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恒富
(大慶石化實業(yè)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714)
孫子研究中幾個相關(guān)史實問題的商榷
姚恒富
(大慶石化實業(yè)公司,黑龍江 大慶 163714)
孫子生卒年份暫不妄定為好;孫武與伍子胥的年齡差距并不大;殺僚自立是堂兄弟之間的王位之爭而不是侄殺叔的政變;公子燭庸和蓋馀是居養(yǎng)而不是封舒;吳楚相爭時孫子、伍子胥的主要對手叫子常而不叫囊瓦;吳楚交戰(zhàn)中楚國左司馬的名字是沈尹戌不是沈尹戍。
孫子研究;相關(guān)史實;問題商榷
我國古代春秋末期的孫子,名武,字長卿,一直被后世譽為“兵圣”、“百世兵家之師”、“世界軍事思想史上的兵學(xué)鼻祖”。他所著的《孫子兵法》被稱為“兵經(jīng)”、“古今中外兵法的奠基之作”、“武經(jīng)之冠”、“人類兵學(xué)寶典”?!秾O子兵法》對后世的影響,不僅深入到軍事與戰(zhàn)爭的各個方面,而且擴展到哲學(xué)、政治、經(jīng)濟、外交、文化、體育,以及人們思維方式等許多領(lǐng)域。
有鑒于此,一個研究孫子及《孫子兵法》的熱潮經(jīng)久不衰,新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xiàn)。
筆者在對兵圣孫子生平事跡的考證和研究中,發(fā)現(xiàn)某些史學(xué)著作所記述的、影視劇目所演繹的兵圣孫子生平事跡及與其相關(guān)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有不少與史實相悖之處。如不加以澄清,將有礙于人們正確地了解孫子的生平事跡以及對其實踐所著兵法的研究。有鑒于此,筆者查閱了一些史料,并到地處山東省惠民縣的孫子故里和孫子實踐其所著兵法的吳越地區(qū)進行考察,還和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姚有志會長與首席專家吳如嵩副會長,以及惠民孫子兵法研究會和蘇州市孫武子研究會的專家進行了交流。現(xiàn)將其有關(guān)內(nèi)容和觀點列出,與大家商榷,并求教于方家。
關(guān)于孫子的出生年份,10集電視系列片《孫子兵法》認定為公元前531年;楊善群編著的《孫子評傳》(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認定為公元前535年;曹堯德著的《孫子傳》(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推定為公元前545年;大連圖書館資料庫的資料認定為公元前544年?!侗O武》(謝祥皓、李政教主編,楊善群、勞允超、胡建新、劉向榮合編,軍事科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則采取審慎的態(tài)度,沒有斷定具體的生年,只是提出一個可能的時間范圍。例如該書中說“孫武奔吳之年齡至少也要接近于弱冠之時”,還說“據(jù)《吳越春秋·闔閭內(nèi)傳》,孫武以其兵法進見吳王,是在闔閭?cè)?,即公元?12年,此時孫武由齊奔吳已有數(shù)年,對于兵法戰(zhàn)例已經(jīng)深有研究,年齡可能在‘而立’、‘不惑’之間……可以推知孫武的生年大致應(yīng)在公元前550年到公元前540年之間。這樣,孫武的祖父率軍伐莒時則是50多歲,而孫武以兵法進見吳王當為30歲左右。學(xué)術(shù)界多稱孫武大約與孔子同時而略晚,是符合實際的”。
10集電視系列片《孫子兵法》腳本(李鷹、李黎撰稿,珠海出版社1997年版)和《孫子評傳》將孫子的出生年份分別比傳統(tǒng)說法推后了10多年,且年份也不相同,似有攀援諸葛亮初出茅廬之嫌。
至于孫子終于何時何地,古興榮和王星明編著的《孫子探源》(海南出版社1992年版)、黃葵著的《孫子兵法》(巴蜀書社1996年版)有一說較為確切,這里不妨摘錄如下:“至于孫武何所而終,這是一個歷史懸案?!肚沸d洝つ芷贰た迏恰返淖髡邊怯跂|說:‘孫子十三篇興吳,吳幾霸矣。功成身隱,蓋不欲為胥江之怒濤耳?!羝湔f可信,則孫武是功成身隱,以盡天年而終的。在春秋戰(zhàn)國之交,由于奴隸主貴族專政衰落,老聃一類隱君子是很多的。孫武大概也屬于這類識時務(wù)者。孫武活了多大年齡,無從推測;終于何時,更無從考證;終于何地,也是一個疑案……這個問題,值得存疑,有待進一步考證?!?/p>
筆者認為,關(guān)于孫子的生卒年份,由于史料的欠缺,已難以定論。假如未有新的確鑿的史料或文物發(fā)掘出來可以充分證明,暫不妄定為好。確有需要,以維持歷代史學(xué)研究成果及眾多史學(xué)家所認同的傳統(tǒng)說法為宜。
在許多戲劇、小說和畫冊里,把孫子裝扮和描繪成年富力強的謀士和統(tǒng)軍大將,而伍子胥卻成了深謀遠慮的老翁。例如《文昭關(guān)》和有的畫冊,把伍子胥逃離楚國及與孫武談?wù)摫〞r打扮成長須老者的形象。據(jù)《吳越春秋》載,伍子胥是在王僚五年(公元前522年)投奔楚國的,時年應(yīng)在20多歲。孫子是在闔閭3年(公元前512年)晉見吳王的,時年當在30歲上下。這樣,他們的年齡相差不會超過10歲。因而,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他們在輔佐吳王闔閭“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的爭霸事業(yè)中都當在年富力強、英姿勃發(fā)的創(chuàng)業(yè)年齡,而非相差得那樣懸殊。如果伍子胥過昭關(guān)一夜白了頭的文學(xué)描寫屬實,只不過是悲愁交加而須發(fā)皆白罷了。
對于研究孫子和《孫子兵法》有關(guān)的公子光殺僚自立的問題,中央電視臺10集電視系列片《孫子兵法·策(上篇)》中有一段解說詞中說:“公元前526年,吳王夷未死去,一心想繼位的公子光沒有坐上寶座,卻由他叔叔僚繼承了王位。10多年后,終于引發(fā)了一場侄子殺叔叔的宮廷政變?!痹缬凇妒酚洝?、成書于戰(zhàn)國初期的《公羊傳》和由眾多學(xué)者合編的《兵圣孫武》也以為王僚是壽夢的兒子,是公子光的叔父。例如《兵圣孫武》第100頁載:“壽夢之后,其子諸樊、余祭、余昧(亦作夷末)、僚相繼為王。”將僚與諸樊、余祭、余昧并列,說成為相同輩分的人。第105頁又載:“由于長期以來兄終弟及的結(jié)果,吳國的君位在夷末去世后,落到夷末的庶弟僚的手中,這使夷末的嫡長子光十分氣憤。(筆者注:前文夷未的‘未’字,當是‘末’、‘未’字亂而出現(xiàn)的疏忽。《史記》稱馀昧。)”《公羊傳》和《兵圣孫武》的表述,都把王僚當成是壽夢的兒子,亦即公子光的叔叔。筆者詳查史料后認為,公子光殺僚自立的事件乃是兄弟之間爭奪王位的斗爭,而不是“侄子殺叔叔的宮廷政變”。理由之一,《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 (中華書局出版社1972年版)載有:“壽夢有子四人,長曰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昧,次曰季札?!哪?,王馀昧卒,欲授弟季札。季札讓,逃去。于是吳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馀昧后立。今卒,其子當代?!肆⑼踱琶林恿艦橥??!边@段記載說明,王僚是馀昧的兒子,是壽夢的孫子,與公子光乃是同輩兄弟。理由之二,當時在吳國,推行的仍然是“兄終弟及”制,嫡長子繼承制尚未形成。如果王僚是公子光的叔叔,那么公子光是沒有理由說“我真王嗣,當立,吾欲求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的。理由之三,《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還載有:“公子光者,王諸樊之子也?!敝T多史料也都認為諸樊、馀昧同是壽夢之子,為同胞兄弟,而公子光為諸樊之子。在這一點上,古今皆無異議。理由之四,《吳越春秋》亦有“王僚,馀昧子”的記載。根據(jù)以上四點推斷,公子光與王僚為堂兄弟關(guān)系才對,將其描繪成“侄子殺叔叔”的宮廷政變是不能成立的。
在研究孫子的經(jīng)歷和業(yè)績時,必然涉及到他與伍子胥共同謀劃并且組織實施的肄楚克養(yǎng)之事。《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在記述公子光殺僚自立之后王僚的兩個弟弟去問時說:“吳公子燭庸、蓋馀二人將兵遇圍于楚者,聞公子光弒王僚自立,乃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還說:“三年,吳王闔廬與子胥、伯嚭將兵伐楚,拔舒,殺吳亡將二公子?!苯瓿霭娴囊恍┭芯繉O子和《孫子兵法》的書籍,有許多都沿用了這個說法。應(yīng)當注意的是,司馬遷的這段記述有誤。其實是:“吳子使徐人執(zhí)掩馀,使鐘吾人執(zhí)燭庸。二公子奔楚,楚子大封而定其徙。使監(jiān)馬尹大心逆吳公子,使居養(yǎng)。莠尹然、左司馬沈尹戌城之,取于城父與胡田以與之,將以害吳也?!?見《左傳·昭公三十年》)由多位專家學(xué)者所著的《兵圣孫武》、《惠民人說孫子》(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孫子兵法》(黃葵著)也堅持比《史記》早成書近300年的《左傳》“使居養(yǎng)”的說法。唐司馬貞注釋《史記》的《史記索引》早已對司馬遷《史記》中這一錯誤記述進行過糾正。《史記索引》說:“無封舒之事,當是‘舒’、‘徐’字亂,又且疏略也?!比鐚ⅰ熬羽B(yǎng)”說成“封舒”,對研究孫子生平業(yè)績和吳越相爭的歷史則多有不便。因此不應(yīng)再以司馬遷《史記》中這一錯誤記述為依據(jù)。
《左傳·定公二年》和時下多部有關(guān)研究孫子的書籍將公元前511年以后吳楚相爭中孫子和伍子胥的主要對手——楚國統(tǒng)軍之將說為令尹囊瓦亦誤。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述也前后矛盾。他忽而說是“公子囊瓦”,忽而又說是“楚將子?!?。他在《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這樣寫道:“九年,吳王闔廬謂子胥、孫武曰:‘始子言郢未可入,今果何如?’二子對曰:‘楚將囊瓦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之,必先得唐、蔡乃可。’闔廬聽之,悉興師與唐、蔡伐楚,與楚夾漢水而陳。吳王之弟夫概將兵請從,王不聽,遂以其屬五千人擊楚將子常。子常敗走,奔鄭。”在這述說歷史事件的同一段落中即前說囊瓦,后說子常,前后矛盾。在《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中對于同一件事,他卻寫道:“……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痹凇妒酚洝こ兰业谑分袑@同一件事他還寫道:“十年,冬……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彼抉R遷在上述三文中所記載的楚將本是同一個人,所說的又是同時同地的同一件事,《史記·伍子胥列傳第六》和《史記·吳太伯世家第一》中“二子對曰”的句式也相同。對于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地點、相同的事件、相同的人物,司馬遷老夫子卻寫出兩個不同的名字,當是筆誤。還可以找到的根據(jù)是,《史記集解》按:“左傳楚公子貞字子囊,其孫名瓦,字子常。此言公子,又兼稱囊瓦,誤也。”又說:“子常,公孫瓦?!碧扑抉R貞按:“左氏楚公子貞字子囊,其孫名瓦,字子常。此言公子,又兼稱囊瓦,蓋誤?!币嘣疲骸肮珜O瓦也。”(出處同上)唐張守節(jié)的《史記正義》載“……杜預(yù)云‘子囊之孫子?!!庇纱丝磥恚敃r楚國統(tǒng)軍之將為公子貞(子囊)的孫子,名瓦,字子常者,并非叫囊瓦。
對于吳楚相爭中官居左司馬的楚國另一主要將領(lǐng)的名字,近年出版的書籍也記述不一?!稏|周列國志》(蔡元放著,劉國輝等譯,時事出版社1992年版)、《兵圣孫武》、《孫子傳》(曹堯德著,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歷史小說《孫武》(韓靜霆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伍子胥懸眼國門》(史雙元、劉漢龍著,春風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伍子胥──奇謀戰(zhàn)圣》(易衛(wèi)華著,長江文藝出版社1997年版)均印成沈尹戍;《左傳·定公四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惠民人說孫子》 (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1992年版)、《孫子的故事》(曹堯德、曹笑梅著,華文出版社1997年版)則記述為沈尹戌?!笆?、“戌”兩字字型相近,可能是筆誤,該字應(yīng)從成書較早的《左傳》的“戌”字較為合理。
〔責任編輯:陳 海〕
K231
A
1002-2341(2011)05-0054-03
2011-03-10
姚恒富(1946-),男,黑龍江青岡人,原工會主席,政工師,從事工會工作和孫子兵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