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藝術幼兒園 陳瓊媛
淺議記錄在幼教數學活動中的運用
文/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藝術幼兒園 陳瓊媛
幼兒期是學習數學的關鍵時期。新《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引導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的某些簡單問題?!?/p>
在以往的數學活動中,教師主要是通過操作、游戲等形式引導幼兒學習數學。數學活動中的記錄是指幼兒把自己的發(fā)現、測量的過程和結果,用圖畫、表格、文字、符號等來表示,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
記錄對幼兒園數學活動的開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能培養(yǎng)幼兒認真觀察、思考,獨立操作、善于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能幫助幼兒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將零散的數學知識系統規(guī)范化。
教師可將記錄的方法運用于數學活動中,通過設計形式多樣的記錄表,讓幼兒在探索中不斷感知數概念,真正發(fā)揮記錄功能。為此,我在數學活動中嘗試著引導幼兒運用記錄的方法學習數學。
“瑞吉歐教育體系”主張:“孩子有100種語言。學齡前兒童能夠廣泛運用各種不同的圖像和媒介來表達,以及與他人溝通彼此的認知?!倍涗泟t是幼兒運用圖形、數字、符號等媒介與人溝通的一種有效方法。幼兒通過記錄能有效地學習數學教育的內容,記錄對幼兒終身學習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形式多樣的記錄有利于幼兒學習點數、統計、分類等數概念,對不同結果進行比較,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態(tài)度。幼兒喜歡新鮮事物,對圖案顏色有特別的興趣,因此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引領幼兒采用了數字、圖形、表格、繪畫等靈活多樣方式進行記錄。
通過書寫數字來表示的一種記錄方式。比如:在大班“動物園”活動中,教師出示動物園的掛圖引導幼兒先觀察圖上有什么動物,再用數字記錄各種動物的數量;在“五彩項鏈”活動中,教師出示一串五顏六色的項鏈,幼兒觀察完后用數字記錄紅、黃、藍、綠的珠子各有幾個;在“圖形寶寶”活動中,教師出示用圖形拼成的機器人,引導幼兒觀察機器人是用幾個三角形、正方形、圓形和梯形組成的。幼兒在運用數字符號的記錄中,不僅提高了自身的觀察能力,而且加強了點數的學習,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能力。
圖形記錄式是幼兒觀察后運用已掌握的圖形來記錄的一種方法。它不僅能夠彌補幼兒不會寫字的不足,還能更好地保證記錄的準確性。如:在大班數學活動“有趣的測量”中,測量一桶米可以量出幾杯米,有的幼兒每次測量一杯就畫一個杯子,最后畫了五個杯子,表示一桶米用杯子可以量出5杯;還有的幼兒用碗測量,就畫三個碗;在“投球”活動中,幼兒分成了四組,每組都提供十個球,每組有一名幼兒來投球,四組幼兒在記錄單上分別畫一個“圓形、球、三角形、小紅旗”,誰的圖形數量多,誰就為勝利一方。這種圖形式記錄法增加趣味性,激發(fā)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表格記錄式是在記錄單上設置表格,表格中的內容均用幼兒易懂的圖示或符號表示,每格內都有具體的記錄要求。它的記錄的條理性較強,有助于幼兒明確記錄的內容要求,在已有的經驗上通過進一步的操作提升對物體及數的感知。在大班數學活動“糖果店”中,我設計了一個四行四列的表格引導幼兒統計花、糖果、筆分別放在幾號柜子。幼兒從列中找到了花的標記,在行中找到了紅色的標記,發(fā)現紅花放在7號柜子,就在相應的表格上記錄7。在“比較型減法”活動中,我設計了一個簡單的三行的表格,讓幼兒通過比較第一行的蘋果比第二行蘋多多少,并一一對應連線進行比較,孩子們馬上就列出了減法算式題。我發(fā)現在數學活動中運用表格記錄式,能追隨幼兒整個活動過程,更能體現整個活動的層次性、操作性,幼兒在操作中得到了多層面的發(fā)展。
幼兒通過操作所獲得的知識是零碎的、膚淺的。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和幼兒思維的特點,也決定了幼兒缺乏從大量操作活動中歸納比較完整、正確的數概念的能力。在數學區(qū)操作過程中,經常會碰到孩子拿到材料后不知道應該如何玩或者進行一些與數學無關的操作的現象,有的幼兒知道了玩法,可玩法也比較單一,如壘高搭房子、數字多米諾等游戲。為充分發(fā)揮數學操作材料的作用,提高材料的操作性和多層次性,體現一物多玩的功能,我在實踐中嘗試提供各種多變的記錄表,幫助幼兒進行多層次操作練習。
大班幼兒喜歡參與一些競爭性、合作性的操作游戲,他們往往會因為一次獲勝而再次參與到游戲中。為此我在數學區(qū)中經常提供一些娛樂性較強的操作材料和記錄表,讓幼兒在游戲中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成功。例如在“數字翻翻樂”游戲中,我提供了兩種不同顏色的瓶蓋,分別為紅隊、藍隊,瓶蓋里標上算式或數字,幼兒在翻瓶蓋的過程中不僅要進行加減法的練習,還可將最后等式的結果與同伴比較大小。我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提供“爬樓梯”的記錄表讓幼兒比賽,結果“大”的那隊的小人可以向上爬一格,比賽誰先爬到頂峰,誰就是勝利者。孩子們在一次次比賽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不僅直觀地感受了記錄帶來的快樂,而且將原來的加減練習變成了有趣的玩具,提高了對游戲的參與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在活動中針對幼兒年齡特點不同,引導幼兒對圖形、物體進行分類時應采用不同的記錄表。引導小班幼兒分類時,可以用實物、玩具、貼畫等做記錄,也可以選擇集體記錄的方式。針對中班幼兒,可以讓他們多運用表格進行分類記錄,逐步培養(yǎng)邏輯思維能力。大班幼兒可以逐步增加難度,要求幼兒理解層級分類記錄表的作用。例如:教師提供各種不同顏色的圖形讓幼兒進行分類,在小班教師只要引導幼兒進行單一的按顏色進行分類;在中班引導幼兒不僅可以按顏色進行分類,還可以按形狀進行分類;在大班教師可以提供多層的分類,第一層按大小分類、第二層按形狀進行分類、第三層按顏色進行分類。孩子們在已有的分類經驗基礎上,將同一集合的物品按不同的特征進行層級分類,進一步體驗了“類”包含的關系。
一種操作材料提供不同的記錄表,可以使操作材料更富多樣性、層次性。而通過發(fā)揮記錄表的統計功能,可以使幼兒在原有的操作基礎上,將知識經驗進一步提升。例如:在“圖形寶寶排隊”的操作中,教師提供各種不同形狀的圖形讓幼兒進行按規(guī)律排序,在記錄表上添上三角形有( )個、圓形有( )個 、長方形有( )個。孩子們在邊排序中邊練習點數,提高了幼兒對畫面的觀察能力。在操作“神奇的數字寶寶”中,教師提供( )+( )=(),括號中的數字可以分成( )和()的記錄表,幼兒不僅可以進行算式加法練習,還可以進行數的分解練習。為此,教師在指導中應根據幼兒的發(fā)展情況制作不同的記錄,使操作材料體現其多樣化的特點。
幼兒記錄包括個人記錄、自主合作記錄、集體記錄等,各有不同的作用,應針對不同年齡幼兒的不同特征、不同的活動內容、不同環(huán)節(jié)的需要,靈活采用不同的記錄,將其有機整合,使記錄發(fā)揮最大的功效,使幼兒在學習中成長。
個人記錄是以個人的學習為基礎的個體記錄,合作記錄是以幾個人共同討論為基礎的合作記錄,集體記錄是由許多個人記錄或幾個小組記錄匯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記錄。由個人記錄到集體記錄的過程,是經過多個個體實驗最終獲得正確答案的過程。
例如:小班幼兒合作意識較差,適合于集體記錄。中班幼兒有了初步的合作意識,適用于個別、集體記錄。大班的幼兒已經形成了一定合作意識,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想法與同伴分享,可以三種記錄手段有機整合。在大班數學活動“小鬼當家”中,為了讓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嘗試以計劃書的形式給主人公豆豆安排10元錢怎么花,我把全班幼兒分成了7組,每組5名幼兒,分組給豆豆設計計劃書。在設計前要求:參加的項目可以從圖中選,但不能超過10元錢;可以用最簡單的辦法把你們討論的結果記錄下來,寫字、寫數字、畫圖都可以。孩子們在分組記錄中,采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有的組用①②③來表示項目,用數字來表示每個項目的價錢;有的組用畫圖表示項目,用數字和三角形表示價格;有的小朋友會寫字,就直接用文字表示項目,用數字表示價格。最后我們看到7組幼兒用了7種不同的記錄方式,可真是百花齊放,各顯神通。通過記錄,我們不僅看到了孩子們的潛力,還發(fā)現幼兒集體合作的智慧。
為了讓幼兒學習記錄的方法,我們不僅著眼于在數學活動中學習,還將記錄融入到幼兒的一日生活中。讓幼兒時刻懂記錄、用記錄、不忘記錄。我將墻面充分利用起來,將記錄藏在班級教室的每個墻面、每個角落。變單一為多種,變平面為立體,變視覺刺激為多種刺激。主要是充分利用活動室的墻面和角落,讓幼兒通過記錄,學會更多學習方法。例如,在大班主題墻上,布置有組成、加減、時間、空間、分類、守恒、排序等方面的數學內容,下方留一塊空間,提供材料讓幼兒操作記錄驗證;又如在孩子們即將畢業(yè)離園時,創(chuàng)設一塊“離園倒計時,還剩幾天了”的墻面記錄表,讓每天的值日生倒數離畢業(yè)的天數,鞏固了孩子們倒數的知識點。
通過在玩具上設置記錄表,能增加玩具的趣味性,讓幼兒有更高的積極性參與到操作中來。例如,在“高樓大廈”玩具中增加記錄表,并標明“小狗住1101、小貓住1001、小兔住302”。幼兒馬上能根據記錄表上的要求幫助小動物們找家。又如在“今天是幾月幾號”操作玩具中,幼兒可以根據轉盤上指針指到的日期,從記錄表中尋找出來并畫上圓圈。
這是一種最常用的記錄表。紙張是我們隨手就可以拿到的,紙張上的記錄表,既方便簡單又易于設計。例如我創(chuàng)設了“我是今天的統計員”,這是值日生每日早操前的一項報告與記錄活動,目的是培養(yǎng)幼兒的任務意識,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有利于幼兒對一些相關的數學知識的認識、運用、遷移。這項活動的做法是由值日生在早操前記錄好當天本班小朋友們的出勤人數,男生多少人,女生多少人,同時在天氣卡上指出今天的天氣。幼兒在記錄班出勤人數的時候,發(fā)現某個小朋友沒有來幼兒園,就會打個電話問候一下。這項活動使幼兒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可以養(yǎng)成關心他人的良好品格。
在架子上貼上記錄表有利于幼兒對架子上的玩具進行分類、歸位和整理,便于幼兒的取放。例如在數學區(qū)的架子上設計記錄表并貼上每筐材料的圖案,幼兒在取放玩具時就會根據一一對應的要求把玩具歸位放好。通過在架子上貼上記錄表,還從小培養(yǎng)了幼兒分類整理的意識。
總之,記錄讓數學知識更系統更嚴謹,使數學活動更具探索性,使幼兒對數、量、形的感知在日常實踐中得以進一步鞏固和強化。在開展數學活動中,記錄是幼兒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的方法,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總結,以便更準確地把握記錄的規(guī)律,促進幼兒的發(fā)展。從平時教育活動中一點一滴做起,讓幼兒不斷積累記錄的經驗,從而養(yǎng)成記錄的習慣。每一次活動完成后,組織幼兒交流記錄的形式與結果,在一次次活動中不斷進步,讓幼兒不僅學會用表格、畫圖、符號等多種方式進行記錄的形式外,同時以集體、小組、個人的形式也可以進行記錄,從而使記錄相伴終身,用記錄的筆將自己成長永遠留在心中。
陳瓊媛,畢業(yè)于廈門教育學院學前教育專業(yè),幼兒園一級教師,高級育嬰師。曾被評為思明區(qū)先進教育工作者、思明區(qū)課改先進教育工作者、“市優(yōu)秀輔導員”。多篇教學案例獲全國二等獎、優(yōu)秀獎,匯編于市教學案例集中。指導幼兒參加廈門市“學無涯”杯電子積木比賽獲市男子組一等獎。
責編/龐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