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萍 張清宏
(西安歐亞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培養(yǎng)實用型人才
——民辦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改革初探
朱麗萍 張清宏
(西安歐亞學院外國語學院 陜西西安 710065)
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在民辦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中凸顯出的不足,讓翻譯教學和研究工作者難以回避。本文認為,應當順應時代發(fā)展變化,針對民辦高校學生整體的特點,及時更新教學方法。筆者認為,翻譯教學應以新建構主義觀點為理論依據(jù),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課外實踐和教學手段四個方面入手,提出一套可操作的、實用性強的翻譯教學改革方案,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翻譯活動中學習技能,積累翻譯經(jīng)驗,建構翻譯知識,提高翻譯能力,努力成為合格的翻譯工作者。
民辦高校;翻譯教學;改革;新建構主義
世界在進步,時代在發(fā)展,“地球村”觀念的深化將使世界文化得到更大程度的融合。翻譯作為這種融合的工具,將直接影響到融合速度的快慢和融合質量的高低。因此,改變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模式,更好地適應世界潮流的發(fā)展,將是翻譯教學改革的核心所在。
根據(jù)筆者所作的一份針對民辦高校高年級英語專業(yè)學生對翻譯課程設置的問卷調查,學生普遍對翻譯課程比較感興趣,認為這門課程實踐性很強,也希望提高自身翻譯水平,并希望增加翻譯課程的周課時和總課時。他們想要通過學習掌握各種翻譯技巧,以滿足未來工作的需要。但是民辦高校翻譯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是:學生英語基礎差,學習積極性缺乏;課程設置不能滿足學生愿望;缺乏適當?shù)慕滩牡鹊取?/p>
2.1 學生基本功不扎實。筆者曾對所在民辦高校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做過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學習翻譯時,多數(shù)學生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對英/漢語文章或句子理解錯誤或不足,以及翻譯時譯文中用字遣詞不準確,還有小部分同學的問題是譯文僵硬,不夠流暢及英/漢語寫作能力欠佳等。這些問題都反應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比較薄弱,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勢必影響其翻譯水平的提高。
2.2 缺少適合的翻譯教材。目前,全國翻譯界翻譯學教材雖多,但各種翻譯教材側重點各不相同。如有的翻譯教材注重以單句為單位的語法分析,內容淺顯,流于經(jīng)驗主義;有的教材理論性過強,遠遠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實用性缺乏,教材發(fā)下去后往往只是成為擺設;還有的教材側重技巧的培訓,理論方面相對薄弱等等,真正能著力于實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翻譯教材寥寥無幾。再者,民辦高校本科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所面對的是一群相對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基礎總體略差,學習主動學缺乏。然而,翻譯學習的要求又比較高,卻沒有針對民辦高校學生的翻譯教材。
2.3 翻譯理論和實踐相脫節(jié)。在翻譯教學活動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翻譯理論和技巧掌握得比較好,可是一到翻譯實踐中,尤其是一些實務翻譯中,還是無從下筆。這說明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翻譯理論和實踐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
2.4 翻譯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受中國傳統(tǒng)教學理念“傳道、受業(yè)、解惑”的影響,當今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課堂教學多以“教師為中心”,以“師徒相授(master-apprentice)”的模式為主,以“傳授翻譯知識與技能”為主要特征。講授內容更多停留在單詞、詞匯、句子等層次上,沒能上升到語篇層次,沒有將語篇分析完全融入翻譯教學中去。這種陳舊的講授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揮和擴展,因為一個詞、一句話的翻譯更多是固定的、死板的,只有將其放在語篇中、語境中它才會更富有活力和靈活性。就具體的翻譯教學模式而言,多數(shù)還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教師是課堂的指揮者、控制者和譯文的評判者,往往采用糾錯法教學,即學生練習,教師講評。這種模式是必要的和有效的,但是翻譯理論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本該給翻譯教學帶來的益處和便利還沒有或很少體現(xiàn)出來。
3.1 新建構主義理論起源。新建構主義(neo-constructivism)是中國學者何克抗教授在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的之后,在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的適合我國教育國情的新的教學模式。該理論從維果茨基的心理發(fā)展的社會文化取向理論中汲取營養(yǎng),強調“活動交往”以及“文化因素”在高級心理機能發(fā)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建構的意義與范圍。
建構主義理論發(fā)展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喬納森為代表的西方建構主義者把其推向了極端,他們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與環(huán)境交互作用過程中依賴個人經(jīng)驗自主建構的,是因人而異的純主觀的東西,因而不可能通過教師傳授得到。(何克抗,2004)何克抗認為這種教育思想不僅不符合客觀事實,而且會把建構主義引導到否定“講課、考試”等基本教學過程,甚至引導到削弱乃至否定教師作用的歪路上去。(2004)
3.2 新建構主義的優(yōu)勢。新建構主義是把建構主義與我國傳統(tǒng)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指導我國的教育教學過程有積極地影響。新建構主義注重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合作精神。同時,新建構主義提倡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真正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封金珂,2007)
學生是翻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學習翻譯。教師應努力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多面手,既是組織者,又是指導者,學生自主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應充分利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最終實現(xiàn)學生對所學知識成功建構的目的。
新建構主義較之建構主義有明顯優(yōu)勢。它改變了原模式的中心,擴展了建構的意義與范圍。封金珂(2007)認為,其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關于建構知識的涵蓋面。皮亞杰從“邏輯中心主義”的觀點出發(fā),只關心數(shù)理學科;布魯納的“學科結構”也局限于數(shù)理學科,人文學科很難找到其“結構”。與此相,新建構主義則認為所有的知識都可以被建構的。第二,關于知識建構的過程。早期的建構主義強調個體內部的建構,新建構主義重視社會性相互作用在學習中的影響。第三,關于知識的抽象程度。早期的建構主義強調抽象概念,新建構主義提出不能忽視其情境性。第四,關于具體教學方法。
4.1 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在新建構主義翻譯教學模式中,教師、學生、教材和多媒體的四要素與傳統(tǒng)教學截然不同。在新的模式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是學生主動建構的對象;多媒體用來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協(xié)作學習,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xié)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
翻譯教學該如何實施,最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即課堂教學法。過去的翻譯教學實際上可稱之為糾錯法,即交給學員一篇文章,待學員譯后再去糾正錯誤,這種方法重于語言文字方面的訓練,而忽視了對攝取信息的能力的培養(yǎng)。新建構主義翻譯課堂教學改革要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教學內容的選擇。新建構主義強調學習的主動性,不是學生被動的聽就能掌握的,而是由學生依據(jù)自身已有的知識和經(jīng)驗主動地加以建構。這就要求教學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師生共同根據(jù)大綱的要求,結合學生的需要、興趣和特長,來選擇翻譯練習材料,在學習過程中共同探索,合作完成。
第二,教學策略的改變。新建構主義重視學習的社會性,即學習是學習共同體合作建構意義的過程。新建構主義者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支架式教學”、“拋錨式教學”與“隨機進入教學”等模式和交互式教學
策略。結合民辦高校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借鑒劉全福提出的“批評法”,嘗試提出翻譯教學新模式,具體實施步驟如下:(1)在講解翻譯理論和技巧之后,將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生感興趣且難度適中的練習作為作業(yè),要求學生在下課以后做。做完以后,必須在經(jīng)過自己或者同學的修改之后,才能交給老師;(2)每次安排兩到三位學生做Presentation(課堂陳述),內容是選擇作業(yè)中的一個句子。要求學生要查生詞,并且分析句子成分,然后做成PowerPoint發(fā)給教師,教師給學生提修改意見,學生修改后再發(fā)回給教師;(3)在第二次上課之前,給學生10-15分鐘時間做Presentation,在此過程中,教師盡量不打斷。結束后,其他學生可以提問,由做Presentation的學生回答,最后,教師做點評,對學生所準備內容作補充或糾正,包括背景知識補充,以及翻譯技巧和方法,并給出其他參考譯文進行對比分析;(4)課后,學生進一步修改作業(yè)中的問題,交第二次修改后的作業(yè),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作業(yè)分。
運用這種方法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性,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感受翻譯活動。通過有計劃、有控制的翻譯練習和討論,學生不僅可以熟練掌握翻譯理論、方法和技巧,而且能夠提高實際翻譯水平,培養(yǎng)鑒賞譯文的能力。
第三,后續(xù)課堂實踐的加強。新建構主義一再強調對學生探究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新的課外實踐模式(即有效的后續(xù)課堂模式)將充分調動學生參與修改過程。具體做法是:先由小組成員自己單獨完成,然后小組內成員互相批改,并寫出批改意見,指出譯文中的優(yōu)缺點,最后署名。同時,定期開展小組翻譯交流會。這些辦法鍛煉了學生在翻譯過程中的組織能力和協(xié)作能力,增進了他們之間的交流,也克服了教學中的主觀性,提高了教學效果。同學間互改譯文,對別人來說,是一種改進;對自己來說,既是一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機會,也是一個學習提高的過程。如果學生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還可以進行反評判。最后,根據(jù)別人的修改意見逐一進行修改,在其過程的討論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表達觀點的能力。
第四,教學手段的更新。新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lián)系的,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jīng)驗去同化和索引當前學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我國的外語教學缺乏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通常也是在非真實或準真實語言情景下進行的。根據(jù)新建構主義理論,在翻譯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可以創(chuàng)造真實的交際情景(包括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境情景、背景知識等)。語境對于語言的理解與表達具有語用和語義上的制約和襯托作用。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把握原文特定語句賴以產生的語境,對于領會原文的意義和功能、選擇恰當?shù)皿w的表達方式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利用現(xiàn)代技術再現(xiàn)或創(chuàng)設具有情緒色彩的具體形象或場景,既能克服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呆板,有效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又能激起學生的真情實感。
4.2 拓寬翻譯教學實踐領域。傳統(tǒng)的翻譯教學大多以文學作品為實踐素材,但隨著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今天我國對翻譯人才的需求早已不局限于文藝領域了,反映當代社會經(jīng)濟、科技、外交、外貿、媒介、法律、影視和軍事等材料已上升為翻譯實踐的主體。同時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對語言能力有著不同的要求。為此,我們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對文學翻譯和非文學翻譯都應做比較詳盡的介紹。
第五,夯實漢語基礎。翻譯是一項綜合性技能,它首先涉及的是兩種語言的熟練程度。但現(xiàn)在學外語的學生明顯感覺自己漢語功底不夠,在做實際翻譯時方恨平時讀得太少,表達能力差,詞語貧乏,甚至語病連篇。另外,由于知識面狹窄,缺乏對所譯語言國家國情的了解,學生在翻譯中容易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為此,教師應多注意收集一些學生漢語的表達錯誤和欠佳的實例以及知識性的錯誤,針對學生的弱點作講座;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除此之外,課堂上所傳授的知識和技巧,必須通過各種課外實踐活動來消化和鞏固。
豐富多彩的課外翻譯實踐活動是翻譯課堂教學的必要延續(xù)和重要補充,是整個翻譯教學過程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基本環(huán)節(jié),是我們的翻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內的課外翻譯實踐和學校外的翻譯實踐都是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外語人才所必須的相輔相成、富有意義的翻譯活動。搞好課外實踐,形式上富有色彩,內容上講究實效,是促使課程建設走向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應是翻譯課正確的走向。
4.3 發(fā)揮教師和學生雙主體地位。翻譯教學的成效更主要是依靠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得以實現(xiàn)的。對于在翻譯教學中進行思想傳播、技能指導等任務而處于授業(yè)者地位的教師來說,應抱著虛心好學,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對新的翻譯思想應保持一份敏銳的洞察力,深入研究,取其精華,棄其不足,并把專業(yè)層次的表述變更為可為學生接受的淺顯表述。對各種翻譯思想應兼容并收,客觀地介紹給學生,給學生以選擇的權利,以免有失偏頗。當然,教師不是傳聲筒,應有自己的主見,也可以創(chuàng)立自己的翻譯思想,并在尊重所選教材的基礎上補充自己的材料。任何翻譯教師的課程都會帶有自己的烙印,這種自我意識或者說個人風格也會深刻地影響學生,這要求翻譯教師有很強的責任感與進取心。在教學進程的安排上應先安排一些實用技巧的訓練,為學生大好基本功。然而介紹一些翻譯理論,輔之以大家的譯作作為例證,讓學生有收獲。翻譯教師也不應各自為政,應多進行同事間和同行間的交流,共同進步。作為翻譯教學中終極服務對象的學生來說,其地位絕對不能算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的、能動的參與者。教材或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從宏觀的方面講的,而學員最終能否學以致用,更多的要依靠學員自己的投入。課內課外學員都應有勇氣與老師交流,遇到有不同意見的地方應大膽地表達出來。另外,不要太拘泥于教科書,或盲從權威,應知道翻譯上的得心應手來自于大量的實踐磨練。
總之,目前民辦高校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困難多多,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嚴重,教材雖多,但良莠不齊,教師和學員心態(tài)浮躁,對翻譯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整個翻譯界齊心協(xié)力,共建有我國特色、兼收中外翻譯思想的理論體系,把理論和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師生共進取、共同創(chuàng)造翻譯教學美好的未來。
[1]Brown,H. D. 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 NJ:Prentice Hall Regents,1994.
[2]曹曦穎.翻譯教學改革的新走向——任務型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
[3]黃龍勝.大學專業(yè)英語翻譯教學的困境與出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
[4]封金珂.新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改革芻議[J].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7.
[5]何克抗.關于建構主義的教育思想與哲學基礎——對建構主義的反思[J].基礎教育參考,2004(10).
[6]王繼東,曹鵬.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推動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改革[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7]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8]劉全福.“批評法”在翻譯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翻譯,1996(5).
[9]謝天振.國內翻譯界在翻譯研究和翻譯理論認識上的誤區(qū)[J].中國翻譯,2001(4).
[10]趙征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下的高校翻譯教學模式探討[J].宜春學院學報.2005(10).
[11]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12]張美芳.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13]劉宓慶.翻譯教學:實務與理論.中國翻譯對外出版公司,2003.
Exploration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in Private Colleges—Cultivating Practical Men of Talent
The rising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teaching model in private colleges are urging translation teachers and researchers to make reforms.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 reformation on teaching method be taken to adapt the changes of times. Translation teaching should, according to the neo-constructivism,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 strategy, after class practice and teaching method, start a whole set of workable and practical translation teaching reformation. The purpose is to guide the students in taking part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actively, learning translation skills, accumulating experience and enhancing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to be a qualified translator in the near future.
private colleges; translation teaching; reform; neo-constructivism
朱麗萍(1982-),女,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歐亞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201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