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波莉
(商丘師范學院 河南商丘 476000)
陳果夫的治淮思想及其對治淮的貢獻研究
丁波莉
(商丘師范學院 河南商丘 476000)
自黃河奪淮入海以來幾百年間,淮河泛濫不止,歷代屢有治理,但限于認識、技術等條件限制,未能科學認識和治理淮河水患。民國以后,不斷有中外有識之士及水利技術專家對此進行調查研究,提出方案,因局勢不穩(wěn),未能實現。國民政府成立后,專門成立了導淮委員會,參酌中外專家的調查結果,結合以往治淮的經驗,制定了一套較為科學的工程實施計劃,同時通過借款或發(fā)行債券來籌集資金,使得在抗戰(zhàn)爆發(fā)前基本完成導淮計劃的初步工程。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陳果夫貢獻最大,出力最多,他還在具體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導淮委員會;國民政府;陳果夫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政局漸穩(wěn),于是開始著手實踐孫中山手定的“實業(yè)計劃”,積極進行鐵路建設、江河治理等工作。綜觀抗戰(zhàn)前十年南京國民政府的水利建設,可謂規(guī)模宏大、頗有成效,其中著力最多成效也最顯著的是導淮工程,這奠定了以后淮河治理的基本框架。在工程實施的過程中,陳果夫貢獻最大,出力最多,他還在具體的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
從歷史上看,淮河并不是害河,截至明代,淮河沒有發(fā)生決堤現象,溢水現象也僅發(fā)生了31次,情況都不太嚴重;而明清以后淮患漸漸嚴重,據統(tǒng)計,明清兩代共決堤16次,溢水100次,為患甚劇。[1](165-167)淮河為患的主因是黃河的奪淮入海。宋金對峙時,黃河就曾決堤奪淮入海。到了明代,“黃河入淮之流漸盛”,人們開始重視治理淮河。到了清咸豐年間,“河決銅瓦廂,由大清河入海。黃河奪淮之局告終,淮水至此乃大有轉機,導淮之議,紛然而起?!盵1](159)到同治、光緒年間,“導淮之籌議,風起云涌,縱有小試,但無裨全局”。[1](161)清廷于1911年設立江淮水利測量局,開始實地測量,為導淮工程作初步準備。
民國初期,導淮之議多倡自民間少數有識之士(以江蘇士紳為主),以及部分外國友好人士,他們組織機構進行研究、制定計劃?!安閷Щ从媱?,迭經中外人士之研究,而以文字發(fā)表者,不下十余種”,但大都是“略而不詳,其中有詳細記載暨各種應用圖表,而可為科學上研究者”。[2](p68)只有美國紅十字會工程團、江淮水利局、安徽水利局、美國工程師費禮門及全國水利局等計劃書五種。1919年張謇根據實測結果,發(fā)表了《江淮水利施工計劃書》,主張“江淮分疏,七分入江,三分入海”。在1922年的檀香山太平洋會議上,與會者曾有導淮以救中國及世界米荒的提議??傊?,在治理淮河問題上,時人或主張江海分疏,或主張全部入江或入海,或主張裁兵導淮,或主張造新河以墾拓湖底,[3](140)計劃百端,觀點種種。但是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前,政局紛擾,無暇顧及建設,導淮事業(yè)雖提倡有力,“卒以工款無著,有計劃而無事功”。此后,“導淮之聲,震于全國矣?!盵1](163)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以后,建設委員會于1928年設立整理導淮圖案委員會,“搜羅關于導淮之計劃圖表及各方建議”,整理之后寫成了《導淮圖案報告》一書,為導淮事業(yè)的進行做了準備。1929年1月又成立了導淮委員會。當時,在國民黨內部,治淮的主張分歧不斷,有入海、入江之分,有專治下游和上下游兼治之別。導淮委員會于1931年擬定了《導淮計劃書》,計劃制定出來之后,工程就進入了實施階段。導淮的主體工程是在陳果夫的主持下進行的,在陳之前,任導淮會代理副委員長(因黃郛未到職,故設代理副委員長來主持工作)的是莊崧甫。但是,莊有治水必先治下游的成見,“故其主辦工程均在淮河下游不毛之地,與上游之水不能銜接”,[4](19)這就為中英庚款會所不滿,請款計劃屢次被否決,以至工程無法進行,后來由陳果夫接任此職才有了改觀。陳到職后,立即停止了莊崧甫治理下游的工程,著手研究并重新設計施工方案。在導淮工程計劃中項目眾多,關系重重,而且需款巨大,難以同時并舉,不得不有先后緩急的分別。因此,陳果夫考慮再三,決定“參照國聯工程專家之報告,審察地方現狀之利害”,制定了“兩年施工計劃”及整理土地的方案,決定先抓幾項重點工程,即張福河疏浚工程及邵伯、淮陰、劉老澗三船閘等工程。[4](20)這樣,在中英庚款會的資助下,“完成‘兩年施工計劃’中的邵伯、淮陰、劉澗三閘工程并張福河疏浚工程”。[5](144)這些前期工程的順利進行,為以后工程建設的開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信譽保證。在“兩年施工計劃”進行的過程中,導淮會還籌劃了許多工程。1934年11月,在“兩年施工計劃”進行到一半時,導淮入海工程也開始上馬,蘇北江淮大地呈現一片建設新氣象。導淮入海工程是整個導淮事業(yè)中最關鍵也最重大的一環(huán),在國民政府確定“江淮分疏”的導淮原則后,專家們“經反復研究選擇入海路線十余種,詳較其優(yōu)劣”。[3](145)最后選擇了由張福河經廢黃河,從七套折向東北套子口為導淮入海的路線,陳果夫也著意關注,在工程的最后階段,為了能順利完工,他寫信給淮陰縣長董肖蘇,希望他“切實領導民夫加緊工作,依限辦竣”。[6](14)這樣,工程進展順利,經過各方努力,到1937年4月28日,這條人工河終于全線貫通了??梢哉f,導淮入海工程是國民政府動員民眾來興建大型工程的典范。陳果夫視察該工程時,大為高興,親題“中山河”以名之。此后“淮河一部分之洪水,由此分泄入海,則上游之沉災,自可大為減輕?!盵7](458)
導淮工程的實施可以說是陳果夫一手主辦的,這些成就是同他的努力分不開的。陳果夫并不是水利專家,也不是專門管理水利事業(yè)的,他之所以出任導淮會代理副委員長,是一種機緣的結果。陳的親戚沈伯先供職于導淮會,有時因為某種設施,需要上級更了解,便向陳說明,或經陳轉報蔣介石,這樣陳就懂得了很多水利的實際問題,并給蔣介石留下遼水利內行的印象。后來蔣親自任命陳為導淮會代理副委員長,陳隨即赴任視事。在整個導淮工程中,陳果夫直接組織指揮,貢獻頗多。
首先是經費的籌措。導淮最困難的是經費問題,陳果夫到職之初,就認識到經費問題是導淮成敗的關鍵。按中英庚款換文協議及中央政治會議決議,將英庚款余額的三分之一用于水利電氣事業(yè),其中導淮工程可以從中借40%,[5](253)這樣下來導淮經費在英庚款中分得也不算少,只是因為莊崧甫有“治水必先治下游”的成見,而為中英庚款會不滿,所以向該會借款就發(fā)生了困難。陳到任后改弦更張,決定停止下游的工程,立即著手疏浚張福河,這個舉動得到了中英庚款會的欽佩,很快得到了款子,及時完成了工程。這令中英庚款會很滿意,陳果夫就抓住機會又“提出了一個二百十七萬的工程計劃,即邵伯、淮陰、劉老澗三大船閘的建造”,[3](150)后獲得通過,立即開工建設。據統(tǒng)計,導淮會一共從中英庚款會借到資金折合國幣達7889676元。[5](67-68)
但是,中英庚款會的資助只是所需款項的一部分,而這時從國家財政中又難以獲得款項,必須自籌一條可靠的財路,才能供養(yǎng)得起整個工程。陳果夫根據“有土斯有財”的經驗,打起了土地的注意,制定了《整理淮域土地計劃》,“凡施工區(qū)域內所及之土地及因施工所得之利益均應歸公,并應以其收益為工程、管理、保養(yǎng)及新興工程之費”。[4](19)后來,陳又呈準國民政府修改導淮委員會組織法,“規(guī)定以淮河流域之土地交由導淮委員會整理”。導淮會利用這個權利整理了部分公地,然后以這些土地的租金為擔保向銀行借款,前后幾次都很成功,后來因戰(zhàn)事停止。這樣,導淮工程就有了較為廣闊的財政來源,工程的實施也就順利進行了。
其次,征工辦法的使用。其實導淮工程的幾乎全部問題都與經費問題有關,盡管陳果夫有了英庚款借款和土地抵押貸款兩大財源,但是面對工程浩大的導淮事業(yè)仍然不敷使用,尤其是開支很大的工人工資問題。他由孫中山的“人工產生資本”的主張得到啟發(fā),認識到“夫勞力為資本之一,善為利用,即可解決一部分之經費問題”,[8](597)這樣陳就想出了“征工”的辦法,“即以義務勞動方式于農暇征用民工從事建設工作”,[4](21)來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1933年,為“導淮便利起見”,陳果夫兼任江蘇省政府主席,這樣,他就有了“封疆大吏”的職權,從而可以實施征工的辦法了。1934年1月,在陳的主持下,導淮會和江蘇省政府合作,采用征工辦法,疏浚六塘河。在這次工程中,兩單位相互連聯,征召5萬余民眾參加,分段興工,獲得成功。這次成功增強了陳實現其理想的信念,同時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1934年11月,導淮會和江蘇省政府再度合作,興建導淮入海工程,雙方達成協議,“其中關于施工測量事項,規(guī)定由導淮會辦理;關于招夫及工程實施事項,規(guī)定由蘇省政府辦理;藉收分工合作之效”。[3](147)在整個導淮入海工程建設中,最多時征工達24萬人,沿線專員、縣長、區(qū)、鄉(xiāng)、保甲長等一齊動員,陳果夫還親自寫信給淮陰縣長督促工程進度。1937年4月28日,工程全部完工,征工的使用,節(jié)省了經費,保證了工程的及時完工。在視察導淮工程時,他在淮陰等六縣的歡迎會上發(fā)表了題為《導淮完工證明人力的偉大》的演講,指出“這初步工程,已經是六縣民眾辛勤勞苦所換得的工程”,[8](597)也是“二十萬民夫與許多地方人士技術人員及公務人員通力合作之結果”,[8](599)這就充分肯定了民眾的力量和民眾在導淮工程中的貢獻,同時也說明了使用征工辦理工程是成功的。
陳果夫除了在經費籌措等問題上有突出貢獻外,他還因成長環(huán)境和個人興趣所在,對水利問題有自己獨特的看法;同時,他在主持導淮會工作期間,也積累了很多治水的經驗。其一,主張治水必須達到綜合利用的目的,要積極地治水,而不要消極的僅是治標的辦法。陳果夫對水利有較深刻的理解,他認為“講究水利,一定要懂得水的三種力量:第一是滲透力,第二是沖激力,第三是浮載力。這三種力量都能盡量利用,使它發(fā)揮到最大的效用,才能算是水利”。[3](167)他這里所說的“滲透力”就是利用水來灌溉;“沖激力”就是利用水來發(fā)電,“浮載力”就是利用水來運輸。這樣,治理水患時,不僅僅以防災為目標消極地治水,而應該考慮綜合利用這三種力量,在治水的同時,發(fā)展水電、運輸、灌溉等。他認為,“如一河道有一河道之詳盡計劃,十年努力,庶可使國家建設突飛猛進也?!盵3](166)另外他還注意到水利和民眾健康衛(wèi)生的關系,建議在山區(qū)等地修建蓄水池,以改善民眾的飲食健康。[3](168)其二,主張治水要上下游兼治。陳果夫歷來反對治水非先治下游不可的成見,認為必須上下游兼治。在抗戰(zhàn)前的淮河治理時,他就是這樣做的,并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箲?zhàn)全面爆發(fā)后,他西入四川等地,經過沿途考察,“更覺得治水非上下游兼治不可?!保惞颉端姆e極意義》)[6](173)還認識到“水與旱相反而實相成,上游患旱,就因為下游患水,反之亦然。所以上游的水若能積蓄起來,則上游也不致患旱,下游也不會成災,雙方都有利益”。他明確表示“我現在的治水主張,認為每一條河流的工程,必須上下游兼治,要利用其全部水量,使水的沖激力(即水利發(fā)電)、浮載力(即航行)、滲透力(即灌溉),都能盡其用、盡其力,才算把水利發(fā)揮殆盡,才能算得真的興治水利”(《水的積極意義》)。其三,主張以兵工興修水利。興修水利,需款孔巨,這在貧弱的中國難以承擔。于是,他就提出了“水利兵工興辦水利事業(yè)”的辦法,在全國“編練十萬水利工兵”,來興建全國水利,同時,他主張對這些兵工“酬以金錢、土地及農具,使其子子孫孫,勤于水利”,照這樣的計劃“以革命之精神,作非常之建設”,全國水利就可以有相當的起色,“國富因之增加,民生賴以安定?!盵3](170)后來,他還制定了詳細的“水利兵工興辦水利事業(yè)案”,但是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未能付諸實施。
綜上所述,抗戰(zhàn)前陳果夫在領導導淮方面取得了比較大的成績,使淮河得到初步的治理,減輕了淮河水患,特別是在國家內外交困、缺乏一攬子計劃的情況下,尤其難能可貴。另外,陳果夫通過對淮河的調查及其在導淮工程實施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水利思想和建設經驗,陳果夫的治淮思想是比較有遠見的,也具有一定科學性;也為新中國的淮河治理打下了必要的基礎,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1]鄭肇經.中國水利史[M].上海書店出版,1984.
[2]羅家倫.革命文獻第八十二輯[M].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3]徐詠平.陳果夫傳[M].正中書局,1978.
[4]吳相湘.陳果夫的一生[M].傳記文學出版社,1970.
[5]周琇環(huán).中英庚款史料匯編(上冊)[M].國史館,1992.
[6]陳果夫.陳果夫文集[M].中國國民黨黨史會,1993.
[7]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五輯·第一編·財政經濟(七)[M].江蘇古籍出版社,1994.
[8]羅家倫.革命文獻第二十九輯[M].中央文物供應社,1978.
After the Yellow river flowed into the Yellow Sea via the Huai River, the Huai River continually flooded during hundreds of years. Successive dynasties would try to bring it under control but owing to the limit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and so on, they couldn’t realize it and harness it successfully. After entering in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ny people, including some clever gentlemen with far-sightness and specialists on hydrotechnics from civil and abroad, carried on investigation and they designed many projects, but the politic situation was unstable and couldn’t come into action. After National government was founded, Committee of the Huai River was specially set up, they synthesized the experiences and projects and worked out a more scientific implementation schedule again. At the same time they raised money by lending and issuing bonds, so they could complete the primary engineering by and large before the Anti-Japan War broke out. During the course of construction, Chenguofu’s contribution was very gigantic and he also formed his ideas of utilizing water resources.
Committee of the Huai River; National government; Chenguofu
丁波莉(1980-),女,河南商丘人,碩士,商丘師范學院軟件學院教師,從事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研究。
201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