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佳
(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法律文本英譯中的顯化現(xiàn)象微探
李佳佳
(武漢理工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國內(nèi)外學者對顯化現(xiàn)象的研究成果為法律文本英譯中的顯化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基礎。法律文本漢英翻譯中常用的顯化處理方法有連接詞顯化、動詞名詞化、修飾顯化、語序調整、古語顯化等。對法律文本英譯中的顯化現(xiàn)象進行研究,將有助于提高我國法律文本翻譯的質量。
顯化;法律英語;法律翻譯;翻譯技巧
法律翻譯是一種法律轉換和語言轉換同時進行的雙重工作[1](P12),因此法律翻譯與其他文體的翻譯有一定的差別。法律文體具有高度的嚴肅性和嚴密性,其語言莊重、準確、專業(yè)化及規(guī)范化[2](P200),翻譯時既要忠實于原文,又要符合上述文體風格。
顯化策略作為重要的翻譯技巧,對挖掘源語言中的隱含信息,克服語言和社會文化差異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國內(nèi)外學者對顯化現(xiàn)象從整體到細節(jié)都已經(jīng)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長期積累的研究成果多建立在以文學、科技、新聞等體裁為對象的研究基礎之上,以法律文本為對象的研究工作,在國內(nèi)外則開展得相對較少。因此,及時開展法律文本英譯中的顯化研究,顯得極為迫切和必要。
“顯化”這一術語最早是由法國學者Vinay與Darbelnet在對法語和英語進行文體對比研究時提出的。它作為“一種文體翻譯技巧”,指“在目標語中對原語中隱含的但可以從語境或情境中推斷出的信息加以明確說明的過程?!保?](P15)Vinay與Darbelnet這里所論及的“顯化”,概念較為寬泛。
House從跨文化語用學的視角提出了隱性翻譯和顯性翻譯的概念,其本質是對翻譯歸化和異化思想的發(fā)展。[4](P16~23)Vanderauwera主要是從翻譯技巧入手,指出了譯者所采用的各種顯化手法,這些技巧對詞匯、句法、語篇及文化層面都有涉及,均不在語言系統(tǒng)差異影響之列,屬于非強制顯化范疇,與譯者的個人文體偏好有關。[5](P45~81)
隨著研究的深入,對顯化現(xiàn)象的研究從語言對的單項比較逐漸轉化為雙向比較。Klaudy對顯化進行了最為系統(tǒng)的分類,提出了強制性顯化、選擇性顯化、語用性顯化、翻譯本身固有顯化四種顯化類型。[6]
Baker首次提出了基于語料庫的翻譯研究思想,她認為顯化是翻譯文本相對于非翻譯文本的顯性程度提高,即所謂的類比顯化。[7](P233~250)Schmied&Schaffler將顯化分為結構顯化和非結構顯化兩類,分別體現(xiàn)在詞匯和語法兩個層面。后來又提出了顯化的不對稱假說,并且指出顯化特征可能與文體類型有關。[8](P21~34)
眾多學者對顯化現(xiàn)象作了詳盡的研究,每項研究都有各自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如文體對比、語言文化對比、跨文化語用、翻譯技巧、篇章語言學、話語分析和對比語言學等,盡管上述研究成果不盡相同,但為法律文本英譯時顯化現(xiàn)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基礎。
法律文本規(guī)定了人們在法律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是國家權力意志的體現(xiàn),其英譯本應具有功能對等性,語言上同樣要求莊重、準確、專業(yè)化及規(guī)范化。法律文本在翻譯時應遵循下列原則:準確性與精確性、清晰性與簡明性、一致性與同一性、語言專業(yè)化等。[9](P5)結合上述翻譯原則,筆者從詞匯、句法、篇章等方面對法律英譯本中出現(xiàn)的顯化現(xiàn)象進行了總結歸納。
(一)連接詞的顯化
法律文本中立法句的成分可分為四種:法律主體、法律主觀要件、情況以及條件[10](P43),謂語的修飾成分分為情況和條件。條件狀語在法律文本中頻繁出現(xiàn),在中文中這些條件和情況通常由“如果”、“凡是”引出,而英文則表現(xiàn)為if、where,等等。中文有時會省略這些連接詞,但英文把這些連接詞顯化出來將使法律條文的情況和條件更加清晰。例如:
(1)因而查獲其他正犯或共犯者,免除其刑。①參見《臺灣刑法—貪污治罪條例》第八條。
譯文:Such person shall be exempt from punishment ifas a result of his surrender and his assistance to the police,other accomplices are arrested.
(2)偵查中自白者,減輕其刑。②參見《臺灣刑法—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八條。
譯文:The punishments in Article 3may also be reduced where the accused confesses during the investigation.
(二)動詞名詞化
清晰性與簡明性是法律翻譯的必要原則之一,譯者應在精準的前提下,用簡練的詞語和句式將原文中的內(nèi)容表達出來。名詞化結構表意精煉,能避免冗長累贅的從句結構,使句子結構簡短緊湊;另一方面,名詞化往往表達客觀,使語言較少呈現(xiàn)主觀因素,專門用于嚴肅、客觀地表述所涉及事項。在法律語言中,名詞化通常用來壓縮冗長的法律條文,使之成為意義更加明確和概括的全面陳述,使法律語言表達精煉而準確,也將法律的尊嚴和莊嚴凸顯無疑,體現(xiàn)法律文本的權威性和嚴謹性。例如:
(3)犯第一項之罪者,應于刑之執(zhí)行完畢或赦免后,令入勞動場所,強制工作,其期間為三年;犯前項之罪者,其期間為五年。③參見《臺灣刑法—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
譯文:An offender under the first para-___graph of this Article shall,after completion of the prescribed punishment or grant of amnesty,be required to work in a public service establishment for a period of three years;and five years for an offender under the second paragraph of this Article.
原句中的“執(zhí)行”、“赦免”兩個動詞被翻譯為“completion of the prescribed punishment”和“grant of amnesty”,這樣的名詞化結構使法律文件更具嚴肅性,其表述語氣也從“動”到“靜”,更符合文本目的,也更容易為目的語讀者所理解。
(三)修飾顯化
法律作為一種規(guī)約性文本,準確性與精確性是法律翻譯的基本原則。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不至于因語義上的分歧而發(fā)生糾紛,翻譯時一詞一語都應力求無懈可擊,因而,準確措辭是保證翻譯準確無誤的重要手段。在法律文本的英譯過程中,形容詞或副詞的顯化較為明顯。這種贅言表達正是為了把意思表達得全面具體、精確到位,以避免曲解或者產(chǎn)生歧義。例如:
(4)參與者,處六月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得并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下罰金。④參見《臺灣刑法—組織犯罪防制條例》第三條。
譯文:An indictedparticipant to a racketeering criminal organization shall be punished with a fine of not less than ten million New Taiwan dollars and a term of imprisonment not less than six months and not more than five years.
(5)本條例未規(guī)定者,適用其他法律之規(guī)定。⑤參見《臺灣刑法—貪污治罪條例》第十條。
譯文:Other laws may be applicable for activities not expressly regulated under this Act.
(四)語序調整
由于英語和漢語在表達習慣、語言結構上都存在著很大差異,這使得原句中的某些成分在譯句中的位置和原句中的位置不同。調整語序是法律英譯過程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顯化處理方法。對原句語序進行合理的調整,使其更符合譯文的表達習慣,這將使譯文表達更加清晰明了,從而有助于讀者的理解。例如:
(6)于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本條例修正施行前,犯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三項之罪,或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而有第十二條之情形,于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修正施行后一年內(nèi)自首者,檢察官得為不起訴處分。①參見《臺灣刑法—貪污治罪條例》第十條。
譯文:The prosecutor may dismiss the case or elect not to charge a case of those offenders who are subject to the provisions of Article 12of this statute by virtue of having committed any of the corrupt acts listed in Articles 4through 6with the condition of mitigating circumstances;if the commission of said offense occurred prior to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Amendment to this Statute,January 13,2003,and the person voluntarily surrendered within one year after the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Amendment to this Statute,January 13,2003.
對于此類復雜的句子,可以先抓住句子的主干結構,即所謂的大句結構,然后再逐步深入各個小句子,層層剖析。句子的主干句為“檢察官得為不起訴處分”,處分的是“自首者”,而且是“犯第十一條第一項、第三項之罪,或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而有第十二條之情形”的自首者,情況是“于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本條例修正施行前”、“于九十二年一月十三日修正施行后一年內(nèi)”。理清這些后就很好翻譯了,主干先翻譯出來,修飾語翻譯為who引導的定語從句,放在“自首者”的后面,而條件則翻譯為if引導的條件狀語從句。這樣的復合句邏輯關系更加嚴謹,語義更加清晰,防止了歧義。
(五)古語顯化
中文法律常以少量的文言文,如“茲、系、謹此、之、其”等來表達法律的正式、莊重,而這些文言文有其本身的意思,其內(nèi)涵義則與上下文有緊密的聯(lián)系。此時,就需要譯者采用必要的顯化處理,對其內(nèi)涵義進行翻譯,否則會造成譯文理解的困難。例如:
(7)為保全前三項財物之追繳、價額之追征或財產(chǎn)之抵償,必要時得酌量扣押其財產(chǎn)。②參見《臺灣刑法—貪污治罪條例》第十條。
譯文:To ensure the payment of such restitution the defendant's assets and property
may be subject to seizure.
“其”有六種用法:①第三人稱代詞,相當于“他(她)”、“他們(她們)”、“它(它們)”;“他(她)的”、“他們(她們)的”、“它(它們)的”;②指示代詞,相當于“那”、“那個”、“那些”;③那里面的;④連詞,相當于“如果”、“假使”;⑤助詞,表示揣測、反詰、命令、勸勉;⑥詞尾,在副詞后。這個例子中的“其”就是第一種用法,但法律語言力求嚴謹,為了做到語義準確,防止指代不明確,在翻譯的過程中有時不直接使用這些物主代詞,而是闡釋其在條款中的特指內(nèi)涵。前面條款為“犯第四條至第六條之罪者,其所得財物,應予追繳,并依其情節(jié)分別沒收或發(fā)還被害人”,那么后面的人應該是指這個犯罪人,所以,在這里“其”被翻譯為“defendant's”。
[1]Sarcevic,Susan.New Approach to Legal Translation[M].The Hague: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7.
[2]李克興,張新紅.法律文本與法律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6.
[3]Vinay,Jean-Paul &Jean Darbelnet.Comparative Stylistics of French and English:A Methodology for Translation[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llillg Company,1995.
[4]House,Juliane.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Model Revisited[M].Tubingen:Gunter Narr,1997.
[5]Vanderauwera,Ria.Dutch Novels Translated into English:The Transformation of a“Minority”Literature[M].Amsterdam:Rodopi,1985.
[6]Klaudy,Kinga &Krisztina Karoly.Implicitation in Translation:Empirical Evidence for Operational Asymmetry in Translation[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5(l).
[7]Baker,Mona.Text and Technology: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M].Philadelphia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3.
[8]Schmied,Josef and Hildegard Schaffler.Explicitation as a Universal Feature of Translation[A].Paper from the 1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Research on Computerized Corpora(ICAME 17)[C].Amsterdam:Rodopi,1996.
[9]盧敏.英語法律文本的語言特點與翻譯[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10]Fung.S.and Watson-Brown,A.The Template:A Guide for the Analysis of Complex Legislation[M].London:Institute of Advanced Legal Studies of London Univerity,1994.
H315.9
A
1673-1395(2011)11-0085-03
2011-07 -20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9BYY019)
李佳佳(1987—),女,湖北荊州人,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葉利榮 E-mail:yeliro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