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馨
(黑龍江省訥河市圖書館 黑龍江 訥河 161300)
信息資源是一個發(fā)展著的有機體,其類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tài)發(fā)展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新的信息資源類型將不斷涌現。信息資源類型體系應及時吸納、涵蓋這些新興類型。另外,隨著信息資源內涵與外延的深化、拓展,信息資源的分類標準與分類方法也可能發(fā)生變化,信息資源類型體系亦應及時予以調整,以保持信息資源類型與其定義的一致性。
圖書館正在從傳統(tǒng)的手工管理和服務模式走向計算機網絡,從而實現圖書館的館藏資源數字化,管理和服務計算機化和網絡化。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為信息資源管理提供了前提與基礎,只有先進行信息資源建設,才能進行信息資源的合理組織管理。廣義上的信息資源管理活動過程是包括信息資源建設過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活動是圖書館各項管理活動的基石,是實現圖書館社會價值的主要方面。
(1)概述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起初是圖書館的各個工作和服務環(huán)節(jié)計算機化和網絡化,發(fā)展的最終階段是網絡圖書館。具體地說,網絡圖書館是由電子圖書館或數字圖書館組成,它是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是廣泛開展電子信息服務和實現信息資源共享的計算機網絡信息服務系統(tǒng)。對于網絡化圖書館,由于信息技術設備在圖書館的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因而,從分布看,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由兩部分組成,一是本館的現實館藏資源;二是網絡上的各種有用信息資源,即虛擬圖書館館藏資源。
(2)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信息資源的特點
圖書館計算視網絡化的不同發(fā)展階段,其館藏信息資源的構成也有所不同。在計算機局域網階段,其信息資源仍然以印刷型文獻信息為主,電子文獻主要是館藏書目信息數據庫、讀者數據庫和流通數據庫。而因特網的館藏信息資源與計算機局域網階段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本館的館藏信息資源,而且還包括通過網絡可以檢索和共享的其他服務器上的信息資源,呈現出:①信息載體多樣性;②信息資源海量化:②信息傳播便捷化;④信息資源利用的共享性;⑥信息交流的互動性等特點。
(3)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的特點
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來說,現實館藏和虛擬館藏是一個有機整體,密不可分。兩者之間的關系大致有以下幾點:①從地理位置上講,現實館藏是本單位館藏和本地館藏,而虛擬館藏是外單位館藏或外地館藏。②從使用上講,本館讀者或用戶對現實館藏的使用具有直接性,而對虛擬館藏的使用一般要有某種協(xié)議或申請手續(xù)才能借閱等,所以具有間接性。③從身份上講,自有館藏既是本館的現實館藏,又是因特網上其他館的虛擬館藏。所以,網絡環(huán)境下的圖書館具有雙重身份,其信息資源固然也具有同樣的身份。④從支配權上講,本館對現實館藏有更新、修改、利用和支配的權利,一般情況下對虛擬館藏不具備這些權利,但對合作建設或共同開發(fā)的信息資源除外。
與傳統(tǒng)的文獻資源建設相比,網絡環(huán)境下的信息資源建設的資源載體更為多元化,如:印刷型文獻資源、多媒體資源、數據庫資源、網上動態(tài)信息資源等,并且信息形態(tài)也更為多樣化,如:書本信息、文本信息、圖像信息、音頻與視頻信息等,多種形式媒體信息的共存互補,形成了現代圖書館信息化資源集成的新局面。同時,普遍開展的圖書館特色資源數字化建設,以及各種載體資源的有機整合、開發(fā)利用研究,也正在為全國信息資源的信息化共享奠基鋪路。這種新的建設局面與實施,都是傳統(tǒng)的文獻資源建設理論難以涵蓋的,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在網絡信息的多樣空間中己完全為信息資源建設所取代。
信息資源強調的是“獲取”而不是“擁有”。這與傳統(tǒng)圖書館藏建設理論完全不同。強調使用權的建設和信息需求滿足率的提高,而不是獲得保障性的庫存,建設的焦點在于利用網絡化獲取更大的外延館藏,這意味著物質資源占有與信息提供的分離,固定館舍、服務空間與信息傳遞和交流的分離。任何圖書情報機構,包括商業(yè)化信息服務機構都可以通過網絡化環(huán)境對多種數字化資源 (包括本地資源和異地資源)、檢索工具與系統(tǒng)進行靈活的集成與重組,形成新型的信息交流體系,為用戶提供適時、便利、開放式的信息服務。如果我們將這種交流體系融入全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的大環(huán)境來考慮,就會清晰地看到,以往那種依賴資源多少、館舍大小、地域優(yōu)勢等所進行的條塊分割式和自給自足式的狹隘服務格局已完全被打破,新的資源共享化時代已經到來。
其實早在20世紀50年代我國圖書館界就開始籌劃全國圖書協(xié)調方案,80年代中期進行了全國性文獻資源調查系列活動之后,90年代又掀起了對文獻資源整體化建設和共享問題的熱烈探討,相繼發(fā)表了一系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整體化建設奠定了理論基礎。這些研究和嘗試,極大地促進了我國文獻資源建設整體化的進程,將原著眼于印刷型文獻的共建共享迅速擴大到數字化信息資源范圍。但目前的這種共享多限于部分期刊、學位論文或局部的專業(yè)數據庫,圖書館之間的資源共建仍然相當薄弱,與現代文獻出版量日益劇增、電子出版物大量涌現、網上信息資源浩如煙海、文獻經費嚴重短缺等條件下讀者文獻需求劇增的現狀不相適應。
2003年6月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組織了一次關于互聯網出版的調查統(tǒng)計。把統(tǒng)計數據作一估算,若把信息服務業(yè)和國家信息情報部門、科研部門建設的數字化資源都考慮在內,而且不重復計算,我國互聯網上真正屬于科技、文化、教育的知識內容,中文全文文獻,包括期刊、博碩士論文、會議論文、??蠹?、年鑒在內,大約不超過1500萬篇,約占現有印刷文獻的2/5;解決了版權問題上網的圖書不超過15萬本,約占國內圖書的1/20,科學數據、多媒體資源更新得很少,而且基本上不更新??偟墓浪?,我國數字化知識資源約占現有資源總量的1/4。其中,大約1200萬篇即占80%,是清華大學研發(fā)出來的。此外,國內引進的外文全文數據庫多數只能在幾十所大學和少數科研單位使用,多數單位用的只是外文的題錄摘要。
從數量上講,這些數據,尤其是全文文獻信息,雖是遜色于美國、西歐等發(fā)達國家,但在技術上,清華大學開發(fā)的很多軟件也是在國際上領先或是具有先進水平的。但是,就我國知識信息資源的開發(fā)量和相對于社會的總體需求來說,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現在:
(1)信息與知識總量仍嚴重不足。由于資源建設缺乏長期的整體規(guī)劃,目前,文獻資源建設的范圍、層次、種類還不夠完備,圖書類資源建設剛剛起步,數值型、事實型資源還有很多領域基本空白,多媒體資源仍未構成規(guī)模。
(2)知識資源質量總體落后。由于缺乏科學的長遠計劃,信息加工深度、知識挖掘深度、資源激活力度明顯不足;知識更新速度較慢,資源整體性整合的理念和方法較為落后。
(3)國家相關政策滯后。信息產業(yè)政策、出版產業(yè)政策、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guī)、技術標準與質量監(jiān)督法規(guī)、互聯網運行管理政策等方面均嚴重滯后于知識傳播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1]黃純元.圖書館與網絡信息資源.中國圖書館學報,1997(6)P 13-19.
[2]何海群,徐勇.網絡商戰(zhàn).珠海:珠海出版社,1997.
[3]曾民族.網絡信息檢索現狀和性能評價.情報學報,1997(2)P 9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