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濟法
陳藏器《本草拾遺》載茶功
█ 竺濟法
在陸羽《茶經(jīng)》之前,有關茶的記載多是只言片語,記載茶功茶效的更少,綜合各種文獻,僅有《本草經(jīng)》、《神農食經(jīng)》(原書已散佚)、《桐君錄》、晉張華《博物志》、陶弘景《雜錄》、三國華佗《食論》、唐孟詵《食療本草》、蘇恭《唐本草》(又稱《新修本草》)、陳藏器《本草拾遺》等數(shù)種,唐代寧波籍大醫(yī)學家陳藏器編撰的《本草拾遺》,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陳藏器(681[一作 687]-757),唐代四明(今浙江鄞州區(qū))人。醫(yī)學家、藥物學家、方劑學家。開元中 (713-741)為京兆府三原(今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 )縣尉。
平時愛好醫(yī)道,專心攻研藥學,喜讀《本草》一類書籍。他認為成書于漢代的《神農本草經(jīng)》,雖有《陶弘景本草經(jīng)集注》、孟詵《食療本草》、蘇恭《唐本草》等名家的集注補釋。尤其是由蘇恭主編,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由朝廷頒布的第一部官方藥典《唐本草》,載藥844種,但遺存尚多。而且在《新修本草》成書之后的 70多年,民間又涌現(xiàn)出大批單方、驗方。于是,他廣集諸家方書及當時所用新藥,以寒溫性味華實禽獸為類,在開元二十七年(739),撰成《序例》一卷、《拾遺》六卷,《解紛》三卷,總名《本草拾遺》?!短票静荨沸略鏊幬?114種,《本草拾遺》比《唐本草》新增藥物多 6倍。此書就藥物功用,分為解毒、破氣、療溫、理風、主脾等數(shù)類,為后世中藥按功用分類之起源。 (見《醫(yī)籍考》)佚文散見《證類本草》等。將中藥的藥物性能歸納為10類:宣、通、補、瀉、輕、重、滑、澀、燥、濕,言其“宣可去壅”、“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滑可去著”、“澀可去脫”、 “燥可去濕”、“濕可去枯”,后世發(fā)展成“十劑”方劑分類法,至今仍為中醫(yī)界應用。又載“罌粟” 可入藥。該書對祖國醫(yī)藥學有承先啟后的重要意義。
由于時代局限,該書亦有荒誕之處,如所記以人肉療羸疾,助長了后世愚孝風俗割肉療親的惡例,雖然他非始作俑者,而影響極壞,如謂以人肉療羸疾。后人因此譏誚其搜羅怪僻,受到歷代醫(yī)家的批評,從而也影響到對《本草拾遺》的評價。但瑕不掩瑜,陳藏器的巨大貢獻,明代大醫(yī)家李時珍,對《本草拾遺》作出了高度評價:其所著述,博極群書,精核物類,訂繩謬誤,搜羅幽隱,自本草以來,一人而已!膚谫(淺薄之意)之士,不察其詳核,惟誚其僻怪,宋人亦多刪削。屆知天地品物無窮,古今隱顯亦異,用舍有時,名稱或變,屆可以一隅之見,而遽譏多聞哉!如辟虺雷、海馬、胡豆之類,皆隱于昔,而用于今。仰天皮、燈花、敗扇之類,皆萬家所用者。若非此書收載,何從稽考?此本草之書,所以不厭詳悉也。
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教授愛德華?謝弗,在他的漢學名著《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稱贊陳藏器是“八世紀偉大的藥物學家”,并將他與“相對保守一些的藥物學者”相比較,認為“陳藏器詳細而又審慎地記錄了唐代物質文化的許多方面的內容,這些記載雖然與醫(yī)藥沒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對于我們來說,卻有很高的價值?!?/p>
2003年,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由中醫(yī)史學專家,本草文獻學專家和本草文獻整理研究奠基者尚志鈞輯釋的《〈本草拾遺〉輯釋》,這本46萬字的力作,對《本草拾遺》作了全面解讀、注釋。據(jù)尚志鈞研究,《本草拾遺》引用的文獻達 127種,可見陳藏器的采集之廣和研究之深。
《本草拾遺》原書散佚,今本根據(jù)宋元豐五年(1082)唐慎微編撰的《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收錄,才得以傳世。
該書有關茶的文字,有如是記述:茗、苦茶:寒,破熱氣,除瘴氣,利大小腸,食宜熱,冷即聚痰。茶是茗嫩葉,搗成餅,并得火良。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
早期記載茶效茶功的,大多只有一兩句話,著名的如《神農食經(jīng)》載:茶茗久服,令人悅志有力。
陶弘景《雜錄》載:苦茶輕身換骨,昔丹丘子、黃山君服之。
華佗《食論》載:苦茶久食,益意思。
比較而言,孟詵《食療本草》與蘇恭《唐本草》,已開始記載茶的多種功效:如《食療本草》載:茗葉利大腸,去熱解痰,煮取汁,用煮粥良。又茶主下氣,除好睡,消宿食,當日成者良。
《唐本草》所載即陸羽《茶經(jīng)?七之事》所引《本草?木部》內容:茗,苦荼,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春采之。苦荼,主下氣,消宿食。作飲,加茱萸、蔥、姜良。
可見,《本草拾遺》綜合了《食療本草》與《唐本草》的記載,不同的是,《本草拾遺》首次提出了“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觀點。這一觀點非??茖W,即如今廣為宣傳的茶的減肥功能。古代食物短缺,居民大多營養(yǎng)不良需要增肥,與當代大腹便便的富裕人群擔心肥胖主動減肥不同,提醒人們要注意不宜多食、久食。這說明陳藏器的記載,是經(jīng)過仔細觀察研究的。
在《本草拾遺》中,陳藏器還記載了一種似茶非茶的皋蘆木,并先后轉引東晉裴淵《廣州記》、南朝陳代沈懷遠《南越志》對皋蘆的記述:
皋蘆葉,味苦平。作飲止渴,除痰不睡,利水明目,出南海諸山。葉似茗而大,南人取作當茗,極重之。《廣州記》悅:新平縣出皋蘆。皋蘆,茗之別名也,葉大而澀。又《南越志》曰:龍川縣出皋蘆,葉似茗,味苦澀,土人為飲。南海謂之過羅,或曰物羅,皆夷語也。
皋蘆,《茶經(jīng)》稱瓜蘆,很多古籍記載產于廣東、四川、貴州等地,似茶非茶,近代少有記述,至今沒有定論。一說即是大葉茶,一說是一種大葉冬青。當代苦丁茶一般指指大葉冬青,屬冬青科植物,葉片大而厚,味較苦。筆者以為與李時珍《本草綱目》所記相吻合:皋蘆,葉狀如茗,而大如手掌。捼碎泡飲,最苦而色濁,風味比茶不及遠矣。今廣人用之,名曰苦登。
這一記載中“葉狀如茗”不符合。
多種文獻記載皋蘆“葉似茗”,《茶經(jīng)》也說它“似茶,味苦澀”,顯然不是苦丁茶,應該與茶相似。據(jù)吳覺農主編的《茶經(jīng)述評》介紹,今日本就產有與茶相似的皋蘆,該書還配有照片,葉片小而略圓,與茶葉相似,與苦丁茶則完全不同。
筆者以為,皋蘆是有別于苦丁茶的,兩者究竟是否同一植物,尚待專家進一步研究確認。
《茶經(jīng)》僅引錄《唐本草》文字
在唐代《食療本草》、《唐本草》、《本草拾遺》三種著名本草中,《茶經(jīng)》僅引錄了官方頒布的《唐本草》,引文分別見于《茶經(jīng)?七之事》“本草?木部”、“本草?菜部”。
筆者原來以為《茶經(jīng)》對茶事古文獻的搜羅,已經(jīng)相當全面,很少遺漏,由此可見并不盡然。這三種當朝本草,陸羽應該看到的,可見他是有選擇的。如果說《食療本草》與《唐本草》的記載大同小異,那么,《本草拾遺》記載的“久食令人瘦,去人脂”的內容,是《茶經(jīng)》所有引文中所沒有的,包括筆者曾經(jīng)寫到的虞世南《北堂書鈔》中記載的 12則茶事,個別也未被《茶經(jīng)》引用。這僅是筆者涉及到的個例,說明茶史還大有研究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