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燕
?
改進課堂教學評價 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陳 燕
福建師范大學附屬小學
多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著過度關注學習結果、評價主客體單一、方式傳統(tǒng)等不足,這種評價的模式已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該文通過如何切實改進小學信息技術學科的評價標準,加強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設、增強課堂評價語言親合力以及拓展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工作,以順應學生個性心理發(fā)展,引導和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激活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教學評價 創(chuàng)造 素質教育 小學信息技術
多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著過度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評價主體單一、方式傳統(tǒng)等不足,這種評價的模式已不再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學評價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本著對發(fā)展學生個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有利的原則進行。教學評價要重視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評價的方式要靈活多樣,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蹦侨绾瓮ㄟ^“課堂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這是當代教師應該研究的課題。
傳統(tǒng)的評價過分注重于統(tǒng)一標準,教師常常以班里優(yōu)等生的回答作為評價參照,于是,大多數(shù)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往往就會“不盡人意”。現(xiàn)代素質教育觀倡導學生在參與評價后,教學組織形式能呈現(xiàn)多樣化,學生自主活動的時間有所增多,在班里、在小組內有了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建議和結論,而再也不是去揣測教師期待的標準答案,課堂上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見解,引發(fā)爭議,甚至還會出現(xiàn)意想不到的“奇談怪論”。要是這時我們還以教師的權威去壓制這些“奇談怪論”,用自己標準的答案來當做最終的評價,這只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導致學生好奇、探究、創(chuàng)新的內在動力的減退,最終抑制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fā)展。因此,在課堂評價的標準上,應以學生個體原有的水平為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入手,全面地去評價學生。評價的標準因人而異,學生的表現(xiàn)不求最好,只要有一點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增強自信。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評價大多采用教師評價的形式,教師成了評價的權威,是學生課堂學習表現(xiàn)的唯一評定者。正因為教師是課堂評價的“主導者”,課堂上缺少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也就缺乏了樂趣和生氣,缺乏了對好奇心的刺激和對智慧的挑戰(zhàn)。現(xiàn)代素質教育觀,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享受生動活潑的學習,在愉悅的環(huán)境中增強學習技能,發(fā)展人格。因此為了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顛覆傳統(tǒng)講授程式,加強評價主體多元化建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多方面交流,在共同的活動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成為課堂評價的關鍵?!皩W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當然也是評價的主體,因此在課堂上,應把作品的評價還于學生,讓他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例如《制作板報》這課是在學生學習了word軟件之后,運用現(xiàn)有的素材或網(wǎng)絡資源進行創(chuàng)作的一節(jié)綜合實踐課。課程的教學目的是要求學生能制作出圖文并茂的板報,掌握對板報布局的調整,提升學生發(fā)現(xiàn)美和創(chuàng)作美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情趣。學生創(chuàng)作之后,我先讓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自我評價,再由組長檢查本組同學的自我評價是否合理,對個別不合理的評價重新評價。教師再階段性地對學生的評價情況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尤其對個別學生評價不認真的現(xiàn)象進行教育。所以,適時引導學生通過自我評價和反思了解自己的優(yōu)勢與不足,以評價促進學習,又通過開展學生互評,讓他們在互評中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大多數(shù)的信息技術教師不是沒有能言善辯的能力,而是忽視了課堂上語言的重要性。由于信息技術課操作性強,很多老師總是埋怨學生的紀律難以控制,于是在課堂上經(jīng)常出現(xiàn)類似這樣的話:“你們快安靜下來,不然就不讓你使用電腦?!薄白彀烷]上,我要控制你們的電腦了?!睍呵也徽f這樣強制性的語言能否真能讓課堂安靜下來,即便真安靜了下來,那也是過分“安靜”了,許多學生反而變得束手束腳。教師如果能用上一些具有人文關懷或幽默的語言,相信會受到學生的歡迎,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認為課堂上的評價語言不應拘泥于一種形式,比如常聽到的“不錯”、 “再想想”、“你能比他還好”等等這樣的評價語言,學生聽多了也會感到索然無味。因此,課堂評價應因人而異,實事求是,教師要有創(chuàng)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使被評價的學生都能感受到學習成功的喜悅,逐步提高學習的興趣,主動積極地投入學習,真正展示課堂評價語言的魅力。
評價語言應準確、客觀地指出學生的優(yōu)點和缺點,不僅對學生表現(xiàn)出色之處給予肯定,而且又有針對性地給學生提醒與糾正?!澳阌^察得真仔細”、“你做得真快,但以你的智慧,如果能再多花些心思,作品應該會做得更美”……正因為這些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使學生知道了如果要完成一份精美的板報作品,除了要有速度,還要有質量。也正是準確得體的評價語言使學生對自己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標準,在一次次的操作中不斷進步,所以水平很快就有了大幅提升。
課堂教學中,教師生動的評價語言也會使學生興奮,同時課堂的氣氛格外活躍。即便學生出現(xiàn)了問題,只要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加以幫助、引導,不僅避免了學生的尷尬,還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學生在糾正了學習中錯誤的同時,還會更有信心地投入學習。比如:在學習畫圖時,有一位學生做了一只調皮的小豬,旁邊卻注上了同學的名字。這一做法引來了周圍同學的哄笑。對于這個惡作劇,我沒當場批評她,而是走到了她的身邊,表揚她的畫做得很好,并且很有創(chuàng)意,但也悄悄地告訴她:“旁邊的注釋你認為適當嗎?如果別的同學也這么做,你會愿意嗎?”在我的提醒下,這位同學意識到錯誤并改掉了旁邊的文字。我把她修改后的作品展示給全班同學,讓大家一起來欣賞、評價,得到大家的好評,這個孩子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悅,通過這樣的方法把“單純的玩”引導到“有意識的玩”上,從而更加激起了她的學習興趣與創(chuàng)新思維。
評價不是簡單、機械的表揚或批評,更不是一味的懲罰和指責。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有的班級信息技術課堂秩序混亂,除了計算機運行時發(fā)出的聲響,加上學生吵鬧的聲音,即使老師在講臺上大聲喊話,結果依然很亂。如果老師換一種方式“我們看看哪位同學坐得最好,看看第二組同學紀律多好,比一比哪一組會成為本節(jié)課的最佳小組。”這樣,改變一種評價策略,采取友善的評價方式,喚起學生的自尊心和集體榮譽感,從而產(chǎn)生獲取成功的動力,如此這般就會事半功倍。正由于信息技術課更注重操作性和實踐性,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學評價方式應多樣化,才能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
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效果如何,最終是要通過一定的形式給予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我對不同基礎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任務要求,并針對不同學生采取不同的評價,充分肯定了他們各自的成績,并鼓勵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各自提高。例如我在上課時,一般對于優(yōu)秀的作品,我會先進行點評,再用贊賞的語氣鼓勵學生做得更好;對于不是太好的作品,我會用發(fā)展的眼光去對待,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從中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習的動力。
計算機操作不但體現(xiàn)在它的結果,而且體現(xiàn)在同樣一個結果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在實踐操作中,對于一個相同的任務,不同學生會利用不同的操作方法完成,他們的過程卻是有差異的。這時教師不能只關注一個答案,而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關注每一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充分肯定學生的實踐過程。
課堂上學生的操作是不斷變化的,教師由于受精力和時間的限制,不可能對每個學生的操作情況都進行觀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鼓勵學生自我評價。
學生在自我評價中,常常會說些自己的缺點,對優(yōu)點很少提起,這時候教師要正確引導,讓他們發(fā)掘自身的優(yōu)點,在自我評價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比如對一次幻燈片設計,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風格:有些同學對整體把握好,有些對色彩感覺好,或者對作品有獨特的設計……讓學生在自我評價中,找到了自己的閃光點,增強了學習的信心,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背景下,為實現(xiàn)“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一根本轉變,在信息技術評價過程中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評價觀,改進評價的標準,加強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建設、增強課堂評價語言親合力以及拓展評價方式的多樣化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 葉瀾. 課程改革與課程評價[M].北京: 教育教學出版社, 2001.
[2] 楊歡聳.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0.