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圣霞
(海南師范大學(xué)國際文化交流學(xué)院,海南海口 571100)
??诘貐^(qū)從子稱呼使用情況調(diào)查
馬圣霞
(海南師范大學(xué)國際文化交流學(xué)院,海南???571100)
海口地區(qū)從子稱呼在親屬間和非親屬間都被廣泛使用,形式上沒有特殊標(biāo)記。在問卷調(diào)查和訪問的基礎(chǔ)上,詳細(xì)論述了從子稱呼在??诘貐^(qū)的使用情況及由此反映出來的地域文化特點(diǎn)。
從子稱呼;調(diào)查;海口地區(qū);海南文化
從子稱呼①包括從子女稱呼及從孫子女稱呼。是指言語主體降低自己一個(gè)或兩個(gè)輩份,比照其兒孫的口吻,站在孩子的立場稱呼言語對象。俞敏先生曾論及他本人家庭中存在的從子稱呼現(xiàn)象 (俞文稱為“指著小的兒叫”)[1]。潘攀也指出泛化的親屬中存在從兒、從孫的稱呼形式[2]。海南??诘貐^(qū)從子稱呼在日常非正式口語交際中使用非常普遍,反映了海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diǎn)。本文對海口地區(qū)從子稱呼的具體使用情況以問卷和訪問的方式做了調(diào)查研究。
??谑莻€(gè)移民城市,海口的居民有“海南人”和“外地人”之分。本文所說“海南人”是指近現(xiàn)代以前的早期移民,即“老海南人”?!巴獾厝恕敝?20世紀(jì) 50年代在海南軍屯式的農(nóng)墾中遷移而入,以及 20世紀(jì)80年代末海南建省辦經(jīng)濟(jì)特區(qū)以來遷移而入的“新海南人”。海口的家庭有三種類型:海南人家庭、外地人家庭及海南人和外地人相結(jié)合的融合型家庭。為了確保調(diào)查有較高的覆蓋面,并便于調(diào)查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jì)和分析比對,本文對調(diào)查對象做了人為選擇。其中海南人、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和純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各 12人。共計(jì)發(fā)放問卷 36份,收回有效答卷 36份。問卷主要調(diào)查了從子稱呼在海口地區(qū)的使用人群及使用頻繁程度。除了問卷調(diào)查以外,本文還以訪問的形式調(diào)查了??诘貐^(qū)從子稱呼的稱呼語詞及使用條件等。共訪問海南人 8人,其中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各 4人。訪問表示使用過從子稱呼的外地人 4人。
海南是個(gè)多語言地區(qū),普通話是海南通用的語言。除普通話以外,海南人還使用“黎語、村話、海南苗語、臨高話、回輝話、海南閩語、儋州話、軍話、客家話、邁話、蛋家話等”[3]。本文調(diào)查限于使用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的人群。
海南人、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和純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對從子稱呼使用的普遍程度和頻繁程度都不同。就普遍程度而言,海南人是 100%,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與純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分別是67%和 25%。上述 3類人員使用從子稱呼的頻繁程度對比,見表 1。
表1 從子稱呼在不同人群中的使用頻度
表2 海南人在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的頻度
與外地人相比,海南人使用從子稱呼的普遍程度和頻繁程度都高得多。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與純外地人家庭中的外地人相比,前者比后者使用的普遍程度與頻繁程度都高。由此可見,??诘貐^(qū)的從子稱呼是海南本土的稱呼,主要使用人群是海南人,外地人使用這種稱呼是語言同化的結(jié)果,外地人與海南人接觸越多,使用這種稱呼的頻度就越高。
親屬包括配偶、血親屬與姻親屬。調(diào)查顯示,純粹外地人家庭中親屬間不使用從子稱呼。融合型家庭中的外地人在使用從子稱呼時(shí),一般不對自己的血親屬使用,僅對配偶及姻親屬 (也就是海南親屬)使用。而海南人對配偶、血親屬和姻親屬都使用從子稱呼。海南人在親屬中使用該稱呼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使用的頻繁程度
1.不同的使用人群,使用的頻繁程度不同 就使用的頻繁程度而言,老年人從孫子女稱呼比中青年人從子女稱呼使用得更多一些,二者使用的頻度對比見表 2。
2.對不同的對象,使用的頻繁程度不同 海南人對配偶、血親屬和姻親屬都使用從子稱呼,但對不同的親屬使用的頻繁程度不同。從子稱呼主要用于姻親屬,對血親屬使用很少。配偶之間,從孫子女稱呼使用較多,從子女稱呼相對較少,具體情況見表 3。
表3 海南人對不同親屬使用從子稱呼的頻度
(二)使用要求
1.使用場合 從子稱呼在親屬間使用時(shí),對使用場合有一定要求。一般說來,對血親屬多用于呼喚,偶爾用于面稱,一般不用于背稱。對于姻親屬,老年人從孫子女稱呼背稱、面稱和呼喚均可;中青年人從子女稱呼主要用于背稱和呼喚。對于配偶,老年人從孫子女稱呼可用于背稱、面稱和呼喚;中青年人從子女稱呼主要用于呼喚,偶爾用于面稱,不用于背稱。
2.使用條件 老年人從孫子女稱呼相對比較自由,一般不需要稱呼所跟從的孩子在場;中青年人背稱時(shí)不需要稱呼所跟從的孩子在場,但面稱和呼喚時(shí)一般需要稱呼所跟從的孩子在場 (孩子在面前或附近 ,下同)。
(三)稱呼語詞
在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時(shí),稱呼語詞沒有特殊形態(tài)標(biāo)志,即完全和子孫稱呼的一樣。如:孩子的媽媽可從子女稱呼公公或婆婆為“爺爺 /奶奶”,稱呼丈夫?yàn)椤鞍职帧?稱呼丈夫的哥哥為“伯伯”,稱呼自己的父母為“外公 /外婆”,稱呼自己的妹妹為“小姨”等;而孩子的奶奶可從孫子女稱呼自己的丈夫?yàn)椤盃敔敗?稱呼親家為“外公 /外婆”,稱呼媳婦的兄弟為“舅舅”等。如果家庭里有兩個(gè)孩子,還可以從長稱呼幼,或從幼稱呼長,如稱呼長子為“哥哥”,次子為“弟弟”④海南人在漢語方言和普通話中使用的親屬及擬親屬稱呼語詞不同,同一種漢語方言不同片區(qū)中使用的稱呼語詞也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是普通話中的稱呼語詞。。
(四)會(huì)話含義
從子稱呼以孩子為稱呼中心,稱呼時(shí)所跟從的孩子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交際,甚至于不在交際現(xiàn)場,但該稱呼實(shí)際上或者心理上把孩子也容納于交際氛圍,體現(xiàn)了對孩子的尊重和重視。
該類稱呼在融洽、和諧的家庭氛圍中使用時(shí),倍顯親切。在姻親屬中使用時(shí),也避免了直接稱呼的尷尬。從表面上看,稱呼者在使用從子稱呼時(shí)降低了自己的輩分,是一種“自謙”,表達(dá)了“恭敬”的感情。實(shí)際上,與一般親屬稱呼相比,從子稱呼在親屬中使用時(shí),不直接稱呼而是借助第三方稱呼言語對象,表達(dá)的是隨意、疏遠(yuǎn)的意義,沒有一般親屬稱呼正式和恭敬。正因?yàn)榇?該類稱呼一般用于呼喚和背稱,或者姻親親屬中長輩稱呼小輩。
除了直接的親屬以外,從子稱呼還可以用于間接的親屬之間,比如孩子父親的親屬 (如孩子的伯伯)與孩子母親的親屬 (如孩子的舅舅)之間。稱呼時(shí),孩子的伯伯可稱呼孩子的舅舅為“舅舅”;反之,孩子的舅舅可稱呼孩子的伯伯為“伯伯“。背稱、面稱和呼喚都可以。筆者把這稱之為“從侄”稱呼,為從子稱呼的變體。從侄稱呼拉近了交際雙方的距離,起到了強(qiáng)調(diào)雙方親屬關(guān)系的作用。
非親屬的語言交往一般可分為生人交往與熟人交往兩種類型。生人指不認(rèn)識(shí)或者不熟悉的人;熟人指因經(jīng)常接觸而知道得清楚或有較深印象的人,如同學(xué)、同事、合作伙伴、朋友、鄰居等。不管是海南人還是外地人,都不直接對熟人使用從子稱呼,該稱呼主要用于陌生人。二者在非親屬中使用該稱呼的頻度對比,見表 4。
與海南人相比,外地人在非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的普遍程度和頻繁程度都較低,但對于經(jīng)常使用這一稱呼的那部分外地人來說,在使用對象和使用條件上都有泛化現(xiàn)象。筆者認(rèn)為這是一種語言接觸、融合中的誤用現(xiàn)象。
海南人在非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的具體情況如下:
(一)稱呼對象
海南人在非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時(shí),主要稱呼對象為老年人和兒童 (包括少年兒童及嬰幼兒,下同),對中青年人使用相對較少。對不同年齡階段稱呼對象使用的頻度對比,見表 5。
表4 海南人和外地人在非親屬中使用從子稱呼的頻度
表5 海南人對不同年齡階段稱呼對象使用從子稱呼的頻度
(二)使用要求
1.使用場合 如果把交際分為公務(wù)性交際、服務(wù)性交際和日常生活性交際,從子稱呼只用于后兩者。
2.使用條件 對老年人使用該稱呼時(shí),稱呼所跟從的孩子不需要在交際現(xiàn)場。對兒童使用該稱呼時(shí),稱呼所跟從的孩子需要在交際現(xiàn)場。對中青年人稱呼時(shí),稱呼所跟從的孩子需要在交際現(xiàn)場,從孫子女稱呼時(shí)不需要。
從子稱呼用于中青年人和兒童時(shí),稱呼時(shí)所跟從的孩子,是稱呼者自己的子孫;用于老年人時(shí),稱呼時(shí)所跟從的孩子,可以是稱呼者的子孫,也可以是被稱呼者的孫子女,或者是任意一個(gè)孩子。
(三)稱呼語詞
用于非親屬的從子稱呼語詞也沒有特殊形態(tài)標(biāo)志,即完全和稱呼時(shí)所跟從的孩子稱呼的一樣。對老年人稱呼為阿公 /阿婆。稱呼中年人時(shí),先目測稱呼對象的年紀(jì),年紀(jì)較大則稱呼為伯父 /伯母;反之稱呼為叔叔 /阿姨。稱呼青年人時(shí),先估計(jì)稱呼對象是否已婚,如已婚則稱呼為叔叔 /阿姨;反之稱呼為哥哥 /姐姐。稱呼兒童時(shí),如被稱呼者比稱呼所跟從的孩子大,則稱呼為哥哥 /姐姐;反之稱呼為弟弟 /妹妹。從子稱呼語用于陌生人時(shí),其稱呼對象、稱呼語詞及使用條件,見表 6。
表6 海南人對非親屬使用從子稱呼的條件及稱呼語詞
(四)會(huì)話含義
海南人不慣于使用一般社會(huì)通稱 (如先生 /小姐、師傅、同志等),從子稱呼實(shí)際上代替先生 /小姐、師傅、同志等稱呼語詞,成為海南特有的社會(huì)通稱。與先生 /小姐、師傅、同志等社會(huì)通稱相比,從子稱呼語比較親切,體現(xiàn)了海南人濃厚的親情觀念,在交際中起到拉近交際雙方距離的作用。但與一般的擬親屬稱呼相比,與在親屬中一樣,該稱呼借助第三方稱呼對方,不如直接稱呼恭敬。
海南人不直接對熟人使用從子稱呼,但對熟人的親屬可以使用。對熟人的親屬使用從子稱呼時(shí),稱呼所跟從的孩子,不再是稱呼者本人的子孫,而是被稱呼者的子孫。稱呼時(shí)不需要稱呼所跟從的孩子在場。如到一個(gè)年齡相仿的中青年朋友家拜訪時(shí),對該朋友的媽媽,可以使用擬親屬稱呼,稱呼為阿姨/伯母;如該朋友的媽媽有孫子女,也可以使用從子稱呼,稱呼為奶奶。兩者相比,后者比較親切和隨意,沒有前者正式恭敬。
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2]及張素玲《借子稱謂語的使用形式和語用機(jī)制》[4]都研究了北方地區(qū)的從子稱呼現(xiàn)象,并將從子稱呼語 (潘文稱之為“從兒、從孫稱謂”,張文稱之為“借子稱謂”)的形式概括為“他”+親屬稱謂 (以及一些變體)。如兒媳稱呼自己的公公、婆婆為“他爺爺”、“他奶奶”;有孩子的女性用“他大伯”、“他叔”稱呼丈夫的兄弟或者非親屬中和丈夫同輩份的男子。變體如公公或者婆婆用“樂樂他媽”來稱呼兒媳,或者用“樂樂他外公”稱呼男親家等。??诘貐^(qū)也有這樣的稱呼,但只用于非親屬間,且只用于以孩子為關(guān)系紐帶的交際對象,比如:“圓圓”的老師,或者“圓圓”同學(xué)的父母,可以稱呼“圓圓”的父母為“圓圓爸爸 /媽媽”。
筆者認(rèn)為,上述稱呼與本文所論從子稱呼有本質(zhì)不同。上述稱呼并不能算作真正意義上的從子稱呼,因?yàn)樵凇八?+親屬稱呼”的形式中,“他”表明發(fā)話者并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直接跟孩子一樣稱呼對方;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場,借用了孩子的稱呼語詞。而海口地區(qū)從子稱呼,是直接站在孩子的立場,以孩子的口吻稱呼對方,這是真正的從子稱呼。
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名分、講人倫”,極其重視尊卑長幼順序。親屬稱謂除了表示交際雙方的親近關(guān)系之外,本身也包含著尊卑長幼之別。因此無論在親屬間使用還是泛化為一般社會(huì)稱呼,都不能亂了“輩分”。但海南的從子稱呼無論是用于親屬和非親屬,都淡化模糊了輩分。
海南文化是多民族世代積累和交流融匯的結(jié)晶。作為一種海島文化[5],同其他島嶼文化一樣,始終不斷地從大陸文化中吸收各種有利因素和成分,最終形成了以中原文化為主導(dǎo)的多元區(qū)域文化[6]。但是,在交通原始的年代,整個(gè)海南地域處于一種封閉隔絕的狀態(tài),從大陸所接受到的文化信息大多是片段的、零星的,難以與外界形成頻繁經(jīng)常性的交流。此外,大陸文化 (主要指中原文化)在傳入時(shí),海南人不可能對它進(jìn)行全盤復(fù)制,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對它進(jìn)行選擇、改造。因此,海南文化又有異于中原文化,是中原文化在海南本土化的結(jié)果[7]。海南有別于中原地區(qū),使用這種淡化模糊了輩分的稱呼,概因?yàn)榇恕?/p>
[1]俞敏.親屬稱謂的擴(kuò)大和轉(zhuǎn)移[M]∥俞敏.語言學(xué)論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394-400.
[2]潘攀.論親屬稱謂語的泛化[J].語言文字應(yīng)用,1998(2):34-38.
[3]劉新中.海南島的語言與方言[J].方言,2001(l):45-52.
[4]張素玲.借子稱謂語的使用形式和語用機(jī)制[J].修辭學(xué)習(xí),2005(4):47-49.
[5]朱竑.海南文化特質(zhì)研究[J].中山大學(xué)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2001(4):115-119.
[6]符和積.海南文化的歷史淵源與融匯發(fā)展[J].海南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社會(huì)科學(xué)版,1989(4):9-14.
[7]趙康太.海南文化歷史形態(tài)的研究——兼論瓊劇文化[J].海南大學(xué)學(xué)報(bào):人文社會(huì)科學(xué)版,1998(1):23-30.
[責(zé)任編輯:吳曉珉 ]
Abstract:In Haikou district,addressing family members or non-family members following one’s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swidely used.There is no formally special mark.Based on a research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this article describes in details the use of the 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one’s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n Haikou district,aswell as the regional culture reflected by such form.
Key words: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research;Haikou district;Hainan culture
A Research on the Form of Address Following Children or Grandchildren in Haikou D istrict
MA Sheng-xia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Hainan NormalUniversity,Haikou 571100,China)
H 034
A
1004-1710(2011)02-0015-05
2010-10-10
馬圣霞 (1971-),女,回族,山東泰安人,海南師范大學(xué)國際文化交流學(xué)院講師,主要從事應(yīng)用語言學(xu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