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榮
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師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對學生的習作字斟句酌,精批細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呢,一般只能是“聽眾”“看客”。他們對老師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較“冷漠”,無動于衷。如何扭轉(zhuǎn)作文批改的被動局面?如何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如何實現(xiàn)新課標下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我們探討出一種作文批改的“互動模式”。即在作文批改中,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動關(guān)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學生自主操作的范式。下面介紹做法:
一、“互動批改”準備
1.動員。我們從作文批改,尤其是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xiàn)狀入手引導學生明確互動的必然性;從學生參與直至獨立進行批改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理解互動的重要性;從學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條件入手引導相信互動的可能性。通過以上動員,學生激情空前高漲,這就為學生自主合作提高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也為作文批改的互動模式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chǔ)。
2.分組。為了確保這一改革能夠得到良好組織和有效調(diào)控,我們把學生分成五至七個互動小組(小組每組10人左右,有正副組長各一人)。分組時,提請學生考慮以下原則:從性格、習慣、愛好等方面考慮自愿組合;從水平方面考慮互補組合,以合理的人員配置作互動的能力保證;三是可變性原則,從動態(tài)方面考慮可變組合,以必須的人才流動為“互動”的發(fā)展保證。
二、“互動批改”步驟
進入批改階段,我們按“四互”要求進行操作:
1.互定標準。每次批改時,我們引導學生在嚴格掌握共性標準(評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書寫等)的前提下靈活處理特殊情況。我們分兩步付諸實施:起初,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有關(guān)作文知識、規(guī)律、組織全體學生商討決定相應標準;往后,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改習作。開始正式批改時,一般有三個步驟。一是先由一個同學批改本組內(nèi)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語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及總批、給定分數(shù)或等級,二是再由兩位組長把關(guān),復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對作者而且還對初評提出補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見。最后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吃不消的作文進行總體把關(guān),了解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材料,為相互指導做必要準備。
3.互談體會。這是“互動”時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其意義在于擴大“互動”交流,加強評改者與評改,習作者與評改者,習作者與習作者之間的多向“對話”。操作時可分兩個步驟。一是小組內(nèi)交流。先讓習作者與初評者,復評者以及教師“對話”,或談在某一細節(jié)存在的疑惑,或談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啟發(fā)。二是小組外交流。統(tǒng)一安排時間,由各小組推派的代表就習作者和評改者雙方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圍內(nèi)取得“互動”效應。
4.互推佳作。這也是“互動”時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其意義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ネ萍炎鲬w現(xiàn)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鼓勵性。每次作文,小組內(nèi)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學習。那些寫作水平一直比較高的同學,當然應鼓勵其“冒尖”;那些小組內(nèi)一直無緣入“圍”的同學,更應予以“關(guān)愛”,鼓勵其“出墻”。二是集體性。謄寫或打印前,習作者須按初評、復評以及師評意見自我修改,然后提請組內(nèi)同學再次修改;謄寫或打印后,全班同學以及教師進一步提出完善意見。
三、“互動批改”意義
首先,實現(xiàn)了新課標理念。作文批改由傳統(tǒng)狀態(tài)進入 “互動”狀態(tài),這不只是形式的轉(zhuǎn)變,更是觀念的轉(zhuǎn)變,使學生成了名副其實的“主角”。
其次,目的定位,實現(xiàn)了由“評”向“改”的轉(zhuǎn)變。在傳統(tǒng)批改中,囿于時間、精力所限,即使責任心很強的老師也只能更多地止步于”評“指出學生的不足,評價其優(yōu)點?!盎印迸?,除了保持“評”的優(yōu)勢,更重要的是,由于重視同學、老師以及自身的多向修改直至推出佳作,“改”便成了最高也是最終的目的,歸根結(jié)底訓練并不斷提高寫作能力。
再次,實現(xiàn)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也讓他們學會方法,學會求知,學會做事。
(責任編輯 易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