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shù)铝?/p>
(邳州市官湖初級中學,江蘇 邳州 221300)
目前語文教師都在思考并嘗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方法。目前最為常用的就是生生互動。生生互動,指的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各抒己見,彼此對話、相互交流。學生通過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融,來共享知識、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細膩。誠如蕭伯納所言:一個蘋果跟一個蘋果交換,得到的是一個;一個思想跟一個思想交換,得到的是兩個,甚至更多。借助對話,學生由聽老師一人講到與同桌同班同學交換思考,語文課堂由此呈現(xiàn)出生動活潑的動態(tài)局面,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
1.表面平等的師生“假對話”,在很多時候學生樂不起來。
“你的理解錯了,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看似帶著商討語氣,其實質卻是強勢話語,學生是斷然不敢說的。教師雖然給予學生自由言說的機會,但這只是形式上的,因為整個對話過程都牢牢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是“主宰”而非“主導”。表面上課堂有問有答,但實際不過是教師牽著學生一步步走近事先預設好的答案,教學被封閉在教師設下的“對話圈套”之中,對話蛻變成了課堂表演的“道具”。
2.淺嘗輒止的師生“淺對話”,在很多時候讓學生思考力鈍化。
一位老師教朱自清的《春》時在短短的時間里與學生多次對話:
師:這篇文章描寫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生1:春天。
師:作者寫得美不美?生2:美。
師:在《春》一文中作者的情感是?生3:熱愛春天。
“淺對話”缺少喚醒靈魂的深度,不能讓學生產生深刻的觸動和體驗,對話在課文的淺表滑行,而無法向縱深挺進。對話停留在思維表層面,這樣的對話缺少思維的交鋒,更缺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喚醒和自我反思,這樣的對話不僅是一種嚴重資源的浪費,時間長了還會鈍化學生思想的觸角?!皽\對話”形成的深層原因往往是教師自己對文本缺少深度解讀的底氣,缺乏組織學生進行深層對話的策略,缺少應對學生對話生成的機智。
1.生生互學是衡量語文課堂有效性的最直觀的標尺。
讓學生與學生進行心靈充分對話,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地閱讀。教學中必須充分尊重學生與學生之間對話的權利,讓他們在互學對話中感知、感悟、思考、質疑,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發(fā)現(xiàn)。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感知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提升自己。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體,語文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活力。
2.生生互學是孕育課堂生成的最精彩的舞臺。
案例:一老師導學《詩經·氓》出示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培養(yǎng)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詩作的能力。
(2)反復朗讀并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變化,初步培養(yǎng)鑒賞作品中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生1:我發(fā)現(xiàn)“婚姻破裂”在文中有一處暗示:“將子無怒”,那個男的喜怒無常,是個不穩(wěn)重的人。(這個問題是《氓》的寫法技巧,老師在目標中沒有預設。)
師(停頓片刻):很好,伏筆還不止一處。
生2:“子無良媒”——不是明媒正娶的婚姻!
生3:“爾卜爾筮”——連訂婚的日期都是占卜而定的。
生4:“桑葉”和“鳩鳥”的比興也暗示婚姻的失敗。
生生對話是課堂生成的導火線,對話一經深化,課堂的魅力就呈現(xiàn)出來了。
3.生生互學是體現(xiàn)語文課堂深度和廣度的平臺。
案例:《金岳霖先生》
生1:金岳霖是一個有趣的人。
生2:還有些滑稽。
(老師組織再讀“接觸社會”,突然一個學生站起來。)
生3:初讀的確覺得有趣,然而當我細讀之后,似乎還可體味出另外一種苦味,一種隱含于文本深處的無奈、辛酸和悲涼。
(其他學生此時已經漸漸不再關注金岳霖的滑稽了,開始思考——)
生4:文章寫金先生聽毛主席的話要“接觸社會”,于是每天坐著平板三輪車到王府井轉一大圈,那東張西望的情景,豈能用“好玩”來形容?哲學家金岳霖在文章開始部分是個老頑童,無奈去做違背性情、無關邏輯的社會接觸,的確有些無奈,我也有同感!
課堂因生3的領學,省去老師的很多分析引導,此生一點,眾生皆悟。
克林伯格認為,相互作用的對話都是優(yōu)秀教學的一種本質性標志。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睆睦砟钌现v,對話式閱讀教學是尊重學生主體地位以生為本的教學。生生互動、生生互學的對話式教學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難度,很容易流于形式。如何引導并組織好生生互學?很值得我們思考。
在教學中開展生生互學,要正確處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個體”和“集體”的關系,把學習的個別化與人際互動有機結合起來,既不能以合作學習代替學生的獨立思考,又不可以用獨立思考取代合作學習,力求實現(xiàn)學生個別性和集體性的統(tǒng)一,以達到求同存異、共同提高的目的。為了提高交流的效果,我們既不能只讓少數(shù)“尖子生”表現(xiàn)而其他同學“萬馬齊喑”,又不能流于形式搞滿堂鬧哄哄的“面子工程”。以學生互相啟發(fā)相得益彰為目標,可以通過以下做法達到樂學境界。
1.調動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以促學生整體的互動性。
生生互學,發(fā)揮學生對話的主動性離不開示范與模仿。調動幾個思維敏捷的“尖子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生生對話的標兵,讓“尖子生”起到教師的引領作用,讓生生對話多出幾位“先生”。例如有一次我發(fā)現(xiàn)一名女生自己進行了“一天一句話”的自我寫作訓練法:一天只寫一句話,這句話必須是深刻的感悟,或是優(yōu)美的描繪,我立即建議她主動借閱給同學看。令我吃驚的是,一周后,幾乎全班都行動起來進行 “一天一句話”這種獨特而有效的寫作訓練。課堂上很多同學對問題的見解非常獨特,這種寫作訓練功不可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生個體的主動性不可小覷。
2.引導學生個體思考的準確度,以促生生互學的科學性。
案例:《陳太丘與友期》:“評價友人其人”
生1:友人俗不可耐!
(眾生哄笑——此生過于片面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他人,需及時糾正。)
師:請讀出依據。
生讀: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p>
師:大家來理解“下車引之”。
生2:羞愧了!
生3:能有錯就改!
……(此時生1在反思。)
所以,當有誤讀文本的思考出現(xiàn)時,要引導學生個體思考的準確度,以保證生生互學的科學性。
3.點燃學生個體思考的自省意識,以促生生對話的互啟效應。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的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F(xiàn)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xiàn)出來。學習的發(fā)生起源于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鋪路架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fā)訓練與培養(yǎng),可以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的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天資,開啟學生的心智,放飛學生的情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熱愛語文,學會學習,為學生終身學習語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學生面對某一問題時產生疑問或質疑,而且這個疑問可能有普遍性時,要讓學生呈現(xiàn)這個疑惑,讓其他沒有留意或者沒有發(fā)現(xiàn)這個問題的學生共同進入思考狀態(tài)。
總之,生生互學以它全新的理念為語文課堂注入了無限生機,極大程度激發(fā)了課堂的“能量”,讓學生在對話中受到啟發(fā)觸動,心有所感,智有所啟,情有所思,讓學生以同學為師、為友,樂其所學,學其所樂,語文課堂就達到樂學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