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春梅
(太原師范學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高?!吨袊肪V要》課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探索
郭春梅
(太原師范學院 思政部, 山西 太原 030012)
高?!吨袊F(xiàn)代史綱要》課程要使學生從“被教育”變?yōu)椤扒笾R”,首先要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求任課教師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對最新成果的把握,對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引導,在授課過程中進行重點的理論分析,組織好學生的課題組活動,引導學生閱讀相關歷史書籍談感受,師生進行有益的課下交流,從而變學生為主動“求知識”。
中國近代史綱要;學習興趣;教學引導;求知識
目前,我國高校《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擔負著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然而,這門功課往往是上百人的大課,又是公共必修課,學生的專業(yè)知識有限,師生互動就受到了教學環(huán)境的局限,同時也影響了這門課的教學效果。往往是上課時老師登上講臺,下課后師生脫離了聯(lián)系;學生敷衍上課成為常態(tài),不主動學習,被動接受教育,甚至是為了學分上課的大有人在,因此,改變這種教學方式,改學生“被教育”為“求知識”就成為了這門課很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如何在上百人的大課中做到這點呢?筆者認為首先要利用和創(chuàng)造一切皆可利用的條件,引起他們對這門課的興趣;其次,培養(yǎng)他們分析問題和把握問題的能力。俗話說,興趣是成功的動力和源泉,有了興趣自然會對一些事件和知識進行求索與求證,這也會帶動他們進行更為廣泛的閱讀,從而也就逐漸積累了相應的知識,也為學生改“被教育”為“求知識”做了準備。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時刻加以引導。
首先,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對課本知識的把握,同時對學生感興趣的一些熱點問題進行引導?!毒V要》課程跨度大,涉及時間久,歷史事件跌宕起伏,中國近現(xiàn)代風云人物盡顯其中,這就使教師有了引導學生入門的機會。對教師而言,首先要對教學進行積極的設計。比如在講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中英第一次的接觸,就要向?qū)W生介紹目前史學界對此的不同看法與爭論,對比中西方的情況后,設問鴉片戰(zhàn)爭是否可以避免?在講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請學生思考并對他們提問,當時的中國是否只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一條道路可以走?綜合各種觀點后他們會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認識,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恨不能改變歷史,使中國的歷史重新走過。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這個問題會引發(fā)學生積極的思考,甚至有很激烈的辯論。
其次,介紹引進新的史學界研究成果。要對最新的科研成果有了解和把握,同時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思考聯(lián)系課本知識有深度地滲透到教學之中。《綱要》課中要突出的主線和解決的問題離不開大家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比如林則徐、洪秀全、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蔣介石和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的事件,隨著最近幾年新資料的不斷公開和發(fā)掘,有很多新的成果問世,如維新運動失敗原因中康有為因素的重新認識;蔣介石日記的公布,楊天石先生對蔣介石資料的最新研究,揭示出蔣介石在某些事件中的心理和真實想法等。在教師向?qū)W生介紹這些新的研究成果的時候,使得大家對感興趣的歷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更加客觀的認識,對學生而言,這完全是一種新認識,這種與中學迥然不同的教學方法必然會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筆者在向文學院、舞蹈系、體育系和物理系的學生授課時,學生均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興趣,下課后很多學生自覺到圖書館去借閱相關的書籍。
第三,要不斷提高課件的品質(zhì)和授課內(nèi)容,要有重點,重點在理論分析上,而不在過程上?!毒V要》課程,要想改學生“被教育”為“求知識”,其中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之一就是要重點進行理論的分析。它要求教師對當時中國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進行理論的詳細深入分析,比如,在講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時,重點會分析中國主權一步步的喪失;講到戊戌維新時,筆者會把當時的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維新進行較詳細的比較;講到現(xiàn)代日本的軍國主義右傾時,會對日本天皇、日本文化及美國的戰(zhàn)后對日政策進行分析。經(jīng)過這樣詳細分析,很多問題為什么會有如此的結果就會一目了然。同時也給學生的分析思路進行了捋清,使學生的分析能力得到了鍛煉,也使得他們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加強。
在給學生進行了有意的引導和分析的示范后,此時的學生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很大的主動學習的興趣,教師應當為學生表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想法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一些機會和條件。比如,進行課題組的活動,筆者在進行了幾年的課題組活動后認為,課題組學生是否能成為主體是課題組質(zhì)量高低的關鍵,這具有很大的伸縮性。這就要求教師要給學生以細致的嚴格的要求。詳細制定課題組的細則,杜絕學生的抄襲和空談,明確指出自己的分析和自己的座談的得分要遠遠高于應付的文章,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自己的分析,同時讓學生自己選打分代表,組織學生評分小組,讓他們自己給自己打分,在課題組活動期間,把整個教室的管理交給學生,如課堂紀律、互動提問、辯論等。由于學生每天學習生活在一起,他們自己組織和提問的效果往往會配合默契,效果很好。
對教師而言,還要關注學生所選課題,首先要求學生把所選課題上報給教師,一方面教師予以把關,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課題題目做相應的了解,在進行講評時能有深度地給學生指出他們的長處和不足,起引導的畫龍點睛的作用,鼓勵他們表現(xiàn)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分析。現(xiàn)在的大學生成長于一個相對自由和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獨立的人格、活得瀟灑在很大程度上使他們敢說真話,敢于表現(xiàn)自己,這就使我們了解學生在課堂上表現(xiàn)自己的思想動態(tài)和真實想法有了更多的可能,和他們進行互動的教學方式,尤其是讓學生自己顯示自己的思想就顯得很重要。
此外,當學生對所上課程有了一定的興趣后,對下一堂課的內(nèi)容和要閱讀的文章要提前布置給學生,這樣學生在交流時會有內(nèi)容有依據(jù)有深度地去談、去表現(xiàn)不同的看法,越有內(nèi)容有深度,越想看課外書,由此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促進學生不斷學習和提高。
閱讀歷史書籍談感受?!毒V要》課程涉及的內(nèi)容人物事件很多,其中有關的感人肺腑的事件也很多,每一章選一些小文章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或課堂閱讀,能加深他們對這門課的感性和理論認識。如《趙一曼受刑記》、《清朝文字獄》、《西行漫記》、《菊與刀》、《毛澤東傳》等,這些歷史書籍既增加學生的知識興趣,也增加了學生對這門課的了解,拓展了知識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思考。閱讀歷史書籍之后,讓他們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樣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們求知的積極性。
課下交流。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學生就會主動和教師進行交流,而教師應當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不論這種想法是否成熟,但畢竟是他們自己的分析,要加以鼓勵。所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走上講臺練習發(fā)言,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認識,學生互相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加以引導,在重大問題上加以澄清和闡釋,得出正確的結論。
總之,從學生上這門課開始,逐漸改學生“被教育”為“求知識”是一個有可能實現(xiàn)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授課教師的逐步引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表達自己思想認識的條件有所具備,他們的求知欲和學習熱情就會迸發(fā)出來。
【責任編輯 馮自變】
2011-01-18
郭春梅(1957-),女,山西文水人,太原師范學院思政部教授,碩士。
1672-2035(2011)02-0165-02
G642.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