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進富
樂勢者之所以成為樂勢者,一般有深長的淵源,其根子通在價值觀上。
有人習慣將人們分類成強勢群體、弱勢群體。其實,還有一種劃法,就是樂勢群體、愁勢群體。強勢與樂勢、弱勢與愁勢是不對應的,有時,強勢會滑成愁勢,弱勢卻變成樂勢。當然,在社會狀態(tài)理想的情況下,強勢中的樂勢者會偏多;弱勢中的愁勢者會減少。如此說來,樂勢者居多,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社會主流,值得肯定。
目前簡單地將人們分成強勢群體、弱勢群體的人,多少有點“勢利”,所以,未必準確。這種劃法主要是從職位高低、薪酬多少等表層上去衡量的,忽略了心理狀態(tài)、影響力等內在因素。地位顯赫、薪酬較高,有車有房,按理應該樂著。可是,恰恰有不少人憂愁纏身。住在家里怕小偷,不僅裝備保險箱,而且還要用鐵柵欄將自己及家人嚴嚴實實罩起來,全沒有普通人那種“夜不閉戶”的瀟灑。聽到紀委的電話就心虛,或者趕忙表白,或者悄悄去找510,或者四下聯(lián)絡訂攻守同盟……全沒有普通人吃得香、睡得著的滋味。絕大多數工人、農民、清官忙碌著、生活著,他們的快樂自不待言。即使按部門分,有些被人視為弱勢群體的單位,他們雖沒有“灰色”收入,也沒有靠變通掙得的門面房、罰沒款等非財政供給收入,但絕大多數人守土有責,非常執(zhí)著地陶醉其中,唱著跳著過日子。他們把自己轉換成樂勢群體,別有一番風景。想想有些“強勢”部門負責人被處分、被判刑的高比例,看看有些昔日風光無限的官員躲在外面,無臉見江東父老,晚上偷著回家,他們對所謂的強與弱、樂與愁有了獨特的詮釋。
無論是強勢者、弱勢者,要成為樂勢者,需經百般修煉。
樂勢者之所以成為樂勢者,一般有深長的淵源,其根子通在價值觀上。一種人,“富而好禮者也”。他們位高權重,收入不薄,但不去追求非工資收入,辛勤履職,有的還能帶頭賑災濟困,有所奉獻。一種人,“貧而樂”。地位收入雖低,有些人甚至經濟上非常窘迫,但仍然義無反顧地干著應干的事,不頹廢,樂在其中。還有一種人,“窮而不恥”。孔子說:“衣敝緼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薄安烩宀磺?,何用不臧?”這種人即使待遇低,甚至有些寒酸,但他們與那些白抽高檔煙、白喝高檔酒、白拿購物卡甚至貨幣的人在一起,一點也不感到卑微、矮小,也沒有巴結奉承之心,有的是自信、自重、自強之感。這三種人,人人難做,特別是第三種人,能如此這般,非常不容易。他們用自己的行為科學回答了人活著為什么、入黨為什么、當干部為什么的課題。這是一種何等高尚的境界啊。
價值觀處于核心位置。有了正確的價值觀之后,人們往往會知足了,知足者常樂。在此基礎上,還要各得其所。譬如,身處管人管錢部門的人,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時刻牢記手中的權力是人民給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要自覺抵制糖衣炮彈的侵襲,更要做到“手莫伸”,只有這樣,才能棄愁收樂,并樂此不疲。身處僅靠“人頭費”辦公,“不肥”也沒有人求的部門的人,要樹立正確的利益觀,視額外之“肥”為糞土,找好自身的興奮點,發(fā)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種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樂做“單打冠軍”。身處下崗境地,擔心前途渺茫的人,則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幸福觀,不怨天尤人,而是另辟蹊徑,樂于自我創(chuàng)業(yè)或創(chuàng)造條件二次就業(yè)。即使靠最低生活保障供養(yǎng)著的人們,也要抖擻精神,走出戶外,積極參加活動,尋找自己的樂園。
有句哲語叫“高薪不如高興”。我們呼喚著樂勢,并將終身為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