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巖 (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湖北荊州 434000)
手風琴是一種西洋樂器,該樂器體積小,便于攜帶,音色優(yōu)美,常用于歌唱及舞蹈的伴奏,也可獨奏或與樂隊形成協(xié)奏,其音色剛中有柔,音色豐富多變,渾厚張馳的和聲效果更可以與大樂隊相媲美。在俄羅斯,巴楊手風琴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樂器廣為流傳;在阿根廷,手風琴是探戈舞曲的最佳演奏樂器。在法國,Musette(繆賽特)成了手風琴舞曲音樂的儀名詞,由此可見它是一件深受大眾喜愛的樂器。不但能夠以獨奏、重奏、合奏的形式來表演出西洋風格的探戈、波爾卡、爵士樂等樂曲,演奏中國民族音樂精品,也有著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不僅如此手風琴用來為歌曲伴奏,也同樣表現(xiàn)出非凡的魅力。此外,手風琴型號頗多,這就為廣大賞提供了便利的選擇機會。
據(jù)史料記載,手風琴樂器于1926年傳入我國,追本溯源,它的祖先卻在中國——1777年,阿莫依特神父將中國民族樂器“笙”的活簧原理傳入歐洲,從此世界上開始生產(chǎn)早期的管風琴。1822年,德國人布施麥(Buschman)發(fā)明了手提式“簧風琴”,叫“漢德林”,這是最早的手風琴。1829年,奧地利德米安(Damian)在“漢德林”上增添了伴奏用的左手鍵鈕,正式起名為“手風琴”(Accordion)。1880年出現(xiàn)了右手與鋼琴鍵盤相同的鍵盤式手風琴?,F(xiàn)在世界上手風琴主要有兩種:“鍵盤式手風琴”和“鍵鈕式手風琴”。
風箱是手風琴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之一,演奏出的聲音效果是否好聽,直接取決于風箱的運用。風箱運用的基本軌跡以自然為好,一般不使用反扇形,用最平穩(wěn)的力量使風箱流暢,平穩(wěn)運行,并有適合的力度。要學會正確地劃分風箱,一般有以下幾種原則:(1)要根據(jù)作品需要規(guī)劃風箱的推拉方向;(2)連線內(nèi)不要換風箱;(3)長音處不能換風箱;(4)要根據(jù)琴的耗風量來設定。
手風琴抖風箱分為二抖、三抖、四抖、五抖風箱,在這里我們簡要論述常用的幾種抖風箱的技巧。
所謂抖風箱就是在短距離內(nèi)風箱不斷快速往返開折風箱,如果風箱的用力方向不正確,首先是費力,左臂極易疲勞使演奏無法進行下去,其次是達不到所要求的“快速”和“穩(wěn)定”。正確的方法是左臂向風箱左前方用力,實踐證明這是最省力、最有效果的一種方法。抖風箱時,左臂的肘部要靠近肋部不能上翹,否則極易引起左臂的緊張和疲勞,小臂要放松,把從肩部發(fā)的力送向風箱的左前方。風箱開啟與關閉時,緊閉琴體的前下角,只開啟貼靠胸部的內(nèi)上角、內(nèi)下角與外部的前上角。開啟風箱的三個角,增加了風箱開關的自由度,在只有一個力點支撐的情況下,不但能使發(fā)音靈敏、輕松,而且還能較易地控制風箱的開啟度。
抖風箱演奏是演奏者全身各個相關部位協(xié)調(diào)有序的有機配合。抖風箱需要五個力點的配合運用,一是右手按鍵的按力,左腿向上支撐琴體的托力,左手按鍵的按力,左臂開、關風箱的拉、推力,風箱單角依托的支撐力,因而掌握好抖風箱的技巧需要五個力及力點的密切配合。這五個力中左手的負擔最重,一要擔負左手的按鍵,二要擔負風箱開關因此左手在掌握風箱左前方用力的正確方向的前提下還要注意慣性和反作用力的運用。如果風箱快速的開關同樣用力的話,一是容易疲勞,二是演奏笨拙,三是無法達到快速的要求。
第一,二抖風箱的運用。
二抖風箱是抖風箱中最常見也是最簡單的,它的的第一個音出風箱,第二個音按原樣返回。要注意出風箱時,風箱的上半部盡量要保持關閉,回風箱時要把所剩的氣全部用完,這樣才能使聲音更加飽滿。在《我為祖國守大橋》中,運用抖風箱來模仿火車開動和汽笛的聲音,充分地表現(xiàn)了音樂特色和風格。
第二,三抖風箱的運用
三抖風箱是建立在二抖風箱的基礎上,它的第一個音是出風箱,第二個音按原樣回風箱,第三個音風箱上半部關上。三抖風箱主要強調(diào)慢練,不要著急,音的時值要平均,在聽覺上也要有平均的效果,第一個音出風箱,演奏時不抬手指。在《烏克蘭主題變奏曲》中,最后一個變奏就是運用到了三抖風箱,表現(xiàn)了作品熱情奔放的場面。
第三,四抖風箱的運用
四抖風箱是在三抖風箱的變化而來的,前三個音的方法與之前的都一樣,主要是第四個音是出風箱。四抖風箱運用要平整,風箱不能向后扯,要向側前方用力,力量在手腕上,這樣聽起來音響效果上會松弛一點。它的要點是觸鍵時手指隨著每組音完而抬指,隨下組音的出現(xiàn)再觸鍵,第一個音和第四個音都是出風箱。
第四,五抖風箱的運用
再了解了前面的幾種抖風箱的方法后,五抖風箱看起來就簡單多了.首先第一個音還是出風箱,第二個音回來,演奏第三個音時風箱的上半部的里側要合上,第四個音風箱上半部的外側合上,第五個音出風箱。在李未明作品《歸》中就有五抖風箱,它模仿了民間鑼鼓的節(jié)奏,體現(xiàn)了歡樂的場面。
本文前面已經(jīng)提到,手風琴是一種“舶來”樂器,但其對中國的音樂文化發(fā)展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當下,手風琴在中國的發(fā)展及普及似乎在走向低迷,但對于成熟樂器的演奏探討、作品分析或未來構思仍是應該進行保持,建國以來,手風琴界涌現(xiàn)出很多著名作曲家、演奏家、理論家,如李未明先生、李遇秋等作曲家創(chuàng)作了大量經(jīng)典優(yōu)秀手風琴作品;王朝剛先生在手風琴演奏心理研究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從心理層面去指導、引導孩子們學琴、練琴。為了使手風琴在中國能再次的、積極的發(fā)展,除去其他因素,留給我們的思考及努力應該是無盡的。
[1] 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 孫濟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
[3] 申波.中國手風琴創(chuàng)作軌跡[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1,(3).
[4] 陳一鳴.手風琴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