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淮陰師范學院文通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芻議高校貧困生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
陳晨
(淮陰師范學院文通學院,江蘇 淮安 223001)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家、社會和高校各層面加大了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高校資助體系也逐步健全,但是貧困生感恩意識淡漠也受到社會各界的指責與鄙薄。感恩是對“他愛”的一種道德回應,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道德責任。將感恩教育作為高校資助工作的重要載體來強化感恩意識,有助于喚醒大學生的感恩情懷并擺脫資助過程中的倫理困境,進一步加強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高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
自2007年國家建立健全高校經(jīng)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加大對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力度以來,高校資助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以江蘇為例,2010年全省已經(jīng)落實下達高校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9.59億元,獎勵和資助在校大學生28.62萬人(不含中央部委高校);發(fā)放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6.4億元(含中央部委高校0.6億元)、資助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12.07萬人;安排發(fā)放勤工助學資金9000萬元、16萬名學生獲得勤工助學機會;向8萬余名特困學生發(fā)放生活費補助近3000萬元;為1.8萬名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減免學雜費5000萬元;為3.32萬名高校家庭經(jīng)濟困難新生安排了“綠色通道”,使其順利入學。圓滿實現(xiàn)了省政府“決不讓一名學生因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
綜觀今日高校,部分貧困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把社會各界的資助看成理所應當,忽視了親情、友情和師生情。這反映了當前部分學生感恩意識淡漠甚至喪失,給廣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嚴峻問題。目前高校資助工作研究中對資助過程中的道德培養(yǎng),尤其是感恩教育很少涉及。學校教育,德育為先,感恩教育則是德育的重要內容。目前感恩教育沒有成為資助工作的重要載體,這或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感恩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的方便和恩惠的由衷認可,并試圖以言行加以回報的行為,它包含了心理認知和行為踐行的雙重過程。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也是靈魂上的健康,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它是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基本道德準則。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運用教育方法創(chuàng)造一定的教育氛圍對受教育者實施知恩、感恩、報恩、施恩的教育。從人的發(fā)展來看,馬克思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fā)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fā)展的前提條件。”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認為,在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包括感恩教育在內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它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條件。加強高校貧困生感恩教育,塑造貧困生健全人格,應當成為高校德育工作的當務之急。
1.有利于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在價值
感恩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大學生在受助之后能否具備感恩意識,是衡量其道德素養(yǎng)的基本尺度。感恩是種做人的道德,感恩教育有助于提高德育實效,實現(xiàn)德育目標。在高校資助工作中,經(jīng)濟資助只是手段,而非最終目的,資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從而實現(xiàn)其內在價值。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淡薄是高校德育的失敗,是缺乏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通過人性關懷和情感教育對貧困大學生進行感恩意識培養(yǎng),可以強化德育價值功能,使大學生正確對待所受資助,心懷感激、充滿愛心,學會感恩、懂得回報,從而提高學校德育教育水平,提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在價值。
2.有助于培養(yǎng)貧困大學生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性、人格為本位的價值取向,其本質是人類在對自身的認識、自身的發(fā)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過程中形成的規(guī)范、指導并約束著人類自身的各種活動,表現(xiàn)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擁有健全人格,追求真善美,具備崇高的人生理想和科學的人生信念。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包括道德修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健康和諧的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園文化的核心,它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感恩教育引導大學生自覺地修身、正己,心懷感恩,知恩圖報,將感恩作為自己的基本道德準則。同時,它還引導大學生懂得感恩親人、感恩師友和感恩社會,為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社會性道德品質打下基礎。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需要通過感恩教育來影響其過程。
3.有利于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他們是否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素養(yǎng),對于和諧校園、和諧社會的建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一個人是否講誠信與其是否有一顆感恩的心分不開。誠信是為人之本,學生懷著感恩的心必定會講道德、講誠信,在為人處事方面容易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也易被社會接納,成為社會上受歡迎的人。把感恩教育引入校園文化建設,可以調和大學校園中眾多片面的思想和觀念,促進高校德育建設,加快和諧校園的構建。感恩教育提升了大學生感恩母校與他人的意識,增強其回報社會的責任感,使他們有能力擔當構建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重任。
該研究以蘇北某高等院校為例,研究該校目前資助工作中的感恩教育現(xiàn)狀以及現(xiàn)有的各類感恩教育實際活動與資助工作的關聯(lián)。筆者通過對在校本科生的調查和獲得過經(jīng)濟資助的本科生的訪談,歸納和總結目前該校實行的經(jīng)濟資助與感恩教育現(xiàn)狀中存在的問題,提出適合該校在資助育人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的措施。
該校貧困生認定比例較高,資助工作開展難度較大。該研究針對在校本科生發(fā)放了250份調查問卷,收回237份,其中有效問卷231份;此外,與12位獲得過各類資助的同學進行了座談。調查問卷和座談得出以下結果:
(1)國家助學貸款、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勤工儉學(校內)等資助政策已深入人心。針對該校學生調查他們所知道的資助政策,具體認知度為:助學貸款98.9%、獎學金100%、助學金97%、勤工儉學91.6%。
(2)目前各級部門的資助政策對同學物質和精神上都有很大幫助。調查中84%的同學認為有很大幫助,僅有2%的同學選擇幫助較小或非常小。座談會中一位獲得國家助學貸款和國家勵志獎學金的同學表示:“政府和學校的資助對于我們貧困生來說,不僅是經(jīng)濟上的幫助,而且改變了我們的命運。”
(3)在經(jīng)濟資助工作中開展感恩教育勢在必行。89%的同學認為當前大學生感恩意識正逐漸缺失,有必要針對高校經(jīng)濟資助工作開展感恩教育。而通過對受過資助的12名同學的訪談發(fā)現(xiàn),他們對這一工作的支持率達到100%。
(4)在資助過程中開展感恩教育需要多樣化的形式。對于省教育廳和學校開展的資助征文活動,只有47%的同學知道有此項活動。這種形式并不適合所有人,覆蓋面不高,很多同學不愿意用文字直白地表達情感。
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結果發(fā)現(xiàn),該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感恩教育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約束機制不健全。高校的資助工作側重于受資助者的思想品德、學習成績、人際關系等是否符合資助條件,鼓勵大家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但是并沒有對受資助以后的權利和義務建立有效的約束機制。
(2)感恩教育并未成為高校資助體系中的有機載體,同時在資助過程中的宣傳力度和滲透力不夠。
(3)目前的感恩教育實踐缺乏系統(tǒng)性。只有一些不成體系的小活動,與經(jīng)濟資助工作相比,感恩教育的規(guī)范實踐工作一直處于滯后狀態(tài)。
1.建立權利與義務相統(tǒng)一的感恩約束機制
感恩教育的實現(xiàn)要經(jīng)歷識恩——知恩——報恩三個階段。感恩的最終實現(xiàn)要以具體的行為方式來表達,報恩要以識恩和知恩為前提,感恩的意識和情感最終要外化為感恩行為,即將感恩的心理和意識情感外化為報恩的現(xiàn)實行動。要實現(xiàn)這一過程,一方面依賴于受恩者自身道德水準的高低,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感恩意識要落實到具體的感恩行為,需要一定的機制作為中介來加以保障,而制度就可以充當這樣的中介。世上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任何人都不能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也不能一味付出不享有權利。任何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義務才能享受權利,這是社會秩序順利運行的基礎。當前我國高校普遍實行的資助體系大多是無償幫助。這種資助體系讓很多貧困大學生獲得了救助,使他們擺脫生活上和精神上的困窘,但卻沒有規(guī)定他們應盡的義務,造成大部分學生“等、靠、要”的思想嚴重,感恩意識淡漠。我們不贊成高校在資助過程中給學生套上道德枷鎖,但是也反對大學生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行為。我們要通過倫理約束、制度約束和法律約束來實現(xiàn)資助體系中權利與義務的統(tǒng)一。
2.將感恩教育滲透資助工作的全過程
(1)在貧困生認定中倡導感恩教育
高校每年度實行一次貧困生認定工作。進行認定時,學校要在政策上體現(xiàn)特定的感恩導向,申請者在提出資助申請時,幾乎每項申請都是以填寫表格為開端,申請表格是作為判斷其是否獲得資助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感恩教育要抓住填寫表格,提交資助申請的教育契機,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中,讓學生知恩,把申請理由中是否有感恩的意愿作為是否給予資助的重要參考,引導學生在資助過程的前期知恩、感恩,使學生在申請之初就建立獨立自強的信念。
(2)在資助評審過程中灌輸感恩教育
資助評審的標準、導向是開展感恩教育的基礎。在資助的評審過程中,評審標準導向是感恩教育貫穿資助全過程的關鍵。在各項資助的評選中,評審標準應該涵蓋感恩教育的方方面面,要把具有感恩意識作為評選各項資助最基本的要求或標準,評審中將感恩教育作為評審導向,要求評選的學生必須具備感恩意識。
(3)在資助結果落實后鞏固和強化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一種情感活動,實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動情、以情感人,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要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德育體系中,在資助結果落實后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樹立感恩的典型,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濃烈的感恩氛圍中,從感恩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啟發(fā)和教育。
3.培養(yǎng)貧困生自立自強的精神,加強感恩教育實踐
當代貧困大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自尊、自立意識。對于這個特殊的群體,如果只是一味地提供無償救助,反而不利于其健康心理和感恩意識的養(yǎng)成。而如果能提供一些實踐機會,讓貧困大學生積極參與仍然是資助工作中實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
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中單純的物質資助正在有意地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勤工助學崗位的增多,這也是感恩教育實施的一項重要措施。以筆者所在高校為例,學校資助中心每年為貧困學生提供幾百個校內勤工助學崗位,讓他們憑借自己的勞動去獲得相應的報酬,或以無償勞動作為一種手段去實現(xiàn)對社會的報答,這正是培養(yǎng)感恩意識的有效途徑。在此,勞動已超出了其原有定義,更多地代表了對貧困大學生能力和道德素養(yǎng)的肯定,這必然有利于他們樹立自信,以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活。
感恩教育不僅是讓貧困大學生懂得回報,更是一種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我們應把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作為家庭經(jīng)濟困難學生獲得各項資助的必備條件,讓學生認識到他們是在社會和他人的關愛下成長的,讓他們在接受幫助的同時自覺地將愛心傳遞下去,才是完美人格的實現(xiàn)。
[1]〔德〕石里克.倫理學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潘懋元,王偉康.高等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3]喻文德.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J].當代青年研究,2005,(8).
[4]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20).
[5]魏良友,張贊平.對高校貧困生問題的若干思考[J].中國農(nóng)業(yè)教育,2005,(3).
[6]李元卿.對學生的感恩教育不能少[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4-05-17.
[7]黃文利.淺議大學生感恩教育[J].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G641
A
1673-0046(2011)10-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