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娟
(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花園小學,江蘇 常州 213000)
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币龠M學生在各方面得到發(fā)展,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改正錯誤,教師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huán)境,授以科學的學習方法,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孩子們真正體會到老師的關(guān)心與愛護,激起他們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這才是為師之道,為師之本。那么當學生犯了錯誤或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教師應(yīng)當如何處理,才能既不體罰學生,又讓學生改正錯誤呢?這就在于教師采用什么方式批評學生。
批評,是教師運用語言手段教育學生行為的一種方法。雖說是一種教育手段,但要求講求藝術(shù),不然會引起學生對教育的一種逆反心理甚至恐懼心理,“視學舍如獄而不肯入,視教師如寇而不欲見”,那就意味著我們在教育上的失敗。
態(tài)度是一個人對某一對象所持有的評價與行為傾向。態(tài)度真誠與否往往能影響人的認識、情感和意志活動。我們批評學生,就是對學生所作所為所持態(tài)度的一種反映。那么批評學生首先要做到態(tài)度真誠,語氣平和。只有以真誠的態(tài)度進行批評,才能喚起學生的真摯情感,對老師的信任感,才有可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批評。相反,如果老師批評的態(tài)度虛偽,方式方法簡單粗暴,那么往往會使學生產(chǎn)生冷漠、疑慮、不安等消極情緒,那么批評就收不到什么效果。
有一次,班級里進行寫字比賽,正當全班學生都埋著頭在認真寫字時,“啪”的一聲,一位學生的墨水瓶被碰翻在地,墨水濺得到處都是,惹得全班學生都盯著看,嚴重影響到比賽的正常進行。我在開始寫字前就再三交代,把鋼筆吸足墨水后就把墨水瓶放好,所以看到這一幕真是氣不打一處來,想走過去狠狠地訓斥那位學生。當我快步走過去,站到他旁邊正準備開罵時,我看到他正手忙腳亂地用紙在擦濺在地上的墨水,用驚慌的眼神不時地看著我。不知怎么的,我的火氣一下子沒有了,我和旁邊的幾個同學一起幫忙打掃,那位同學也像是松了一口氣。在比賽結(jié)束后,我問清了情況,然后我?guī)退治隽藶槭裁磿龇?,讓他以后要注意整理好自己的學習用品。他聽了連連點頭。
“潤物三月雨,催花六月風”。六月的暴風驟雨往往會吹塌房屋,吹倒樹木,看起來氣勢很大,可實際上只是雨過地皮濕;而三月的和風細雨,雖不壯觀,但雨水卻是點滴入地,潤澤萬物。因此,批評學生只能是和風細雨,講求實效,不能暴風驟雨,否則達不到好的效果。
在平時的教育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批評效果,教師必須注意選擇批評的時機。把握最佳的批評時機,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時機不合宜,就會事倍功半,甚至“批”而無功。
1.學生悔悟時,乘勝追擊。做錯了事,有的學生能馬上醒悟,有的學生要經(jīng)過老師的點擊才能明白過來。對前一種學生要及時地進行批評指導(dǎo),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后一種學生,教師不能操之過急,要采取“冷處理”,讓雙方都冷一冷,在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所認識時,再進行批評教育,如打仗時對敵人的乘勝追擊,這樣容易讓學生得到更深刻的認識。找準切入點,事情就容易解決。當然,這一方面的處理要求老師們對學生很了解,平時要了解學生的性格、脾氣,處理時要用恰當?shù)纳駪B(tài)、動作和學生進行交流。
2.學生滿足時,適時點撥。我在批評學生時,經(jīng)常想起陶行知先生教育學生的“三顆糖”的故事,從中獲得的啟示就是:學生在心情放松時,很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能輕易袒露自己的心跡。那么我們就要抓住這樣的時機,適時進行教育,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有個學生,原來各方面表現(xiàn)都還可以,但自從參加學校的體育訓練以來,上課表現(xiàn)不佳,作業(yè)情況更是急劇下降。我找他談過話,好好地和他講道理,可是情況并沒有好轉(zhuǎn),我后來在全班同學面前批評過他幾次,可是他還是那副吊兒郎當?shù)臉幼?,真是讓人很生氣。后來他參加比賽獲得了好名次,我決定利用這次契機好好進行教育。于是在班會課上,我在班級同學面前大大地表揚了他,他聽了一臉的高興,很享受同學們對他的贊賞,接下來做什么事都特別帶勁。放學時,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讓他和我談?wù)勗瓉淼乃同F(xiàn)在的他,他聽了就知道我要說什么了,低著頭想了很大一會兒,抬起頭給我說了一句話:“老師,我會做好的?!敝贿@一句話,我和他都明白了,我的教育目的達到了。
3.學生情緒穩(wěn)定時,曉之以理。在班級中總會碰上一兩個脾氣又倔又犟的學生,你批評他時,會一臉的不服氣,還會用眼瞪你。在學生情緒激烈或者有敵對情緒時,不宜進行批評教育,而應(yīng)該耐心等待,等學生的不良情緒緩解了,能冷靜地接受正確的觀點時,再進行批評教育,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有一次快要上課了,我一走進教室,就見兩個學生各抓著對方的衣服,互不相讓,臉都漲得通紅。我剛一問:“怎么了?”兩個學生都搶著說。我一看情形就知道所花時間不會少,于是就說:“今天老師有些不舒服,上課還要講許多內(nèi)容,我們下課后再處理吧,現(xiàn)在我們先上課?!眱蓚€小家伙看我不幫他們處理,又得到我的承諾,于是都松開手,乖乖坐到位置上上課。等上完課,我喊來他們兩個,看來他們的情緒穩(wěn)定下來了,大概也想清楚了事件的前因后果,于是就讓他們一個一個把事情經(jīng)過描述給我聽,并說一下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對,哪些地方做得不對。最后兩個孩子都支支吾吾,慢慢地低下了頭,于是我開始正式上場,結(jié)果兩人矛盾和解,握手言和。
學生心中自有一桿秤,教師的批評準確、公正才能服眾。有些教師喜歡采用“殺雞給猴看”的方法,但有時會導(dǎo)致處理得不正確,出現(xiàn)一些反效果。批評要有實效,我們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批評要有依據(jù)。我在處理學生之間的糾紛時,會把當事人叫到跟前問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并要有旁觀者的“證詞”,然后給他們擺事實講道理。這樣有的放矢的批評能做出公道的處理,達到教育的目的。
2.批評要有人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感是人與人之間心靈溝通的媒介,只有先“通情”,然后才能“達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帶到雀巢前一樣,讓學生感受嗷嗷待哺的雛雀失去媽媽的情景,“境”刺激了“情”,使學生的情感起了波瀾,起到教育作用。否則學生的思想就不會和教師的批評產(chǎn)生共鳴,教師只是做“無用功”。
3.批評要有方法。批評時處置不當,就會事與愿違,因此我們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時,既不能不講原則,又不能亂扣帽子,可根據(jù)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法,或采取委婉式的批評,或采取激勵式的批評,或采取暗示式的批評。
教育中,表揚和批評同時存在,都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批評作為一種教育方式,應(yīng)具有藝術(shù)性,只有把握好批評的藝術(shù)性,才能取得最佳的批評效果,提高教育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