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歆,付 郁,胡雁賓,楊建營
(1.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2.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北京 102100; 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29;4.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浙江杭州 310014)
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
趙 歆1,付 郁2,胡雁賓3,楊建營4
(1.武漢體育學院武術學院,湖北武漢 430079;2.北京科技職業(yè)學院,北京 102100; 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體育部,北京 100029;4.浙江工業(yè)大學體育科研所,浙江杭州 310014)
在休閑時代即將來臨之際,太極拳休閑活動在全國各地開展的如火如荼,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們練習目的已呈多樣化趨勢發(fā)展,其參與者的練習動機仍以健身目的為主,而在太極拳休閑活動中獲得極佳的“暢爽”休閑體驗,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喚醒人們的健康休閑觀念;對太極拳進行分級簡化;對太極拳休閑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將養(yǎng)生與技擊結合,改進、推廣休閑推手;使太極拳指導員結構網(wǎng)絡化等手段成為推動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太極拳;休閑活動;現(xiàn)狀;對策
美國著名休閑專家杰弗瑞·戈比教授曾說過:“擁有閑暇是人類古老的夢想——從無休止的勞作中擺脫出來;隨心所欲,欣然之態(tài),做心愛之事;于各種社會境遇隨遇而安;獨立于自然以及他人的束縛;以幽雅的姿態(tài)自由自在的生存。”[1]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騰飛,小康社會的到來,在人們的物質(zhì)生活基本得到滿足以后,將更加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生活質(zhì)量,休閑時代即將到來。在即將到來的休閑時代,中國體育自身的功能也正在發(fā)生著明顯的轉變:從生產(chǎn)到生活,群體到個體,從工具到玩具[2],這已經(jīng)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發(fā)展趨勢,是體育真正向休閑娛樂本質(zhì)的一種回歸。休閑體育將成為“人類著手建造的美麗的家園”,是一種文明、健康、科學的休閑生活方式[3]。
太極拳是中國典型、古樸的融技擊、健身、養(yǎng)生和休閑于一體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具有濃郁的休閑健身思想,這種思想順應了即將到來的休閑時代的要求,將以其獨特的健康、休閑功能,成為休閑時代一種重要的健身休閑運動形式。目前我國太極拳休閑健身活動的狀況如何?存在哪些問題?應如何更好地順應人民大眾的健身需求?解決好這些問題對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1.1 研究對象
以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了解太極拳休閑活動群體的人群特征、時間特征、空間特征、練習目的、休閑體驗等現(xiàn)實問題,分析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發(fā)展對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文獻檢索查閱了有關休閑、休閑體育及太極拳等方面的大量文獻、論文、專著,為本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1.2.2 問卷調(diào)查法 調(diào)查研究采取了郵寄調(diào)查和現(xiàn)場調(diào)查兩種方式,選取全國8個省市太極拳協(xié)會,對利用太極拳進行休閑活動的進行問卷調(diào)查,共發(fā)放問卷800份,回收738份,回收率為92.3%;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702份,有效率為95.1%。
1.2.3 邏輯歸納法 對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特征、時間特征、空間特征、練習目的、休閑體驗等各種參量指數(shù)進行歸納分析,提出太極拳休閑活動存在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發(fā)展對策。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 11.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
2.1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特征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具有其獨特的特征,從年齡、文化程度、練拳的年限三個指標可反映其基本特征(表1)。
表1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特征(n=702)
據(jù)表1可知,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具有以下特征:年齡多集中于50歲以上,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較多,練習年限多是5年以下。3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中習練太極拳的人數(shù)較少;而20歲到30歲之間的人群中習練太極拳的較多,并且這組人群中,本科學歷的人偏多。練習者以中老年人為主,與太極拳運動自身的特點及社會的老年化發(fā)展狀況是分不開的。但是,20歲到30歲之間習練太極拳的人數(shù)多于30歲到40歲之間和40歲到50歲之間年齡段的人數(shù),這說明隨著人們休閑意識的覺醒,在休閑體育的熱潮中,太極拳的休閑娛樂特征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接受。
2.2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時間特征
人們能自由自在地進行休閑活動,時間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根據(jù)現(xiàn)狀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習練者每周練習太極拳的次數(shù)大多集中于5次以上,其中5-6次的占了28.5%,7次以上的占了45%;每次練習時間長度,有28.6%的人為1小時,44.9%的人每次練習1小時以上;練習的時段大多數(shù)集中在早晨(占77.4%)。
對太極拳休閑活動滿意度的調(diào)查表明:人們對自己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的時間特征基本是滿意的,但不同的受眾人群之間是存在差距的。不同的地域和練拳年限對太極拳休閑活動時間的滿意程度影響不大,不同的年齡及文化程度的受眾人群之間存在一定差異。
表2 不同年齡及文化程度對太極拳休閑活動時間特征滿意度的頻數(shù)表(%)
通過進一步分析比較,對不同年齡人群對太極拳休閑活動時間特征滿意度進行X2檢驗,結果表明:X2=41.084,P<0.05,表明不同年齡特征下,對太極拳休閑活動的時間特征滿意度呈顯著性差異(表2)。30歲到40歲年齡段的人群對時間特征的滿意度最低,而50歲以上的人群滿意度較高。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對太極拳休閑活動時間特征滿意度進行X2檢驗,結果表明:X2=23.558,P=0.005。表明不同文化程度練習人群,對太極拳休閑活動的時間滿意度有顯著差異(圖1)。其中高中及??莆幕潭鹊娜巳旱臅r間特征滿意度較高,而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的滿意度較低。由于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本科及本科文化程度以上的人群正處于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奮斗時期,他們不能保證有充裕的時間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時間因素成為制約該群體滿意度相對較低的主要原因。
2.3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空間特征
休閑體育之所以備受青睞,環(huán)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人們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人們需要在獲得健身實效的同時,更講究營造人性化的環(huán)境和氛圍,更好地享受休閑體育帶來的樂趣。太極拳休閑活動空間特征的現(xiàn)狀如下:48.6%的人在公園里練拳;有40.2%的人在社區(qū)內(nèi)免費的場所練拳;在馬路邊和收費健身房里進行休閑活動的人很少,各占9.7%和1.6%,這與國外健身房內(nèi)太極拳休閑活動火爆的形式有很大的區(qū)別。這種狀況與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和經(jīng)濟收入有關,絕大多數(shù)人對于收費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的方式難以接受,再加上太極拳休閑活動在我國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普及程度較高,練習者往往無需付費就能學到。不選擇健身房而在公園和社區(qū)等自然場所練拳,這種狀況更貼近太極拳運動休閑回歸自然的特征。
人們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的形式如下:自發(fā)集體練習的形式最多占了40.6%,有組織、免費、無專業(yè)指導員的占了19.9%,個人練習的占了17.9%,有組織、收費的、有專業(yè)指導員的占了12.3%,而社區(qū)組織、免費、有專業(yè)指導員的僅占了9.3%(見表3)。從這些數(shù)據(jù)中不難看出,我國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的大多是自發(fā)、免費、無專業(yè)指導員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而社區(qū)組織、免費、有專業(yè)指導員的比例才占12.3%。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我國太極拳休閑活動人文環(huán)境是不夠好的,國家還沒有將體育發(fā)展的重心向大眾體育轉移。
表3 太極拳休閑活動組織形式的頻數(shù)表(%)
2.4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練習目的
太極拳休閑活動是一項深受歡迎的休閑活動項目,其獨特的價值在其誕生之日就已經(jīng)張顯出來了。特別是近百年來,太極拳休閑健身的價值日漸豐盈,人們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目的,已經(jīng)逐漸偏離了其技擊性,而走向休閑健身的發(fā)展方向。
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人們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目的已經(jīng)呈多元化趨勢發(fā)展,但是仍以健身為主要目的。從圖1可以反映出在習練者的目的中,以身體健康為目的人群所占比例高達93.2%,以培養(yǎng)終身鍛煉習慣為目的的人數(shù)為70.1%,以心理健康為目的人數(shù)有68.7%,以娛樂消遣、陶冶情操為目的的人數(shù)也有51.4%之多,以促進人際交往為目的的人數(shù)有40.7%,而以自我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為目的的人數(shù)僅占了16.4%之少。由此可見:人們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目的已經(jīng)呈多樣化趨勢發(fā)展,但是基本上仍局限于圍繞著健身衍生出的目的,而太極拳休閑活動所帶來的更高的價值和目的是追求在太極拳休閑活動中獲得極佳的休閑體驗,并得到自我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這一目的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圖1 太極拳休閑活動目的重要性排序分布圖
2.5 太極拳休閑活動的體驗
休閑體驗最高境界是“暢爽”,指的是人們在進行各種休閑活動或工作活動時產(chǎn)生的一種最佳體驗,類似于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高峰體驗”。[5]這種暢爽的體驗實質(zhì)上正是休閑體育的魅力所在,也是休閑體育與一般大眾體育的本質(zhì)區(qū)別。太極拳休閑的最佳體驗是“暢爽”感,是指人們在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過程中會產(chǎn)生的一種渾然忘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美好感受。
美國芝加哥大學著名的心理學家奇克森·特米哈伊教授根據(jù)調(diào)查研究,提出暢爽體驗的八個特征[6]。征求多位專家的意見,選擇與太極拳休閑活動關系密切的6個特征指標,并用問卷調(diào)查法對其進行檢驗,結果表明這6個指標與所調(diào)查的太極拳休閑活動暢爽體驗相吻合(表4)。
表4 太極拳休閑活動體驗頻數(shù)表(%)
從上表4中,可以得知80%以上的人都具有某一方面的暢爽體驗,當然這也與太極拳休閑活動具有較強的休閑性,很容易感受到暢爽的體驗有很大關系。同時也看出這種休閑的體驗并不是很強烈,僅有不到三分之一人完全同意太極拳休閑活動帶來的暢爽感,還有小部分人不同意太極拳休閑的暢爽體驗。
暢爽感是衡量休閑活動質(zhì)量的重要標準,表4雖然能為太極拳休閑活動暢爽體驗提供一定的佐證,卻不能詳盡而具體地說明太極拳休閑活動帶給不同人群特征的暢爽體驗的異同,為此分別列舉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活動年限的太極拳習練者的暢爽體驗特征,從而更好地說明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現(xiàn)狀。
2.5.1 不同地區(qū)人群暢爽體驗特征 太極拳休閑活動具有較高的休閑體驗,但它存在著一定的地域差別。選擇八個受試地區(qū),每個地區(qū)發(fā)放問卷100份,共回收702份問卷。所得的不同地區(qū)人群暢爽體驗的結果如表5。
表5 不同地區(qū)人群暢爽體驗的平均頻數(shù)表(%)
通過進一步分析比較,對不同地域特征的人群和暢爽體驗各個指標進行X2檢驗,各組數(shù)據(jù)均顯示:p<0.05。這說明:雖然不同地區(qū)之間人們的暢爽體驗都很高,但也有一定的差異,從表5中,不難看出廣東人群對暢爽的體驗比其他幾個地區(qū)的人群要弱一些,而作為武術之鄉(xiāng)的河北、山東,人們的暢爽體驗要稍微強過其他幾個地區(qū)。
2.5.2 不同年齡人群暢爽體驗特征 圖2所示,不同的年齡特征的人群在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時所產(chǎn)生的暢爽體驗也是不同的。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一步分析比較,對不同年齡特征的人群和暢爽體驗各個指標進行X2檢驗,各組數(shù)據(jù)均顯示: p<0.05,這表明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所產(chǎn)生的暢爽體驗是有差異的。50歲以上的人群獲得休閑體驗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年齡階段,而30歲到40歲之間的人群所獲得暢爽體驗是最低的。在此,可以說年齡較大的人群比年輕人群更容易獲得休閑體驗,當然,這也與現(xiàn)在社會年輕人生活壓力較大,比老年人更難獲得休閑體驗有關。
圖2 不同年齡階段人群暢爽體驗的分布圖
2.5.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暢爽體驗特征 對于太極拳休閑活動所產(chǎn)生的休閑體驗,不同的文化程度人群也存在著差異。在不同文化程度人群分別與暢爽體驗6個特征(挑戰(zhàn)性、反饋即時性、專注性、沉浸深度、意識不到時間存在、成就感的)進行X2檢驗中,發(fā)現(xiàn)只有沉浸深度這個特征的X2= 14.245,P=0.114,與文化程度不相關以外,其他5個特征的P值小于0.05,即與文化程度顯著相關。
文化程度為本科以上的人群獲得休閑體驗的較低,而文化程度為本科及以上人群獲得的暢爽體驗較高,其中高中的人群所獲得的休閑體驗最高(圖3)。由此可見: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更不容易獲得休閑體驗。
圖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暢爽體驗分布圖
2.5.4 不同練習年限人群暢爽體驗特征 不同的練習年限,對人們獲得暢爽體驗也存在著重要的影響,但其影響不如其他幾個指標明顯。
在不同練習年限人群分別與暢爽體驗6個特征(挑戰(zhàn)性、反饋即時性、專注性、沉浸深度、意識不到時間存在、成就感的)進行 X2檢驗中,發(fā)現(xiàn)沉浸深度這個特征的 X2= 14.537,P=0.104;反饋及時性特征的X2=8.542,P=0.481,說明這兩個特征與不同練習年限不相關。而其他4個特征,P值均小于0.05,與練習年限相關性較強。總體而言,不同的練習年限的人群暢爽程度都較其他特征平均,沒有太顯著的差異(圖4)。
圖4 不同練習年限人群暢爽體驗分布圖
總之,太極拳休閑體驗是太極拳休閑活動各項特征中,最能體現(xiàn)太極拳休閑活動特征,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人群特征相關性較高。
3.1 傳播廣泛,但無法滿足有效需求
在我國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太極拳可謂是傳播廣泛,清晨走在大街小巷,總能看到練習太極拳的身影,每個人都能告訴你他所知道的太極拳是什么樣,可謂婦孺皆知。但是,表面的繁榮背后卻隱含著很多問題,事實上,據(jù)調(diào)查:由于沒有好的指導員,許多練習者不懂太極拳拳理,使得拳術內(nèi)容與技術要求處于“隔膜”狀態(tài)[7],使得內(nèi)涵豐富的太極拳的技術動作完全操化,很難達到太極拳“暢爽”的休閑境界。很多練習者所練的太極拳充其量只能稱為“慢式體操”[8],與應該松靜自然、高度和諧的太極拳具有相當大的距離,這正是造成有太極拳休閑活動需求的人很多,但得不到有效滿足的主要原因。
3.2 太極拳休閑的意識未完全形成
站在運動休閑活動的角度,太極拳并不是以促進身體健康、調(diào)攝心理健康為第一要務,它旨在追求太極拳休閑活動的自然價值,也就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自我實現(xiàn)及完善和健全終身教育。太極拳休閑的意識也就是人們意識到進行太極拳休閑活動并不是純粹為了身體健康,而是在此基礎上達到一個更高的層次,為了在休閑活動中獲得一種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自我完善的體驗。
通過調(diào)查得知,以身體健康為目的所占比例高達93.2%,而以自我表現(xiàn)、實現(xiàn)為目的僅有16.4%,是所有練習目的中比例最少的。在對太極拳休閑活動的重要性的排序上,同樣可以得知84.2%的人認為身體健康是第一重要的,而其他幾個目的是微乎其微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人們的太極拳休閑意識并不是十分強烈,大多數(shù)人仍將太極拳等同與跑步、廣播體操、游泳等體育鍛煉項目,仍以追求增強體質(zhì)為其第一要務。也就是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太極拳休閑的意識并未形成。
4.1 喚醒人們的健康休閑觀念
太極拳休閑活動本身應該能使人們獲得較高的休閑體驗,但是人們的休閑意識并不是很強烈,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們的休閑健康意識沒有被喚醒。后工業(yè)時代的來臨,給人們帶來豐厚的物質(zhì)財富的同時也帶來了無盡的精神煩惱和壓力,人們不能很從容地把自己放入一個健康休閑的境界。大多數(shù)人有充裕的余暇時間,卻把它用在看電視、打電子游戲、沉浸網(wǎng)絡等不利于健康的休閑活動中。殊不知,體育休閑娛樂是排解壓力,保持健康的最佳方式。喚醒人們的健康休閑意識成為發(fā)展體育休閑娛樂功能的當務之急,是促進太極拳休閑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促進人們健康的重要舉措。
4.2 對太極拳進行分級簡化
為了更好普及和發(fā)展太極拳的休閑活動,要對太極拳進行分級簡化而不是純粹的簡單化。首先需要有一套“雅俗共賞”的太極拳套路。套路應該適合于不同層次和不同對象享用。把它分成幾個層次:表層、中層、深層的鍛煉方法和技術要求。對參加鍛煉對象來說,也有各種層次。不僅老百姓需要普及,科學家也需要普及。雖然文化不同,職業(yè)不同,興趣不同,但分級簡化的太極拳休閑活動可以讓參與者得心應手,覺得自己不是“模仿者”,而是自己創(chuàng)造式地進行學習和鍛煉,并能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愈練愈感覺到運動終身、難窮其妙的境界。
4.3 對太極拳休閑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
為了更好推廣太極拳休閑活動,使得更多的人能在工作之余享受到太極拳帶來的休閑體驗,必須對太極拳休閑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進。由于太極拳運動的內(nèi)容豐富,不僅有不同流派,還有拳、器械、推手、功法等。為了適合不同年齡休閑健身的需要,可以根據(jù)不同的群體特征進行創(chuàng)新、改進。比如在練習太極拳套路的同時,還可以練習推手,女同志還可以練習太極劍、太極扇等。另外,現(xiàn)在出版的太極拳書籍上,還可以變平面圖像為立體圖像,變立體解說為形象說明,使學練太極拳的人把拳術內(nèi)容和技術要求不是處于“隔膜”狀態(tài),而是水乳交融地統(tǒng)一在一起,發(fā)揮自己的感悟和把握能力,提高學習太極拳的興趣和積極性,更好地達到休閑健身的目的。
4.4 將養(yǎng)生與技擊結合,改進、推廣休閑推手
在太極拳的練習中,只注重套路動作的練習,不管下多大功夫,也只能停留在第一個層次而無法提高,更不可能掌握太極拳的真諦。只有套路和推手并重,養(yǎng)生與技擊結合的練習方法,才能不斷提高習練者的造詣和層次,體會太極拳功無止境的博大精深意蘊,領略在不斷探索追求過程中的無窮樂趣和無限風光。
太極拳推手是太極拳休閑活動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休閑價值。如果將它與套路并重,擇取其中符合現(xiàn)在休閑體育價值取向的部分加以改進,在練習過程點到為止,主要讓練習者斗智斗勇,體會其中的變化莫測、力量與技巧的魅力,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太極拳休閑健身的層次。
4.5 使太極拳指導員結構網(wǎng)絡化
基于我國國情,為了太極拳休閑活動更好的開展,太極拳指導員的培養(yǎng)必須網(wǎng)絡化、層次化。縱向而言可以設想:按技術等級進行考核,技術等級分為三級、二級、一級、國家級,逐次進行晉級,形成金字塔形等級結構;或者按街道辦事處、鄉(xiāng)、鎮(zhèn)、縣級市、地級市、直轄市、省等逐級培養(yǎng)相應數(shù)量和質(zhì)量的太極拳社會指導員。橫向而言:職業(yè)型、業(yè)余型、志愿者型,對不同的類型提出不同的要求,或者按活動地點與性質(zhì)可分晨晚練活動點的社會指導員、體育輔導站的社會指導員、經(jīng)營性體育活動中心的社會體育指導。
根據(jù)對全國8個省市的700余名太極拳練習者的調(diào)查,參加太極拳休閑活動的人群其年齡多在50歲以上(69.8%);多為本科及本科以下學歷(94.3%);練習年限多半5年以下(59.8%)。有77.4%的習練者集中在早晨練習,73.5%的習練者每周練習5次以上,每次1小時以上;有88.8%集中于公園或社區(qū)免費場所;社區(qū)組織、免費、有專業(yè)指導員的僅占了9.3%。
人們參與太極拳休閑活動的目的已經(jīng)多樣化發(fā)展,但主要仍以身體健康為主要目的,對以暢爽體驗為主的休閑目的還未得到重視。文化程度較高的人群更不容易獲得休閑體驗;年齡較大的人群更容易獲得休閑體驗。太極拳休閑活動雖然傳播廣泛,但滿足不了習練者的有效需求;太極拳休閑的意識未能完全形成,尚處于起步階段。喚醒人們的健康休閑觀念;對太極拳進行分級簡化;對太極拳休閑活動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進;將養(yǎng)生與技擊結合,改進、推廣休閑推手;使太極拳指導員結構網(wǎng)絡化等成為推動太極拳休閑活動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1](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閑[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2]胡小明虞重干.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17.
[3]馬惠娣.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M].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4.
[4]徐 才,韓 寧,馬明達,等.21世紀太極拳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太極拳國際論壇發(fā)言紀要[J].體育學刊,2004(9):2-7.
[5]胡小明.體育休閑娛樂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李仲廣,盧昌崇.基礎休閑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7]劉南亮.關于中國傳統(tǒng)太極拳的整體反思與超越[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1(12):62-66.
[8]邱丕相,楊建營.當代武術的三重使命[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28(4):1-5.
[9]隋 克.對中國太極拳價值的新思考[J].湖北體育科技,2004 (10):428-430.
[10]孫金容.中日太極拳指導員需求狀況的考察[J].湖北體育科技,2004(4):255-256.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Chi-Quan Leisure Activities
ZHAO Xin1,F(xiàn)U Yu2,HU Yanbin3,YANG Jianying4
(1.Wushu College,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Wuhan 430079,Hubei,China; 2.University For Beijing Science&Technology,Beijing 102100,China; 3.Sect.of P.E.,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4.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gzhou 310014,Zhejiang,China)
In order to pronlote the popularity of Tai-Chi-Quan leisure activities in the coming leisure times,by providing some objective support,this paper firstly investigat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i-Chi-Quan leisure activities and described its such features as assemblage,time,space,purpose and leisure experiencing;then it pointed out two main problems that it spreading widely but cannot fill the effective requirements and that the awareness of leisure by Tai-Chi-Quan has not formed;Finally it put forward 5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so as to offer objective evid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i-Chi-Quan leisure activities.
Tai-Chi-Quan;leisure activities;curr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
G852.11
A
1004-0560(2011)04-0131-05
2011-06-16;
2011-07-08
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華武術發(fā)展的自然生態(tài)及文化生態(tài)的當代呈現(xiàn)研究》(批號:10CTY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趙 歆(1978-),女,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學。
責任編輯:喬艷春
?運動人體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