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秀
(重慶市南岸區(qū)第二人民醫(yī)院,重慶 400066)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終身患病率為15% ~20%[1]。筆者檢索了1994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有關米氮平與同類新型抗抑郁劑治療抑郁癥的國內文獻,結果有米氮平與氟西汀對照研究報道,但無循證醫(yī)學方法研究報道,為此對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最小成本分析進行評價,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jù)。
資料來源于《中國醫(yī)院數(shù)字圖書館》收載的醫(yī)藥文獻。按照以下標準選擇有關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臨床對照研究文獻:治療抑郁癥,隨機對照研究,觀察數(shù)據(jù)完整且有平均日劑量,循證醫(yī)學方法臨床證據(jù)可靠性符合級別Ⅰ和級別Ⅱ[2]。入選患者性別不限,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中關于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第21版前17項總分不小于18分,排除有嚴重或慢性軀體疾病及癲癇等器質疾病史者。共檢索到文獻26篇,最終得到3篇文獻[3-5],具體見表 1。
表1 米氮平與氟西汀的臨床療效比較
對兩組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兩組各研究間的效應是齊性的(P>0.05)。米氮平組治愈率52.63%,氟西汀組治愈率45.59%,兩組治愈率比較,χ2=1.07,無顯著性差異(P >0.05)。
2.2.1 成本確定
藥物經(jīng)濟學成本不僅指藥物的成本,還包括治療成本、檢查成本、給藥成本、時間成本等。由于本研究對象為隨機分組的對照研究患者,加之米氮平、氟西汀均是新型抗抑郁藥,抗抑郁作用相當,不良反應相似,且均為口服給藥,患者的輔助用藥和其他成本一致,故只計算治療抑郁癥藥物的直接成本。米氮平(南京歐加農(nóng)制藥有限公司),30 mg×10片,143.80元 /盒;氟西汀(美國禮來蘇州制藥股份有限公司),20 mg×28片,276.00元 /盒。經(jīng)計算,米氮平用藥42 d的藥費為619.42元,氟西汀用藥42 d的藥費為479.25元。
2.2.2 最小成本分析
由于兩組在臨床治療效果方面無顯著性差異,可采用藥物經(jīng)濟學研究中的最小成本分析法(成本-效果分析的特例),即兩個或多個治療方案所得結果無顯著差異時,僅比較其成本的差異,成本最小者為最優(yōu)方案[6]。同時,筆者還計算了兩組的成本-效果比(C/E),以進一步明確哪種治療方案較經(jīng)濟。結果見表2。
表2 兩組成本-效果分析
2.2.3 敏感度分析
藥物經(jīng)濟學中的參數(shù)常具有不確定性,因而有必要通過變化參數(shù)來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即進行敏感度分析。假設兩種藥品價格均下降10%,兩組間成本效果比見表3。
表3 兩組成本-效果敏感度分析
米氮平的作用機制在于阻斷突觸前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元末梢的腎上腺素α2受體和突觸前5-羥色胺能神經(jīng)元末梢有抑郁作用的α2受體,可同時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釋放,使突觸間隙中兩種遞質的濃度增高;又可通過去甲腎上腺素的釋放而刺激5-羥色胺神經(jīng)元,興奮α1腎上腺素受體,增強5-羥色胺能神經(jīng)元的放電和傳導[7]。
筆者根據(jù)循證醫(yī)學的原理和方法,綜合評價了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結果,兩組治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米氮平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1 176.93元,氟西汀每獲得1個治療單位需花費1 051.22元,米氮平較氟西汀多花費125.71元。敏感度分析的結果證實,兩種方案受參數(shù)變化的影響不大,說明藥品價格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不影響分析結果。因此,目前治療抑郁癥的藥物氟西汀較米氮平經(jīng)濟,而米氮平的效果優(yōu)于氟西汀。
[1]王繼才,熊 鵬,許秀峰,等.瑞波西汀治療抑郁癥的Ⅱ期臨床觀察[J].云南醫(yī)藥,2007,28(1):17 -22.
[2]蔣 獻,趙紅梅,冉玉平.循證醫(yī)學[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3,36(6):360.
[3]鄭遠松,廖錦仲,葉樹培,等.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臨床對照研究[J].醫(yī)藥產(chǎn)業(yè)資訊,2005,2(12):10 -12.
[4]翁史文,李華芳,趙靖平,等.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抑郁癥的多中心對照研究 [J].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1,20(5):329-333.
[5]肖立群,陳景清.米氮平與氟西汀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焦慮障礙對照研究 [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2):117 -118.
[6]邱世猶,方敏華,潘光松.萬乃洛韋與阿昔洛韋治療生殖器皰疹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3,3(3):167.
[7]趙靖平.新型去甲腎上腺素能與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米氮平[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2,35(4):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