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曉輝 (湖南省涉為經濟學院音樂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白誠仁,四川人,我國著名的作曲家。畢業(yè)于魯迅藝術學院,畢業(yè)分配到湖南長期致力于湖湘音樂文化。創(chuàng)作有聲樂曲如《挑擔茶葉上北京》《洞庭魚米鄉(xiāng)》《小背簍》《苗嶺連北京》等一大批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有湖南鄉(xiāng)土特色的膾炙人口的聲樂作品。綜觀白誠仁的作品其較為突出的特點是人民性。他的歌曲扎根三湘大地,密切聯(lián)系群眾,常常能夠反映出人們的心聲,這也正是白誠仁的歌曲受到大眾喜愛的關鍵。
白誠仁的歌曲創(chuàng)作都是通過深入群眾生活,走訪民間而來的。當年白誠仁踏遍三湘四水,向當?shù)氐拿缱?、土家族、侗族、瑤族等少?shù)民族人民學習名族民間音樂。可以說作曲家的一切歌曲創(chuàng)作的靈感都來源于人民。
白誠人歌曲人民性首先是他的歌曲題材大多反映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表達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情懷。在表現(xiàn)手法上注重吸收個民族民間的音樂元素,許多個曲都運用都了民族、民間的音調。如完成于1959年的男聲獨唱歌曲《洞庭魚米鄉(xiāng)》。此曲由三段體寫成,A段遼闊悠揚,與B段活潑歡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A段節(jié)奏緩慢,抒情而自由,就歌唱了八百里洞庭的湖光水色和周圍的千里沃土。B段節(jié)奏歡快,表達了湖區(qū)人民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請,以及對美麗家鄉(xiāng)的自豪之情。A段又回復到主部的意境,“船隊下長江”飄然遠去。該曲是一個引伸的三段體。素材主要來源于洞庭湖的民歌《樂樂咚》。這首歌曲采取了五聲的徴調式,將民間某些音調、節(jié)奏揉進歌曲當中使歌曲明亮高亢。
《挑但茶葉上北京》則惟妙惟肖的表現(xiàn)了茶農對毛主席的尊敬與愛戴之情。在作曲上融入了步城民歌《哩啦哩》和《貨郎歌》的音調。才用了a羽調式音樂主題開始深情委婉,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而激情歡快。在曲式結構上非常獨特,采用A、A1、A2、A3結構在曲尾還運用到了高強山歌音調.
女聲獨唱曲《小背簍》以第一人稱的形式回憶了童年的小背簍,歌唱了對媽媽的思念和熱愛。聆聽歌曲仿佛把人帶入多情的苗鄉(xiāng)。此曲采用的是#F,但在前四小節(jié)也可以看成是b羽調式,這樣,前奏與主題形成了兩個音調的交替。
3 6 2 17| 6 - | 63 3621|6 –| 3 3 5|6 .6 5 3| 512 532|3 -| 小 背 簍 晃 悠 悠 笑聲中 媽媽把我 背下了吊腳樓,第一句是典型的南方五聲的羽調式,并加入了色彩變化音“#1”,“#4”,“#5”借鑒了桑植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的變化音使歌曲樸素而甜美。在高潮部分“媽媽那回頭的笑臉”最高音達到了#g2,力度加強,音區(qū)提高,其后則逐漸輕弱下來,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感覺陷入了深深的思念和回味中。
深入人民,堅持歌曲創(chuàng)作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弘揚湖湘文化,體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湖南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