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潔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語言與文學研究〕
從目的論視角看電影《喜宴》字幕中稱謂語的翻譯
馬玉潔
(江蘇技術(shù)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1)
影視字幕翻譯有著區(qū)別于其他文學作品翻譯的特點。文章從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目的論角度出發(fā),以電影《喜宴》字幕翻譯中稱謂語的翻譯作為個案進行研究,試圖證明將目的論應用于字幕翻譯中有助于指導翻譯行為,期望能對提高字幕翻譯的質(zhì)量貢獻綿薄之力。
字幕翻譯;目的論;《喜宴》;稱謂語;策略
字幕翻譯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的歐洲,旨在跨越語言障礙,擴大電影的觀眾群。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外電影產(chǎn)業(yè)的繁榮及進口影片數(shù)量的增長,國內(nèi)外電影字幕翻譯產(chǎn)業(yè)也得到蓬勃的發(fā)展。顯而易見,字幕翻譯有別于其他類型的文學翻譯。Gottlieb為字幕翻譯羅列了五大特點,分別是書面的(written)、附加的(additive)、即時的(immediate)、同步的(synchronous)、多種傳播媒介的(polymedia)。本文選取電影《喜宴》字幕中稱謂語的翻譯作為個案進行研究,先分析具體實例,再歸納總結(jié)和提出翻譯策略,試圖整理字幕翻譯中一些有效的策略,以期對影視字幕翻譯水平的提高貢獻微薄之力。
20世紀70年代,賴斯(Katharina Reiss)首次把功能范疇引入翻譯領(lǐng)域,提出了功能翻譯理論的雛形。在此基礎(chǔ)上,弗米爾(Hans J.Vemeer)提出了目的論(Skopostheorie)。在他與賴斯合著的《普通翻譯理論框架》(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一書中,對目的論進行了詳細的闡釋。該理論在其后不斷被發(fā)展和完善。弗米爾認為,語言學理論無法解決所有翻譯問題,并指出翻譯活動是一種有目的(Skopos)的行為活動。目的論涵蓋有三大法則:目的法則(Skopos rule)、語內(nèi)連貫(coherence rule)和語際連貫(fidelity rule)。其中以目的法則為首,指翻譯過程和翻譯策略必須由譯文預期目的或功能決定,也就是目的決定方法(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語內(nèi)連貫(也叫連貫法則)指譯文應具備可讀性和可接受性;語際連貫(忠實法則)是指譯文和原文的連貫性。“連貫”與“忠實”服從于目的法則。根據(jù)目的論,翻譯的標準不再是“對等”(equivalence),而是“充分”(adequacy),也就是充分、有效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因此,譯者在翻譯時,應根據(jù)客戶或委托人的要求,結(jié)合翻譯目的和譯文讀者的特殊情況,選擇適當?shù)姆g方法及策略,對原作進行有選擇、有目的的翻譯。
《喜宴》是著名導演李安早期的作品。電影講述了同性戀旅美華裔高偉同為應付傳統(tǒng)的父母而同偷渡到美國的上海女孩威威假結(jié)婚的故事。復雜糾葛的情節(jié)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表現(xiàn)了中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及父輩與子輩的思想代溝。該劇的字幕翻譯者詹姆士·沙姆斯(James Schamus)多才多藝,身兼電影制作公司總裁、哥倫比亞大學藝術(shù)學院教授及電影制片、編劇、譯者數(shù)職,并與本片導演李安有著長期良好的合作,對中西方文化均有著相當?shù)牧私狻?/p>
《喜宴》面向海內(nèi)外市場發(fā)行,目標觀眾來自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因此,如何妥善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成為譯者最主要的任務(wù)之一。作為一部商業(yè)影片,筆者認為《喜宴》的目的(Skopos)有兩個:其一,娛樂觀眾、賺取票房;其二,表現(xiàn)中西方文化差異和父輩與子輩的思維差異。以下面筆者將從目的論角度出發(fā),著重分析譯者對本片字幕中稱謂語進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
稱謂語廣泛應用于各種語言中,起著重要的社交禮儀作用。稱謂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中西方由于宗教信仰、價值觀念和社會結(jié)構(gòu)等方面的不同,導致稱謂語的差異十分明顯。中國的稱謂語體系非常復雜,人們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對象會采取不同的稱謂;而在英語體系中,稱謂語卻相對簡單。在電影《喜宴》的字幕翻譯中,稱謂語的處理從側(cè)面反應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征?;谧髡咴诘谌?jié)中分析的電影的兩大目的,譯者對稱謂語翻譯采取了如下策略:
1.略譯法(omission)
Gottlieb曾指出字幕譯文受到形式 (數(shù)量)的限制,也就是時間因素及空間因素的制約。時間因素指字幕譯文在銀幕上持續(xù)的時間受到電影語言聲道和視覺通道的限制,即字幕譯文必須與人物對白、動作和畫面同步;同時,譯文為滿足觀眾閱讀需求在字數(shù)上受到空間限制?;谝陨侠碛桑敺Q謂難以在短時間內(nèi)被目標觀眾(target audience)理解,同時對影片情節(jié)的推動不起關(guān)鍵作用的時候,譯者采用略譯法。具體情況如下:例如:
毛妹:唉!累死了!高哥哥,不好意思,麻煩你啦!
Sister Mao:I’m exhausted.Sorry to put you out.
毛妹是婚介所推薦給高偉同的父母的最佳兒媳人選,于是偉同父母安排偉同去美國機場接毛妹,借機撮合二人。毛妹初見偉同,稱呼其為“高哥哥”,直譯為“Brother Gao”。在漢語中“哥哥”、“妹妹”的使用范圍不僅局限于有血緣關(guān)系的兄妹之間,無血親的男女,如關(guān)系親近,也可以兄妹相稱。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便以“寶哥哥”和“林妹妹”相稱,一來因為他們的遠親關(guān)系,二來體現(xiàn)了兩者的親密關(guān)系。但是在英文版本中,譯者并未將“高哥哥”直譯。究其原因,英文中的“brother”和“sister”除了表兄弟姊妹之外,更普遍的用于教友之間彼此稱呼。略譯在此能使對中國稱謂文化不甚了解的英語觀眾有效避免誤解偉同與毛妹的關(guān)系。例如:
偉同爸:威威沒來???
偉同:她在那兒。
威威:高伯伯、高媽媽,你們好。
Pa:Where’s Wei-wei?
Wai:Over there.
Wei-wei:Pleased to meet you.
偉同的父母來參加偉同與威威的“假結(jié)婚”,當然此刻老兩口并不知這場喜宴是個謊言。在機場,威威作為偉同的未婚妻第一次向偉同的父母問好:“高伯伯、高媽媽,你們好?!保芍弊g為:“How do you do,Uncle and Aunt Gao?”然而在英譯本中,表示稱呼的“uncle”和“aunt”被略譯。中國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長幼有序,晚輩對長輩慣以“伯伯”、“叔叔”、“阿姨”等稱呼,可表示親屬關(guān)系,亦可僅用于表達敬重。而在英語文化中,直呼其名是很常見的,不同職位、性別、年齡的人之間都以名相稱,表示親近。譯者沙姆斯在處理這兩個稱謂時采取了略譯的策略,以減少觀眾對字幕的分析時間,同時更符合目的語觀眾的文化背景。
2.改譯法(adaptation)
當稱謂在句子中有特殊的含義或重要作用,略譯法便不再適用。在不影響目標觀眾輕松觀影的前提下將原文忠實充分(adequacy)地傳達,這就是改譯法的目的所在。例如:
Wai:Love muffin,time to make the doughnuts.
Simon:How was my performance on the first day?
Wai:About a B-plus.
偉同:親愛的燒餅,起床啦。
賽門:我第一天表現(xiàn)如何?
偉同:給你乙上。
以上是偉同與他的同性愛人賽門之間的對白,賽門詢問偉同,自己第一天的表現(xiàn)是否取得偉同父母的好感。中英文字幕版本在稱謂上的差異顯而易見?!發(fā)ove muffin”(愛之松餅)是西方愛侶之間的昵稱。Muffin(松餅)之于西方觀眾就好比大餅油條之于中國觀眾,是一種常見的食物。但是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西方觀眾群體熟知的muffin對于為數(shù)可觀的中國觀眾來說還是新鮮詞,故直譯為“愛之松餅”顯然易使中國觀眾如墜云霧。而“l(fā)ove muffin”是偉同對賽門的愛稱,暗示了兩者之間的愛侶關(guān)系,又不適宜略譯。譯者在此巧妙的將“l(fā)ove muffin”改譯為“親愛的燒餅”,既保留原句的大意,又不失風趣俏皮,引中國觀眾會心一笑。
3.闡釋法(exposition)
有些稱謂蘊含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概念微妙,無法直譯?!坝耙暦g的即時性和大眾性卻規(guī)定了影視翻譯必須以目的語觀眾為中心,適當照顧到他們的語言水平”。故在翻譯此類稱謂時,需適當加以闡釋,以幫助目的觀眾理解。
老陳:師長,這是我的館子啊。
偉同爸:你的館子?
老陳:小三子開的,不跟我開的一樣嘛!
Old Chen:Commander,this is my restaurant.
Pa:Your restaurant?
Old Chen:It’s my third son’s.But what is his,is mine.
“小三子”是父親對三兒子的昵稱及謙稱,與“我的第三個兒子”相比,“小三子”更隨意、更謙和也更親昵,在英語中并無對應譯法。然而“影視字幕是閃現(xiàn)在屏幕上的文字,一現(xiàn)即逝,不像書本上的文字,可供讀者前后參照”。時間的限制導致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無法在字幕翻譯時得到充分的解釋。正如作者在第二節(jié)所闡釋的,連貫法則需服從目的法則,于是“my third son”(我的第三個兒子)雖不精確,但是能有效幫助目標語觀眾理解劇情、輕松觀影,故仍舊是充分的翻譯。例如:
偉同爸:王處長,各位來賓,小兒偉同和顧威威小姐結(jié)婚,由于準備得非常倉促,未提前通知各位,本人在此致歉。
Pa:Chief Wang and distinguished guests…my son’s marriage to Wei-wei…was very simple,sudden…and caught you by surprise.With my sincerest apologies…
這是偉同爸爸在喜宴上的致辭?!靶骸笔歉赣H對兒子的謙稱,一般用于正式場合,與之類似的謙稱在漢語中比比皆是,如:犬子、寒舍、在下,等等。但是這些詞在英語中并沒有直接對應的翻譯。當然譯者亦可選擇對“小兒”進行詳盡的闡釋,如譯為:my humble son。譯者在此將其簡單譯為“my son”(我的兒子),盡管沒有體現(xiàn)出自謙的意味,但是與電影的目的(Skopos)保持一致,即在不會破壞觀眾理解和不會減慢觀眾的閱讀速度的前提下,向目標觀眾提供相關(guān)的盡量全面的信息。
基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字幕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交際活動,其目的就是在有限的時空內(nèi)以最有效的辦法傳達最相關(guān)的信息,并幫助譯文受眾(觀眾)以較小的努力獲得適當?shù)恼Z境效果。在這樣特殊的前提下,稱謂語的翻譯除卻需考慮中英稱謂體系的差異之外,還需考慮到字幕的特殊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采取適當?shù)姆g手法,如略譯法、改譯法和闡釋法,以順利實現(xiàn)字幕翻譯的功能。
[1]張春柏.影視翻譯初探[J].中國翻譯,1998,(2):50.
[2]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7.
[3]蔣曙.跨文化交流中的稱謂語對比研究[J].價值工程,2011,(4):326.
H315.9
A
1673-0046(2011)09-017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