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華[湖州師范學院文學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初看張愛玲的小說,沒有一份愛情不是千瘡百孔;仔細看來,卻是沒有一個家庭不是千瘡百孔。無論哪種情形,美好的情感關系形成后莫不生出個難堪的尾巴,可謂善以悲涼打破歡喜。從情節(jié)設置角度論,這與反高潮手法的使用切實相關。
一、反高潮手法下的家庭故事 張愛玲講的那些故事,往往關乎愛情。從《傾城之戀》到《金鎖記》,那所謂的愛情,幾乎都消磨在心智之爭里;到《十八春》,好不容易她所愛的人碰巧也是愛她的了,終是不能成眷屬。是張愛玲對愛情失望么?不是。當白流蘇與范柳原相愛時,身外之物都不重要了;當曹七巧愛著姜季澤時,一切都籠罩在金色之光里?!欢y堪,總是不能避免地出現(xiàn),一切美好終于蒼涼?!K于家庭。
在《心經》《琉璃瓦》《金鎖記》《花凋》《創(chuàng)世紀》《鴻鸞禧》《十八春》等這些明顯在家庭里找故事的小說中,《金鎖記》和《十八春》是最觸動人心的?!督疰i記》里,多年后似已自由的曹七巧忽有機會與似也有意的姜季澤面對面,本來,她聽著對方的傾訴內心開始變得柔軟,可聽著聽著聽出了異味,一把扇子扔將過去,將自己打入了再也不見天光的屋子,成為隨時準備咬住另一個的困獸。整體敘事到高調的地方突然生出異樣,故事主要人物的關系在艷異中跌落。生活在這里好像變幻莫測無理可循,如毛姆所說,是“提出了主題而不予解決,預示了高潮又閃避了……”①。然后讓她強硬到底,或者變態(tài)到底,都是可以的;可是故事繼續(xù)到曹七巧又柔情地想起那個曾經想過她的錢的男人。家中的曹七巧啊,在熱情與清醒、渴求與孤寂中難耐。當年異味,屬家庭內的財產之爭。
而女主人公品性不錯也不怪的《十八春》,也展演了反高潮的精彩。顧曼楨與沈世鈞相愛正酣,愛到談婚論嫁時,忽然一切都好像不對勁了。男方父母嫌女方出身不凈,女方已然為維護姐姐開始與戀人慪氣,不料那以犧牲精神動人的姐姐,猛不丁跳出來,以陷妹妹于被姐夫奸污之地來保全自身的家庭地位。張愛玲從未明確說自己的哪篇作品用了反高潮,但她曾說:“我喜歡反高潮,——艷異的空氣的制造與突然的跌落,可以覺得傳奇里的人性呱呱啼叫起來。”②正是在沈世鈞與顧曼楨愛情艷異的空氣跌落中,那姐姐既無私熱情又自私殘忍的復雜人性盡顯,而其自私殘忍,根源在于昔日戀人熱情移至妹妹,于是其人可恨中又透著可憐??倸w是,沈顧那般美好的愛情完全顛覆直至喪失在了家庭關系的沖擊里。
有些故事,像《傾城之戀》《封鎖》《紅玫瑰與白玫瑰》《等》等,表面看是游離于家庭之外的,而其蒼涼況味卻只因家庭而起。
《傾城之戀》乍看是愛情故事,但故事中主要人物的關系發(fā)展,直接導向家庭。這個以白流蘇的婚姻懸念開始的故事,當范白二人終于相愛甚至結婚時,“原先隱藏著的‘秘密’全部真相大白,人物關系發(fā)生質變”③,故事高潮完成。按說可以結束了。一般的小說,或合或分,會在高調氛圍中結束。張愛玲偏偏到白流蘇獨守空房才告終;結尾一反“應該打住”時的美好,兩人關系變得索然無味。這情節(jié),雖不再像毛姆所謂的生活本來面目,但也屬艷異中的跌落,或可視為張愛玲“反高潮”手法的一種。這里的敘事,在通常的結局之外,延伸到沖淡了讀者先前心理期待的滿足。最終潛在我們心里的,是人之渺小與無助,是夫妻間人情之困惑與無奈。
又如《封鎖》,這個發(fā)生在電車上的故事,兩個陌生男女好像一直在走向愛情,甚至在某一刻真的在相愛著了;然而,雙方的動力幾乎都是來自于各自的家庭。呂宗楨不滿自己的被包辦婚姻,不滿于妻子不同情他;翠遠則不滿家里人都好而不真,不滿于家人為她婚姻的策劃,一心找個人氣氣他們。難怪,封鎖一解除,先前的一切包括剎那間的愛情都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各自重新歸位到自己家庭糾結中,跌落得令人詫異又順理成章。再說《紅玫瑰與白玫瑰》,這故事前前后后都在講婚外愛情不假,主要人物佟振保與王嬌蕊婚外情的轉折,即兩人愛到深處卻突然中斷先前關系,關鍵在于佟振保的家庭觀念;在這樣的反高潮過后,佟振保規(guī)矩成家,我們看到的又是互不滿意的夫妻兩個。
正如張愛玲《傳奇》初版的封面所示,她所感興趣的是家這個私密空間??v觀張愛玲的小說,幾乎所有的故事都在“家”中徘徊。種種家庭故事,加之反高潮手法的運用,形成了張愛玲敘事的特有風格,故可稱為“家庭敘事”。
當然,納入家庭敘事之列,最離譜的也許是《色,戒》。王佳芝做出重大犧牲,獻身美人計歷時兩年,總算到了除掉易先生實現(xiàn)暗殺計劃的那一刻,誰知她一轉念把他放走了。這一轉念使一切付之東流,不僅送了一大群同謀的命,還有她自己的。又是一個艷異空氣中的突然跌落。這和《傾城之戀》中的反高潮方式近似,不是遇高潮而閃避,而是高潮的同時突轉,有闡發(fā)為:“‘反高潮’……是使人物行動走向極致而突然出現(xiàn)另一面,同時也使人性的一面發(fā)揮到極致而突然露出另一面?!雹芡跫阎サ男袆幽康谋驹跔I家庭溫情之外,但一剎那的對易先生家庭關系狀況的閃接,憐憫升起,身份認知錯位,釀成大禍。這么說似顯牽強,但《色,戒》這故事始于家而終于家這個事實,不在張愛玲對“家”的敘事興趣又若何?
反高潮手法的使用讓張愛玲的家庭故事獲得了強大的生命力,家庭敘事風格的形成又個性化了反高潮手法。毛姆的反高潮主要不在家庭里翻覆,更在于知識分子面對俗世時的尷尬,《刀鋒》《雨》莫不如是,最終走向奇特;張愛玲的反高潮則主要表現(xiàn)家庭里愛的明晦無常,最終走向平淡,哪怕是“傾城之戀”,婚后“仍舊是庸俗”。⑤
二、從反生活的戲劇化到反高潮
人生總是在悲與喜、歡與怨的交替之間向前,有的人感受到的悲與怨多一些,有些人感受到的歡與喜多一些,于是對人生的認識有了不同。張愛玲常常在歡喜之后發(fā)現(xiàn)沉甸甸的悲與怨,沒有一對夫妻恩愛有常,沒有一種親情不讓人錯愕連連,也便是她表現(xiàn)的“真實”。
通過這種真實,我們可得這樣的“啟示”⑥:不要倚賴那一時的熱情和幸福,要冷靜,要沉著。所以母親送她住校離開時她不掉眼淚,刻意回避那戲劇化的一幕。張愛玲反感日常生活中的戲劇化,她在《童言無忌》中說“: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后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后知道愛;我們對于生活的體驗往往是第二輪的,借助于人為的戲劇,因此在生活與生活的戲劇化之間很難劃界?!雹呷粘I钪腥藗兺幌駪騽≈幸驗楣适露潭鴣聿患皳Q另外一副面孔,親密關系總不能恒定持久。所以,難免在幼稚的模仿后錯愕著、受傷著。借助反高潮,張愛玲給我們強化的是反童話思維、反大團圓思維,某種意義上也是反戲劇化思維。對生活中戲劇化的反感,是張愛玲敘事中反高潮的直接動力。
現(xiàn)實不像“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說法那么輕松,也絕不是一度幸福便成永遠,幸福要么不會到來,要么到來時就變了味,要么來后不久就走了調。從反生活的戲劇化到反高潮手法,都反映了張愛玲面對日常生活的成熟心態(tài),而這種成熟心態(tài),其實是對錯愕與受傷的防范。
人很容易模仿戲劇中的行為方式,尤其是那些親密情感的表達,就像她自嘲地曾向某同學表白待對方最友好。這好比形式游戲,向輕松;模仿也未嘗不可能成為內化而自然的一條途徑。而張愛玲身邊的人情現(xiàn)實,實難叫人輕松,容不得她慢慢內化。
家的感情的缺失是張愛玲一生的隱痛。父母生了兩個孩子后不歡而散,父愛又那么不可靠——如果不是強刺激,如果不是失望至極,何以對父母毫無感激之情?據(jù)胡蘭成回憶,張愛玲不喜自己的童年,亦不喜自己的父母,好比“刳肉還母,剔骨還父”的哪吒。⑧人還年少便感覺生命如“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⑨。后來她又在《造人》一文中表示了反對生孩子的決絕態(tài)度。在最應該看到人與人之間溫情的地方,她沒有看到;那對家庭之外的人際,還能存什么幻想?她不敢太張揚,也不敢那么虛浮。不然別人便有機可乘,遭受攻擊還自知理虧,她得自己保護自己。
長大后,姑姑成為她最切近的人。這世上,有幾個人,可以用近乎一生去等一個有未婚妻然后有妻子的人呢?張愛玲的姑姑卻是。這又是怎樣令人困惑與痛苦的事情!而這種氣質,很可能會在張愛玲身上重現(xiàn)。
世上最大的憾事莫過于一個天才的女子結了婚,應該說,最可怕的事莫過于一個天才的女子也想結婚。胡蘭成被離婚后跟她結婚了,這點她比姑姑幸運。胡蘭成這個人,明知她的愛情追求多么純粹,依舊是守住憐香惜玉本能不放。一本《今生今世》可見其才華與純真,但那每一段“作壁上觀”的純真,分開來看無不感人至深,連起來看確確實實一個無廉恥之徒。這讓女人無可奈何的可惡??上Я藦垚哿幔骋欢沃械闹鹘?,老了還掙扎于那愛與恨之間,無從脫身。
寫什么故事是創(chuàng)作者興趣所在也往往是被壓抑的困惑的釋放、發(fā)泄與升華。在那“艷異的空氣的突然跌落”里,我們看到的,是親人之間,情人之間,和與外人之間一樣,沒有恒定的情誼、沒有恒定的親密,也沒有恒定的信任。與其說張愛玲的“反高潮”藝術揭示了人性的復雜、人生的蒼涼,不如說是揭示了人際關系中歡喜高調的不穩(wěn)定、友善的不可信。在那“呱呱啼叫”的“人性”里,你亦感覺到了深藏的“苦悶”么?你越是追求徹底、追求完美、追求圓滿,現(xiàn)實的不徹底、不完美、不圓滿就越是刺眼越是傷心,越是蒼涼到透徹心扉。托爾斯泰論藝術中特別強調了小說傳達靈魂的秘密的功能,和小說的自傳性論調某種程度上是一致的。反高潮手法,其實說明了張愛玲本人對人際關系的失望,這種失望,不是一時的情緒,而是穩(wěn)定化了的情感?!驗槭砸云涓哒{為恥。
魯迅也寫愛情故事,以及愛情故事的悲涼結局,托爾斯泰也寫愛情故事,以及熱情過后的糾結,但人們不會說在他們筆下沒有一種愛情不是千瘡百孔,沒有一種感情可以依靠??蓮垚哿崾牵龑懙枚?,她寫得這種結局多,而她所有的書寫,沒有一個故事出家庭之外??偸羌m纏于家庭敘事,正顯示了她家庭情感的缺失。沒有人給她一個安全穩(wěn)定溫暖的家。
人生總是不那么十全十美、盡善盡美,總是充滿了缺憾。人際往往沒有你死我活的矛盾,但總會不死不活。不過一般情況下人都還是對人情懷有美好的期望,即使曾經不快,也不可能完全放棄對親人的信任。若不是負著根深蒂固的“心靈創(chuàng)傷”,張愛玲何苦去寫這些讓人“霧數(shù)”的小說來?凡事有度,過了度則是對立面。如果不是失望過多,一般作家是不會讓讀者讀到最后跟著失望的。張愛玲筆下的真實,通常讓人思考到自身人性的暗處,以及人與人之間無光的所在。
從反生活的戲劇化到創(chuàng)作中的反高潮有多遠?最難消的只有人生,復雜而簡單但確實痛的人生。正是家庭情感關系體驗導出的生活理念催生了張愛玲的家庭敘事,也正是人際的炎涼無常,推動了故事內外感受在艷異的空氣中跌落。
① [英]W.S.毛姆:《毛姆隨想錄》,俞亢詠譯,百花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158頁。
② 張愛玲:《談跳舞》,《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版,第132頁。
③ 董健、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頁。
④ 劉川鄂、李建軍編著:《速讀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大師與名家叢書》,藍天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頁。
⑤ 張愛玲:《自己的文章》,《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頁。
⑥ 張愛玲在《自己的文章》中說她試圖通過自己的小說給周圍的現(xiàn)實一個“啟示”。
⑦ 張愛玲:《童言無忌》,《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一),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版,第8頁。
⑧ 胡蘭成:《今生今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150頁。
⑨ 張愛玲:《天才夢》,《張愛玲典藏全集》(散文卷二),哈爾濱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