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焉如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淺談英漢語義空缺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和對策*
趙焉如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英漢交際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語義空缺現(xiàn)象,特別是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普遍存在,這給語言的理解與翻譯增加了難度。針對這種現(xiàn)象,本文從語義空缺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及其解決對策兩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語義空缺;原因分析;對策
美國翻譯家奈達(E.A.Nida)指出:“絕對準確的語言交際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語言中也是如此。因為對語言的理解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過兩人完全相同的情況,更談不上在兩種不同語言中會存在完全一致的對等關系?!笔聦嵣?,語言的不對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兩種語言之間,在分屬兩種不同語系的英語和漢語間則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因此,出現(xiàn)了語義空缺這個詞。語義空缺現(xiàn)象是指由于文化和語言的差異,一種語言有的詞在另一種語言中沒有完全對應或契合的詞。通俗地說就是一種語言能用單個詞語明確標記的東西,另一種語言卻可能要兜圈子才能表達。這種“空缺”現(xiàn)象譯界稱之為“詞匯空缺”(lexical vacancy),由于其常涉及到民族思維、概念方面的差異,因此也常被稱為“概念空缺”(conceptual vacancy)。語言文化差異是引起語義空缺的根源。1959年10月4日,蘇聯(lián)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升空時,sputnik一詞在世界數(shù)千種語言中均出現(xiàn)詞匯空缺。如果不了解語義空缺現(xiàn)象,勢必會給跨文化交際帶來困難。
由此看來,如果譯者不了解語義空缺,就會給交際和翻譯帶來困難和障礙。因此,研究語義空缺產(chǎn)生的原因是尋求詞匯空缺問題解決的前提。
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人們生活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里,就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語言。若某事物在人們所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里不存在,那么語義空缺就很有可能出現(xiàn)。
中國人,尤其是北方人喜歡吃“餃子”,而英美人最初的食譜中卻無餃子這種食品,自然也沒有對應的詞語。1969年7月21日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開始了人類對月球探索的新時代,英語中便隨之出現(xiàn)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詞語。這些詞在英語之外的語言中也表現(xiàn)為詞匯空缺,至少在短時間內(nèi)是這樣的。諸如此類的詞匯空缺均是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位置或生活方式所導致。
再如,在中國人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中國人偏愛東風,故有“東風報春”,“借東風”之說。而英國的“東風”則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象征“寒冷”,“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但相反,英國人喜歡“西風”,因為“西風”才給他們送去春天,正如英國詩人雪萊的千古佳詩:“Ode to the West Wind”。
所謂生存環(huán)境,還包括特定語言文化中的人或物。每一種語言中,都有其特定的人物形象。比如,漢語中的“精衛(wèi)填海”,其中的“精衛(wèi)”,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小鳥,據(jù)說炎帝之女在東海被淹死,其靈魂化作精衛(wèi),每日銜西山石子和樹枝去填東海。這個習語比喻不屈不撓的精神。“精衛(wèi)”是中國傳說中的人物,這樣的含義只存在于中國的語言文化中。同樣,作為西方文化源泉的《圣經(jīng)》也為西方所獨有,其中一些已為中國人所熟知,如:garden of Eden(伊甸園,比喻樂土或人間天堂)、bear(or carry,take)one’s cross(背十字架,比喻忍受苦難)、Judas’s kiss(猶大之吻,比喻出賣、背叛)、A tree is known by its fruit(觀其果而知其樹,比喻觀其行而知其人)。這些都已成為歐美人的文化遺產(chǎn)。在翻譯此類作品時,譯者往往要借助文中補充說明或加注解的方法,才能把原意解釋清楚。
中國人把嫁娶、慶祝生日稱為“紅喜”,把老人過世稱為“白喜”。而英語也把“喜慶日”稱為“red-letter day”,所以歐美人一般能理解把嫁娶稱作“紅喜”。但把老人的過世也當成一件“喜事”,這就不太好理解了。再如,漢語和英語中都有“龍”,“龍”在漢語中具有較高的地位,我國古代就把“龍”當做皇帝的象征,由此出現(xiàn)了“望子成龍”、“乘龍快婿”、“龍鳳呈祥”等把“龍”褒義的詞語。而在歐美國家,龍僅僅是一般的爬行動物,有時甚至令人憎惡。與歐美文化相比,把“龍”褒義化,便是我國文化的個性。
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歐美人和中國人宗教觀念迥異的真實寫照。歐美人多信奉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上一切安排也都是上帝的旨意,且基督教在歐美歷史上曾一度占統(tǒng)治地位,教會的勢力往往凌駕于國王,君主之上。而在中國,儒、佛、道三教占絕對的主導地位,中國人心目中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更是根深蒂固。老天爺和上帝所代表的東西截然不同,是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各自所特有的個性??杖北惝a(chǎn)生了?!疤臁蓖吧稀币粯?,都表示中國古代人傳統(tǒng)信仰中崇高的事物。漢語中常有“天意不可違”之說,而在西方?jīng)]有這樣的信仰。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長河中,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特點?!耙虼艘恍┚哂兄袊毺氐奈幕瘍?nèi)涵的詞匯,在英語中也很難找到對應的詞匯。社會制度的不同對語言詞匯意義的影響在詞的附加意義和感情色彩上充分體現(xiàn)出來。中國人對capitalist,bourgeoisie沒有好印象,這些詞都被認為是“貶義詞”。但在英美等資本主義國家里,這些詞所代表的概念并無貶義,而具褒義。又如,“丞相”、“龍顏”、“圣駕”、“千歲爺”等詞語反映我國封建時代獨有的國家體制、君臣關系;“鬼子”、“日寇”、“救亡”則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出現(xiàn)的文化產(chǎn)物。歐美國家沒有經(jīng)歷過這些,自然不知道其中的含義了。
不同的文化自有其不同的思維模式和道德觀念。如色彩這種文化共有現(xiàn)象,在許多情況下意義相同,但表現(xiàn)在中英兩種文化中某些情況下,同種色彩具有不同的感情意義。如英語中的green,在表示“青春”、“青蔥”、“未成熟”、“生機勃勃”時與中文里的“綠色”含義基本一致。但green還含有“嫉妒”、“妒忌”的意思,這在中文的“綠色”里卻是空缺。所以,英語“green-eyed”譯成漢語時便成了“眼紅的”、“嫉妒的”。
色彩僅僅是東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方面,在數(shù)字、時間、動植物、道德觀念等方面也都有明顯的差異。如:American Dream(美國夢)指美國標榜的立國精神、人人自由和機會均等。
又如英語中的“flower”和漢語中的“花”,基本含義相同,都表示“種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引申義也都表示為“精華”,但在實際交際中兩者具有很大的差異:“flower”作為動詞時,意為“開花”、“發(fā)育”、“成熟”、“繁榮”;但“花”作動詞時,如花時間、花錢,表現(xiàn)出了截然不同的語義。另外“花”在漢語中具有比“flower”豐富得多的含義,如“花魁”、“尋花問柳”、“花心”、“花瓶”、“眼花繚亂”等等。
上述是英漢語義空缺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幾個主要原因。需要注意的是,語言之間存在語義空缺,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xiàn)象,我們應當客觀地看待。
語義空缺是形成文化差異的客觀所在,要補齊這種空缺,就要以傳遞信息為主要目的,打破形式上的表面認同,靈活地對語義空缺的文化差異進行闡釋。需要指出的是,這種闡釋并不簡單地等于添或減詞。下面就英漢互譯中的語義空缺淺析解決此類問題的對策。
在英漢互譯中,針對語義空缺現(xiàn)象,通常在詞匯的借用、引用方面有三種對策:音譯、意譯、直譯;此外,還有三種對策,即對譯文進行解釋性的加工、對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融會貫通和用一個長句釋義來解釋漢語。
音譯對策主要用于固定詞和特有的詞,如人名、地名、一些表示新概念而本族語里又找不到對應的詞,英譯漢的例子有:sofa(沙發(fā))、logic(邏輯)、engine(引擎);漢譯英的例子有:磕頭(kowtow)、荔枝(litchi);。
填補語言中的詞匯、語義空缺,采用“并行對策”即意譯對策是一種常見的有效方法。如果某一語言現(xiàn)象,在譯文語言中只用意義相同的不同語言形式即“并行”的詞匯來翻譯時,那么就等于說譯文語言的形式中存在著一個“空缺”。翻譯時,對于“詞匯空缺”所造成的文化沖突應細心揣摩,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后,靈活轉(zhuǎn)換角度進行語言間的轉(zhuǎn)換。請看例文:
況且這通身的氣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孫女兒,竟是嫡親的孫女兒似的……
(曹雪芹,高鶚:《紅樓夢》第三回)
要將這段話漢譯英,首先要了解其中個別詞語的意思?!暗沼H”一家人是指自己兒子的子女,而女兒的子女只能算是外戚,不算一家人。然而在英語中,孫女和外孫女都是同一個詞“granddaughter”。要想把作者隱含的“嫡親”與外姓親戚的遠近疏密清晰地表達出來,卻不是那么容易的。了解了中國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習俗、宗法關系之后,才能理解作者意在說明:王熙鳳此番話實際上是在討好賈母。楊憲益老師的譯文就非常棒:
Her whole air is so distinguished!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but looks like a Chia.
讓賈母開心是作者的意圖,也是原文的重點。譯者轉(zhuǎn)換角度,成功地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
直譯主要適用于一些生動的、含有鮮明的原文氣息、文化特征的詞匯和表達,若音譯和意譯,反而破壞了原文的生動性。
對譯文進行解釋性的加工主要是針對于某一事物在人們所生活的客觀環(huán)境里不存在而導致的詞匯空缺,翻譯時在音譯或直譯的基礎上添加意義的補充,這個方法可以盡可能地保持原文語言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譯文含義明朗,讓讀者一目了然。
英語中,莎士比亞筆下的Shylock喻指那些債臺高筑的賭徒不得不借高利貸還債;“Vanity Fair”指代浮華虛榮的社會;“Don Quixote”用來比喻充滿幻想的理想主義者或者俠義而狂熱的人;“Romeo and Juliet”則成為浪漫愛情的典型代表;Joseph Heller所著的“Catch-22”引申為“左右為難的尷尬局面”等等。這些都為西方文化所特有,與中國文化互不相融,因此在翻譯中,必須對中國文化和歐美文化融會貫通后才能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抓周”是中國古代的風俗,當小孩滿周歲時,在他面前陳列各種玩物和生活用品,任其抓取,以此來預測他長大后的志向和興趣,也相當于占卜其今后“命運”。這是中國獨有的民風習俗,蘊含著“生死在天,富貴由命”儒家思想觀念。歐美國家根本無此風俗,因此英語中不存在與“抓周”相對應的詞語。解釋時只能采用釋義的方法,用一個長句來解釋漢語“抓周”的語用含義,以使英語讀者能理解“抓周”的文化內(nèi)涵。
總之,我們只有深入研究語義空缺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在掌握其文化背景的條件下了解其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更好地消除語義空缺,使跨文化交際和翻譯順利進行。
[1]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2]戴衛(wèi)平,裴文斌.英漢文化詞語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3]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4]惠宇.新世紀漢英大字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曹雪芹,高鶚.A Dream of Red Mansions[M].楊憲益,戴乃迭譯.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4.
[6]王晶.從語義空缺看文化負載詞的翻譯[J].保山師專學報,2009,28(1):93 ~96.
[7]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3.
H315.9
A
1006-5342(2011)09-0065-02
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