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鳳鳴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9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
韓鳳鳴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 210098)
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fā)展的焦慮,游離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疏于生活聯(lián)系而實效性不足。但提倡思想政治教育日?;耐瑫r又面臨淪落于日常平庸化的危險,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統(tǒng)一需要某種內在而超越的政治關懷和生存理解。一方面生活現實需要政治性導引,政治意識理當成為日常生活的部分或核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日常生活成為一種全面、有機、運動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前人許多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成熟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如果從一線教師到教育主管部門都能從日常近事做起而習善成性,因真誠的生活關照而實現政治關照,富有意義的日常生活和不落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成為現實。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政治性
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礎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決定了它的現實基礎和理念世界都與日常生活相關,而日常生活是一個變動不拘的無概念的世界,所以那種“抱一以為天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定形式在此要做適應性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之中并隨日常世界運動而不斷變動,不斷轉換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式是必然的,在運動變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實中實現其生活化和日?;撬枷胝谓逃F代發(fā)展的必由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將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生活化進程不斷涌現的魅力。但首要的問題是怎樣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保持其政治性關照?在既關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靈魂又要保持其“生活性”可親表現形態(tài)之間,有許多重要問題需要深入探討。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與日常生活如影隨形,離開了日常生活單獨開辟的思想政治教育場域,不僅是對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形態(tài)的割裂,而且缺乏實效性。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身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話域和市場,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給日常生活貫注血液與靈魂:一方面,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地和家園,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日常和落實于生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性發(fā)生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以其政治性內在靈魂而維系其日常性和生機。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道路,離開了生命之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無源之水,是沒有生命力的。日常心靈的羈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日常生活的煩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試題,日常生活的安寧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
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個需要留心以免引起錯會的話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并不因為其重視日常生活而淪落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生活世界是一個沒有主題的世界,但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內在主題,它的任務和使命是確定的;另一方面,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雖然有其主題卻須彌散在日常無盡的事務中,不以自己的主題干擾日常。所以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表現為沒有引人關注的主題卻有實際內容,或者說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為樸素的日常面貌卻坦露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主題?!八枷胝谓逃谌粘I钪胁捎萌粘I畹膬热莺头绞奖旧聿⒉皇菫榱巳粘I?而是為了一種返回存在的‘鄉(xiāng)愁’,否則人就會淪落為‘常人’,湮沒在浩瀚的歷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安于日常生活作為教育的最終意義,而是要從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賦予人們最不凡的意義”[1]。所以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有理論追求的特殊的生活形態(tài),當它與樸素的生活結合起來的時候,日常生活就轉身而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漫天大網,這個日常生活雖然體現為平庸的生活面目,但現在具有了形而上學性,是一種新的生存面貌。
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現為一種特殊的形而上學,在現實中可能體現為一種尷尬的生活形態(tài):一方面,日常生活必然是生活化的平庸樸素,另一方面,它又必須體現為某種“難得糊涂”式的內在超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面向日常生活以生活面貌為自己的面貌,另一方面,它又須保持本質的崇高。在一方面是清醒,另一方面是糊涂、一方面有主題,另一方面是樸散性生活的結合處境中,在思想政治教育這方面看就出現倫理上的尷尬。浮游于日常生活之上而又反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棲息于平庸的日常而又分神于形而上飄逸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理解不準或處理不當都免不了兩難,很可能出現因“難得糊涂”而真實糊涂的實踐悲劇。所以提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勇氣又要有智慧,既要有理論又須實踐經驗。
為此,我們還須區(qū)別一些概念,以防最基本的主題混亂。其一,“日?;迸c“生活化”有區(qū)別,日?;庵^隨時隨地,生活化意謂平常性,“日?;备拍畹募尤胧窃凇吧罨敝屑尤牍ぷ髅芏?。其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區(qū)別,前者意謂介入、參與式,后者意謂滲透、合一式。另外我們要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主題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方式是“生活化”,其中當然包括“生活中的”。即把思想政治教育這種具體的教育形式納入平常生活讓其日?;?、生活化、普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隨日常生活變化而變化的即時性、多面性、變動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相統(tǒng)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首要任務,為此至少要擁有兩方面的智慧:一方面要認識到,只要教育者還有高人一等的教育者姿態(tài),他就免不了形而上的自尊,接著就是日常生活實際地游離于其渾俗和光的理想面貌,為此教育者要擁有“平等”的智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性意識如果不能在其工作中消彌而來到單純的高一級日常形態(tài),他就還在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相分離的“二”中生存,他就要不斷向日常生活學習以獲得“不二”的智慧。在這個過程中,要有相當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學做內在指導,而原來那種專業(yè)化的、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內部只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必然部分合理性地繼承下來,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應得到特別的重視?,F在這個必然部分也不宜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而應當朝向日常生活的高一級形態(tài)逐漸消解自己。
另外,如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會變成一種單純的日常德育、美育或素質教育?它是否同時消解了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性質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教育功能?這是可能出現的基本問題。“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試圖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拉到德育學、管理學等軌道上,對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論和情感上的認同,甚至從根本上對‘政治’存在誤解,或者是為了迎合有些人淡化政治的心理。實際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本質乃至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都在于政治性”[2]。對日常生活的無條件肯定當然是對思想政治教育本質的無知,或者是另有企圖。無條件地承認無主題的日常生活,會犯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毛病。所以全身投入日常生活或以某種空洞無物的生活為本質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可能喪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雖然在分享美學、倫理學、文學的殘羹冷炙中獲得某種可親的形象,但最終是無家可歸。這是我們要特別當心的。
思想政治教育“萬變不離其宗”的東西是“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靈魂,是思想政治教育諸元素中首先得到確定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時刻關注它的主要任務,時刻維護自己的根基,這個根基、靈魂是以“意識形態(tài)”表現出來的?!八枷胝谓逃谋举|屬性及其規(guī)定性從一開始就是鮮明的、延伸的,即現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履行、宣傳、普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社會職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和本質規(guī)定性以意識形態(tài)性這一固有特性為第一性特征屬性。”[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識形態(tài)宣傳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無論表現得如何生動親切,都是到達其政治終極的表象,我們不能停留在這個表象中忘而不返,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關注。
雖然思想政治教育從來都是面向政治終極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在行使其政治使命時缺乏有效的范型,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表達中難以找到恰當的方式,這是思想政治教育長久以來的發(fā)展困境?!敖梃b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經驗型思想政治工作已經走到了盡頭;政策型思想政治工作顯得理論‘底氣’不足;比較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對思想政治工作理論的系統(tǒng)研究和應用;功能泛化型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否定了自己獨立存在的價值,得不到社會的認可?!盵4]5-6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來的,需要我們深入百姓生活以獲得政治實踐的智慧,以建構恰當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動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生活結合讓政治教育生活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成為一種全面、有機、日常形態(tài)的生存方式,我們可以稱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形式或“有機”狀態(tài)。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人只有在這里才能“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質”[5]123。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有了“全面的方式”維護一個“完整的人”從而成全了“全面的本質”,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實可行和富有前途的。具體說來,這里雖然表現為日常生活形態(tài)但不淪落為日常生活平庸之身,而是以生活的具體不斷實現意識形態(tài)目標;這里雖然有顯然政治工作,但日常生活無處不在進行著崇高的事業(yè);這里沒有典型政治宣傳事跡,卻是更加普泛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事實。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是日常的沉淪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工作,它是在日常生活的內在關照中不斷接近自身的目標,是日常生活的“內在超越”。有些專家就這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提出了框架設想“:僅僅關注在宏大的社會背景中進行的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還遠遠不夠,還應當細致觀察、深入分析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用自然史的方法或教育敘事方法,記錄教育活動中的每個細節(jié)方面,大到宏觀的社會背景、主體所處自然或人際環(huán)境,小到主體或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遣詞造句、舉手投足,甚至所有參與人的表情、語音語調的細微變化,在其中尋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富推廣價值的規(guī)律性認識,由此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解題能力?!盵6]我們看到,真正“完備”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意識形態(tài)宣傳絕不是自身的孤芳自賞,而是日常生活的實際運動。在這個過程中可能要排除萬難,以走向某種“雅俗共賞”的生活樣態(tài)。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向前人學習,從古人那里取經。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古已有之,而且似乎發(fā)展得相當成熟。儒家懂得在具體的日常生活中進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如就日常的“吃飯”來說,儒家講究食前瓜祭、食中不語、不正不食等,其中包含著愛國、惜身、守正教育;在交往態(tài)度上講究恂恂如、侃侃如如、與與如、怡怡如、愉愉如等,講究因時制宜、恰當妥帖地傳達思想情感;在處世和事功上講究居必擇鄰、游必就士、齋必變食、入廟必問、先進禮樂、為政以德等,將時代的價值觀、政治教育、道德規(guī)范內容納入其中。儒家對日常生活做了出于思想政治教育總體布局的、幾乎是詳盡的安排,效果是良好的。在儒家看來,這種灌注了崇高本質的日常,終其極可以達到“從心所欲”的生存自由,到達“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钡纳娉健V袊鸾淘谛麄髌渥诮桃庾R形態(tài)的時候做得更為細致:佛教說平常生活里有真正的大道,說平常心里有真正的真理,說平常舉手投足、揚眉瞬目、回頭轉腦、劈柴擔水間有微妙法門,至而青青翠竹、郁郁黃花、雞鳴狗吠皆演是無上真相。這些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方法貼近生活而行之有效,這些努力不能不是智慧卓越和功勛卓著的。如果要讓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達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生活化教育曾經達到的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深刻影響力,我們就不能不虛心向古人學習以便古為今用,那些真正成就“舍生取義”、“精忠報國”之英烈的,都是長期生活教育的結果。
生活化的意識形態(tài)教育在西方世界也不鮮見。如美國軍隊的政治教育多是在種種日常生活、行動環(huán)節(jié)上進行的,采用了多樣的、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方式。美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美國史、法律、公民教育、道德課,在方法上大體上都是采用隱形的、全方位的滲透法。美國博物館星羅棋布并且免費開放,美軍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邀請總統(tǒng)、議員、地方專家學者講授國家的歷史、傳統(tǒng)等形式來實現的,并積極參加一些諸如救災、民事服務等活動。各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圍繞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展開的,弘揚個性發(fā)展強調社會聯(lián)系,都建立在日常生活教育這個本位上。
單純的日常生活因為沒有主題而沒有概念,沒有被清點而不具備真理性,現在被貫注靈魂而讓它生長出意識形態(tài)主題,這在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都是有效方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們日?!捌接埂钡纳顦討B(tài)中塑造意識形態(tài)的生活化身體,在日常細微處潛在地塑造著國家的整體性靈魂,實現了最廣泛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生活因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而來到有意義、傾向和主題的日常,這樣的日常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中真正的日常。雖然日常面對的現實生活內容主要表現為經濟生活等無法回避歷史性的日常,但現在要貫注意識形態(tài)內容,體現為某種形而上學性。這個過程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內容:當這種形而上學的內在關注過分集中的時候,或者這種關注或多或少地損害了樸素的日常生活的時候,我們就要思考我們的政治“清醒”程度和在何種程度上生活化。
首先,在面對樸素的日常生活時,不能讓形而上學傷害素樸完整的日常。特別是那種給予了確定形式和答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沒有生機和缺乏前途的,一方面,它不是國家肌體能力的體現而是其日常生機的衰退,不是人性尊重而是以人為工具。另一方面,給予了過程和方法、結果的政治意志運動,不僅與日新月異的生活現實相違背,過分突出的形而上學反而會在日常健康肌體上增生了贅疣,是對日常生活世界自身生命力的否定。
其次,要從小善近事做起,逐漸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遠大目標,不是停留在宏大視野,而是落實在具體事功中。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本來利己利人的事業(yè),如果不是把愛黨愛國當成口號而是引導人從日常小事、小善做起,從自我成長的日常性和個人職責義務的完善來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事業(yè),一般人都會來到真正的政治目標,會產生真誠的政治關心和投入。更重要是,人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如何以日常生活改造人,從小善做起而至于黨和國家的大善,做英雄或偉人都是可能的?!八枷胝谓逃侨祟愖陨硗晟朴诎l(fā)展中的一項特殊的人類行為,它不僅是使人成為‘成人’的社會化過程,同時也直接切入了人們自身生存狀態(tài)的問題,它引領我們對自身在世狀態(tài)的反思,從一個欠缺的生命存在到面向未來圓滿可能性的不斷趨近。這樣,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簡單是一種教育活動,它是人的生存論的一部分”[7]。給予了形式和結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形而上學的,小善近事給予真實而健康的整體性生存機遇,一般人都會在其中獲得政治發(fā)育,即使是“飯蔬食飲水”也樂此不疲。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給予的形式和結論不僅是形而上的虛存,在現實的層層轉借中還會不斷喪失其最初的用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喪失,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欲罷不能的痼疾。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象牙塔會越來越精致,同時也會不斷失去其實踐意義而成為形而上的骨鯁,不僅障礙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實功能發(fā)揮,也阻礙了日常生活自身的清流,我們要在親近日常和日新其身中日新其心。盡管思想政治教育種種形式層面的事物也在隨時代情勢的發(fā)展而不斷改革,但這個改變永遠是滯后的,永遠是過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與在進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實始終不在同一維度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事業(yè)中,沒有一勞永逸的形而上學,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骨鯁是必然的,但具體行動中需要豐富的知識和實踐智慧。
最后,在具體教材和課程設計上,要正視教育對象和緊跟世事發(fā)展,不能閉目塞聽。最顯著的例子是,目前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仍然存在著嚴重的形式習氣,單向度的、獨白式的思想教育形式不斷固化削弱其本有的魅力?!榜R克思主義的魅力是綜合性的而非單質性的,是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是生成而非既成的,唯有通過應對現實的挑戰(zhàn)并在其中完善自己,才能增強和顯示其魅力?!盵8]從批判的角度看,對馬克思主義真實魅力的理解不僅存在于廣大學生和一線教師,更重要的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門關于課程與教材的設計,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教材編纂?!胺从^作為用來對當代青年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最新成果《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與以往的教材相比雖然有較大改進,但也不可否認還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反思的空間,如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基本觀點與立場的傳統(tǒng)解讀延續(xù)有余,根據時代發(fā)展需要的重新舍取不足,對現代西方思潮仍然在延續(xù)著簡單拒斥和否棄之態(tài)度,總之,對自身的教條化和對外的封閉化傾向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削弱了馬克思主義的魅力及其對現實的有效指導”[8]。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教條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脫離生活傾向,在教育活動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預定了其消極命運。
這個預定放到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特別是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舞臺上,不僅是態(tài)度固執(zhí)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自欺欺人問題。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單個人的日常走向全球化的日?,F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引導這樣的日常走向全球化意義上的生活關聯(lián),以進入某種世事、政事與日常生活的共生而實現“家事、國事、天下事”的統(tǒng)一。當我們因回歸這樣的日常而回到更為普遍的政治關心和眾生關懷時,是回歸現實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是在引導周圍的世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最廣大的目標。
[1]藍江.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論教育,2008(1):20-24.
[2]戴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中國氣派”之路[J].思想理論教育,2009(13):53-58.
[3]李憲倫,梁小延.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邏輯常規(guī)屬性、邊緣屬性與哲學思維構建:步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啟示[J].廣西社會科學,2009(7):10-13.
[4]余仰濤.思想政治工作學研究方法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5-6.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6]戴銳.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顧與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7-21.
[7]藍江.提問還是回答:以問題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的展開[J].探索,2007(1):106-111.
[8]黃明理,趙政委,戴銳.論馬克思主義的魅力與其大眾化的內在邏輯[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11(3):41-44.
D261.1
A
1671-4970(2011)03-0020-04
2011-05-18
韓鳳鳴(1967—),男,安徽安慶人,副教授,博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