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淮南師范學院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從半句式翻譯題看語法銜接
黃靜
(淮南師范學院 外語系,安徽 淮南 232001)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后,新增的半句式漢譯英題對考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Halliday和Hasan的語法銜接分類為基礎,并參照Hoey的定義,通過大量半句式翻譯題的分析,指出翻譯時,要注意分析原文的銜接手段,然后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以保持譯文的連貫。
半句式翻譯;語法銜接;連貫;翻譯策略
銜接(cohesion)理論是語篇分析理論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術語。“語篇”的英語術語是discourse,Cook認為語篇是“一連串有意義的,完整的,為一定目的服務的語言?!盵1]Nunan認為語篇是“對交際時間在語境中的闡釋。”[2]“語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研究的是交際中的語言,它涉及的是語言與它的使用情景之間的關系。而銜接既可以存在于句子之間也可以存在于句子之中[3],只是由于句子內部的語法結構的銜接關系密切,較少引起注意。翻譯活動所處理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詞句,而是由互相關聯(lián)和制約的詞語的句子,為了一定的交際目的,按一定的格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語篇。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承擔著對原文進行改造與再現(xiàn)的任務和義務。不同語言的銜接手段各有千秋,對原文銜接手段的認識,并不意味著一定獲得銜接手段得體、邏輯性強、連貫的譯文,因此,譯者對譯出語和譯入語的銜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1976年韓禮德和哈桑(Halliday&Hasan)夫婦出版了 《英語的銜接》(Cohesion in English)一書,書中關于銜接的定義,他們認為銜接是一個語義概念,它指形成語篇的各種意義關系。(It refers to relations of meaning that exsit within the text,and that define it as a text.)指出:“當在語篇中對某個成分的解釋需要依賴于另一個成分的解釋時,便出現(xiàn)了銜接”(where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me element in the discourse is dependent on that of another.)[3]。Hoey認為銜接是語篇內句子里的某些詞或語法特征,是能將該句與它前后的句子連接起來的手段和方式,一個語篇就是靠各句中這些成分的出現(xiàn)組織或創(chuàng)造出來的,讀者對這些成分的理解需要借助周圍的句子。[4]韓禮德和哈桑將銜接手段分為語法銜接 (grammatical cohesion)和詞匯銜接(lexical cohesion)。其中,語法銜接分為四種:指稱(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連接(conjunction)。本文將依據(jù)韓-哈的分類并借助Hoey的定義來討論銜接在日常短句翻譯中的應用,這里所述短句是指如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半句式翻譯題中所涉及的句子,或者日常短對話。
(一)語法銜接
語法銜接也稱為句法銜接,其本義是借助構造句子的語法手段,即標志詞語之間結構關系的因素來實現(xiàn)語篇的銜接和連貫,這種因素可以是一些具有語法功能的詞語,或詞語的特定語法形式,也可以是并無特定詞語的結構形式。[5]
1.指稱
Halliday和Hasan認為指稱銜接有三種類型:人 稱 指 稱 (personal reference), 指 示 指 稱(demonstrative reference) 和比較指稱(comparative reference)。
人稱指稱是指運用話語情景中的功能,通過人稱的類別表現(xiàn)的指稱。人稱指稱包括第三人稱代詞如(he,she,him,them 等)及其相應的限定詞(如his, her, their等) 和所有格代詞 (如 his, hers,theirs等)。只有第三人稱才具有固定的語篇銜接功能,因為第三人稱代詞主要用于回指,而第一和第二人稱形式分別是發(fā)話者和受話者,所以一般不具備語篇銜接功能。
例(1)The manager never laughed;neither______.(她也從來沒有發(fā)過脾氣)
本題為2010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88題。人民網(wǎng)參考譯文:had she lost her temper.其中 “she”和 “her”都為人稱指稱, “she”為第三人稱代詞回指前面的 “the manager”而 “her”為相應的限定詞,他們都具有銜接功能,用以保持譯文的連貫。
例(2)The 16-year-oldgirldecidedtotravel abroad on her own despite____________.(她父母的強烈反對)
本題為2010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91題。參考譯文:her parents’strong opposition (滬江網(wǎng)校版)或者 the strong opposing from her parents.(幫考網(wǎng)版) 無論是用 her parents’(所有格)還是用her parents(第三人稱代詞),只要譯文合理并指明是16歲小女孩的父母則譯文都能稱作銜接手段合理的譯文。若例(1)(2)翻譯時去掉相應的人稱指稱則必然會表達不清并使全句產(chǎn)生歧義。
指示指稱是運用在遠近程度上的不同位置表現(xiàn)的指稱包括(here, there, this, that, the 等)。
例(3)George called his boss from the airport but it____________.(接電話的確是他的助手)
本題為2011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90題。參考譯文:was his assistant who answered the phone或者 turned out that his assistant picked up the phone.(考試吧版)上例中斜體詞都是指稱詞,它們有一定的所指對象,這些對象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也可以存在于說話者和聽話者的共有知識中,所以我們不難看出第三人稱單數(shù)是英漢語篇銜接的重要方式。參考譯文中前者將指稱詞it看作強調句的結構詞之一“It is…who…”而后者將it看作后半句的形式主語,兩種翻譯都將it這一指稱詞的銜接功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故這兩種翻譯有異曲同工之妙。
比較指稱是運用相同或相似性表現(xiàn)的間接指稱。其中分為一般比較 (如 same,equal,such,similar, other, different)和特殊比較(如 more fewer,less,better)等比較級形容詞和副詞。
例(4)No wonder____________.(你現(xiàn)在形體這么好)。(《大學英語教程》第二冊北京大學出版社第33頁)
參考譯文:why you are in such a better shape now.譯文中such為一般比較指稱詞,而better為特殊比較指稱詞,這兩詞的使用,精確地描繪出“你”形體由不好變好的過程。 另外,由于漢語中沒有關系詞,而英語區(qū)別于漢語的重要特征就在于英語中有關系詞。 根據(jù)增詞法 “在翻譯時按意義上(或修飾上)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詞來更忠實通順的表達原文的思想內容”[6],對于上例所述情況,漢譯英時應增補相應的關系詞“why”以保持合理銜接、譯文順暢。
2.替代和省略
Halliday和Hasan曾把省略和替代作為兩種銜接手段處理,即替代是一個項目代替另一個項目的過程,而省略是省略一個項目的過程。[3]但同時指出,省略實際上是零位替代的形式。后來Halliday把兩者合并為一類。省略指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一些基本結構成分的缺省,替代和省略十分相似,所不同的是前者有替代詞,后者沒有,因而省略被稱為零位替代。[7]在英語中,替代項可以用作名詞,動詞或小句。與之相對應有三種形式,即名詞性替代(如 one, ones, same)、動詞性替代(如 do )和小句性替代(如 so, not)。
例(5)A:I really wonder why you camp so often why go and live in the woods in a tent when you have a perfectly good apartment?(為什么放著相當不錯的公寓不住偏偏去樹林中搭帳篷???)
B:Not only me.____________.(這個國家的大部分人都如此)(《大學英語教程》第四冊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3頁)
參考譯文: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is country do.(動詞性替代)。本句中 “do”的使用是動詞性替代的良好體現(xiàn),并與前面的說話者形成銜接。若譯文改為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this country are like this”,雖然意思也表達完整,但不如 “do”簡潔,表現(xiàn)力不佳。
例(6)The university authorities did not approve the regulation,____________.(也沒有解釋為什么)
參考譯文:1.nor did they make any explanation或者 2.nor did they give the reason for doing so.(小句性替代)(考試吧版)3.and didn’t explain the reasons either(新東方版)4.without any explanation 5.giving no explanation(文都版)
本題為2011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87題。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的三字標準中的“信”是指翻譯要忠實于原文,從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譯文1、2、3比4、5好,因為它們更能準確地傳達出題者的意思,更忠實于原文。而譯文2則是所有譯文中最忠實于原文的一個,這里“so”(小句性替代)的使用,既獲得準確的譯文又將句子前后妥當銜接。
3.連接
連接指用連詞、副詞或詞組(短語)把兩個命題聯(lián)系起來的手段。[8]Halliday和Hasan把連接劃分為4種范疇:增補關系 (additive),轉折關系(adversative),原因關系(causal)和時間關系(temporal)。 代表詞如 and,but, yet, so和 then 等,其中有些詞如and,所標示的關系并非單一的,可以依語境信息而改變。
例(7)Jane is tired of dealing with customer complaints and wishes that she____________.(能被分配做另一項工作)
本題為2011年6月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第88題,參考譯文:could be assigned to do another job(新東方版)
例(8)Well,what I do is____________.(徒步數(shù)日,然后在某個僻靜的地方露營,釣魚為餐)(《大學英語教程》第四冊北京大學出版社第63頁)
參考譯文:to hike for days and then set up camp in some secluded area,fishing for my own dinner
連接在銜接手段中是比較復雜的一種,它標志著一種只能通過參照篇章其他部分才能完全理解篇章的關系,因而是一種銜接。以上兩例中都出現(xiàn)and,若根據(jù)具體的語境仔細理解其含義,則會發(fā)現(xiàn)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種類的連接。例(7)中and表示因果關系,整句可譯為:簡因厭倦了應付顧客的抱怨,所以希望她能被分配做另一項工作。例(8)中and表時間關系,說明了做事的先后順序,表示說話者徒步數(shù)日之后,在某個僻靜的地方露營,釣魚為餐。而例(6)中的第3種答案,用and來譯“也”則表示了一種增補關系。前面例 (3)中若句中的“but”改為“and”則與原句一樣,都是一種轉折關系的連接。
綜上所述,語篇無論長短,其銜接都是為了達到使語篇連貫的目的。在處理語篇翻譯時,要仔細分析原文的銜接方式,然后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適當?shù)卦鲅a、替代、省略、轉化相應的銜接詞語以保持譯文的連貫、通順,盡可能地符合譯語的習慣。半句式翻譯題亦如此。不過,在正式的四六級考試中,由于是針對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考試,半句式翻譯題的評分標準并不苛刻,只要全句看上去整體內容和語言均正確,就能得滿分。故考生在處理這種非長篇的短句翻譯時,須盡量忠實于原句,合理運用常用英語表達,并適當注意原語和譯語的銜接即可。
[1]Cook,G.Discours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Nunan,D.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Penguin Group,1993
[3]Halliday,M.A.K.and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Hoey,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is in Tex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1
[5]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張培基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3
[7]劉辰誕.教學篇章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8]黃國文.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A study of grammatical cohesion from the persepective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rt of the whole sentence
HUANG Jing
After the reform of CET-4,the newly adde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rt of the whole sentence propounds new requirements for examinees.This paper analyzed a lot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rt of the whole sentence on the basis of Halliday and Hasan’s classification of grammatical cohesion,referring to Hoey’s opinion on cohesion.The author states that when dealing with this new question type of translation,a translator should focus on analyzing the cohesion of the original text,and apply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y in reestablishing textual coherence in target languag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art of the whole sentence;grammatical cohesion;coherence;translation strategy
H315.6
A
1009-9530(2011)06-0085-03
2010-09-04
淮南師范學院人文社科一般項目(2010WK21)
黃靜(1980-),女,湖北天門人,淮南師范學院外語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