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波,張 廷,鄭若龍
(江陰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近年來,我國冠狀動脈病變的患病率迅速增加,至今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首要疾病。冠狀動脈病變是多種危險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傳統(tǒng)危險因素有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吸煙及家族史等。而最近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血漿總同型半胱氨酸(Hcy)也是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同時,C-反應蛋白(CRP)作為經(jīng)典的炎癥標志物,也已被人們用于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2]。為此,本研究通過檢測血清中Hcy和CRP水平,觀察它們在冠狀動脈病變中的變化,探討其在冠狀動脈病變發(fā)展中的作用。
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來我院住院治療的冠狀動脈病變患者98例,冠狀動脈造影示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或右冠狀動脈至少有1支管腔直徑狹窄>50%,均符合1979年WHO缺血性心臟病的診斷標準,排除惡性炎癥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嚴重肝心腎疾病及腫瘤等。根據(jù)冠狀動脈病變范圍分為1支病變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1~76歲,平均(53.1±14.8)歲;2支病變組33例,男 24例,女19例,年齡 33~79歲,平均(55.1±16.7)歲;多支病變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36~82歲,平均(56.9±15.1)歲。另設健康對照組30例,男 17例,女 13例,年齡 32-78歲,平均(53.8±16.5)歲,經(jīng)體檢、心電圖、心臟超聲、X線等檢查均未發(fā)現(xiàn)異常。
受檢者于上午空腹抽取周圍靜脈血5 ml,置含有2%乙二胺四乙酸二鈉100 μ l的試管中,4℃3 000 rpm離心10 min,分離出血漿標本置-70℃保存,待測。采用乳膠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CRP,試劑由Beckman-Coulter公司提供;采用循環(huán)酶法測定Hcy,試劑由臺塑生物醫(y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均在Beckman-Coulter公司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上進行檢測。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3.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冠狀動脈病變組與對照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不同分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冠狀動脈病變組CRP、HCY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冠狀動脈病變組與對照組HCY、CRP檢測結果比較
單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冠狀動脈病變患者1支病變組、2支病變組和多支病變組組間兩兩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著病情的進展,CRP、HCY含量逐漸增高。見表2。
冠狀動脈病變起病急,預后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極大地影響人們,特別是老年人的生活質(zhì)量,已成為重大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冠狀動脈病變發(fā)病的危險因素一般認為與高血壓、吸煙、高血脂、糖尿病、年齡和遺傳有關。傳統(tǒng)的冠狀動脈病變判斷主要依靠典型的心電圖表現(xiàn)和臨床癥狀及一些血清指標的變化,但單個項目用于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的存在具有很大風險,因此有必要尋找更多的檢測指標來預測和評估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3]。
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代謝的中間產(chǎn)物,在維持細胞功能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在正常人體的含量很少,但如果在體內(nèi)蓄積將導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變。有研究發(fā)現(xiàn)[4],高Hcy血癥發(fā)生冠心病的概率是無高Hcy血癥的2.48倍,高Hcy血癥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Hcy可減少內(nèi)皮型一氧化氮(NO)的生物利用度,減弱NO介導的血管舒張功能,并能直接或間接導致血管平滑肌增殖及血管內(nèi)皮損傷,降低血管壁的順應性,從而影響血管舒縮功能[5]。Hcy水平增高還可影響血小板-精氨酸-NO系統(tǒng),增強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和組織因子的活性,激活凝血酶因子V、XII等,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HCY可促進脂質(zhì)沉積于動脈壁,泡沫細胞增加,能使低密度脂蛋白氧化,生成氧化修飾低密度脂蛋白,影響NO的合成及凝血酶調(diào)節(jié)蛋白的活性,改變動脈壁糖蛋白分子纖維結構,促進斑塊鈣化,使血管內(nèi)皮細胞受損[6]。此外,高Hcy血癥還可促進炎癥反應,上調(diào)主動脈內(nèi)皮單核細胞趨化因子-1的表達,導致動脈管壁炎癥細胞聚集和炎癥反應,激活血管平滑肌細胞的核因子NF-Kκ β信號通路,介導粥樣硬化斑塊內(nèi)的炎癥反應[7]。本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患者Hcy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P<0.05),并且隨著病情的進展,Hcy含量逐漸增高(P<0.05)。CRP是在白細胞介素6(IL-6)及腫瘤壞死因子(TNF)等細胞因子誘導下,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具有激活補體的作用。CRP作為一種炎癥標志物,盡管為非特異性的,但其濃度上升是各種原因引起的炎癥和組織損傷的敏感指標[8]。本研究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患者CRP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P<0.05),并且隨著病情的進展,CRP含量逐漸增高(P<0.05),分析其原因可能為發(fā)生冠狀動脈病變時患者存在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組織的損傷和壞死,引起局部單核巨噬細胞的聚集和激活,TNF、IL-6等細胞因子釋放增多,誘導肝細胞合成較多的CRP等急性期反應蛋白。而血CRP的升高又通過典型途徑激活補體,釋放炎性介質(zhì),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介導細胞間黏附分子的表達,導致淋巴細胞的活化、增生,促進黏附和吞噬細胞反應,使細胞溶解,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9]。
綜上所述,血清Hcy、CRP水平在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中明顯升高,并且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兩者聯(lián)合檢測有助于判斷其冠狀動脈病變程度。
[1]蔡劍玲,劉 紅,黃 江.冠狀動脈病變程度與同型半膚氨酸水平關系的探討[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09,11(16):157.
[2]苗鵬飛,賈永平,呂吉元,等.hs-CRP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及近期預后的相關性研究[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3):353.
[3]王曉磊,吳盛海,趙洪燦,等.hs-CRP、LP(a)、Fig、TB和 UA 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衛(wèi)生檢驗雜志,2011,21(2):380.[4]孫淑紅,胡大一,關立克,等.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水電醫(yī)學,2006,3(5):260.
[5]張瑞紅,李利強,吳慧敏.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尿酸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研究[J].黑龍江醫(yī)藥,2010,23(6):927.
[6]康 靜,成 蓓,戚本玲.冠心病患者血漿內(nèi)脂素、C反應蛋白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10,26(9):667.
[7]江 瓊,趙子文,陳昭陽.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與冠狀動脈病變的相關性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6(24):2096.
[8]潘廣杰,婁書花,薛書峰,等.血清C反應蛋白對冠狀動脈臨界病變患者的臨床預后價值[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雜志,2007,5(4):276.
[9]周 林,張 晶.老年冠心病患者冠脈病變與hs-CRP、BNP的相關性[J].江蘇醫(yī)藥,2010,36(23):2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