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葆華
(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渭南714000)
流年碎影的感悟俗世人生的洞徹
——讀蔡靜波散文
任葆華
(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陜西渭南714000)
蔡靜波先生的散文正如他之為人,是平實的,是厚道的,率性而不張揚。他的文字后面始終站著一個真實而誠摯的人,并且充滿著一種生活的氣息和世俗的趣味。他的不少散文就是從俗世里來的,但又能深入到了人的靈魂里去。其文辭平實,卻韻味悠長,很是耐讀。
散文;世俗趣味;平實
蔡靜波先生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鄉(xiāng)黨。先前只知道他在唐宋筆記小說研究方面成績斐然,并不知道他還搞文學創(chuàng)作。大概是兩年前一個冬日的黃昏,我在大街上散步,偶然地瞥了一眼路旁的報欄,竟意外地在一家本地的報紙上發(fā)現(xiàn)了他的名字,便忍不住停下腳步,一口氣讀完了那篇文章。當時我感到非常震驚,說實話,真沒想到他還能寫散文,而且寫得非常好。至今猶記得那篇散文的題目是《父親的期盼》。幾天后,碰見他問起此事,我才得知,其實早在十幾年前,他就已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并先后在各地的報刊上發(fā)表了數(shù)十篇作品。
前段日子,他告訴我,想出本散文集子,并囑我寫點東西。蒙他垂青,我欣然應允。但接受之后,又有點惶恐。雖說自己平日里也寫一點文學評論和研究的文字,但我還是深恐自己把握不好,有負他對我的期望,因此遲遲不敢動筆。
很長一段時間里,散文界彌漫著一種尚大之風,舉目所及,多是宏大的歷史追溯和山水感嘆,文化關懷和知識崇拜幾乎窒息了散文的自由精神。過度的抒情與凌空的敘事,更使散文的路子愈走愈窄。在一些寫作的背后,你根本看不到那個渺小的、真實的人。而蔡靜波先生的散文不同,他的文字后面始終站著一個人,一個真實而誠摯的人。他的文字在一種樸拙的記述中體察和丈量著生命的重量,并始終充滿了一種生活的氣息和世俗的趣味。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文學的誠實與溫暖。世事無論大小,情無論深淺,在他的散文里都娓娓道來,不動聲色,文辭平實,卻韻味悠長。他的散文正如他之為人,是平實的,是厚道的,率性而不張揚。在文中,他似乎是在面對自己說話,卻又分明是在對許多人說話。他的話語很親切、很隨和。他無意于教導別人,卻又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啟迪。
蔡靜波先生說,他是一個喜歡懷舊的人。確實如此,在他的這本集子里,有不少篇目都是在回憶昔日的人與事,如《回憶祖父》、《父親的期盼》、《懷念盧匡老師》、《攬?zhí)俊贰ⅰ端鹂弧?、《懷念陳叔》及《鄭老師》等篇什。那些如煙的往事在當時并沒有顯出什么詩情畫意來,但事隔若干年,重新在記憶中喚起來,再次進行體味和感受時,可能由于昔日功利性的考慮早已淡漠或完全消失,經(jīng)歷的另一面的美感價值也就顯示出來了。甚至過去那些苦難的經(jīng)歷,如今隔著歲月的長河看過去,也似乎都變得美好、富有詩意,讓人回味留戀。我喜歡讀蔡靜波先生書中懷舊的文字。他的《回憶祖父》一文給我們講述了一位率直、倔強而又勤勞的中國農(nóng)民一生的艱難遭際。其中祖父的勤儉,對生死的達觀以及他的“錢難掙,屎難吃;要知道屎多難吃,就知道錢多難掙”的感慨,給我留下的印象頗深;《母親的教誨》中,他又讓我認識到了一位勤勞善良,待人寬厚的農(nóng)婦,也明白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父親的期盼》一文寫了父親對他的三個期盼,一是希望他會念報,二是希望他學木匠,三是希望他工作后能承擔家里買煤的錢。進而他寫出了自己對它們體悟。他說:“第一個期盼實質(zhì)上是一個貧民子弟對文化的期盼”,“第二個期盼是一個普通百姓對生存技能的渴望”,“第三個期盼是一個農(nóng)人對老有所養(yǎng)的期盼”。這樣的見解深刻獨到,一針見血。你不能不佩服他的睿智和洞徹;《懷念陳叔》中,陳叔“事緩則圓”的處世哲學,在世事洞明、因勢利導、天隨人意中透露出的人生智慧,更是讓我猶如醍醐灌頂,受益匪淺;而《懷念盧匡老師》一文則寫他拜訪昔日的恩師,敲了半天門沒有人應。于是他想著,師母應該在家吧,就堅持再敲了幾下,同時叫著:
“盧老師?!边@時門里面?zhèn)鞒龌匾?“我爸不在了?!蔽艺f:“我知道不在了,我來看看你媽。”“我媽也不在了”我頓時悲音難禁:“那我就來看看你?!?/p>
讀了這段文字,我更是被他的堅持和真誠深深地打動了。面對這樣的文字,惟一需要的是閱讀,再閱讀,并用心來享受它。因為一切的闡釋都是多余的。
蔡靜波先生的懷舊文字,沒有停留在對過去經(jīng)歷的描述層面上,而是常常能在對過去經(jīng)歷的描述之中見出生命的意義、深刻的思想或動人的詩意來。僅就這一點而言,表明他已經(jīng)具備了成為一個優(yōu)秀散文作家的基本素質(zhì)。
著名的評論家謝有順先生說:“一個好的散文家,一定得有一顆世俗心,同時兼具一種靈魂的視力。他必須能夠在世俗里安妥自己的心靈,必須對實感世界有切身的了解,他才能寫出有心靈質(zhì)量的好散文——所謂的好,就是要從俗世里來,到靈魂里去;所謂的文雅和美感,就是來自靈魂對俗世的覺悟?!保?]我很欣喜地看到,蔡靜波先生不僅具有一顆世俗的心,而且又具有了一定“靈魂的視力”。他的不少散文就是從俗世里來的,但又能深入到了人的靈魂里去。他寫社會現(xiàn)象,如《觀官》、《勢利》、《喝酒》與《上當》,寫人情世故,如《求人》、《人際關系》、《點菜》和《吸煙》等篇,就是源于一顆世俗之心,并且他常常能以自己“靈魂的視力”超越世俗,洞徹一切。面對人生,他有三教之悟;面對“官”,他有三類之分;面對“權力”的追求者,他有“考其昔,察其今,知其未”的明諫……陜西評論家常智奇先生說,“他是一個生活的發(fā)現(xiàn)者,也是一個生活的思考者?!保?]誠如斯言,他對于世俗人生的思考和理解非常深入,也非常到位。我想,只有那些飽經(jīng)滄桑,思想比較敏銳之人,才能達到如此境地。相信讀者同我一樣,讀了他這一組文章,一定能從中學到不少社會知識,從而更進一步認識現(xiàn)實社會,適應社會,并在現(xiàn)實中更好地生存。
蔡靜波先生喜歡交朋友,尤其喜歡交一些文學界的朋友。工作之余,他斷斷續(xù)續(xù)、零零碎碎地寫下了一組可稱之為“文人印象”系列的散文,如《拜訪陳忠實》、《趙熙印象》、《瓷緣》、《初識暢岸》和《段國超先生印象》等。其中寫的多是他與一些作家朋友交往的事情。他喜歡采用白描的手法,簡筆勾勒,雖然多是片段,但富有細節(jié),生動傳神。如他寫陳忠實,僅僅抓住其個性化語言來寫,只三言兩語,陳忠實爽直而又倔強的性格形象,便躍然紙上。他寫段國超老師,只抓住他與人閑談挑剔用詞這一件小事,就把一個老學者嚴謹、認真的個性特征活畫出來。他非常注重以形寫神,其寫法看似平淡無奇,讀來卻頗具一種返璞歸真的意味。
讀了蔡靜波先生的散文之后,許多人都希望能讀到更多些,我也這般想著。在本地的作家中,他是我比較關注和寄予厚望的作家。作為同事和鄉(xiāng)黨,我希望他的散文越寫越好,也相信他是有這個能力的。
(注:蔡靜波先生的散文集《雨中漫步》2010年9月已由太白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1]謝有順.散文的后面站著一個人[J].當代作家評論,2006,(3).
[2]常智奇.雨中漫步·序[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王炳社]
Abstract:The style Mr.Cai’s essays just like himself,is simple,sincere and forthright,buthe does notmakewidely known.Behind his writing,there is always standing a real and sincere person,and is filled with one unique kind of life and the earthly taste.Themost of his essays come from the realworld,but it can go deeply into human spirit.Its language is simple,but its flavor is very long.
Key words:prose;earthly taste;simple
On Cai Jingbo’s Essays in Roaming in the Rain
REN Bao-hu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
I206
A
1009—5128(2011)01—0095—02
2010—11—09
陜西省教育廳科研計劃項目(09JK080)
任葆華(1968—),男,陜西華陰人,渭南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文學批評及沈從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