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賀華 山西師范大學
論李清照在詩國中的三種角色
顏賀華 山西師范大學
本文論李清照在詩國中的三種不同角色,即慷慨激昂的勇士身份,滿懷無奈的妥協(xié)者身份,追求解脫的隱士身份。由于受到各種原因的影響,李清照的思想是復雜多變的,這體現(xiàn)在她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不同心態(tài)。
李清照;詩歌;勇士;妥協(xié)者;隱士
李清照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才華橫溢的女作家,她在詩、詞、文、賦等方面的成就頗豐,但她的詩在其詞名的掩蓋下,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盡管其詩文散佚太多,但其詩作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要比她的詞更為廣闊,一反其詞的婉約的風格,她的詩風有時氣勢豪放、筆力雄健,有時凄愴頓挫、委婉陳情,有時想象豐富、意境清新。這構成了她在詩國的三種不同身份,即慷慨激昂的斗士,滿懷無奈的妥協(xié)者和追求解脫的隱士。
李清照的詩所反映的思想內(nèi)容,首先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不滿和對國家前途命運的關注。
北宋中后期,統(tǒng)治階級上層發(fā)生了劇烈的黨爭。最初的斗爭是由王安石派的變法和司馬光派的反變法而引起的。延續(xù)到后來,兩派政治力量互有起落,各派內(nèi)部又有分裂。統(tǒng)治階級荒淫昏聵,政治腐敗,人民生活陷入絕境,內(nèi)有農(nóng)民起義,外有金朝虎視眈眈,李清照深為國家民族的命運擔憂,有感于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她于元符三年作《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該詩深刻分析了唐朝之所以會發(fā)生安史之亂的原因,詩中不僅將腐化昏聵的唐玄宗和諸般諂媚誤國的佞臣一同作了鞭撻,而且影射了北宋末年腐敗的朝政——君主昏庸無能,群臣爾虞我詐?!皢韬?,奴輩乃不能道輔國用事張后尊,乃能念春薺長安作斤賣”用借古諷今的方式來對當權者予以勸戒,表現(xiàn)了詩人對北宋末年朝政的擔憂。揭示當朝政治危機,通過總結歷史教訓,告誡統(tǒng)治者要任用“賢相”、“良將”,一致抵御外侮,否則,就將重蹈唐朝的覆轍,出現(xiàn)“時移勢去真可哀”的局面。這首氣勢豪放、筆力雄健的詩作是詩人青年時代的作品,充分顯示了她勇于批判現(xiàn)實的斗爭精神。
建炎二年,李清照避亂江寧,有“南游尚覺吳江冷,北狩應悲易水寒” ,“南渡衣冠欠王導,北來消息少劉琨” 之嘆,用晉室南渡喻宋高宗南渡,表現(xiàn)了女詩人對北方淪陷的悲嘆和對宋室偷安南方的不滿,以王導戮力王室,劉琨抵御石勒、劉曜之事,慨嘆宋室缺乏力挽狂瀾于既倒的杰出人才。
靖康之難以后,宋高宗建炎三年春,金人南侵,高宗渡江南逃。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隨丈夫乘舟沿江去蕪湖,途經(jīng)項羽兵敗自刎的烏江縣,緬懷一代霸主所向無懼的浩然之氣,她創(chuàng)作了千古流傳的五絕《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
這首詩贊美了項羽不肯忍辱偷生的英雄本色,主張活著要做人中的豪杰,死要死得悲壯,做鬼中的英雄。李清照用項羽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痛斥了統(tǒng)治集團茍且偷安、無心抗敵的軟弱行為,以項羽的“不肯過江東”的錚錚傲骨對宋室的南渡進行了辛辣諷刺,這首詩猶如一把利劍,直指南宋政權的軟弱,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趙明誠推脫責任、棄官潛逃的行為進行了委婉的批評,李清照以一個纖柔之軀呈現(xiàn)了一種正氣凜然的風骨。
建炎四年九月,原北宋大臣劉豫殺宋將降金,在金人的扶持下僭位于大名府,定國號“大齊”,李清照激于義憤,作《詠史 》一詩以斥之:
兩漢本繼紹,新室如贅疣。
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
“新室”指王莽政權,《漢書?王莽傳》:始建國元年正月朔,莽帥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璽韨,上太皇太后,順符命,去漢號焉。并定國號“新”,自稱“新室”, 詩中以兩漢喻指兩宋,以王莽篡奪漢朝的故事,說明像東漢是西漢的正統(tǒng)一樣,南宋是繼承北宋的合法政權,把類似王莽新朝的齊偽政權,擬為令人憎恨的“贅疣”,她義正言辭的反對偽齊“政權”?!帮猩ⅰ敝革担尾芪旱闹猩⒋蠓?,因不同意司馬昭代魏而慘遭殺身之禍,他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云:“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鄙虦ハ蔫疃锰煜拢芪渫醴ド碳q而得天下,以湯武暗指司馬氏。李清照亦借此以斥劉豫。此詩借古諷今,斥責了由金人扶持的偽齊政權。并熱情頌揚不與司馬氏合作以至慷慨犧牲的嵇康,借以諷刺劉豫之流。
南宋偏安以后,臣僚各徇己見,以致和戰(zhàn)沒有定論,在與金的對峙中,南宋政權一直小心翼翼,處于下峰,鑒于國力衰弱,面對金兵一次一次的長驅南侵,宋高宗決定向金稱臣求和,議和成為權宜之計。同時在南渡避難的過程中丈夫病死,夫婦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丟失殆盡,國家的軟弱,親人的離世和四處飄蕩的生活,這一連串的打擊使背井離鄉(xiāng)、無依無靠的李清照飽嘗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苦痛,身心遭受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她逐漸認識到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收復故土的渴望被殘酷的現(xiàn)實扼殺在積極抗爭的熱情中。
在這一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難發(fā)現(xiàn),李清照的思想有了巨大的轉變,詩中慷慨豪邁的熱情不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心有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辛酸。
紹興三年六月,派尚書吏部侍郎韓肖胄、工部尚書胡松年出使金朝。有感于此,同年六月,李清照寫下《上樞密韓公工部尚書胡公》一組詩。其一中最著名的當為“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豈無純孝臣,識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便可車載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請纓?;蛉∪R血,與結天日盟”,還有“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壞土”這幾句。詩中“勿勒燕然銘,勿種金城柳”兩句轉述高宗意旨,“燕然銘”指漢代竇憲大勝北單于,登燕然山,刻石勒功,紀漢威德,“金城柳”指晉桓溫北征時路過金城,見先前所栽的柳樹已經(jīng)很粗,感慨流涕。兩句的意思是不主張北伐。“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塵泥”,讓韓肖胄對金讓步求和?!叭示绞研?,狂生休請纓”,兩句主張勿對金人作戰(zhàn),而要“或取犬馬血”與金締結盟約。整首詩的思想傾向是求和,詩作傾吐了患難時代一個普通百姓的真誠心聲和愿望。她自恨無力拯救祖國的危亡,只能“愿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坯土”。全詩充斥著無奈的悲涼感。
詩其二:
想見皇華過二京,壺漿夾道萬人迎。
連昌宮里桃應在,華萼樓前鵲定驚。
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
圣君大信明如日,長亂何須在屢盟 。
這首詩想象韓、胡出使金國的情況,“壺漿”一句比喻中原人民踴躍勞軍,連舊宮里的桃花和鳥雀也報喜。詩中將求和的原因歸結為君主憐惜百姓,不愿他們遭受戰(zhàn)火的荼毒。詩人雖然深知是國家兵力的疲弱和統(tǒng)治者的不思進取造成的此次求和事件,但用“但說帝心憐赤子,須知天意念蒼生”巧言概過,多少有點自我安慰的味道,她不愿承認自己的國家的軟弱,更愿意抱著樂觀的心態(tài)?!伴L亂”指滋長動亂。《詩?小雅?巧言》:“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奔淳硬荒芷蕉▌觼y,而屢次締結盟約來實現(xiàn)和平,是助長動亂。李清照以“何須”二字否定此種說法,認為與金訂盟,不一定“長亂”,一心祈求和平,并祝愿韓、胡此行成功。事實證明統(tǒng)治者和李清照的想法不是一廂情愿的,金于當年十一月也遣使南下,自從宋高宗即位以來,這是宋金首次較為正規(guī)的談判,此后,金人開始放棄消滅南宋的戰(zhàn)略,宋金對峙的態(tài)勢趨于形成。
另外,宋高宗紹興五年,李清照晚年避亂流寓金華時,作《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
李清照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感嘆無論風景如何美好,國家還是山河破碎,徒成半壁,表現(xiàn)了強烈的憂國之情。詩人晚年避難金華,想著國家偏安一隅,背井離鄉(xiāng),無家可歸,環(huán)視宇內(nèi),孑然一身,不免觸景傷懷,感慨頗多?!扒Ч棚L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詩人上聯(lián)吊古傷今,感慨無窮,無盡的傷感盡在“后人”二字中,詩人的無奈中又流露著希望,她把恢復故土的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也反映出她對現(xiàn)實的失望之情?!八蠂Ю铮瑲鈮航鞘闹?。”下聯(lián)描繪江南自然形勢,大氣磅礴、語言工致、意境開闊。氣勢磅礴的山河與四分五裂的國家政權,形成了鮮明的反襯,借以慨嘆宋室不振,江山難守,灰心喪氣之情溢于言表。
李清照的思想是復雜的,既有積極進取的精神,又有消極悲觀的態(tài)度,有時又受歸隱思想的影響,幻想逃到虛幻的超現(xiàn)實的世界,以擺脫塵俗的干擾,她追求自我解脫、鄙視功名利祿的想法,在詩歌里常常展示得淋漓盡致,這要大部分歸因于她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李清照半生都被卷入政治斗爭的漩渦中,先是其父李格非與趙挺之身陷新舊黨之爭,隨后趙明誠因牽涉進父親趙挺之與蔡京的爭權斗爭中,大觀元年,遭蔡京誣陷被罷官,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xiāng)里達13年之久。在這一段近似歸隱的時間里,脫離官場爭斗的李清照的生活是輕松和諧的,所以在趙明誠出守萊州時,面對重新歸來的官場生活,她對現(xiàn)實名利進行了有力的嘲諷。她的《感懷》詩便是她歸隱思想的反映:
寒窗敗幾無書史,公路可憐合至此。青州從事孔方君,終日紛紛喜生事。作詩謝絕聊閉門,燕寢凝香有佳思。靜中我乃得至交,烏有先生子虛子 。
此詩作于宣和三年,趙明誠出守萊州,李清照于萊州作此詩。詩的開頭兩句首先描繪了詩人所處的環(huán)境,寒窗敗幾、空無所有?!肮贰敝冈g,據(jù)《三國志》記載,袁術被雷薄等所拒,士眾糧絕,處境艱難,死前高呼“袁術至于此乎!”詩人用此典故比喻自己初到萊州時的窘境?!扒嘀輳氖隆敝妇?,《世說新語?術解》云:“桓公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痹娙藢婆c錢表示了輕蔑,也希望擺脫塵世的煩惱。
李清照夫婦畢生致力于收集金石刻畫,在這個過程中,她游歷了很多名山古剎,也接觸到了很多遺留在石刻上的詩句文章,其中有許多涉及古代和傳說中的隱士、道士的詩篇,李清照或多或少的受到歸隱思想的影響,她的那首《曉夢》詩就把這種思想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曉夢隨疏鐘,飄然躋云霞。
因緣安期生,邂逅萼綠華。
秋風正無賴,吹盡玉井花。
共看藕如船,同食棗與瓜。
嘲辭斗詭辯,活火分新茶。
雖非助帝功,其樂何莫涯。
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
起來斂衣坐,掩耳厭喧嘩。
心知不可見,念念猶咨嗟 。
據(jù)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記載,這首詩作于宣和四年,趙明誠于該年“得鄭道昭《登云峰山》與《北齊云峰山題記》諸石刻” ,其中《觀海童詩》屬于游仙之類,此外,鄭道昭還有數(shù)篇游仙詩,如《王子晉駕鳳棲太室之山》、《安期生駕龍棲蓬萊之山》等,李清照既參與《金石錄》的編纂,應當讀過鄭道昭以上諸詩。“因緣安期生”直接受鄭詩影響,尤屬明顯。全詩對仗工整,想象豐富,風格飄逸,前十四句是對夢境的描寫,“安期生”是先秦時的方士,時人稱為千歲翁?!拜嗑G華”指傳說中的仙女。“玉井花”和“藕如船”出自韓愈《古意詩》:“太華峰頭玉井蓮,開花十丈藕如船?!毙稳萆徎ǖ母邼嵑蜕徟旱木薮??!叭松苋绱耍伪貧w故家。”兩句表現(xiàn)了詩人詩人羨慕這些隱士和神仙自由自在、不為塵俗干擾的生活,渴望自己也能過著不問世事、悠閑快樂的生活。后四句寫夢醒時的心情?!把诙鷧捫鷩W”更是表現(xiàn)了詩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和厭惡。詩人運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一種飄渺的夢境。表達了自己不滿現(xiàn)實,追求自我解脫的思想。
戰(zhàn)亂的社會和顛沛流離的生活使李清照對當時朝廷的軟弱,感到無比憎恨,這更堅定了她對平淡自由的歸隱生活的向往。紹興四年,金兵長驅南下,李清照自臨安到金華,路過嚴灘,有感而作七絕《夜發(fā)嚴灘》:
巨艦只緣因利往,扁舟亦是為名來。
往來有愧先生德,特地通宵過釣臺 。
“嚴灘”相傳為東漢嚴子陵釣魚處。嚴子陵不慕名利富貴,躬耕于富春山,是著名的隱士。這首詩表示了詩人對追求名利、往來奔忙者的鄙視,對不慕功名富貴、隱居不仕的嚴光的歌頌,在感嘆嚴子陵不為名利的韁繩牽絆的同時,也充分體現(xiàn)了她對隱居生活的向往。
李清照的關于歸隱的詩是她無法排遣客觀現(xiàn)實與內(nèi)心苦悶的矛盾的一種反映,也是對黑暗現(xiàn)實的一種否定,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由于受到現(xiàn)實歷史條件和自身生活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李清照的詩歌有著不同的思想傾向,因此她游走在勇士、妥協(xié)者和隱士這三個不同角色之間,這是特定歷史時代的產(chǎn)物。
[1]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96-453.
[2]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008.
[3]褚斌杰等.《李清照資料匯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4,76.
[4]谷青.《穿越時空的感動—李清照詩歌淺析》[J].滁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5(03):03.
Qing-zhao Li—the fighter ,yielder and hermit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ree roles, the fighter, yielder and hermit, played by Qing-zhao Li in the field of poetry.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e paper. The first part was on the role of fighter, the second was on the role of yielder, and the third was on the role of hermit. There were many reasons affect her mind and we could see it according to her poems.
Li Qing-zhao poetry fighter yielder hermit
顏賀華,性別:女,山西師范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