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中,陳貴岐
(1.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75;2.遼寧省航海運動學校,遼寧旅順 116041)
皮劃艇項目的訓練監(jiān)控
田 中1,陳貴岐2
(1.北京市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75;2.遼寧省航海運動學校,遼寧旅順 116041)
借鑒國內外皮劃艇訓練實踐和科研成果,綜述了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力量指標、機能指標、乳酸和心率在皮劃艇訓練監(jiān)控中的應用,為皮劃艇的訓練提供參考。
皮劃艇;最大攝氧量;無氧閾;力量和機能指標;乳酸;心率;訓練監(jiān)控
我國皮劃艇項目在雅典和北京奧運會上都奪取了冠軍,在短期內實現(xiàn)了落后項目的歷史性突破,對我國皮劃艇項目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同歐洲皮劃艇強國比較,我國皮劃艇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探索和建立我國皮劃艇項目的科學訓練體系,對提高我國皮劃艇項目的競技水平有重要意義。本文綜述了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初步探討我國皮劃艇項目訓練監(jiān)控體系。
皮劃艇是用無支點的槳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推動各種類型的船前進的一種體育項目。皮劃艇運動項目分為皮艇和劃艇兩種:皮艇是運動員坐在船內面向前進方向用雙葉槳劃行;劃艇是運動員跪在船內面向前進方向用單葉槳劃行。皮劃艇項目在奧運會上共有12塊金牌,是奧運會金牌數(shù)較多的項目之一。
從能量代謝的特點來分析,皮劃艇運動是體能類,是最大強度條件下高乳酸的無氧糖酵解加有氧供能的運動項目,其制勝規(guī)律是技術加體能的完美結合。它的發(fā)展趨勢是突出力量、速度和技術的完善結合,高度發(fā)展耐力的同時,重視速度訓練[1]。
皮劃艇運動比賽的項目很多,但奧運項目的比賽距離只有500m和1 000m,在2012年的倫敦奧運上將增加200m比賽。不同距離的項目持續(xù)時間不同,ATP重新合成的能量來源途徑不盡相同,因此不同距離的比賽項目能量代謝的特點不同,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所占的比例差異很大。表1是不同距離皮劃艇比賽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比例的統(tǒng)計結果[2]。
表1 不同距離皮劃艇比賽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比例
皮劃艇200m項目持續(xù)時間約為30~40s,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比例分別是20%和80%;500m項目持續(xù)時間約為1.5至2min,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比例都是50%;1 000m持續(xù)時間約為4min,有氧代謝和無氧代謝的比例是65%和35%。
然而在運動中不存在一種供能系統(tǒng)單獨供能的情況,三個系統(tǒng)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任何運動都是三個系統(tǒng)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肌肉可以通過所有供能系統(tǒng)獲得ATP,只是時間、順序和比例上隨運動的不同而不同,而非同步利用。
皮劃艇項目作為體能類項目,用于訓練監(jiān)控的指標和其他體能類項目類似,也存在類似的變化規(guī)律和評價方法。我國皮劃艇隊和各省市隊在皮劃艇項目的生理生化評價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測試對象、測試方法、測試條件的差異,以及對數(shù)據(jù)缺乏深入的挖掘,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系統(tǒng)的訓練監(jiān)控指標體系。
3.1 皮劃艇項目有氧能力監(jiān)控
3.1.1 最大攝氧量 最大攝氧量(VO2max)是在心肺功能和全身各器官系統(tǒng)充分動員的條件下,在單位時間內機體吸收和利用氧的容量。它反映了心肺功能氧的轉運能力(包括心輸出量、血紅蛋白、毛細血管密度)和肌肉對氧的吸收、利用能力(線粒體的數(shù)量、酶活性),反映了運動員在極限負荷運動時的心肺功能水平。因此,最大攝氧量是評定運動員有氧能力的重要依據(jù)[3]。就專項而言,專項劃船測功儀是測試最大攝氧量的最佳選擇。文獻報道,以上肢測功儀和跑臺分別測試瑞典優(yōu)秀運動員最大攝氧量,結果上肢運動測值為跑臺的88%。研究報道國外優(yōu)秀女子皮艇運動員的相對最大攝氧量可達到50~55ml/kg·min,男子皮劃艇運動員為60~68ml/kg·min[4]。國內尚文元等以跑臺測試的結果為,我國女子皮劃艇運動員相對最大攝氧量值為(54.8±3.38)ml/ kg·min,與國際水平相當,男子皮艇為(60.8±1.43)ml/ kg·min、男子劃艇為(61.2±4.00)ml/kg·min,相當于國際平均水平的低限[5]。最大攝氧量是皮劃艇有氧能力的決定因素之一,Bishop等在測功儀上測試女子皮艇運動員最大攝氧量,發(fā)現(xiàn)最大攝氧量和500m成績相關性極為密切(r=-0.82,P<0.05)[6],說明了最大攝氧量對皮劃艇成績的重要性。但大量研究表明最大攝氧量受遺傳學因素的影響較大,其訓練可塑性較差,更多地用于運動員的選材。對于已經(jīng)進行了多年訓練的運動員來講,最大攝氧量的變化很小,甚至還因為最高心率的增齡性降低而減小。因此最大攝氧量是反映有氧能力的敏感指標,但卻不適宜用來評價優(yōu)秀運動員有氧能力的動態(tài)變化。
3.1.2 無氧閾 同最大攝氧量比較,無氧閾表現(xiàn)出更好的訓練可塑性,最大攝氧量類似的運動員,成績的好壞往往取決于無氧閾。在最大攝氧量的增加達到平臺期后,經(jīng)過多年的訓練,無氧閾仍表現(xiàn)出緩慢的升高。另外,同最大攝氧量比較,無氧閾具有很強的專項性,進行專項訓練而非訓練時間長的運動員,才具有較高的專項無氧閾,專項成績也更好,Bishop等發(fā)現(xiàn),同最大攝氧量比較,無氧閾和成績的相關性更密切(r=-0.89,P<0.05)[6],因此以無氧閾評價有氧能力的變化和成績更為準確、客觀,無氧閾有幾種不同的表示方式:乳酸無氧閾、通氣無氧閾、心率無氧閾、肌電無氧閾等,乳酸無氧閾和通氣無氧閾是皮劃艇項目常用的兩種方式。
利用跑臺、自行車功率計、劃船測功儀和水上專項通過遞增負荷的方法都可以用來測試無氧閾,考慮到專項因素以及和日常訓練的結合,利用在水上專項進行遞增測試得到的無氧閾無疑更能反映專項有氧能力的變化,但水上專項測試的缺點是容易受天氣和水面條件的影響,因此需對水溫和風向等進行校正,并盡可能選擇條件類似的水面測試。
筆者在國家皮劃艇隊利用1 000m水上專項距離對乳酸無氧閾進行了系統(tǒng)測試。測試共分為4級遞增的負荷,以1 000m全力劃的成績?yōu)榈谒募壺摵?,其他三級成績依次遞減15s,測試要求運動員在穩(wěn)定的槳頻下勻速完成1 000m劃,測試運動后的乳酸和心率,取4mmol/l乳酸對應的船速為乳酸無氧閾。表2是國家皮劃艇隊在近1年的訓練周期中的結果。測試結果表明在1年內不同的訓練周期,乳酸無氧閾呈現(xiàn)較大幅度的波動,這種變化是訓練結構和訓練效果的綜合反映[7]。
表2 國家皮劃艇隊乳酸無氧閾的變化
3.1.3 乳酸清除能力的監(jiān)控 運動時和運動后乳酸的消除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學意義,在大強度運動后血乳酸的消除速度同樣可以反映運動員的有氧能力[8]。乳酸在運動后的主要消除途徑還是氧化供能,乳酸主要在II型快肌纖維內生成,約50%經(jīng)過“乳酸穿梭”進入工作肌的IIa型快肌纖維和I型肌纖維氧化利用,50%進入血液后運輸至其他器官代謝[9]。因此運動肌乳酸的擴散、轉移與消除和其他骨骼肌、心肌的氧化代謝能力高度相關,這也是乳酸消除速度反映有氧能力的理論基礎。
尚文元等測定了運動員力竭運動后恢復10min的血乳酸,女子皮艇、男子皮艇、男子劃艇運動員血乳酸值分別為(9.46±1.81)、(11.08±1.28)、(12.16±3.095)mmol/L。從這個結果來看,血乳酸的高峰期普遍延遲,乳酸清除緩慢[5]。這說明我國皮劃艇運動員肌肉的乳酸代謝清除能力不夠強,明顯影響運動員的乳酸耐受能力和高功率做功的持續(xù)時間。但訓練后血乳酸廓清率的變化必須進行長期個體跟蹤與個性化診斷,并要結合測試成績和其他指標來綜合判斷,才具有實際意義。
3.2 骨骼肌磷酸原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
磷酸原系統(tǒng)的評價通常利用最大用力運動10或15s,結合血乳酸的變化來評價。皮劃艇項目特殊之處在于它不是撐重項目,在起航時不能像跑步那樣通過大肌肉群用力作用于地面獲得力量轉化成很大的加速度,開始的幾槳不可能很快,起航后15s可以達到最高槳頻。皮劃艇訓練起航時的距離一般是100m,約20s的時間,根據(jù)皮劃艇運動的項目特點,起航后約20s全力劃的主要供能系統(tǒng)是磷酸原系統(tǒng)。
據(jù)此,吳昊等以15s最大功率可作為專項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水平指標,評價皮劃艇項目運動員骨骼肌磷酸原系統(tǒng)。測試要求運動員按劃槳方式,從靜止開始,以最大用力完成15s。相對平均功率、最大功率(除以體重后的值)較高的運動員,其骨骼肌磷酸原系統(tǒng)的供能能力好,如果在功率成績相近的情況下,運動后的血乳酸濃度低則反映系統(tǒng)的供能能力更強[11]。
3.3 無氧酵解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
由于皮劃艇項目的特殊之處,在20s~60s內的做功可以評價無氧酵解系統(tǒng)。吳昊等以60s wingate實驗在測功儀上評價皮劃艇運動員的無氧酵解能力。評定方法為:①平均功率越大,無氧能力越強。②平均功率沒有顯著差異,則比較最大功率與最后一次記錄的差值,計算“疲勞指數(shù)”=(最高功率-最后功率)/最高功率×100%,“疲勞指數(shù)”越大,無氧耐力越低。③平均功率沒有顯著差異,疲勞指數(shù)接近,則觀察心率、血乳酸、槳頻的變化,各項值越低、變化范圍小就越優(yōu)秀[11]。
根據(jù)皮劃艇項目的特點,結合日常訓練手段,筆者以250m全力劃評定皮劃艇運動員的無氧酵解能力,也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評價方法是在一個訓練階段結束后,如果250m成績提高了,血乳酸值也升高,是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訓練效果好的表現(xiàn);如果成績提高,血乳酸值仍為原水平,是有潛力的表現(xiàn);如果血乳酸不變或升高,但成績下降,是訓練效果差或機能水平下降的表現(xiàn)。表3是女子皮艇運動員兩次250m測試結果的比較,可以看出在一周的訓練束后,運動員成績提高,血乳酸值下降,表明無氧酵解供能能力提高,并存在提升的空間[7]。
表3 女子皮艇運動員250m測試成績和乳酸的比較
3.4 皮劃艇項目力量的監(jiān)控
力量素質對皮劃艇運動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國際上認為,皮劃艇運動員進行力量訓練占總訓練時間的比例應該在28%左右,男子劃船運動員在500m比賽中,每劃一次需要克服20~30kg的阻力。尤其在開始時,需要的阻力更大,因而劃船運動的力量訓練應著重于力量耐力、最大力量、爆發(fā)力訓練以及快速力量訓練,這在200m、500m比賽中很重要[2]。研究發(fā)現(xiàn)皮艇和劃艇之間的參與肌群存在區(qū)別,肌電測試表明運動員整個動作中不同肌肉參與的比例不同,劃艇運動員肱三頭肌比例大,而皮艇隊員肱二頭肌比例大,因此對劃艇運動員來講“推”比“拉”更重要,對皮艇運動員“拉”比“推”更重要,在皮劃艇項目的訓練實踐中,力量訓練通常以臥拉和臥推為核心。表4是北京奧運會周期我國和德國皮劃艇運動員力量素質的比較,結果表明我國女子皮艇運動員體重小于德國,臥推最大力量高于德國,臥拉小于德國,臥推和臥拉耐力力量均低于德國,從中可以看出我國女子皮艇運動員耐力力量和“拉”明顯不足;而“拉”對皮艇運動員更為重要,并且“推”高于“拉”,明顯與專項所需的力量結構不符合;我國男子運動員體重和德國類似,最大力量臥推高于德國,臥拉小于德國,耐力力量臥推高于德國,臥拉低于德國,對比分析我國和德國皮艇運動員力量素質的特點,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運動員在力量素質上存在耐力力量不足和專項力量結構失衡的缺陷[7]。
表4 我國和德國皮劃艇運動員力量素質的比較
3.5 專項訓練強度的監(jiān)控
心率和乳酸是目前我國訓練中最常使用的強度監(jiān)控指標,利用心率和乳酸可以評價機體對訓練強度的反應,從而評價該訓練的強度水平及主要的代謝方式,表5是我國皮劃艇項目在北京奧運會周期中,根據(jù)心率、乳酸和槳頻對專項訓練強度等級和手段大體的、綜合的劃分[7]。
表5 北京奧運會周期我國皮劃艇項目專項訓練強度等級
根據(jù)這一強度等級的劃分和標準,在訓練課中主要選擇乳酸、心率,結合槳頻監(jiān)控訓練強度,表6是對皮劃艇項目一次12km有氧訓練課的監(jiān)控情況[7]。
表6 女子皮艇12km有氧訓練心率和乳酸測試
皮劃艇項目有氧訓練要求的強度是乳酸在 2.5~3.5mmol/l之間,心率在154~168次/min左右。本次測試分別在第30min和訓練后即刻測試了血乳酸,并記錄了全程的平均心率,測試結果表明隊員乳酸和心率都達到了要求,起到了提高有氧代謝能力的目的。但在實際的測試中,無論乳酸還是心率都存在一定的個體差異,尤其是在乳酸達到要求的范圍內時,心率的個體性差異極大,最低心率只有154次/ min,最高心率達到172次/min,對此應在監(jiān)控中區(qū)別對待。
3.6 機能狀態(tài)的監(jiān)控
近年來,關于皮劃艇項目利用常用的機能評定指標如最大攝氧量、血尿素、肌酸激酶、血紅蛋白等的研究不斷增多。吳昊等對我國優(yōu)秀皮劃艇運動員的機能指標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調查[10],這些研究都是對皮劃艇項目運動員機能特點和訓練規(guī)律的有益探索,初步掌握了皮劃艇項目的特征規(guī)律。
在北京奧運會的備戰(zhàn)中,筆者對我國皮劃艇運動員的血尿素、肌酸激酶和血紅蛋白進行了長期系統(tǒng)的監(jiān)控。表7是我國皮劃艇三個組血尿素、肌酸激酶和血紅蛋白的平均值[7]。
表7 國家皮劃艇隊血尿素、肌酸激酶和血紅蛋白平均值
通過血紅蛋白、血尿素、血睪酮、血清肌酸激酶活性等指標的變化來判斷機體對訓練負荷的適應程度,結合激素等多項指標的變化了解運動時機體的代謝調控能力,從而可正確地診斷機能狀態(tài)和疲勞的程度及機體恢復情況,對防治過度訓練和運動損傷有積極的作用。但從標準差上來看,個體間存在很大差異。
[1]崔大林.皮劃艇項目訓練科學化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1585-1591.
[2]中國皮劃艇協(xié)會資料[S].北京:中國皮劃艇協(xié)會,2011.
[3]馮連世,馮美云,馮煒權.優(yōu)秀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4]Tesch P,Piehl K,Wilson G,Karlsson J.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Swedish elite canoe competitors[J].Med Sci Sports,1976,8 (4):214-218.
[5]尚文元,常 蕓,劉愛杰,等.中國優(yōu)秀皮劃艇運動員有氧能力測試分析[J].中國運動醫(yī)學雜志,2006,25(4):443-449.
[6]Bishop D.Physiological predictors of·at-water kayak performance in women[J].Eur J Appl Physiol,2000,82:91-97.
[7]田 中.國家皮劃艇隊重點運動員綜合科研攻關研究與應用[G].總局北京奧運公關課題.
[8]Bryan C,Bergman,Eugene E.Active muscle and whole body lactate kinetics after endurance training in men[J].J Appl Physiol,1999,87(5):1684-1696.
[9]許豪文.運動生物化學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59-60.
[10]吳 昊,周琦年.皮劃艇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特點與評定進展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3,25(4):12-32.
Training Monitoring in Kayak/Canoe Event
TIAN Zhong1,CHEN Guiqi2
(1.Beijing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Beijing 100075,China;
2.Liaoning Navigation Sports School,Lüshun 116041,Liaoning,China)
For the purpose of adding more scientific evidence to kayak/canoe training,we,by referring to the practice and scientific papers of kayak/canoe event,reviewed how to incorporate VO2max,anarobic threshold,strength parameters,phys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lactate and heart rate into monitoring the training of kayak/canoe event.
kayak;VO2max;anarobic threshold;strength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parameters;lactate;heart rate;training monitoring
G804.49
A
1004-0560(2011)05-0087-04
2011-08-12;
2011-09-26
國家體育總局奧運攻關課題《優(yōu)秀皮劃艇運動員競技能力的生化診斷》,編號為10A057。
田 中(1971-),男,副研究員,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原訓練和皮劃艇項目的訓練監(jiān)控。
責任編輯:喬艷春
?論文選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