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財貿(mào)管理干部學院 黃麗文
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旅游業(yè)已經(jīng)成為全球經(jīng)濟中發(fā)展勢頭最強勁和規(guī)模最大的產(chǎn)業(yè)之一。中國政府提出了“把旅游業(yè)培育成國民經(jīng)濟的戰(zhàn)略性支柱產(chǎn)業(yè)”,旅游業(yè)的地位顯著提高,在不遠的將來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最受歡迎的旅游目標國。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強,入境游的比例每年都在增長,我國已成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國,旅游外匯收入居全球第六位。[1]涉外旅游業(yè)務中,旅游英語翻譯至關重要,中國的名山大川、名勝古跡、風土人情呼喚著高質(zhì)量的英語介紹吸引更多的國外游客。旅游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屬性,旅游本身也是一種文化體驗,因此,研究旅游英語中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正確處理文化因素、提高旅游英語翻譯的整體質(zhì)量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
旅游產(chǎn)品本身是否有吸引力,是否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性不僅僅依賴于旅游資源的外在景觀,更大程度上取決于旅游資源的文化內(nèi)涵。[2]文化使景觀變得更加鮮活生動,讓人浮想聯(lián)翩,繼而印象深刻。旅游文化是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旅游業(yè)保持自身特色、長久不衰的決定因素。隨著人們經(jīng)濟能力的提高,旅游活動不僅是物質(zhì)消費,更是一種文化消費,是一種高級的精神需求,不是以文化為主導的旅游往往是蒼白的、缺乏吸引力和競爭力的。毫不夸張的說,文化是旅游業(yè)的靈魂。
旅游英語屬于專門用途英語(SPE),和通用英語相比較具有自身的特點: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組成部分,旅游英語的專業(yè)性和實用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國際旅游業(yè)務中,旅行社、機構及旅游業(yè)服務人員都需要用英語向國外游客及旅行社、機構介紹、宣傳有關旅游目的地的旅游環(huán)境,包括住宿、餐飲、交通、觀光、娛樂等方面的內(nèi)容,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旅游業(yè)就是一項綜合性的事業(yè),旅游英語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泛,具有很強的綜合性。除了過硬的英語專業(yè)知識以外,還包括旅游經(jīng)濟、法規(guī)、心理學、公共關系等領域的知識。
旅游英語具有趣味性,一方面旨在吸引潛在國際游客的注意,使其發(fā)生興趣,產(chǎn)生旅游欲望,最終導致旅游消費,另一方面是使入境的國際游客,在旅游過程當中享受到旅游的樂趣。
文化性是旅游英語最為突出的特征。翻譯旅游英語資料的主要任務是展示中國悠久燦爛的東方文明和文化。例如:“西安市地處陜西省中部的關中平原, 古稱‘長安’,長安是著名的‘絲綢之路’的起點。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譯文如下:The city of Xi’an lies on the Central Shaanxi Plain.It was called Chang’an in ancient times, meaning “permanent peace and stability”.It marked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world-famous Silk Road.It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Four Ancient Cities of the World, together with Rome, Athens, and Istanbul.這段譯文中增加了“長安”命名寓意的說明,并具體列出了世界四大古都的名稱(見劃線部分),是對原文文化內(nèi)涵的重釋,充分體現(xiàn)了旅游翻譯的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業(yè)的靈魂,文化差異和翻譯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翻譯離不開文化,文化也離不開翻譯。下面我們來探討文化差異在旅游英語翻譯中的具體表現(xiàn):
宗教和文明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幾千年來中國崇尚儒教和道教,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來源和重要基礎之一。[3]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識的情況下,見到“the end of the world” 肯定會理所當然的認為世界末日的來臨,然而,在基督教中,人們卻認為是“伸張正義的時刻,所以,當西方人說“the end of the world”時,實際上相當于中國的俗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旅游景點的介紹中經(jīng)常涉及到該旅游景點的歷史文化,在翻譯中應該加以注意,必要時要對歷史背景進行簡單的解釋說明, 讓國外游客能夠接受。忽視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將導致翻譯失敗。來看下面的例子:
地處長江南岸的江蘇省省會城市南京,曾被稱為“六朝古都”或“十代都會”,有著輝煌的文化遺產(chǎn)。Nanjing, meaning “Southern Capital”, lies exactly on the south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It serves as the capital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Historically, it used to be the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or called the national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
很顯然,譯者將“十代都會”譯成了“the national capital of ten dynasties”,這是不嚴格也是不準確的,十代當中的有幾代是不能稱為dynasty的。原因譯者沒有理解“十代都會”的真正含義,南京至今已有近2500年歷史,先后有東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王朝在這里建都,史稱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國,以及國民黨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歷史上盛稱為“六朝勝地、十代都會”。 通過研究歷史知識我們明確了十代當中的有幾代是不能稱為dynasty的,所以將譯文改為it used to be the capital of six dynasties and the national capital ten times 才是合適的。
在翻譯地理名稱時應該尊重原有的翻譯并且注意地名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蘭州曾被稱為“金城”,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上千年來,蘭州仍然是河西走廊的一個長期繁榮發(fā)展的重要城市。Lanzhou,once called “Jin-cheng”(i.e.Gold City)before,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0 years.In the successive hundreds of years,Lanzhou remained a significant city along Hexi Corridor and achieved a long period of prosperity.此處涉及兩個地理名詞:一是“金城”,二是“河西走廊”。金城自古為戰(zhàn)略要地,是通往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咽喉,由于這里一面為河,一面為山,地勢險要,人們由地勢險要固若金湯之意而取名“金城”。所以,“金城”并不是指“金子之城”的含義,譯為“gold city”顯然不妥。另外,“河西走廊”簡單的譯為“Hexi Corridor”游客不能理解隱含其中的文化寓意。所以考慮到地理文化的因素,我們將原文改譯為:Lanzhou was once called the “city of metal”, which means a strongly forti fi ed city.It has a history of over 2000 years.During the period of some 1000 years,Lanzhou has remained an important and prosperous city along the Hexi Corridor (or the Corridor West of the Yellow River).
一個民族的傳統(tǒng)飲食,反映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特點。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中式菜肴的命名往往直接反映人們的偏好,內(nèi)心的情感及愿望,給烹飪的菜肴取一個吉祥如意或者美麗優(yōu)雅的名稱,如:四喜丸子、游龍戲鳳等。而西方的菜肴的名稱大多是寫實性質(zhì)的,菜名真實的描述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以及特點。所以,在翻譯菜名的時候需要注意這種差異,例如:“龍鳳會”譯成“stewed snake & chicken”;“全家?!弊g成“stewed assorted meats”;“螞蟻上樹”譯成 “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并且在翻譯中還要考慮到文化差異和譯名的可接受性,比如“西湖藕粉”不該翻譯成“l(fā)otus root starch”,因為在西方“starch”容易使人產(chǎn)生肥胖的聯(lián)想,所以應該翻譯成“l(fā)otus root paste,powder 或pudding”讓國際游客更容易接受。
旅游英語翻譯屬于專業(yè)翻譯,是涉及旅游活動、旅游專業(yè)和行業(yè)的翻譯實踐和研究,不僅是一種跨語言、跨社會、跨時空的交際活動,同時和其他類型的翻譯相比跨文化、跨宗教的特點更為突出、更為典型。[4]譯者應該增強文化意識,弘揚中華文化。
當譯者拿到旅游翻譯資料時很重要的一點是要研究材料中涉及的文化內(nèi)涵,切不可生翻硬譯,否則就會出現(xiàn)翻譯失誤。例如上文中提到的蘭州稱為“金城”,不能想當然的認為此處的“金”是“黃金”的含義將之譯為“Gold City”, 作為譯者應該有一種文化意識,去研究和考證“金城”背后的含義到底是什么,蘭州為什么稱為“金城”,才能保證譯文的準確性。這種文化意識養(yǎng)成需要譯者平時注重學習,博覽群書,增強文化底蘊。
譯者不僅要熟知旅游材料中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要考慮游客的文化背景,正確處理兩者間的文化差異。不同文化在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社會規(guī)范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在翻譯中應該從多個視角理解兩種文化間的差異,保證譯文的普遍可接受性。
總之,旅游英語翻譯中涉及的文化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深度挖掘文化因素,重視中西文化差異,譯文才能更容易被接受,使國外游客在異國他鄉(xiāng)克服語言障礙、風俗習慣的困難,享受旅游的快樂。
[1]王曉玲.譯者素養(yǎng)與旅游英語翻譯[J].唐山學院學報,2009.
[2]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
[4]陳剛.旅游英語導譯教程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