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彬 于桂娥 張艷彥
(1.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浙江工商大學財會學院)
理工類高校會計學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
◆劉洪彬1于桂娥2張艷彥1
(1.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2.浙江工商大學財會學院)
理工類高校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針對現存的問題,提出了理工類高校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目標定位,并以此為基礎,從教學模式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改進、教學學時設置、教案設計、開展與各專業(yè)需求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設計、構建“多元考核,立體模擬”的實踐環(huán)節(jié)以及考核方式的綜合化、多元化等方面,研究分析了《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改革內容。
理工類高校 非會計學專業(yè) 會計學 公選課
國外對會計學教育問題的研究成果很多,但都集中在會計職業(yè)人才教育方面,而專門針對非會計職業(yè)人才教育的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研究幾乎未見。在國內的相關研究成果中,也存在類似現象,針對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的教學研究較少,如張健(2010),陳敏等(2009),趙瑩等(2006),賈華芳(2006),權英淑(2003),更多的都是對會計專業(yè)會計教學研究。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國外的會計教育體系與國內不同,其學生選課更加靈活多樣,而且學分制較為普遍,這為學生各種專業(yè)課程學習的選擇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而國內的會計公選課教學課程通常納入了會計學專業(yè)的教學計劃范疇,區(qū)別往往在于授課內容與授課課時的多少。這導致了相關研究成果較少。這一方面凸顯了該問題研究的重要性,也增加了該問題的研究難度。
隨著通識教育和素質教育意識的日益普及以及環(huán)境的影響,理工類高校非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普遍將會計學課程納入其公選課的基本選擇范疇,理工科專業(yè)學生尤為明顯。
研究該問題的意義在于:
一是因學生主體的特殊性,使其有研究的必要性。理工類高校選擇會計學公選課的非會計學專業(yè)學生主體主要為理工類學生,與財經類院校的非會計學專業(yè)的學生相比,其會計學相關的知識幾乎為空白,這使得如何通過一門會計學公選課使其了解和掌握會計的核心知識和基本技能沒有經驗可以借鑒,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二是與其他同類院校相互交流,共同推進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的發(fā)展。在我國高校中理工類綜合院校所占比例較大,對這一類學生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研究具有較為廣泛的示范意義,有利于在同類院校中進行教學經驗的交流,以共同推進理工類背景學生的會計學課程的教學發(fā)展。
三是教學改革有助于提升公選課學生的自身素質。公選課學生背景多為理工科專業(yè),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財務會計知識,是其畢業(yè)后能夠進一步提高其業(yè)務水平的重要基礎,尤其是對于從事相關業(yè)務的管理工作而言更是如此。
基于文獻和筆者所作調查的結果,理工類高校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課程教學目標定位不清晰
對理工類非會計學專業(yè)學生而言,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目標的定位仍不是很清晰,更多的是作為財會知識普及課進行定位的,這顯然不能滿足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其能夠參與企業(yè)相關經營管理所具備的財務基本素質的要求。
2.課時安排較少,未得到足夠的重視
從學校方面看,在理工類高校,其課時安排通常為32學時,而且僅僅是作為學生跨專業(yè)選修課而設置的,并沒有將其按照學生綜合素質必備的知識架構進行安排;從學生方面看,因重視不夠,通常只安排2學分,導致部分學生選修該課程僅僅是為了獲得相應的學分,并未將其提升到必備的綜合素質的高度。
3.課程內容設置不合理
理工類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授課內容基本沒有針對理工科專業(yè)背景進行有效設置,基本屬于會計學專業(yè)《基礎會計學》課程的縮減版,從教師課堂教學到教學管理來看,這樣的課程內容設置明顯不能滿足需求,也失去了提升綜合素質的意義。
4.教學方式僵化
對理工科等非會計學專業(yè)學生的《會計學》公選課課程教學,往往是大班大教室集中授課,且以課堂講授為主,最多輔以多媒體課件;因受到課時、教學內容設置等因素的制約,難以進行案例分析、小組討論,而且通常都沒有設置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
基于現存的問題,首先應該解決教學目標定位,這是教學內容設置以及教學手段、方式等改革的基礎和前提。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條雖明確規(guī)定了會計專業(yè)的教學目標,但這并不適合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目標,而且其本身的規(guī)定就較為模糊,因此,借鑒意義也不強;而現有的相關文獻中也較少涉及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目標研究。本文認為,進行會計學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首要的問題是要明確其教學目標給予其恰當定位,這是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假定非會計學專業(yè)學生自主選擇會計學公選課的動機是——補充財務知識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并期望參與企業(yè)管理,進而確定教學目標——了解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具備基本的能夠利用財務信息進行分析并輔助決策的能力。
鑒于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目標的“功利性”特點,對會計學公選課進行教學改革將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作,具體教學改革內容包括: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
1.教學模式的改革
會計學公選課教學不同于會計專業(yè)教學,具有學生相關知識較少、課時較少、教學內容很多、學生需求較多、課程安排較為緊湊等點。為實現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目標——“了解會計信息的生成過程、具備基本的能夠利用財務信息進行分析并輔助決策的能力”的教學目標,需要實施以目標為導向的會計學公選課教學模式,即貫徹以學生為中心,以分析及決策為動因,以問題(案例)為基礎,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方式,探索形成發(fā)現式、探索性的含有案例教學、互動式教學、實踐教學在內的多元化的教學模式。
2.教學內容的改進
因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的特殊性,其教學內容也應進行相應調整,而不能簡單地套用會計學專業(yè)的教學內容。改進后的教學內容應是“四位一體化”,即包括認知會計信息(即財務報告)、生成會計信息、會計信息分析、會計信息決策四個主體部分,這樣的內容安排涵蓋了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財務管理、管理會計等課程的核心內容。這些課程是進行財務分析決策的基礎。
因課程教學面對的是多種類型的人才,因此,應在教學內容中針對不同學生的專業(yè)特點,進行適當區(qū)別尤其是實踐課程教學應結合學生各自專業(yè)領域背景,以各自所在專業(yè)領域企業(yè)為案例,如對工程管理專業(yè)學生,應用工程單位業(yè)務實例教學,讓學生在熟悉的專業(yè)業(yè)務活動中,結合專業(yè)知識加深會計業(yè)務學習。這樣能夠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會計業(yè)務與專業(yè)業(yè)務的聯(lián)系性,從而起到專業(yè)學習與財會知識學習相互滲透,相得益彰的效果。
3.教學學時設置
對理工類非會計專業(yè)會計學教學面對的對象均是未來的會計信息使用者,而不是會計信息生成者,因此,需按照“四位一體化”教學內容編輯教學大綱;從教學實踐來看,總學時不低于48學時是比較合理的設置。既能保證必要的理論講授,也能給予學生一定程度的實踐訓練包括進行適當的案例分析。
4.教案設計
教案是實現教學目標極為重要的內容,為配合會計學公選課的教學,將以新設計的教學內容為主,采用改進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設計靈活的、開放式,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的教案。
5.開展與各專業(yè)需求相結合的教學形式
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的教學方法應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而非僅是被動地接受,這需要開展能夠與學生不同專業(yè)背景、不同專業(yè)需求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在教學中,要減少老師主講內容更多地限于介紹主題、并靈活采用案例和問題方式的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實現從單向式的演講到教師和學生討論為主的雙向性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多元化而非唯一答案的問題思考,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能夠積極尋找有關的資料,教師與學生共同提出多元化的解決辦法,并強調培養(yǎng)學生在分析和決策中的表達與說服能力而不僅是紙面的分析決策結果。
在以學生為主的互動教學方法中,還將嘗試探索組織學生進行研討會、案例分析、小組討論等形式,以拓展更多的渠道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針對教學過程中的不同情況,廣泛采取講授法、案例法、探究法、實驗法、互位法等多元化教學方法,引入三維學習立方體模型,創(chuàng)設以人為本的情趣課堂,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習效果。
在教學手段方面,將充分利用信息和網絡功能,將多媒體教學呈現的圖文并茂的教學手段融入教學過程中,如將企業(yè)產、供、銷的過程,會計信息的加工過程等攝錄成教學錄像短片,可以讓學生迅速理解并掌握會計基礎工作的核心,而這在原來的教學中因學生缺少實踐經驗從而被理解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同時,也可以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接受更充分的信息。
5.教學案例的選擇與設計
為實現會計學公選課教學目標,適當的案例是必可少的。理工類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應以成功的案例為基礎進行選擇,并適當修改以使其適應本課程的教學需要,尤其是要注意尋找或設計與學生不同專業(yè)背景相關的實踐案例,從而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提升其參與程度,從而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所學習財會知識的有用性。開展案例教學,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于:一是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專業(yè)學生財會知識的需求,二是需要嚴格各種考核方式的管理辦法,引入淘汰機制。
6.構建“多元考核,立體模擬”的實踐環(huán)節(jié)
理工類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學》公選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思路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改革和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內容、方法和實踐教學體系為主線,以培養(yǎng)高素質的實踐教學隊伍為龍頭,以創(chuàng)新的實踐教學管理體制為保障,全面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建立一個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儀器設備先進、資源共享、開放服務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拓展多個實踐教學培訓基地,構建“多元考核,立體模擬”的實踐環(huán)節(jié),通過實驗教學和實習實訓使學生鞏固已學到的理論知識,培養(yǎng)以定量分析為主的財務分析、決策思維方式,提高分析和解決實際財務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7.考核方式的綜合化、多元化
設計一套科學合理的考試制度,變過去一次性閉卷考試為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來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是比較符合《會計學》公選課教學考核的。做到平時成績與期末考試相結合,筆試、課堂互動測試和實踐考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把學習的主動性真正交給學生,使學生真正學得輕松、積極主動而富有成效。
通過構建多元的考核體系,多方面引導學生把握財會理念,掌握財會知識的應用。例如,運用撰寫報告、開展課堂討論等方式進行考核。針對提升綜合素質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特別需要對學生參與會計實踐或實驗的學習效果進行考核。而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考核是統(tǒng)一閉卷考試所不能解決的,因此,必須引入多元考核方式。另一方面,雖然多元考核從本質上講是更為科學合理的考核方式,但這種考核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容易流于形式,因此,需要構建嚴格的非考試型考核方式的評分標準和實施辦法,讓多元考核也能夠真正實現優(yōu)勝劣汰。
理工類非會計學專業(yè)的《會計學》公選課教學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問題,需要運用系統(tǒng)思維進行綜合考慮,并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并通過理論概括,才能逐漸形成有效的教學模式。
[1]張健.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非會計專業(yè)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J].財會通訊,2010,(30).
[2]陳敏,徐梅顏,劉瑤.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教學體系改革.財會通訊,2009,(6).
[3]趙瑩,曹崢.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yè)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11).
[4]賈華芳.經濟類(非會計學)專業(yè)會計與財務知識模塊教學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經濟學院的實踐[J].財會通訊(學術版),2006,(11).
[5]權英淑.談非會計專業(yè)會計教學改革[J].廣西會計,2003,(12).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0年度立項研究課題“理工類高校會計學公選課教學改革研究(SCG79)”和浙江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2011年度立項研究課題(SCG89)及浙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培育重點項目“地方理工類高校培養(yǎng)應用型會計專業(yè)人才的創(chuàng)新模式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