研究,臨床分析結果顯示,CT基因型在IgA患者中蛋白尿發(fā)生率顯著增高,而TT基因型顯著降低,提示C等位基因患者易于發(fā)生蛋白尿,但3種基因型與血壓、蛋白尿水平、血肌酐水平、血尿發(fā)生率及血IgA水平無關聯(lián)性。病理分析結果顯示,在IgA腎病病理中度改變(Ⅱ+Ⅲ)的總體分布頻率上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CC基因型分布頻率相對于其他基因型有顯著增高。隨訪結果顯示,TCRCα基因-560 C/T不論是基因型還是等位基因,在腎功能穩(wěn)定組與進展組相比較均未見顯著性差異。從而得出結論,中國漢族人群中,TCRCα基因-560C/T多態(tài)性可能和IgA腎病蛋白尿的發(fā)生及腎病病理有一定關聯(lián)性,但可能與腎功能進展不相關。
結合新疆地方特色,探討TCRCα-560C/T基因多態(tài)性與新疆維吾爾族IgA腎病的關聯(lián),選取150例維吾爾族IgAN患者和300例維吾爾族健康對照者,應用聚合酶鏈反應-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tài)性法檢測維吾爾族IgA腎病患者TCRCα-560位置基因多態(tài)性,并與患者臨床資料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維吾爾族IgA腎病患者與正常健康對照在TCRCα-560 C/T多態(tài)性分布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維吾爾族IgA腎病患者中,CT基因型的患者持續(xù)性鏡下血尿伴蛋白尿發(fā)生率顯著性增高,從而得出結論,在本組新疆維吾爾族IgA腎病患者中TCRCα-560 C/T基因多態(tài)性可能與IgA腎病患者持續(xù)性鏡下血尿伴蛋白尿發(fā)生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10,11]。
TCR與腫瘤的免疫監(jiān)控、抗原特異性識別、T細胞激活和靶向識別殺傷腫瘤細胞有著密切關系,TCR表達異常是腫瘤免疫逃逸的主要原因之一[12,13]。目前TCR在腫瘤方面的研究進展主要是通過導入外源TCR基因并實現(xiàn)有效表達來激活無能的T細胞,恢復T細胞靶向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功能。
呂麗珊等[14]以特異性識別肝癌細胞的TCRVβ7.1基因轉染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細胞,觀察基因轉染前后T細胞對人肝癌細胞株 BEL-7402細胞的殺傷作用,并將轉染TCR基因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注射于荷肝癌重度聯(lián)合免疫缺陷小鼠腫瘤周圍,研究結果表明,TCRVβ7.1基因成功轉染到T細胞并得到有效表達,且經TCRVβ7.1基因修飾后的淋巴細胞對肝癌BEL-7402細胞的殺傷作用明顯,外源性TCRVβ7.1基因修飾T細胞在荷肝癌小鼠體內的分布具有腫瘤靶向性。從而證明TCRVβ7.1基因修飾可顯著增強淋巴細胞對肝癌細胞的殺傷作用。Clay等[15]的研究表明,將TCR基因轉入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細胞,可以在體外產生抗腫瘤效應細胞毒T細胞,該試驗結果還提示,這種方法對轉移性黑素瘤具有潛在治療作用。
p53蛋白在腫瘤浸潤、轉移及診斷治療方面的作用已成為研究的熱點,p53蛋白在多種惡性腫瘤中表達上調。Colen等[16]從識別人p53(264-272)多肽表位的小鼠高親和力細胞毒T細胞中克隆出TCRαβ基因,通過反轉錄病毒載體轉導人原代T細胞。轉導后T細胞可識別轉染野生型和突變型p53蛋白的HLA-A2.1+細胞,繼而篩選出 HLA-A2+/p53+,HLAA2-/p53+和HLA-A2+/p53-3種腫瘤細胞,將其與p53-TCR轉導的PBLs共培養(yǎng),發(fā)現(xiàn)HLA-A2+/p53+共培養(yǎng)組明顯產生大量干擾素γ和白細胞介素2,而其余兩個組則沒有明顯產生,同時其他的細胞因子也在前者中檢測出,如白細胞介素4、白細胞介素10、腫瘤壞死因子α等。說明通過TCR基因修飾T細胞在治療惡性腫瘤等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堋?/p>
TCR是T細胞表面能夠特異性識別抗原和介導免疫應答的分子,與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腫瘤及腎臟疾病均有一定的關系,但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種致病因素的綜合作用。截止目前,TCR基因與疾病關聯(lián)性尚未完全清楚,隨著對TCR基因特別是TCR基因多態(tài)性的深入研究,將對上述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有更明確和全面的認知和了解,進而為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更加可靠、全面、系統(tǒng)和科學的證據(jù)。
[1]楊歡,謝廣潔,肖波.T細胞受體與神經系統(tǒng)自身免疫性疾病[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1999,26(5):261-264.
[2]趙桐茂.T細胞受體多樣性及其生物學意義[J].上海免疫學雜志,1997,17(1):4-8.
[3]姚新生.TCRβ鏈CDR3譜序與疾病研究概況及進展[J].國際免疫學雜志,2007,30(4):240-244.
[4]Podojil JR,Miller SD.Molecular mechanisms of T-cell receptor and costimulatory molecule ligation/blockade in autoimmune disease therapy[J].Immunol Rev,2009,229(1):337-355.
[5]Lee J,Suh WI,Shin EC.T-cell dysfunction and inhibitory receptors in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Immune Network,2010,10(4):120-125.
[6]葉靜梅,譚獲,李揚秋,等.彌漫大B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外周血TCR Vβ亞家族T細胞分布和克隆性增生特點[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9,22(11):594-596.
[7]王少剛,席啟林,郭新,等.慢性非細菌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綜合征患者外周血T細胞受體Vβ基因克隆性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37(1):66-68.
[8]Caccia N,Bruns GA,Kirsch IR,et al.T cell receptor alpha chain genes are located on chrumosome 14 at 14q11-14q12 in humans[J].J ExpMed,1985,161(5):1255-1260.
[9]薛超,李幼姬,李彩霞,等.中國漢族人群TCRCα基因-575A/G多態(tài)性與IgA腎病臨床病理的相關分析[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6(22):2079-2082.
[10]Deenitchina SS,Shinozaki M,Hirano T,et al.Association of a T-cell receptor constant alpha chain gene polymorphism with progression of IgA nephropathy in japanese patients[J].Am J kidneyDis,1999,34(2):279-288.
[11]薛超,李幼姬,李彩霞,等.TCRCα-560C/T多態(tài)性與IgA腎病臨床病理的關聯(lián)分析[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5,26(10):897-900.
[12]Santomasso BD,Roberts WK,Thomas A,et al.A T-cell receptor associated with naturally occurring human tumor immunity[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7,104(48):19073-19078.
[13]Ochi T,F(xiàn)ujiwara H,Yasukawa M.Application of adoptive T-cell therapy using tumor antigen-specific T-cell receptor gene transfer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leukemia[J].J Biomed Biotechnol,2010,2010:521248.
[14]呂麗珊,王金全,紹紅偉,等.TCRVβ7.1基因修飾的T細胞對肝癌細胞體外殺傷及體內靶向識別作用的研究[J].中國醫(yī)藥生物技術,2007,2(6):416-421.
[15]Clay TM,Custer MC,Sachs J,et al.Effcient transfer of a tumor antigen-reactive TCR to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confers anti-tumor reactivity[J].J Immunol,1999,163(1):507-513.
[16]Colen CJ,Zheng Z,Bray R,et al.Recogniton of fresh human tumor by human peripheral blood lymprocytes transduced with a bicistronic retroviral vector encoding amurine anti-53 TCR[J].J Immunology,2005,175(9):5799-5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